山西朔州李林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朔州李林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415833

大小:41.1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第三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Ι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 Ι 卷(选择题) 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 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 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A.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 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C. 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 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这位学者认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这种观点是对原始社 会的一种宗教神秘性的一种解释,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只针对的是宗教问 题,没有生产力的问题;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科技落后的问题;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 体现出这一点。 2.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 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 A. 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B. 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C. 体现早期唯物思想的萌发 D. 表明君主集权思想的弱化 【答案】A 【解析】 “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说明是对原始神学思想 怀疑,主张以民为中心,体现出的人文主义色彩,A 正确;此时还没有产生仁政思想,B 错误;材料中仍然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C 错误;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 错误。 3.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 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 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C.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 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可以看出,权力来源于世袭制以外的途径逐渐 兴起,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 C 符合题意;春秋晚期私学兴盛,故 A 错误;春秋晚期井田制 瓦解,B 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D 说法正确,但 与材料不符。 4.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 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 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 A.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 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说明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推动 中原文化的延续,故 D 项正确;在西周时期不可能出现“标准化器物生产”,故 A 项错误;材 料无法体现青铜器物是周王赏赐,故 B 项错误;一些诸侯与周王室并非同宗,有些是功臣或前代贵族,故 C 项错误。 点睛:“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 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文化的统一性。 5.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 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孝敬父母即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融为一 体,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君主权威的信息,A 不正确;材料把 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相联系,没有特别提及孝顺父母高于忠君或效忠国家,B 说法不正确;D 说法与材料无关。 点睛:“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 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6.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 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 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根据“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被下级对上级的 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 错误。 7.在封建社会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 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 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C.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陛下”从最初的含义到后来发展出来的含义是一种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体 现出专制制度下皇权的权威,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 u,这种等级制度在这里描述 的并不充分;C 选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皇帝安全的问题;D 选项错误,材料涉及到 的是君主专制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 8.据《中国古代职官》统计,两宋时期 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 43%的进 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这能够佐证 A. 科举制保证了高素养士人从政 B. 两宋以后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C.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科举制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两宋时期 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 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 说明社会底层通过科举考试流入社会上层,C 正确;A、B 和 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 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 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 三省六部 三司 军机处 C. 三衙 通判 转运使 D. 门下省 谏院 都察院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反映了西汉设中朝制约外朝;“以近臣演变为重臣”反 映了明代设内阁;“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 权并逐渐架空之”符合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故 A 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并不属于“内侍、贵 戚”,故 B 错误;宋代通判也不属于“以近臣演变为重臣”故 C 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 故 D 错误。故选 A。 10.古代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 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 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 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 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直接民主能够确保司法公正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 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信息说明雅典对权力制约比较明显, 故 A 项正确;公民大会不是司法机构,故 B 项错误;直接民主很难体现出司法公正性,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司法和理性,故 D 项错误。 11.据《学说汇纂》记载,两辆满载货物的骡车一前一后在爬坡,为减轻骡子负担,两名车夫 在第一辆车后推车。此时,前面的车开始滑退,在两车之间的车夫从中间跳出之后,后车被 前车撞上并碾过一个奴隶。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 法起诉。这反映罗马法 A. 注重程序合法 的B. 保护私有财产 C. 主张过失担责 D. 强调法律公平 【答案】C 【解析】 “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的意思法律方 面是过失担保,C 正确;A、B 和 D 不符合材料主旨。 12.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 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由此可见雅典 A. 精英政治的特征 B. 民主政治的暴民性 C. 直接民主 弊端 D. 演说家的非理性心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体 现的是雅典公民做法缺乏对雅典负责的态度,说明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C 选项符合 题意;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不属于精英政治,A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 现民主政治的暴民性,B 选项排除;演说家的非理性心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13.公元前 445 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 367 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 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 实行民主政治 B. 完善法律体系 C. 稳定社会秩序 D. 保障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上述法律的制定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的秩序,且公元前 4、5 世纪,罗 马处于共和国时期。故选 B,因此 D 错误。A 项错误,法律体系完善是在帝国时期;C 项错误, 法律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的。 的14.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 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C. 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D.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共用物由任何人共同享用,任何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但是私有财产受到法 律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故 B 正确;A 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 读,排除;罗马法公正对待自然资源的自由利用,而不是保护或限制,故 C 错误;材料无法 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 C。 点睛:紧扣材料信息“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 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分析解答,本题容易错选 A,A 选项错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 信息。 15.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 来巩周。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的权力来自于法律 B. 罗马法倧护皇帝的权威 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罗马法治意识比较浓厚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皇帝 威严、光荣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 很好”体现出罗马法注重法治而不是人治,可见 D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错误,皇帝是法律的 制定者之一;B 选项错误,材料中罗马法体现出的是对皇帝权力的一种制约;C 选项错在“消 除”二字。 的16.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 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 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 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所以大法官规 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 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 罗马法的完善,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17.19 世纪 80 年代,英国议会改革取得很大进展。全国大部分成年男子都获得了选举权,大 体上每 5.4 万人选出一个代表。这体现了英国 A. 工业革命的发展 B. 议会权力不断扩大 C. 民主政治的发展 D. 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体现出民众获得选举权的扩大,说明英国民主政治不断走向完善,C 正 确;A 是议会改革的背景;B 是 19 世纪 30 年代;D 是 18 世纪初期。 18.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 如果均达到 2/3 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A. 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B. 保证国会的绝对立法权 C. 表明总统无权否决法案 D. 防范了总统的专制独裁【答案】A 【解析】 “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 2/3 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说明国会对总统 实行制约,体现出美国宪法权力制衡的原则,A 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不是绝对立法权,B 错 误;总统有否决权,C 错误;该措施主要是提倡共和制,D 错误。 19.“由温和开始,继而是一个不断激化的过程,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便开始退潮并进入反动 时期,其间将发生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回到起点,并实现最初的成果。”英国 革命呈现出这一规律性现象的根源在于 A. 专制王权同国会矛盾尖锐 B. 革命派动员发动群众不力 C. 克伦威尔与专制王权妥协 D. 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说明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点,循序渐进性,主要是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较高 导致,D 正确;A 中不是根源;B 和 C 显然是从革命力量和专制妥协角度,不符合材料主旨。 20.1815 年,英国议会通过《谷物法案》,规定粮食价格未达到特定价格时,绝对禁止进口粮 食,借以保护英国农业免受外国进口的廉价粮食冲击。1846 年,该法被废除。这一政策调整 的根源是 A. 土地贵族丧失政治的主导地位 B. 工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C. 自由贸易理念在英国广泛传播 D. 近代英国注重妥协的政治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英国议会通过《谷物法案》,规定粮食价格未达到特定价格时,绝对禁止进口粮食,借以保 护英国农业免受外国进口的廉价粮食冲击”说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该局面出现,B 正确;A、C 和 D 错误。 【详解】 1846 年《谷物法》被废除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期,此时英国工业资本强大,在国际贸易 中占据优势地位,实行贸易保护不利于英国倡导自由贸易,故 B 正确;A、C、D 错误。 21.第一次议会改革前英国内阁集体辞职的典型先例发生在 1782 年,但它毕竟是一次例外。 从 1783 年小皮特第一次组阁到 1830 年格雷上台之前,没有一届内阁是因在下院中就立法或 征税等重大问题遭到挫折而集体辞职的。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第一次议会改 革前 A. 工业资产阶级还未崛起 B. 责任制内阁仍不太成熟 C. 内阁专横现象比较突出 D. 政府工作得到社会承认 【答案】B 【解析】 “1783 年小皮特第一次组闹到 1830 年格雷上台之间,没有一届内阁是因在下院中就立法或征 税等重大问题遭玛控析而集体辞职的”的信息说明责任制内阁仍不太成熟,B 正确;A 是 1832 年;C 不符合材料主旨;D 中社会承认不符合材料内涵。 点睛:1689 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 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2.19 世纪 30 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便建成通车。从 40 年代起, 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 1872 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 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这一特点主要基于德国 A. 国内政治局势的需要 B. 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 C. 原有工业基础的雄厚 D. 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 【答案】A 【解析】根据“从 40 年代起,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 1872 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 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国内市场走向统一,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A 正确;交通运输业 发展与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排除 B;德国工业革命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项“工业基础的雄厚”表述错误,排除;在德国境内发展交通运输与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关 系不大,排除 D。 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 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D.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与议会的矛盾斗争复杂曲折,在宪法中表述含糊不清, 都说明当时法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的产物,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总统可以解 散众议院,故不能说明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故 A 选项错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不能 说明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 B 选项错误;仅仅据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说明总统与议会 斗争的失败,故 C 选项错误。 24.汉密尔顿指出:在美国议会投票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 同时举出了一个美国人民的多数却是州的少数的例子(最大四个州的人口超过了总人口数的 一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787 年宪法规定 A. 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B. 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C. 国会分两院并拟定合理选举办法 D. 放宽选举条件并扩大选民范围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大州与小州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参议院与众议 院,并拟定合理选举办法,故 C 正确;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并不是解决大州与 小州的矛盾,故 A 错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 B 错误;选举条件与选民范围,也不符合大州与小州的矛盾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学生应该 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参议院与众 议院合理选举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5.1763 年威尔克斯发表一篇文章,对国王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抨击,国王下令逮捕威尔克斯, 指责他犯了诽谤。然而威尔克斯是议员,享有豁免权,法庭以人身保护法为依据将他释放。 国王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斯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这说明英国当时 A. 议会由君主把持控制 B. 君主权力仍在强化 C. 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D. 君主立宪尚不完善 【答案】D 【解析】 光荣革命后,虽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但是国王仍有一定的行政权,材料中“国 王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斯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这是这一现象表现,体现出 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D 正确;君主并不是掌控议会,A 错误;君主权力在《权利法案》颁 布后逐渐减弱,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君权神授思想,C 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战略性指导原则和全盘的方针与策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概括为:“政 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于他人的时候,所考 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的真正才能。”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 说道:“名位便应该轮番,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 材料二 17 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 人权力不能再左右国家。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 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加以说 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特点。 【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人民主权: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民众法庭、五百人议事会对全体公民开放;轮 番而治:抽签选举陪审员和五百人议事会成员,轮流担任公职。 (2)特点:王权受到限制,逐渐统而不治;确立议会主权;以革命为前提、以立法为主要手 段;受经济水平制约;权力转移具有和平性、渐进性。 【解析】 【详解】(1)特点:材料“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体现的是主权在 民;材料“名位便应该轮番,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体现的 是轮番而治。史实:主权在民需要从雅典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的开放性进行 分析;轮番而治需要从陪审员和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可知体现 的是王权受到限制;根据材料“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可知体现的是议会主权;根据材料“随 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不能再左右国家”可知体现的是受经济水平制约;根据材料“英国 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可知体现的是权力 转移具有和平性、渐进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革命为前提、以立法为主要手段也是英国 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之一。 27.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 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 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 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 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 年改革 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 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 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 25 岁以 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 1871 年的 51%提高到 1921 年的 84.9%。以工人阶级为 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 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根据材料一,密 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 1832 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 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 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答案】(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 命,对议会负责。 弊端: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大量的时间。 (2)理由:资产阶级在政治体制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没有获得政治权力。 特点:以和平方式进行;呈现渐进性;广大民众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进步: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不足:帝国总理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 认识:选举权是逐步扩大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存在局限。 【解析】 (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英国首相、内阁大臣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美国大选的准备时间长角度回答。 第(2)问,依据材料二“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 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 概括得出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的依据;由材料“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 争中出力最大……1832 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 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概括总结出特点。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 举权”回答进步性;第二小问不足从帝国总理权力来源皇帝回答;第三小问认识结合选举权 不断扩大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 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 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 ” 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 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论材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要求围绕 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我同意“封建”与“专制”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的观点。 “封建”的本义是分封,即统治权的分散,“专制”的本意是权力高度集中,一人独断。 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天子分封 诸侯王职位世袭,在自己的领地内完全独立自主。 贵族享有的世袭特权,周天子不能随意取消。这也是数百年后周朝统治瓦解的重要原因。 秦至清,皇帝一人大权独揽,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皇帝(或中央) 任命的职业官僚取代了以前的世袭官僚,中央牢牢控制各部门和地方。为维系专制统治,中 央不断分散和削弱地方权力,使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周 朝时周天子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因之,“封建专制”一词是荒谬的。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本题的题型特点:试题提供一段或一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出观 的点并加以评价、然后论证。论证的最大特点就是“论”,即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 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史实的分析,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正 确或者错误,作答时要开门见山的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做到史论 结合言之有理。本题需要对材料“封建专制”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