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纲:
1. 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
法。
3. 掌握常见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4. 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及基本操作
【专题知识整合】
1.识别四类仪器
(1)用作容器或反应器的仪器
①试管 ②蒸发皿 ③坩埚 ④圆底烧瓶 ⑤平底烧瓶 ⑥烧杯 ⑦蒸馏烧瓶 ⑧锥形
瓶 ⑨集气瓶 ⑩广口瓶 ⑪燃烧匙
■易错提醒
坩埚和蒸发皿均可以直接加热,前者主要用于固体物质的灼烧,后者主要用于溶液的蒸
发、浓缩和结晶。
(2)用于提纯、分离和干燥的仪器
①普通漏斗 ②分液漏斗 ③球形干燥管
(3)常用计量仪器①量筒 ②容量瓶 ③滴定管 ④温度计 ⑤托盘天平
■易错提醒
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面。酸式滴定管(具有玻璃活塞)盛装酸液和强氧化性溶液,而不
能盛装碱液;碱式滴定管盛装碱液,而不能盛装酸液和强氧化性溶液。
(4)其他仪器
①冷凝管(球形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 ②表面皿 ③滴瓶 ④胶头滴管
2.常见仪器正确使用的九个注意
(1)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用。
(2)烧瓶、烧杯、锥形瓶不可直接加热。
(3)pH 试纸不能直接蘸取待测液。
(4)药品不能入口和用手直接接触,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 等除外),不能随意
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5)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6)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
(7)用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能再加蒸馏水。
(9)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不可用玻璃棒搅拌。
3.熟记常考的十一个基本操作
(1)测定溶液 pH 的操作
将一小块 pH 试纸放在干燥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清洁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
液点到 pH 试纸中央,待变色稳定后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 pH。
(2)沉淀剂是否过量的判断方法
①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沉淀剂,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
则沉淀剂不过量。
②静置,取上层清液适量于另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与沉淀剂作用产生沉淀的试剂,若产生沉淀,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3)洗涤沉淀操作
将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自然滤出,重复操作 2~
3 次。
(4)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试剂),若出现(或不出现)……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5)容量瓶检漏操作
向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
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 180°后塞紧,把容
量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6)装置气密性检查
①简易装置: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液封气体),用手捂热试管,观察现象。若导管口有
气泡冒出,冷却至室温后,导管口有一段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有长颈漏斗的装置(如图):用止水夹夹住烧瓶右侧的橡胶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水,
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过一段时间后,若漏斗中的液柱不变化,则装置气
密性良好。
[答题模板] 形成密闭体系→操作→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7)萃取分液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塞上塞子,用右手心顶住塞子,左手握
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置,充分振荡,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分层,在漏斗下面放一个小
烧杯,先打开上口塞子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沿烧杯内壁流下,上层液体
从上口倒出。
(8)浓 H2SO4 稀释操作
将浓 H2SO4 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9)粗盐的提纯
①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②若过滤时发现滤液中有少量浑浊,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过滤时漏斗
中液面高出滤纸边缘、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一侧弄破滤纸。
(10)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 FeCl3 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11)从某物质稀溶液中结晶的实验操作
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蒸发→结晶→过滤。
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或带结晶水的: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高考真题再现】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10,6 分)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
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 CO2 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
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 FeCl3 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
分振荡后加 1 滴 KSCN 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 KSCN 后溶液颜色不
变
解析:选 A。酸性 KMnO4 溶液能将乙烯氧化成 CO2,故可以看到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但静置后液体不会分层,A 项符合题意;点燃的镁条能在 CO2 中燃烧,集气瓶中产生浓烟(MgO
颗粒)和黑色颗粒(单质碳),B 项不符合题意;向盛有饱和 Na2S2O3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发生反应 S2O2-3 +2H+===SO2↑+S↓+H2O,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C 项不
符合题意;向 FeCl3 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 2Fe3++Fe===3Fe2+,可以看到溶液黄色
逐渐消失,加入 KSCN 后,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D 项不符合题意。
2.(2019·高考天津卷)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 NO2 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解析:选 B。混合浓硫酸和乙醇时,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乙醇中,并不断搅拌,
A 项错误;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定容时视线与容量瓶的刻度线相平,B 项正确;NO2 的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 项错误;电石与水反应制得的乙炔中含有 H2S
等杂质,用溴水检验乙炔前,要先通过硫酸铜溶液除去 H2S 等杂质,D 项错误。
3.(2018·高考全国卷Ⅲ,T10,6 分)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 H2 时,加几滴 CuSO4 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 HCl 溶液滴定 NaHCO3 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 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解析:选 B。加几滴 CuSO4 溶液后,Zn 与 CuSO4 反应生成 Cu,从而形成无数细小的原
电池,加快了生成 H2 的速率,A 项不符合题意;酚酞的变色范围为 8.2Ksp(AgI),
D 项结论正确。
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分离苯和四氯化碳 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B 制备 Fe(OH)3 胶体 向饱和 FeCl3 溶液中滴加氨水并不断搅拌
C 除去 Na2CO3 固体中的 NaHCO3 用酒精灯灼烧固体混合物
D 制取 NH3 直接加热 NH4Cl 固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解析:选 C。A 项,苯和四氯化碳都是良好的有机溶剂,二者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
分液,错误;B 项,向饱和 FeCl3 溶液中滴加氨水并不断搅拌,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悬浊液而得
不到氢氧化铁胶体,错误;C 项,用酒精灯灼烧固体混合物,NaHCO3 受热分解产生 Na2CO3,
从而除去 Na2CO3 固体中的 NaHCO3,正确;D 项,直接加热 NH4Cl 固体,产生的氨和氯化氢
在试管口又重新反应生成氯化铵,无法制得氨,错误。
9.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A
将溴水滴入 KI 溶液中,从溶液中分离生
成的 I2
胶头滴管、试管、漏斗、玻璃棒、烧杯
B
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
有的 Cl-等杂质制取蒸馏水
酒精灯、圆底烧瓶、冷凝管、尾接管、锥
形瓶
C 用植物油提取溴水中的 Br2 分液漏斗、烧杯
D
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并收集氨
(不考虑尾气吸收)
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
解析:选 B。A 项,从溶液中分离生成的 I2,需要进行萃取、分液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
有分液漏斗和烧杯,错误;B 项,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 Cl-等杂质制取
蒸馏水,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圆底烧瓶、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正确;C 项,植物
油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不能提取溴水中的 Br2,错误;D 项,NaOH 固体溶
解放热,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氨不需要加热,则不需要酒精灯,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导管、集气瓶(或试管),错误。
10.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取 20.00 mL KMnO4 溶液 从碱式滴定管初始读数为 1.00 放液体到最终读数为 21.00
B 分离 KClO3 与 MnO2 制取 O2 后的残渣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滤渣得到 MnO2,
滤液蒸发结晶并干燥得到 KCl
C 证明 Ksp(BaSO4)<Ksp(BaCO3) 向 BaSO4 悬浊液中通入足量 CO2
D 配制 100 mL 1.8 mol/L 硫酸
量取 10 mL 18 mol/L 浓硫酸,倒入 100 mL
容量瓶中,然后加水稀释至刻度线
解析:选 B。 A.KMnO4 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碱式滴定管的橡胶管,必须选用酸
式滴定管,选项 A 错误;B.KClO3 与 MnO2 制取 O2 后的残渣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氯
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滤渣得到 MnO2,滤液蒸发
结晶并干燥得到 KCl,选项 B 正确;C.碳酸酸性弱于硫酸,反应无法进行,必须选用可溶性
的碳酸盐,选项 C 错误;D.配制 100 mL 1.8 mol/L 硫酸,量取 10 mL 18 mol/L 浓硫酸,慢慢
注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待冷却至室温后,转入 100 mL 容量瓶中,摇匀、定容,选
项 D 错误。
11.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一定浓度的 CuSO4 溶液中
通入适量 H2S 气体
出现黑色沉淀
H2S 的酸性比 H2SO4
的强
B
向足量含有淀粉的 FeI2 溶液
中滴加 2 滴氯水
溶液变蓝 还原性:I->Fe2+
C
测定等浓度的 Na2CO3 和
Na2SO3 溶液的 pH
Na2CO3 溶液的 pH 较大 非金属性:S>C
D
向 AgNO3 溶液中加入过量氨
水
有白色沉淀生成
Ag+与 NH3·H2O 不能共
存
解析:选 B。硫化氢是二元弱酸,硫酸是二元强酸,A 项错误;测定等浓度的 Na2CO3 和
Na2SO3 溶液的 pH,得到碳酸钠的碱性更强,根据“越弱越水解”的原理,得到亚硫酸强于碳
酸,但是上述结果不能证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C 项错误;向 AgNO3 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得
到银氨溶液,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D 项错误。
12.(2019·邢台质量检测)钌(Ru)是一种硬而脆、呈浅灰色的多价稀有金属,性质很稳定,
且耐腐蚀性很强。实验室用 H2 还原 RuO2 来制备金属钌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加热试管前,应先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爆鸣声判断气体的纯度
B.洗气瓶中盛装的可能是 NaOH 溶液,用于除去 HCl
C.结束反应时,先停止加热,再关闭活塞 K
D.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解析:选 D。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必须验纯,故加热试管前,应先收集气体并点燃,
通过爆鸣声判断气体的纯度,以免发生爆炸,A 项正确;洗气瓶中盛装的可能是 NaOH 溶液,
用于除去氢气中的 HCl,避免制得的 Ru 中含有杂质,B 项正确;结束反应时,先停止加热,
再关闭活塞 K,用氢气冷却 Ru,以免生成的 Ru 在高温时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C 项正确;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需要加热,而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且 MnO2 为粉末状,D 项
错误。
1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干燥的 NH3:加热浓氨水,将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B.提纯含有少量 HCl 的 CO2: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浓硫酸的洗气
瓶
C.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取少量的食盐溶液,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入淀粉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D.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将盛有 NO2 和 N2O4 混合气体的烧瓶,先后置于冷
水和热水中,观察烧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解析:选 D。氨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应用碱石灰干燥,A 项错误;二者均与碳酸钠
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来除杂,B 项错误;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碘酸钾中不含碘单质,所以不会变色,C 项错误;温度不同,导致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
的平衡改变而向吸热或者放热方向移动,可通过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判断,能达到目的,D 项
正确。
1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再滴加
KSCN 溶液
溶液出现红
色
铝热剂中一定含有氧化铁
B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进行焰色
反应
火焰呈黄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 Na+
C
充分浸透了 Na2SiO3 饱和溶液的小
木条,沥干后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
小木条不燃
烧
Na2SiO3 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D
向 NaI 溶液中滴加 30%过氧化氢溶
液,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氧化性:H2O2>I2
解析:选 C。可能含四氧化三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铁离子,再滴加 KSCN 溶液,也会出现溶液变红现象,故 A 错误;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玻璃棒含钠元素,则不能说明溶液中
一定有 Na+,应选用铂丝或无锈的铁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故 B 错误;Na2SiO3 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由现象可知,Na2SiO3 可用作木材防火剂,故 C 正确;稀硝酸也能将 I-氧化为
I2,无法证明是 H2O2 将 I-氧化,即不能说明氧化性:H2O2>I2,故 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