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
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会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计算和说理;
2.通过类比邻补角的学习过程,学习对顶角,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
内在联系。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
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对对顶角性质的探究,向学生渗透“试验、观察、猜想、操作验
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邻补角位置关系的探究,类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得到
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海宫学校教学楼照片,问;里面你能抽象出哪些几何图形?
我们周围见到的许多图形中,纵横交错的直线条都给我们相交直线
与平行直线的形象.我们今天学习《第 10 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
移》,首先学习第一节“相交线”【板书课题:10.1 相交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将其看作为“平面图形”,图中出现“平行线”
和“相交线”,自然引出本章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了解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何图形是由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
(二)结合旧知 探究新知
【活动一】
1、请同学们先来画两条相交直线,如图,如何描述该图形?(板书:
直线 AB、CD 交于 O 点).
2、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4 个角,分别可记为∠1、∠2、∠3 和
∠4,它们的顶点都是 O 点,边略)
3、你能说明∠1 与∠2 的顶点和边吗?
4、下面我们先来研究这两个角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数量和位置关系
上来研究)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教师说明:像图中的射线 OC、OD 叫做互为反向延长线.
5、共同归纳:有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
线.【板书】
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邻补角.【邻:相邻,一墙
之隔为邻;补:互补】图中邻补角有 4 对:∠1 与∠2;∠2 与∠3;∠3 与
∠4;∠1 与∠4.
【设计意图】先明确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构成,再找出相交线中的“互
补的角”,接着自主探究此处“互补的角”由两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特征有
关,从而了解到什么是“邻补角”,并认识到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
关系.如此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
来有效学习“邻补角”,并为后面通过对比来学习“对顶角”作铺垫.
(三)运用对比 自主探究
【活动三】
1、刚才已经研究过的邻补角,还有一类角,∠1 与∠3,∠2 与∠4.它
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由前面研究邻补角的经验,我们先来研究他们的位置关系,(以∠1 与
∠3 为例)请类比邻补角的位置关系,说一说∠1 与∠3 的位置关系,即∠1
与∠3 的顶点和边有怎样的关系?
2、共同归纳: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板书】
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对顶角.
说明:∠2 与∠4 也是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 2 对对顶角,4 对邻补
角.
3、巩固练习
下列各图中的∠1 与∠2 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4))
2
1
(6))
2
1
如图示,直线 AB、CD 交于 O 点,
填空:∠AOC 的对顶角是 ;∠COB 的对顶角是 .
游戏竞答:过 O 点再任意画一条直线 EF,请一位同学说出图中的一个
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对顶角.
4、现在来研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引导探究:
观察∠1 和∠3,你能猜想对顶角度数自始至终有怎样数量关系?
请选择适当方法,说明“猜想”的正确性.【要求:先独立思考,在同桌
交流】
(学生选择测量、对折、取特殊值和说理等方法,都给与肯定,因为它
们都是获得几何结论的重要方法.但是也要让学生知道测量、对折等只
能是一种体验过程,取特殊值法不具备一般性,真正要说明一个几何结
论的正确性,往往要通过说理才行.同时通过活动渗透获得正确的数学
结论通常经历的过程:观察、猜想、操作体验和说理.)
你能证明另外一对对顶角∠2 与∠4 相等吗?如果改变∠1 的大小,
∠1=∠3,∠2=∠4 还成立吗?
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板书】;
结合图形给出该性质的符号语言:因为∠1 、∠3 是对顶角,所以∠1 =∠3
【设计意图】类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学生先自主探究得到“对顶角”
的位置特征,再探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
之间有联系,数学学习有方法,从而增长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对顶角的理解.两项练习均以“游戏竞答”形式出现,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探究对顶角性质,向学生渗
透“试验、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过程和
方法.
【2】
一、背景分析:
(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
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
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
能画出图形思考问题,初步掌握思考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会说点儿理。
由于学生的来源复杂,掌握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70%的学生能准确的
画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但应用性质则只有
30%的学生能有意识的用。
(2)能力的储备: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经验,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
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
准确;
(3)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它们积极、热情,
喜欢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习的方式由偏重机械记忆向
偏重理解记忆过渡,但他们热衷于口头表达,在笔头表达上 70%的学生
存在书写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
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推断、交流、归纳小结等数学活动,
初步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
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应用,培
养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
容的分析,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是对顶角性
质应用几何语言的表达.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在初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识、
体会和内化;教学手段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以相交线的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培养能
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和突破
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成如下几个环节:
1. 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2. 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3. 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4. 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5. 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6. 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下面就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作具体的说明:
5.1 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用几何画板演示学习几何知识简单的过程:点——直线、射线、线
段——角,画出角的两边的延长线,引发新的知识——相交线。意图是:
回顾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重温角的概念,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
构想新概念,寻求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
5.2 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学生画出图形后,提出问题:
问题 1:你能描述一下∠AOB 与∠1 有什么关系吗?你能给这对角起
个新名字吗?
问题 2:回忆刚才的作图,∠2 是怎样形成的?∠2 和∠4 在位置上有
什么特殊的关系吗?你能给∠4 和∠2 这对角起名吗?这两个角数量上有
什么关系呢?
∠1 与∠4 互补,∠1 与∠2 互补
∴∠4=∠2(同角的补角相等)
即: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形,抓住两个角的特点,尝试给出邻补角、
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得到对顶角相
等的性质,训练学生由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符号语言的三种语言
的转换,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的准确
性;
5.3 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1)通过 3 个识图题,巩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1.下列各图中∠1、∠2 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2.下列各图中,∠1 和∠2 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3.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 O 点,∠AOE=90°,
∠1 和∠2 是 角;
∠1 和∠4 互为 角;
∠2 和∠3 互为 角;
∠1 和∠3 互为 角;
∠2 和∠4 互为 角.
(2)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体会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应用。
例 1 如图,直线 a、b 相交,∠1=40°,求∠2、∠3、∠4 的度数.
变式 1:若∠2 是∠1 的 3 倍,求∠3 的度数。
变式 2:若∠2 比∠1 大 40 度,求∠4 的度数。
例 2 如图,已知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
OA 平分∠EOC,并且∠EOC=70°,求∠BOD 的度数.
例 1 的设置是要学生观察图形,应用知识,要求学生会表达,即:
由什么,根据什么,得到什么。变式练习渗透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问
题的方法
例 2 的设置是结合前面的角平分线的知识与新知识组合,再次体会
新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
5.4 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做一做,试一试
1.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AOB 的度数,
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说明道理
2.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
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
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
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会学习对顶角和邻
补角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5.5 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为了让学生学完知识后形成反思与小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新知识
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上、学习的方法上和后续知识的
设想上进行了小结。内容如下:
1.对比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2.都有一个公共顶点;
3.都是成对出现的;
不同点:1.邻补角要有公共边,而对顶角没有公共边;
2.两直线相交时,对顶角只有两对,邻补角有四对
2.今天主要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我们从哪几方面研究的?
(1)从两个角位置和两个角数量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探究;
(2)从图形、文字、符号语言的转换;
(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我们的研究由一个角到两个角,由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图形由
简单逐渐变复杂,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哪些知识?说
说你的想法?
期待学生能回答:
(1) 垂直(两条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
(2) 添加一条直线,研究三线八角;
两直线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