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教学设计

ID:416219

大小:20.5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 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会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计算和说理; 2.通过类比邻补角的学习过程,学习对顶角,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 内在联系。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 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对对顶角性质的探究,向学生渗透“试验、观察、猜想、操作验 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邻补角位置关系的探究,类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得到 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海宫学校教学楼照片,问;里面你能抽象出哪些几何图形? 我们周围见到的许多图形中,纵横交错的直线条都给我们相交直线 与平行直线的形象.我们今天学习《第 10 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 移》,首先学习第一节“相交线”【板书课题:10.1 相交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将其看作为“平面图形”,图中出现“平行线” 和“相交线”,自然引出本章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了解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何图形是由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 (二)结合旧知 探究新知 【活动一】 1、请同学们先来画两条相交直线,如图,如何描述该图形?(板书: 直线 AB、CD 交于 O 点). 2、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4 个角,分别可记为∠1、∠2、∠3 和 ∠4,它们的顶点都是 O 点,边略) 3、你能说明∠1 与∠2 的顶点和边吗? 4、下面我们先来研究这两个角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数量和位置关系 上来研究)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教师说明:像图中的射线 OC、OD 叫做互为反向延长线. 5、共同归纳:有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 线.【板书】 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邻补角.【邻:相邻,一墙 之隔为邻;补:互补】图中邻补角有 4 对:∠1 与∠2;∠2 与∠3;∠3 与 ∠4;∠1 与∠4. 【设计意图】先明确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构成,再找出相交线中的“互 补的角”,接着自主探究此处“互补的角”由两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特征有 关,从而了解到什么是“邻补角”,并认识到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 关系.如此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 来有效学习“邻补角”,并为后面通过对比来学习“对顶角”作铺垫. (三)运用对比 自主探究 【活动三】 1、刚才已经研究过的邻补角,还有一类角,∠1 与∠3,∠2 与∠4.它 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由前面研究邻补角的经验,我们先来研究他们的位置关系,(以∠1 与 ∠3 为例)请类比邻补角的位置关系,说一说∠1 与∠3 的位置关系,即∠1 与∠3 的顶点和边有怎样的关系? 2、共同归纳: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板书】 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对顶角. 说明:∠2 与∠4 也是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 2 对对顶角,4 对邻补 角. 3、巩固练习 下列各图中的∠1 与∠2 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4)) 2 1 (6)) 2 1 如图示,直线 AB、CD 交于 O 点, 填空:∠AOC 的对顶角是 ;∠COB 的对顶角是 . 游戏竞答:过 O 点再任意画一条直线 EF,请一位同学说出图中的一个 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对顶角. 4、现在来研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引导探究: 观察∠1 和∠3,你能猜想对顶角度数自始至终有怎样数量关系? 请选择适当方法,说明“猜想”的正确性.【要求:先独立思考,在同桌 交流】 (学生选择测量、对折、取特殊值和说理等方法,都给与肯定,因为它 们都是获得几何结论的重要方法.但是也要让学生知道测量、对折等只 能是一种体验过程,取特殊值法不具备一般性,真正要说明一个几何结 论的正确性,往往要通过说理才行.同时通过活动渗透获得正确的数学 结论通常经历的过程:观察、猜想、操作体验和说理.) 你能证明另外一对对顶角∠2 与∠4 相等吗?如果改变∠1 的大小, ∠1=∠3,∠2=∠4 还成立吗? 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板书】; 结合图形给出该性质的符号语言:因为∠1 、∠3 是对顶角,所以∠1 =∠3 【设计意图】类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学生先自主探究得到“对顶角” 的位置特征,再探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 之间有联系,数学学习有方法,从而增长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对顶角的理解.两项练习均以“游戏竞答”形式出现,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探究对顶角性质,向学生渗 透“试验、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过程和 方法. 【2】 一、背景分析:   (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 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 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 能画出图形思考问题,初步掌握思考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会说点儿理。 由于学生的来源复杂,掌握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70%的学生能准确的 画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但应用性质则只有 30%的学生能有意识的用。   (2)能力的储备: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经验,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 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 准确;   (3)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它们积极、热情, 喜欢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习的方式由偏重机械记忆向 偏重理解记忆过渡,但他们热衷于口头表达,在笔头表达上 70%的学生 存在书写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 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推断、交流、归纳小结等数学活动, 初步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 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应用,培 养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 容的分析,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是对顶角性 质应用几何语言的表达.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在初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识、 体会和内化;教学手段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以相交线的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培养能 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和突破 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成如下几个环节:   1. 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2. 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3. 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4. 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5. 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6. 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下面就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作具体的说明:   5.1 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用几何画板演示学习几何知识简单的过程:点——直线、射线、线 段——角,画出角的两边的延长线,引发新的知识——相交线。意图是: 回顾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重温角的概念,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 构想新概念,寻求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   5.2 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学生画出图形后,提出问题:   问题 1:你能描述一下∠AOB 与∠1 有什么关系吗?你能给这对角起 个新名字吗?   问题 2:回忆刚才的作图,∠2 是怎样形成的?∠2 和∠4 在位置上有 什么特殊的关系吗?你能给∠4 和∠2 这对角起名吗?这两个角数量上有 什么关系呢?   ∠1 与∠4 互补,∠1 与∠2 互补   ∴∠4=∠2(同角的补角相等)   即: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形,抓住两个角的特点,尝试给出邻补角、 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得到对顶角相 等的性质,训练学生由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符号语言的三种语言 的转换,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的准确 性;   5.3 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1)通过 3 个识图题,巩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1.下列各图中∠1、∠2 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2.下列各图中,∠1 和∠2 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3.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 O 点,∠AOE=90°,   ∠1 和∠2 是 角;   ∠1 和∠4 互为 角;   ∠2 和∠3 互为 角;   ∠1 和∠3 互为 角;   ∠2 和∠4 互为 角.   (2)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体会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应用。   例 1 如图,直线 a、b 相交,∠1=40°,求∠2、∠3、∠4 的度数.   变式 1:若∠2 是∠1 的 3 倍,求∠3 的度数。   变式 2:若∠2 比∠1 大 40 度,求∠4 的度数。   例 2 如图,已知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   OA 平分∠EOC,并且∠EOC=70°,求∠BOD 的度数.   例 1 的设置是要学生观察图形,应用知识,要求学生会表达,即: 由什么,根据什么,得到什么。变式练习渗透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问 题的方法   例 2 的设置是结合前面的角平分线的知识与新知识组合,再次体会 新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 5.4 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做一做,试一试   1.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AOB 的度数,   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说明道理 2.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   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   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   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会学习对顶角和邻 补角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5.5 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为了让学生学完知识后形成反思与小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新知识 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上、学习的方法上和后续知识的 设想上进行了小结。内容如下:   1.对比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2.都有一个公共顶点;   3.都是成对出现的;   不同点:1.邻补角要有公共边,而对顶角没有公共边;   2.两直线相交时,对顶角只有两对,邻补角有四对   2.今天主要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我们从哪几方面研究的?   (1)从两个角位置和两个角数量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探究;   (2)从图形、文字、符号语言的转换;   (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我们的研究由一个角到两个角,由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图形由 简单逐渐变复杂,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哪些知识?说 说你的想法?   期待学生能回答:   (1) 垂直(两条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   (2) 添加一条直线,研究三线八角;   两直线平行……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