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 月份)
第 I 卷(选择题)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
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昆弟甥舅”“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结合所学分封制可知中国早期国家制
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 A 项正确。B 项是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故 B 项错误。
秦朝郡县制构建了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 C 项错误。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皇权
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故 D 项错误。
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国家政治结构。2、神权与王权
相结合。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 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
的 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 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 l.8%和 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
中国
A. 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1820 年”,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君主专制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已经逐步落伍于世界,由此排除 A、B、C 三项。抓住“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
量的 32.9%,西欧各国总和占 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 1.8%和 3%”,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
总量远超欧美各国,故 D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明清时期经济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
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
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 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天下为
主,君为客的思想。所以选 C。
4.“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
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 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 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 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 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承担国家公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B 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官员
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说法明显错误,A 选项排除。梭伦改革时期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就打破了贵族
对政权的垄断,国家事务最终由公民大会决定,C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与处理公务
之间的关系,D 选项排除。
5.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
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 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 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 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 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D
为【解析】
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航路连接的不是传统商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
涉及国际劳动分工格局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世界市场形成的问题,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6. 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
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
时间点:“17 世纪 60 年代”和“18 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
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茶叶
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
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
B 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 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
富差距急剧扩大。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
方的贸易的扩大
7.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
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A. 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 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C. 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 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广泛关注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科学
知识,注重模仿真实的自然景物,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因
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中仍有大量的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材料并未体现
绘画题材的变化;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艺复兴中的绘画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并非
是表现日常生活场景;D 选项是 19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印象派绘画的特征,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8.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 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 “抗议” 是指
A. 抗议《圣经》的权威 B. 抗议国王的权威
C.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D. 抗议贵族的权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宗教改革确立人文主义宗教观,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提倡信徒直接阅读《圣
经》与上帝交流,希望把君权神授,推崇国王的权威,建立民族教会;抗议贵族的权威是资
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任务。所以选 C,排除 ABD 项。
考点:15—16 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9.“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
也不能将他们自己的人格从承当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体身上。”持以上观点的
思想家是
A. 洛克
B. 霍布斯
C. 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材料信息“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说明该思想家不
反对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中只有霍布斯的主张符合材料的观点,所以本题
正确答案为 B 项。洛克主张分权学说,限制君主权力;伏尔泰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而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三者都反对君主专制,故排除 A、C、D 三项。【考点定位】17—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霍布斯的思想
10.1924 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
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A. 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 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 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 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执政党内阁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请辞职,或者要求解散
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结合选项内容可知选 B 项;执政党政府否决谴责动议不符合英国政治传
统,故排除 A 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权进行裁决,故排除 C 项;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
政府,并没有违宪一说,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 D 项。
11. 1781~1783 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 1000 万美
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 200 万美元。这表明
A. 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 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 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 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781 年《邦联条例》生效,独立后的美国建立起了松散的联盟,即
所谓的“邦联”,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所以无法应对严重的国内外
危机,A 项说法不正确,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所以 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各
州的分离倾向,所以 D 项不正确,所以选 B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 1787 年宪法·邦联体制
12. 1880 年 7 月法国政府规定:“凡 1880 年 7 月 6 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
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
时的法国 ( )A. 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 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 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 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答案】C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抓住时间“1880 年”这一信息分析问题,当时法国刚刚确立共和制,为了缓和
社会矛盾而采取了以上政策。
第 II 卷(非选择题)
13.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 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
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
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
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
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 17 世纪初只剩下不到 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 700 万减少到
只有约 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
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
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
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
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
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的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
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详解】(1)后果: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
他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
有约 50 万…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口屠杀、
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动因: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背
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
---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
历史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
流融合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
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
“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 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 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 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
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 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
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制度的构想与实践
方面,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借鉴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观点,是孟德斯鸠的观点得到了实践。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则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
论证相关观点,要求试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 1787 年宪法
15.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 世纪 30 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 年 11 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领托利
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逼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 1831 年 3
月 1 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
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 50 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
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领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
议浪潮,1832 年 5 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
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
贵族,此时托力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 月 4 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
院通过,6 月 7 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
——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 1832 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 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32 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答案】(1)议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张改革的政党占下院多数;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国
王态度转变,同意改组上院;反对派放弃抵制.
(2)巩固了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责任制内阁运行模式已经成形;贵族对
国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证明通过和平改革实现政治民
的
的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
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制。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
得出议会改革得到了多说选民的支持;由材料中国王由开始的拒绝到“被迫召回格雷内阁,
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国王态度转变;
(2)结合所学知识,1832 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由材料中“并准备
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冲击了原来上院中贵族对政权的把持,有利于下院在国家政治
生活中发挥作用。由材料中“辉格党政府总辞职”、“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等信息
可知当时责任内阁制成熟。总体分析,议会改革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的,给其他国家的民
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借鉴。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原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