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带解析)

ID:416520

大小:186.64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坍圮(qǐ) 熨(yù)帖 恪(kè)守不渝 文采斐(fěi)然 B. 颤(zhān)栗 颓垣(yuán) 凝神屏(bǐng)息 自怨自艾(ài) C. 孝悌(tì) 赧(nǎn)然 瞠(chēng)目结舌 纵横捭(bǎi)阖 D. 削(xiāo)平 百舸(gě) 余勇可贾(gǔ) 毁家纾(shū)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 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 记忆相结合。本题中, A 项,坍圮,圮 pǐ,崩塌; B 项,颤 zhàn 栗,发抖,打哆嗦;自怨自艾,艾 yì,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 悔恨; D 项,削平,削 xuē, 消灭;平定。 故选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然而,有关部门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私自拆除了当年是 慈禧弟弟的桂公府的跨院。 B. 浈江区有政协委员建议,风度路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天候步行街应尽早树立导游导购指示牌。 C. 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东窗事发之虑, 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D. 面对张海同学一家的不幸遭遇,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我一百,二一添作五, 不一会功夫,捐了三千多元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 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 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本题中, A 项,私自:不经批准,背着人做不合乎规章的事。此处应使用“擅自”(超越权限,自作主 张)。 B 项,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的好的事情)。此处是说指示牌,具体事物,应使用“竖 立”(物体垂直地立着)。 C 项,东窗事发:比喻阴谋或罪恶败露。用 此处正确。 D 项,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此处指大家纷纷捐款。不合本语境。 故选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保护母亲河”活动的举办者认为,要让环保理念进入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建设好绿色队 伍和绿色基地。 B. 3 月 22 日,斯特恩正式向法庭提起诉讼,状告伯克尔、《纽约每日新闻》报、克林顿夫妇 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阻挠他在《纽约邮报》上发布不利于他们的消息。 C. 通过举办“七彩云南夏令营”“七彩云南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培 养了环保意识。 D. 调查表明,此次受访者中 30℅的青年都有自己的创业愿望,但付诸于行动的只有 1℅。专 家分析认为,青年创业缺乏一条引导创业的“绿色通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 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 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 A 项,搭配不当,“要让环保理念进入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建设好绿色队伍和绿色基地”,“一 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 C 项,成分残缺,“通过举办‘七彩云南夏令营’‘七彩云南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让”, 介词结构掩盖主语,去掉“通过”或“让”。 D 项,成分赘余,“但付诸于行动的”,“诸”相当于“之于”,应去掉“付诸于”中的“于”。 故选 B。 在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 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 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 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 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 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 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 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 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 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 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 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 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 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 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 :水之北 ) B. 舟车冠盖之冲 (冲:冲过来) C.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 D.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 ) 5.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⑴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⑶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⑵硕求余文以记之 ⑷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 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B. 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C. ⑴⑵相同,⑶⑷相同 D. 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6. 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⑴陂田苍茫,行者倦厌 ⑵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⑶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 ⑷果蔬可以饱邻里 ⑸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⑹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 ⑴⑵⑶⑷ B. ⑵⑶⑷⑸ C. ⑶⑷⑸⑹ D. ⑴⑵⑸⑹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 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 相扣,首尾圆合。 B.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 己的健康和生命。 C. 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 的责任和义务。 D.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8. 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 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⑵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答案】4. B 5. B 6. B 7. B 8.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 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 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9.⑴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于利益而迷途忘 返。 的 ⑵(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 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 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 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 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本题中,B 项,句意是,此 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冲:交通要道。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 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 (1)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是,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高竹。 (2)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是,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3)结构助词,的;句意是,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4)结构助词,的;句意是,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⑴⑵不同,⑶⑷相同。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 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中,①表现路上见闻及“行者” 的感受,属于侧面表达。⑥写“自彭城移守吴兴”路上的一段经历。其余是对张氏园景所作 的生动细致的描摹,景物情致盎然,体现“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之特点。排除①⑥,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B 项,苏轼提出“不必仕”的原因错误。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 名逐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 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 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 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 核对一遍。本题断句主要根据对称结构。分析可知,“朝夕之奉”“燕游之乐”结构对称, 中间应该断开;“开门而出仕”“闭门而归隐”是对称结构,“则跬步市朝之上”“则俯仰 山林之下”是对称结构,故中间均断开;“养生治性”“行义求志”也是对称结构,中间要 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⑴处者,退隐的人;出者,出仕的人;狃,贪。⑵莫余厌,宾语前置句,不嫌(讨厌)我; 买田于泗水之上,状语后置句,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焉,在此。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 “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 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 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 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 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高竹, 粗大荫翳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 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 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 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 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 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 的 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 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 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 了许多力气和时间啊。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 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 的君臣节义。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于利益 而迷途忘返。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 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 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 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 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 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 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 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往南可 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 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0. 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11. 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10.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11. (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微雨”,奠定了整 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 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 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 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 久久伫立之身 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 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 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 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 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 静寂。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11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 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首先理解句意,“尽日无人看微雨”,意思是,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再分析表达效果:“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 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 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 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 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 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 志等。 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 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荀子) ⑵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⑷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 (1). 驽马十驾 (2). 功在不舍 (3). 廊腰缦回 (4). 檐牙高啄 (5). 择其善者而从之 (6). 其不善者而改之 (7). 苟全性命于乱世 (8). 不求闻达 于诸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 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驽马、廊腰、缦回、高啄、苟全、诸侯。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 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 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 始使用骨针,7000 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 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 3000 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 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 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 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 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 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 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 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 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 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 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 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 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 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于是 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 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 信。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 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 来区别文武官衔。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孟浩然《春情》中描 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 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 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 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 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 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 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至此,中国服 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 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一般男服都是“直 缀”,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从寓 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如谐音,画鱼以代“余”, 磬代“庆”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 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 表。 ——选自 2019 年 10 月号《森林与人类》,有删节 13. 对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 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能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C. 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 宋明的官服制度更为严格,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 指代官衔。 E. 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14. 下列说法符合本文内容的两项是 A. 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 7000 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 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 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可作为汉装的原型。 D. 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 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E.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 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15. 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16. 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答案】13. BD 14. BC 15. 男装流行飘逸长衫,崇尚扎巾。女装袖子宽大,衣带飘飘。体现出不拘礼教,追求自由, 不拘小节,不做作的精神实质。 16. ①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起源很早。②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处、 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③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 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B 项,于文无据,“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原文无“官服制度从唐朝开始”之意。 D 项,张冠李戴,“宋明的官服制度……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 花图案)指代官衔”错误。“从形制上……”应属于明代官员服饰而非“宋明”。 故选 B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 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 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 中, A 项,“早在 7000 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错误,根据原文“7000 年前河姆渡出现纺 轮”“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这时”指的是西周东周,并非“在 7 000 年前”形成特色; D 项,无中生有,“宋明……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未能体现出“宽 广博大的胸怀”; E 项,“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错误,根据原文“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 阀贵族崛起,……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可知,体现 出的是“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而不是“贵族意识”的崛起。 故选 B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 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本题答题语境在第 5 段:“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 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 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 衣带飘飘”,据此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 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认为 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据此概括出精神实质的内涵。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综合分析)。解答 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 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本题中,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 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 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分析题干作者说“中 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的原因,主要分析服饰代表的东风文化与西方的 不同之处,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从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 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 概括出中国传统服饰 历史悠久,起源早;根据“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 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概括出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 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根据“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 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盛唐开放繁 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至宋明, 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 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概括出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 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 ,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说明: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黑夜 的 史小溪 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夜行,我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②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开始凝作一片绛紫,又凝作苍茫,黛黑,黑森森的帷幕立 刻遮盖了大地。 ③我踽踽地走着,心上压着的悲哀、疲乏和沮丧,逐渐被一种恐惧全面掩盖。真后悔为 什么不投宿前面经过的那个村子,现在落得进退维谷,晚了┅┅ ④夏夜散布着燠热、干燥,恐怖在急剧漶漫着。四野的庄稼黑洞洞的,密不透风。模模 糊糊的高空闪烁几点星星,遥远,幽暗。我开始逡逡巡巡——愈临近故乡,愈熟悉那些隐患 地带及那些神秘传说,心也愈发地惶怵紧张起来。 ⑤我觉得山坳平谷都似坟墓一般升腾着阴森、沉闷窒息,那每一刻孤寂都似乎在无尽长 地延宕。大山的褶皱在苍穹下变得更深了,似倒竖起来的深不可测的孔穴。树林子、野蒿, 黑森森的长厚了许多,那草丛刊中会潜伏狼么?狼!我顿时记起老奶奶们说的大苍狼叼走村 里小孩的事,我的心呼呼地狂跳,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 ⑥离村子不远。现在,可怕的夜风吹过,荒草掀起一片起伏不断的飒飒声响,树叶也轧 轧地碰撞着发出不绝的回应,连那往日淙淙的音乐一般好听的小河流水声也听起来骇骇的, 惨惨的。突然,那突兀的红崖上传来呲怪子鸟的怪叫:“呵呵呵呵┅┅”那声音似哭似笑, 在黑暗中刺耳地令人不堪忍受地回荡。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同时,就看到一团黑糊糊的东 西向我扑来┅┅啊呀!我差点叫出声来,但定定神,黑影消失了,一切归于消隐,只有恐怖 的印象和令人窒息的无边黑夜。我屏着气呼吸,战战兢兢循着黑夜的路,一边高度警觉四周 的动静。转过那个小峁,是那棵黑森森的老树,我记起那棵黑森森的树上曾吊死过一个女人。 头顶一颗流星陨落,恍惚中,我看到前面有亮点红红的一闪,陷现出一团黑影,接着,又暗 淡下去。鬼火!一刹那,我的心又腾地瑟抖起来,仿佛大地陡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缝隙,就 要将我无情地吞噬进去。远处重又出现了那团黑影,蠕蠕地,和一明一暗的鬼炎重叠在一起。 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是吸烟的夜行人。我的心倏 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 ⑦那人在前面孤孤地走着,我在后面寂寂尾随。我们老是保持一节距离。我不敢拉得太 远,也不敢向前靠去,我怕。父亲叮嘱过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 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驮 那么重的石头。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本掉 下去了,人,检举了他┅┅ ⑧苍穹的星星依然遥远幽暗。我们就这样走着。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 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我想好了,这 黑洞洞的青纱帐将到处是我的隐匿之地,若有不测,我立刻就会钻进去逃跑掉的。而当他重 新起程时,我也赶快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他 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 ⑨最后,大概是他终于捺不住了,停下来,向后大声召唤:“是人嘛?” ⑩而我,一下听清了,那是同村宽厚和善的干爷的声音。我不由自己地喊了一声:“是 我┅┅唔唔┅┅”我不顾一切跑起来,再也忍不住地哽咽起来┅┅村里,传来狗汪汪的咬叫。 17.“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这里,“我”为什么会感到 松弛?又为什么松弛是“软绵无力”的,并感叹“人啊人┅┅”? 18.阅读文章第②段,回答问题:这里写晚霞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句中对晚霞的色彩的描写有 何作用?这段与下文有何关系? 19.精读文章⑦⑧两段,回答问题:文题中的“黑夜”除了指其本义“夜晚”外,还指文化大 革命。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时代的某一特征。 【答案】17.因为终于确定令自己的心瑟抖起来的黑影是人,恐惧而紧张的心顿时缓和了下来。 因为在“我”的意识里,人,冷酷狰狞,人与人之间关系极度紧张,互不信任,互相猜疑。 18.比喻。用“血河”喻晚霞,生动形象地写出晚霞的血红,用“帷幕”喻天空,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天空的浓黑。句中色彩的描写,渲染了恐怖气氛;通过描写晚霞的色彩变化,写出天 色愈发浓黑而夜晚终至的过程,也表明了“我”密切关注天色的心理。这都为下文写“我” 的恐惧张本(铺垫)。 19. (1)人性的冷漠猜忌无情。如第⑦段借父亲的叮嘱,第⑧段描写两个夜行人冷漠僵滞, 彼此防范,无不体现出这一点。(2)时代(社会)的混乱。父亲叮嘱中的“这年代,人┅┅” 和“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的感叹,委婉地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状况的混乱。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具体鉴赏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他外部行动的 依据,外部行动则是他内心世界的具体反映。所以,只有深入地剖析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 展示人物的性格、品质、命运及其社会意义,树立人物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解答时首先对 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整体了解人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人物的心理,主 要抓住一些描写人物心理的关键词语。此处主要分析“松弛”“软绵无力”等描写心理状态 的词语,以及“人啊人”等语言描写。根据语境“我”是在黑夜独行“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 张的威慑惊骇中”,各种恐惧不断袭来时,忽然发现前面有人,“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 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是吸烟的夜行人”,又联想到“父亲叮嘱过我”人的可怕 时,才有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即可。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精美语句的能力以及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相关语句,需要从修辞、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 析。本题直接考了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作用是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 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 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分析可知,“西边如血河般涌 动的晚霞”,用“血河”喻晚霞,“黑森森的帷幕立刻遮盖了大地”用“帷幕”喻天空。景物 描写的作用有: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 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本题因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从衬托人物心理和为下文做铺垫的角度分 析即可。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要求“根 据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时代的某一特征”,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 再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概括时代的特征。原文 7、8 段与时代特征相关的情节有:“父亲叮嘱过 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 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驮那么重的石头。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 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本掉下去了,人,检举了他”“他一定察觉到 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 地停下来”“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 停”。据此概括出时代的混乱,人性的冷漠。 【点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 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 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陆星儿记 陈村 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 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 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 的。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 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 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 厦却是切切实实的。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三个 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 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生活自然不很容易, 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据说,有许多姐妹 们向她倾诉衷肠。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 只有小说了。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 很要强的。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 将生活下去。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每天 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 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我曾说过,她是陆 地,不是舢板。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日子是 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跟着感觉走”,可惜这感觉是那种 “大众汤”似的感觉,俯拾皆是,没有味道。幸好,陆星儿不是这样。 陆星儿的名字很好,既有陆地,又有星空。我们能坦然地对待天地。真正困难的是那些 发生在大地之上星空之下的事情。中间那空空荡荡的一段,是我们生活的舞台,也是小说的 天地。对陆星儿的人生来说,她正经历的也正是一生中的中年。儿子一天天长大,作品一年 年增多,收获的季节早已开始,人生的课题似乎总在回旋。“女人”,不仅对男人是个谜,对 女人更是。好在我们有兴致将这个谜猜下去,有兴致被别人猜谜。 不久以后,陆星儿也许又要搬家了。家在浦东。这次不再借住他人的房子。家,是个亲 切的字眼。生活又一次重新开始。再也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陆星儿对此有点漠然。浦东 的夜晚非常宁静,可以写作,可以遐想。 我想,好文章是人们爱读的,好女人也是人们爱读的。 20. 概括陆星儿的大致经历。 21.文学性的人物小传切忌烦琐的描写,必要时可以穿插一点抒情或议论,要写得精,才能收 到文约而意丰的效果。本文即具有这种特色,试举出文中某一抒情或议论的例子,并分析其 丰富意蕴。 22.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你从本 文中读到了当代哪些时代特点?请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略作分析。 【答案】20. 是“老三届”毕业生;(1968 年)到北大荒插过队,并在北大荒开始文学创作; 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留在北京,但没有成为剧作家,而是写小说,成为专业作家;后 带儿子回到上海定居,继续从事写作著述甚丰。 21. 如“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北大荒广袤的土地培养了陆星儿,这段坎坷的经协造就陆星儿的成熟。在逆境中奋发拼搏, 把种种的人生经历变成财富,把最大的苦难咀嚼粉碎,凭着一股坚定的意志朝前走,走向成 功。再如,“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 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 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这一代人背负着厚重的历史,但没有被它压垮,他们 依然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去求索,去生活。他们战胜了困难和挫折,为自己的理想开始新的 奋斗,且永远不停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绝不随波逐流。 22. (1)有房难,分家易。如在第三段写到“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 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后来“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 要分家了。”并指出“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反映了当代人分房难的事实,同 时又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人们婚恋、家庭观念的变化,离婚现象多的事实。(2)追求时尚,任 凭感觉。如“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日子 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跟着感觉走’,可惜这感觉是那 种‘大众汤’似的感觉,俯拾皆是,没有味道。”反映出当代人赶时髦,追潮流,缺乏自我、 没有个性的特点。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综合分析)。解答 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 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本题中, “概括陆星儿的大致经历”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 基础。概括人物经历,主要按照人物生活记叙的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以事件为主线进行 概括。本文主人公的经历主要体现在生活空间的变化以及写作的主线。抓住文中“陆星儿属 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她把家 安在北京”“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 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陆星儿带着儿子和 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儿子一天天长大,作品一年年增多,收 获的季节早已开始,人生的课题似乎总在回旋”,据此概括即可。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重要语句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通读文章,找到文中议论 和抒情的语句,再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倾向,结合上下文分析其意蕴。首先要了解议论和 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的特点是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以此宣扬观点、阐 明理论,来影响读者。抒情是表达情思,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是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 感的一类文学语言。据此从文中找出议论句和抒情句。然后选择一例分析其意蕴。分析意蕴 时要结合人物的时代特征,形象特点,性格品质等内涵作分析。因为议论句直接表达作者的 观点和态度,抒情句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分析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注意作者的感 情倾向。如“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 息”。可分析北大荒广袤的土地对陆星儿性格、品质的影响等。再如,“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 钟,不停地摆动。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 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 样”。分析这一代人的坚韧执着,永远不停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绝不随波逐流。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 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一般做此类题时要立足全文,而不应只从某一段找 答案,然后要抓住与“时代特点”有关的关键句,再根据关键句概括得出答案。关键句主要 有:“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 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 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 要分家了。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 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 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选择一例分析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 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 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 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 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 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 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 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 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 题义)角度回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 23.仿照下面小诗的前两句,续写两个句子。 成长歌 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正直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疚 【答案】挑剔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苛责;讥笑中长大的孩子学会羞怯;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学会 忍让;称赞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欣赏;友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关怀;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 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分析所给例句的三个方面:主 题、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做到仿句与例句语言要连贯、风格要一致、情调要符合。本题有 一定难度,学生掌握不好例句的特点,往往在仿写时有随意性。首先分析例句的特点,形式 上与“……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保持高度一致;内容上,注意“公平”与“正直”、“羞 辱”与“内疚”的对应。写作时还要注意本诗的主题是“成长”,所以表达时前面是生活的状 态,后面是学会的品质。 24.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答案】内容:远处工厂的废水蜿蜒而来,废水边的人惊愕地发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成了一 具骷髅。寓意:环境污染严重危及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 能力。具体考查漫画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应当先对图 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画 细节。解答图片赏析题,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还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抓住题眼,确立 重点。要根据题干的指令要求和题目所给的条件以及图中所示的内容去找答案,不能抛开题 中的条件、图形和作者意图,只凭自己的想当然。如本题,首先概括漫画的内容,注意使用 描述性的语言,关注画面的细节之处,如“废水蜿蜒而来”、人的“惊愕”表情、“骷髅”的 形状等。概括寓意时,主要要运用联想的方式,联系现实,揭示现实中的问题,本题揭示环 境污染的严重性。 【点睛】寓意类漫画是以自然现象或景物作为创作素材的,它往往是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类 人或某一现象。对这类漫画,应跟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注意画面形象的类比象征义。 答题技巧:①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 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 的 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注意对象, 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25.学校要举办论题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会。请运用两种论证方法为正方 (时势造英雄)或为反方(英雄造时势)写一段 90 字以内的辩论词。 【答案】正方:我方认为时势造就英雄。冰天雪地锻造出傲骨腊梅,惊涛骇浪成就了勇敢的 弄潮儿。纵观社会发展,清朝末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从而造就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 反方:我方认为英雄造就时势。一缕春风能吹绿大江南北,一轮明月能照亮如漆黑夜。一代 伟人邓小平睿智地制定出富国强民的改革开放政策,从而造就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 时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基本 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调动积累,突出观点。本题要求写辩论词。写辩论词要亮明观 点,注意审清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论辩陈词在观点 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语言既要说 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和道理的结合。总结 陈词要注意在论辩的基础上辨明是非,内容既要立场明确,又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对论 辩双方都要照顾到,不可顾此失彼。解题时,开场首先“亮剑”——旗帜鲜明地摆出己方观 点,即“时势造英雄”或“英雄造时势”。接下来寻找选择精彩、恰当的理论、事实材料,最 好精挑细选典型事例作为论证依据,如邓小平的事迹,来证明“英雄”对“时势”的创造性 作用。本题要求运用两种论证方法,可采用通常易于语言出彩的比喻、摆事实等论证方法, 逻辑推导严密,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五、作文 26.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种器官,都有灵气,有一天,它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互不服气。 嘴巴对鼻子说:“人所有的食物、营养,都是通过我才被接纳的,我的功劳最显著。而 你,有什么本领,位置竟然居于我的上面?” 鼻子哼了一下,说:“我能辨香味臭味,然后你才知道什么可以吃,所以摆在你上面。” 鼻子又冲着眼睛说:“你有什么本事,竟然摆在我的上头?” 眼睛被激怒了,它瞧都不瞧鼻子一眼,说:“我能观察美丑,瞭望四方,这功劳不小, 应该摆在你上面” 鼻子又说:“你说得有道理,但眉毛又有什么能耐,也摆在我上面?” 就滑稽了,那不知道整个脸该放哪儿啦!” 眉毛也不示弱,得意地一扬,说:“你们想想,如果把我摆在眼睛、鼻子、嘴巴之下, 那可就滑稽了,那不知道整个脸该放哪儿啦!”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学会合作 五官争功无非是强调各自的作用,殊不知,离开了彼此,它们还能做些什么?只有彼此 配合、互相合作,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合作”是一个响亮的名词,它有巨大的威力和潜能:合作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可以 叱咤风云,可以变地球为村落,可以登月球如旅行。没有合作就没有金字塔和万里长城,也 没有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甚至没有足球、音乐和因特网……在生活中,合作和我们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也离不开合作 水在轻轻地流,岸静静地偎在旁边,一切都是那样和谐而美好,然而水却因眷恋岸的周 围,想要寻找没有约束的自由。于是它冲垮了堤岸,然而无知的水却并没有得到自由,反而 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了水,岸也失去了本该属于它的存在价值。 水和提岸是需要合作的,然而水却不懂,它不懂合作了岸会给它提供依靠,岸也会因它 而充满价值。他们的合作即是一种成功,一种美丽。如果它不懂的不因岸的约束而放弃离开 岸的话,它或许会永远轻轻地流淌下去。 生活中许多时候都需要合作,合作即是一种互利,一种双赢的智慧。有些时候,唯有合 作,我们才能生存、发展。 是生命,我们就注定了要学会合作,这是不变的真理。 整个宇宙,都是在合作之中存在。大到星体,小到动植物、微生物。在天体星系中,太 阳与恒星、地球与卫星,它们是通过“万有引力”的合作而稳定存在于自己的轨道上。在植 物中,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唯有通过合作,豆科植物给根瘤菌提供养料,根瘤菌为豆科植 物固氮,它们之间互利共生,它们通过合作,互利双赢。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通过分解有 机物而使自己生存,而生态系统也正因为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保持平衡。 既然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合作的整体,作为人类,我们更应该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在 NBA 球赛中,正因为队员们的合作才能取得团体的最终的胜利。 在学习中,唯有懂得与老师合作,我们才能更好的进步。 叔本华说过:一个人是孤立无助的,正像漂流的鲁宾逊一样,而合作,我们才能成功。 而对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更需要合作,更需要我们提高合作精神,在国与民之间 的互相合作中,创造一个和谐而美好的世界。 懂得合作,学会合作,也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捷径,合作了,我们才会更成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首先分析寓言的寓意。寓言用拟人方法,把五官 争位置形象地表达出来。以此来表达人们强调自己的作用和重要性,却看不到别人的价值与 作用。五官争位置,正是那些妄自尊大、只顾争权夺利而不顾全局的人的写照。五官各有各 的位置,也各有各的作用。人也一样。就像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一样。其实,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什么位置上都一样。 参考立意:1、找准自己的位置 2、争与不争之辩 3、顾大局,忌小利 4、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素材: 1、不争方能得始终。也许你认为不争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态度,但我看到的,却是在认清世事 后,仍能“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爱秋月春风”的恬静淡然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不与人争, 并非是一种放弃有所作为的心态,而恰恰是一种不忘初心、不为追名逐利去做自己心中所属 之事的人生观。 2、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被竞争观念充斥着的当今社会,竞争心不断鞭笞 着人们为了赢取他人、争名夺利而玷污着本该是一尘不染、无比纯粹之事,导致当今各行业 皆飘荡着铜臭之气。 3、诚然,诸如居里夫人之提炼镭,默默地进行这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本着将科学事业作为生 命的初心,而不是为了去与他人竞争科学界的光环,最终使她的美丽跨越百年,生生不息。 因为热爱,而非竞争,才能无怨地付出,才能方得始终。 4、不与人争,是一种看透浮世之后仍能豁达于世、寻找自己价值的真正勇者的选择。苏东坡 在王安石变法相争无果、乌台诗案被贬后,没有再去纠结变法是对是错,没有再去竞争谁能 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欣然离去,在赤壁之处高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泥泞小道大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逃避,而是他知道,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必是 两派对立、政治腐败,民间亦再无安宁之日,既不争可换自身逍遥,不争可得百姓祥和,又 何不淡然处世? 5、不与人竞争,不抱着处处攻击他人、处处带刺提刀防人、处处不予人以活路的竞争心,才 有陶潜之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才有杨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 豪气,才有竹林七贤“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的淡泊。古时崇尚无为,却从来 都非无所作为,而反观今时,却处处提倡着只为名利与竞争的处世之道。 6、有人说,竞争心能促进社会发展。诚然,有竞争心并非什么不可饶恕之事,也确是人之常 情。但看今日之社会,电影市场上,导演为竞争票房、争抢话题,而越发肆无忌惮,下跪炒 作之事层出不穷,微博排片之战更是司空见惯;而房地产大亨为竞争钱财、竞争土地资源, 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各大演员花旦,为竞争知名度,争相以私事博尺度、占话题,而 忘却了自己演艺之本心。岂不悲哉! 结构示例:“学会合作”,文体:议论文。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只有彼此配合、互相合 作,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正文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首先阐释“合作”的作用,然后以“水” 与“岸”的关系类比,从自然万物的角度进一步论证:是生命,我们就注定了要学会合作, 这是不变的真理。进而论证,作为人类,我们更应该懂得合作,学会合作。文尾强化观点, 收束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 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 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 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 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 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 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 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