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高考类)
注意:考试时量:90 分钟,满分:120 分。考试形式:闭卷。本试题卷共 6 页,分选择
题、非选择题和附加题三部分,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字母代号填
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栏内。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先秦儒家倡导“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
肆之人”中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
A. 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 B. 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
C. 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 D.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B.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A. 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 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理性精神
C. 阻碍了古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
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5.宋代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代的文化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
的出现,宋代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代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6. 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
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
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这种新文化反映了
A. 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转变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7.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
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
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8.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
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
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 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
9.“他利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证明,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会变小变平。他认为,
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因
为它
A. 否定了牛顿的力学理论 B. 借鉴法国科学家拉马克的学说
C. 打破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 D. 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10.1859 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使进化论思想更具
系统性,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之所以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进化论
A.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说 B.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 科学性得到人们的完全承认 D. 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
11.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
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
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A. 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 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 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 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12.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概述了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
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最后则论证了他自己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严复在翻译此
书时,则着重选择其中介绍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严复此举
A. 旨在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 B. 使进化论在中国迅速传播
C. 为推翻清政府寻找依据 D. 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13.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在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
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
“个性化”。关于三次科技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14.下表为“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1860——1899 年 1902 年——1904 年
类 别
数 量 比 重 数 量 比 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 种 22% 327 种 61%
自然科学 162 种 29% 112 种 21%
应用科学 225 种 41% 56 种 11%
A.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15.1894 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 1912 年 1 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
A. 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 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 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 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16.梁启超说:“共和政治的土台,全在国民。非国民经过一番大觉悟大努力,这种政治万
万不会发生;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7.《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
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 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18.“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
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
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
年 5 月 24 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出现了
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 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
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
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1. 1977 年 5 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
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
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 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22.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20 年后重温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内涵仍丰富》。文中
称:重温这一题词,深刻学习领会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对文中“丰富内涵”
的解读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是
A.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B.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C.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D.教育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超前性23.为了表现理想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凸显主观情感。其中以
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表现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文学作品是
A.《人间喜剧》 B.《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巴黎圣母院》 D.《西风颂》
24.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作品,却在死后留下丰富的遗产。下列作品中有一幅是他的作品,
该作品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这幅作品是
25. 20 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90 年代以来其在全球票房的分成高达
60%以上。2018 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 VR 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
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二、非选择题(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位置上。共 50 分)
26.(24 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星队(同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
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
党(同倘,偶然)见(同现),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君主)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
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
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
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
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
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
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无)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
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
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和政治主张。(8 分)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对当时文化体制改革
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主张。(8 分)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4 分)
27.(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
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
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
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
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
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
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
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
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
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
力约束权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
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
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
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6 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关系。(4 分)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不同点。运用相关史实分析
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16 分)
三、附加题(答案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位置上。20 分)28.(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
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
年,隋文帝废除郡这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
州、郡、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
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
(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主要措施。(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10 分)
2019 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高考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B B B D A A D A C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A A B D A B A D C C A C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24 分,第 27 题 26 分,共 50 分)
26. (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
无关;(答出其中一点记 2 分,共 4 分)主张: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重视法治而又
爱护人民(“隆礼尊贤”;“重法爱民”)。(4 分)
(2)主张:天人感应。(2 分)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借神权限制君权)。(2 分)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分)
(3)因素:要遵循“理”(符合客观规律)。(2 分)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2 分)
(4)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2 分)出发点: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2 分)
27. (1)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2 分);法要
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2 分)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
并用是其重要特征。(2 分)
(2)自然法的最高准则为理性,体现了公平正义;人定法应以自然法为准则;自然法相对
于人定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4 分)
(3)不同点:目的不同,韩非子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
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和君
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任答一点不同记 4 分,任答两点即可,共记 8 分)
分析说明: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
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
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4 分)
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
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4
分)
三、附加题(20 分)
28. (1)措施:撤并地方机构,裁汰冗员;将地方属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规定官员异地任
职;要求地方长官定期到中央报告工作;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10 分)
(2)作用:精简地方机构,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4 分)州县两级制对后
世地方行政建制产生影响;(2 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场的腐败,
有利于整顿吏治和加强了中央集权。(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