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
必修二
一、单选题
1.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
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2.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
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3.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
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曲辕犁的推广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高转筒车
的出现
5.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
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6. 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 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
效率提高
7.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
这一论点的是( )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8.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
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9.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
“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10. 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
社会 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
为割据势力 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 )
A. 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 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C. 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 D.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11.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
锥之 地。”这一'观点( )
A. 揭示了 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12.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13. 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落属国贡品 D. 官营手工
业
14.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
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5.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
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
化
16. 洪武四年(1371 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
气息 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
的是( )A. 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 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 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 “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17.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
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18.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
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19. 1866 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
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
A. 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 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 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 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20. 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
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1.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
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 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22. 嘉庆六年(1801 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 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
税达到 185 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 年)到道光九年(1829 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
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
状况表明()
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3.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
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
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5.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6. 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 年,工厂集中的
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
重要原因是( )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
水平下降
27. 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
项
描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 时了。四山
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
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 桑麻”
海上丝绸之
路
A. A B. B C. C D. D
28.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
主
矣”。这表明( )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 农民生活
艰难困苦
29.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
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
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30.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
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二、问答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
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
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
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
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
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
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
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
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
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
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
确。)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 年 1850~1945 年 1945~2000 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 1850 年,黑奴约为
1500 万,为白人移民
的 4~5 倍
1846 ~ 1924 年 欧 洲 移 出
4800 万,1834~1941 年亚
洲移出 1200~3700 万
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
1947 年 为 947.5 万 , 1985 ~
1990 年年增长率为 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
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 32 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期中 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
切联系, 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271 万元,新中
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
移民人数达到 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
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三、材料解析题
34.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
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
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
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
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
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
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 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
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
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
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
要背景。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
“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 1882 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
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 1893 年《益闻录》记载:
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 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
资本 5 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 40 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
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 1897 年,据 9 月 21 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
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
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材料四 1897 年 4 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
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
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
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
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必修二检测答案
1. A
2. C
3. C
4. A
5. B
6. A
7. D
8.D
9.A
10.C
11.A
12.D
13.D
14.A
15.D
16.A
17.C
18.A
19.D
20.D
21.C22.D
23.C
24.A
25.D
26.A
27.B
28.C
29.C
30.C
31.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
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
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
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32.答案一:
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
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
时代.
答案二: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
产管理水平.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始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
33.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
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
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34.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
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
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
的经济联系。35.(1)模式:自然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2)洋纱的涌入。
(3)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背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创办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4)国家政策、外国竞争、技术、劳动力、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