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18-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湖州市2018-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ID:417228

大小:54.6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 2018-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 一项是( ) A. 镣铐(1iào) 祈祷(qǐ) 蹙眉(cù) 义愤填膺(yīng) B. 虎兕(sì) 庠序(xiáng) 饿莩(piǎo) 卓有成效(zhuō) C. 嫉妒(jí) 孱弱(chán) 芜杂(wǔ) 所向披靡(mǐ) D. 攻奸(jié) 一隅(yú) 冠冕(guān) 量体裁衣(liàng)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 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 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 项,“祈祷”的“祈”读 qí;B 项,“卓有成效”的“卓” 读 zhuó;C 项,“芜杂”的“芜”读 wú。D 项读音全部正确。故选 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力,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 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B.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 “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怎 么办。 C. 巴黎圣母院付之一炬,对此,中国网民热议纷纷,各有态度。凭心而论,我们应当不吹不 黑,客观、理性地对待。 D. 有些影视剧作品因播出时倍受好评,便有拍续本之意,可是等了多年仍没拍成,即便拍成 续本,大多也只是狗尾续貂。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 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 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 项,“权力”应为“权利”;B 项没 有错别字;C 项,“凭心而论”应为“平心而论”;D 项,“倍受”应为“备受”。故选 B。 的 的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 ) A. 京剧大师梅兰芳,眼界开阔,博采众长,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 舞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 B. 马丁·路德·金说黑人还应当联合白人兄弟,因为他们的命运和黑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他们的自由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 C. 在旅行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观察,寄情山水、乐而忘返、感悟天地也是观察。 D.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 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 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 项,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 吸取各家的长处。形容京剧大师梅兰芳广泛吸收众人的优点等,使用正确。B 项,休戚相关: 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结合“他们的自由与黑人的自由”分析, 不合语境,可以改为“息息相关”。C 项,浅尝辄止: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结合“在 旅行中”分析,使用对象错误。D 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结合“孝道” 分析,适用对象不当。故选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一项是( ) A.在第十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举行之际,美方宣布价值 2000 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 关税从 10%上调至 25%,这使中美经贸磋商进程遭到严重挫折。 B. “快手”魔法时光机,通过精准的脸部变形技术,让人们瞬时看到变老的自己。它不仅带 来了一场社交媒体的技术狂欢,更带来了融于科技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C. 由于冷空气影响位置偏北,对于北方偏南一些的地区影响不大,许多城市和农村的百姓反 而感觉比较燥热,外出要注意做好防晒措施,同时注意多补水。 D. 在山西省长治市郭家坪村爆发森林火灾时,7 名山西籍森林消防退伍老兵主动赶赴现场支 援,将昔日退伍时的庄严承诺付诸于行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 的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对”,“美方宣布将对价值 2000 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 从 10%上调至 25%”。C 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对于”;表意不明,“许多”修饰“城 市和农村”还是“百姓”。D 项,成分赘余,“付诸于”成分赘余,“诸”即“之于”,“付诸” 即可。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已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 设之一。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这个歌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 化。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 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④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A. ④③②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②④③ D. ④①③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 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 判断。作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与所给的供排句,明确语段是讲述“理性经济人”关于利 己主义的假设在互联网平台上发生的变化。然后分析供排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句中的“不 再”与③句中的“不再”照应,③与②具有并列关系,且③应在②前;两个“不再”后面的内容与①句中“反而”领起的内容形成转折。因而三者的语序应该是③②①,从而排除 C 项、D 项。结合“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分析,直接领起③②①,综合分析 A 项正确。故选 A。 6.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C. 雕阑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D.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 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本题需要结合诗句内 容理解分析。A 项,“绿”与“红”分别代指叶与花,借代。B 项,“丝竹”代指乐器,“案 牍”代指公务,借代。C 项,“雕阑玉砌”代指宫殿,借代。D 项,结合“不谙离别苦”分析, 为拟人。故选 D。 7.下列各项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根据词牌的名称,词可分为 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B.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C.孟子,战国时期需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宣扬“仁政”,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 权只剩下一半,这一析字式的集名隐含作者辛酸的愤愤懑。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 化常识包括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 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根据词牌的名称,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错误。应为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小令 (59 字以下)、中调(59 至 90 字)和长调(91 以上)。故选 A。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道海安、如皋 C. 常以翼蔽沛公 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 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 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 项,名词作动词,怪罪;B 项,名词作 动词,取道;C 项,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D 项,名词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故选 C。 9.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以伐为?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C.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 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何以”,宾语前置句; A 项,“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B 项,“于”,介词,被,为被动句;C 项,为判断句;D 项,“于邦内”,状语后置句。故选 A。 的10.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凡是帝王,承担上天赋的重大 使命,没有谁不是处在深切的优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 B.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行大礼不必推辞细小的礼让。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 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D.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网不要屡次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 不完。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 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A 项,“凡是帝王”错误。“凡百”意 为“所有的”。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处在深切的优虑之 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B 项,“推辞”错误,“辞”意为“计较”。 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D 项,“屡次”错误。“数”意为“细 密的”。太过于细密的网可以不放入深池中捕鱼,从而放过小鱼,那么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再也 不会吃完了。故选 C。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 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A. “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 “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C. “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 “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 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 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 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表现了东风 的强劲”错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 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 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 艺术境界。“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故选 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 注视手里的皮革。(A)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本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 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梦(B)了。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 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 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C)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 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 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D) 下列对《品质》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细节描写,表现了格斯拉忘我敬业的精神态度,“继续注视”突出了他对工作的迷恋。 B. 用“靴子梦”来形容格斯拉对职业的沉醉和痴迷,也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戒备。 C. 这里用“创造”和不是“制造”,可以看出格斯拉把制靴视为神圣的事业。 D. 表现了格斯拉工作时细心、专注的良好品质,凸显了他的敬业精神。【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 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 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 确定正误。B 项,“暗示对现实世界的戒备”错,格斯拉为了把靴子做好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 心血,完全达到忘我的境界,应为“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故选 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大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近由与求 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不 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 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三)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①。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 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褅②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③而已,其余尽 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 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候。鲁昭听伤而 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 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 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徽》》 【注】①金距:金属尖爪。②褅:dì,古代祭名。③二人: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 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能用二佾,其余四佾 为季氏占有。 13.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大夫的家臣,属官 B. 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疾:痛恨,憎恶 C. 遂起甲以往 甲:士兵 D. 公怒不审 审:仔细考察 14.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则移其民于河东 B.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固而近于费 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 冉有亦知之 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段(一)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作出了精辟阐述,破中有立,驳 斥有理有据,立论坚实可靠。 B. 语段(二)“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中的第一个“惧”的是祸起萧墙;第二个“惧”的 是阴谋暴露。 C. 语段(三)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派人率领 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 D.孔子认为“均”就能实现“无贫”,这里的“均”的含义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 均贫富”的“均”是相同的。 【答案】13. A 14. C 15. D 【解析】【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 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 项,“相”, 结合“危而不持,颠而不持”分析,“大夫的家臣,属官”错误,应该为为辅助盲人行走的 人。故选 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 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 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 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 析。A 项,介词,对于;介词,到。B 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C 项, 都为连词,同、跟、和。D 项,代词,这件事;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 C。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是相同的”错误。“均贫富”是站在穷 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 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孔子强烈主张等级 制度,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故选 D。 【点睛】参考译文: (一)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 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 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 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 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 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 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 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 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 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二)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哪里只是孔子知道,冉有也知道, 那么季孙也未尝不知道呢。知道内心的想法的人然后告诉他说,我担心在此不在彼,也是因 为所害怕的事情而害怕吧。季孙氏的忧虑,自然在鲁国内部,但他的目的在颛臾,知道忧虑 不在这却说忧虑,是认为君子所痛恨的。 (三) 鲁国的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给他的鸡披上甲,季氏给鸡套上金属爪。季氏的鸡没有斗 胜,季平子很生气,于是侵占郈氏的房屋,扩大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恼怒,就在昭公面 前诋毁季氏说:“在襄公之庙举行大祭的时候,舞蹈的人仅有十六人而已,其余的人都到季 氏家去跳舞了。季氏家舞蹈人数超过规格,他日无君主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杀掉他,一定会 危害国家。”昭公大怒,不加详察,就派郈昭伯率领军队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庭院。仲 孙氏、叔孙氏彼此商量说:“如果没有了季氏。那我们家接离灭亡就没有几天了。”于是发 兵前往救助,攻破院墙的西北角进入庭院,三家合兵一处,郈昭伯不能取胜而被杀死。昭公 害怕了,于是逃亡到齐国,后来死在乾侯。鲁昭公听信诋毁季氏的话,却不分辨是否合乎道 理,他只害怕凭着鲁国不能胜过季氏,却不知道仲孙氏,叔孙氏也很恐惧,他们与季孙氏是 患难与共的。这是由于不了解人心啊。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全又有什么益处呢? 凭借鲁国尚且害怕不能胜过一个季氏,更何况三个季氏呢?他们都厌恶昭公,本来就会互相救 助。昭公权衡事情错误到如此地步,不只是仲孙氏、叔孙氏,整个鲁国都会感到恐惧。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 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 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 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 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 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 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 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 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 自由、淋滴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 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生了一种特 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 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 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 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 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 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 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 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 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 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16. 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 体。 B. 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 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D. 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17.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 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 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B. 信息化实现了人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 息带来的快感。 C.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三元对立格局。 【答案】16. D 17. A 【解析】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 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信息”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D 项, 曲解文意,“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原文是“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 制,为人服务”。故选 D。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曲解文意,“信息 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错,原文是说“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 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C 项,说法太绝对,“公众已经完 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中“完全被”说法绝对,原文是“数 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 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D 项,说法绝对,“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 立格局”错,原文是“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 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只是猜测。 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18.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 (1)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雨霖铃》) (3)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4)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__________!(《声声慢》) 【答案】 (1). 其势不俱生 (2).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 多情自古伤离别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5). 望尽天涯路 (6). 欲寄彩笺兼尺素 (7). 满地黄花堆 积 (8). 独自怎生得黑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 形 , 而 字 形 与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记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俱”“残”“涯”“笺”“堆”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19.用“/”给下列语段中划线句断句。(限断 6 处)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 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俺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 此生耳。” (选自《左忠毅公逸事》) 【答案】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对 2 处得 1 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 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生”“文”“公”分别作为句子主语,“文”“公”前面应该断开;抓住连词“即”,动词 “掩户”“叩”等,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即可。句意:到了堂下小屋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 子睡着了,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 公向庙里的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 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 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 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 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 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 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 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同乡先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带着几 个骑马的随从外出,私行察访走进一座古庙。到了堂下小屋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 为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 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奇地注视 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 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 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 入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来上乱摇身子笑, 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 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 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 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 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 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 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 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 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 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 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 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 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 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 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 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 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 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 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 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 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 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 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 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 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20.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21. 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22. 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23.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分析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20.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 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21. 外貌憨态可掬,“嘴总没有闭上”“小腮更加饱满”;言行稚拙,“挽起袖子,露出肥短 的胳膊,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爱模仿,“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汉’”;情感 表达率真,“欢喜得爬在桌子上乱摇身子笑”等;注意力易转移,“一会就忘掉为什么事来 后院的了”“看见小猫高兴得要叫起来”;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看见墙边破木箱里有小 脑袋,就赶紧跑近前看”等。 22.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 “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23.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 人性的礼赞。 【解析】 【2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立足文本内 容,审清题干要求,梳理有效情节,并概括成适合的答题语言。从经济状况、文化氛围、人 际关系等角度作答。本题考查小说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关注的是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 作答时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 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小哥俩有学上,“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 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说明家 有书房,经常看戏,尊重孩子,注重教育等。“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 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后院地上的草还带 着露珠儿……”家里有厨子和后院,说明经济状况良好。“‘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 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治。从文中小 哥俩的言行看,小哥俩之间很友爱。 【2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 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 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 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本题要求概括二乖天真可爱的具体表现,作答时可以通过二乖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 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如“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 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可见外貌憨态可掬。“二乖因为还小,都是 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 了”“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二 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 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二乖言行稚拙,爱模仿。“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 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 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这些都说明二乖情感表达率真, 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等。 【2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 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角度考 虑。首先看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先锁定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草、露珠儿、 鸟语花香、阳光、白粉墙,一切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作者很高明地描写了一下院里的风 光,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让二乖见小猫前的情绪稍稍缓和一下。 而“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又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点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 示社会环境。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 人物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暗合。③表现人物,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 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环境描写可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 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 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⑤ 暗示作品主题,我们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 境的细致揣摩。【2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围绕情感态度组织答案,可从人物、环境、主旨等多方面去考虑。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 常故事,题干要求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作答时不要脱离文本,抓住作者于字 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文中作者文笔的清新,对儿童生活的熟悉、热爱,欣赏童真童趣,关注 儿童成长。另外,结合第一题答案内容及透过文中小哥儿俩的成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和谐家 庭氛围的赞许,对母爱的颂扬。文中还写了母亲对孩子要去打野猫为八哥鸟报仇的态度以及 小哥儿俩对小动物的爱护,也表现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 16 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 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眼力是一种“定力”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 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 这要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拿一条宽 20 厘米的长木板放在平地上让你行走,你一定 不会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 100 米的高空,你原来的“能力”还在吗?再比如,站 在一定的距离,把篮球投进篮框里,是一种与准确有关的“能力”,但是象乔丹那样,在 NBA 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最后一秒,从对方的激烈围抢中高高跃起,空中绕过阻碍,投进压哨逆袭 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却不是“准确”所能概括的。 闲聊中拿起一本画册或图录,随手翻翻,说这张是真的,那张是假的,凭借已有的知识, 大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 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 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 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 “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 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 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 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 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 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㙇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 草莽之中”。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 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 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 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 “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 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 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 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 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 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 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一 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开放、虚灵,“活泼泼地”。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 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恰如“中 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 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题是属于材料作文写作,首先考生要 注意围绕材料的理解进行准确的立意,根据理解材料,主要内容是由“四力”构成:一、眼 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 坚持的。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三、定力:不 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 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考生根据以上四力的理解,可以有如下的立意:眼力即 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思力是方法把握和思想的积淀、定力是不为复杂影响的能力、抗压之力 是在挫折面前的乐观与激情。以上四力都是考生要立意的角度,都是引导人成才的道理。考 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眼力、思力、定力、 抗压之力,根据对以上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考生可以从成长和成才需要必备的条件的角度, 进行结合现实的写作。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