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高中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由于贵族家族是西周统治的基础,周王依靠贵族成员参与行政,所以在对官员的册封时经常
有这样的标准:“以你祖父为榜样。”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 官吏由周王任免 B. 权力集中于周王
C. 官位由贵族世袭 D. 等级秩序被打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贵族家族”“以你祖父为榜样”体现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是按照血缘
关系为主的贵族政治,C 正确;由于西周实行分封制,官吏属于世袭的,A 错误;分封制度下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权,B 错误;贵族政治说明等级秩序并没有被打破,D 错误。
2.公元前 720 年,郑庄公正充任周王室卿士,周平王就想让虢公与庄公分为左、右卿土来共掌
职。不想郑庄公提前得知此事,就去责问平王。这表明
A. 郑国是当时霸主 B. 王权的争夺激烈
C. 周天子依附诸侯 D. 周王室权威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郑庄公属于诸侯,责问周平王显然是以下犯上,说明当时周王室的权威下降,
D 错误;郑国并不是当时的霸主,A 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王室权威的下降,不是说明王权争夺
的激烈,B 错误;此时周天子并没有到达依附诸侯的地步,C 错误。
3.秦朝的“皇帝一郡县”关系到汉初演变成“皇帝一诸侯一郡县”及“皇帝一郡县”两种关系。
这演变导致的后果是,汉初
A. 官僚政治正式建立 B.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C. 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D.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汉初演变成“皇帝一诸侯一郡县”及“皇帝一郡县”两种关系”体现 是西
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种制度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正确;
官僚政治正式建立是秦朝时期,A 错误;汉朝初年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并不能提高地方的行政效
率,C 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中央集权的问题,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问题,D 错误。
4.汉武帝时,不任命具有行政能力的大臣为丞相,而是选择李蔡、公孙贺之类的武夫以及严青
翟、石庆、田千秋这样的质朴长者出任。汉武帝的真实用意是
A. 赋予丞相军政大权 B. 抑制相权加强皇权
C.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 提高行政运行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不任命具有行政能力的大臣为丞相”,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
负责决策,原先的丞相为主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这样做显然是限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 正
确;材料的做法目的是分割宰相的实权,不是赋予丞相军政大权,A 错误;中外朝制度实行不
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是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C 错误;这一做法不一定能提高行政运行效率,
D 错误。
5.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选拔官吏的示意图。该图可用于说明
A. 官员文化素质得以提升 B. 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力
C. 品德是选官的主要依据 D. 科举选官秩序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中“科举考试”可知这一朝代实行的是科举制度,科举选官依靠的是才学,
显然这种选官制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A 正确;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力是九品中正制
的选官特点,B 错误;品德是察举制选官的主要依据,C 错误;图片说明的是科举选官制度的
流程,并不能说明科举选官秩序臻于完善,D 错误。
6.万历年间,皇帝深居后宫,不理国政,司礼监负责“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这说明当
的时
A. 司礼监攫取了相权 B. 中枢体制趋向严密
C. 专制主义皇权弱化 D. 内阁权力受到牵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拥有票拟权。材料
中“司礼监负责‘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显然是太监行使了皇帝的批红权,这样内阁
的权力受到大大牵制,D 正确;此时丞相已经废除,不存在司礼监攫取了相权,A 错误;材料
中现象说明中枢体制出现异化,并不是趋向严密,B 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显然更有利于加强专
制主义皇权,C 错误。
7.皇太极天聪十年(1636 年)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
礼妄行者”,皆可“直言无隐”。当时拥有这项权力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内阁 C. 都察院 D. 提点刑狱
司
【答案】C
【解析】
【详解】都察院是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材料中“骄肆侵上,
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属于监察机构负责的事情,C 正确;中书省负责的是草拟的机构,不
符合题意,A 错误;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与监察无关,B 错误;提点刑狱司负责
的是司法审判事务,D 错误。
【点睛】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
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8.1921 年,顾维钓在华盛顿会议上指出,用武力强迫通商,并约定单方的协定税率,是帝国
主义者夷灭弱小民族的国家,或使他降为半殖民地的一种实际上最狠毒而形式上最温和的巧
妙手段。列强在中国获得这一“巧妙手段”的合法性依据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
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进出口商品的税率需同英国人商定。材料“约定单方的协定税率”可知是协定关说,A 正确;《北京条约》没有提及协定关税的条款,B 错误;
《马关条约》体现出资本输出的特点,为涉及协定关税条款,C 错误;《辛丑条约》以政治控
制为主,没有提及协定关税的条款,D 错误。
9.毛泽东在《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中提到:“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
华的政治进攻。”中国近代史上,使列强被迫开始采取“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台湾人民
反割台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华制华”就是用中国人统治和治理中国人。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
国的野心,所以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便决定扶植清政府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来镇压它们的
人民。C 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尚未促使列强采取“以
华制华”的策略,A、B 和 D 错误。
10.20 纪 30 年代,《坚决保卫平津华北!坚决抗战到底!》中写道:“倘若再重蹈九十八当时
的覆辙,那么当时还有华北可以‘退守’,现在连这‘退守’之地都要转落敌人手中。”该文
发表的背景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 八路军在华北坚持敌后战争 D. 淞沪会战后日军攻占了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 世纪 30 年代、坚决保卫平津华北!坚决抗战到底!”可以判
断出这是发生在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导致华北陷入危机,B 正确;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 1937 年 9 月,全面抗战爆发之后,A 错误;八路军在华北坚持敌
后战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C 错误;日军攻占了南京是 1937 年 12 月,南京位于华
东地区,D 错误。
11.1938 年 11 月下旬,蒋介石在湖南衡山主持南岳军事会议,国民党高级将领和高级官员 20
多人出席,周恩来、叶剑英应邀参加。会议提出了整军建军的任务,重划战区,简化指挥层
次,做持久抗战准备。该会议体现了国共两党
A. 阶级分歧已逐步消失 B. 正式开始第二次合作
C. 着手战略反攻的准备 D. 已形成团结抗战局面【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 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的
《国共合作宣言》。材料中 1938 年 11 月下旬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和叶剑英应邀参加国民党主持
的军事会议,说明此时国共两党已经形成团结抗战的局面,D 正确;国共两党即使在抗战合作
时期阶级分歧依然没有消失,A 错误;国共两党正式开始合作是 1937 年 9 月,B 错误;战略
反攻开始的时间是 1944 年,C 错误。
12.李大钊说:“太平党人虽然知道鸦片是帝国主义者麻醉中国民族的毒物,但是不知宗教亦
是帝国主义者麻醉中国民族的东西,其作用与鸦片一样。”此番言论意在说明太平天国
A. 缺乏广泛 群众基础 B. 没有维护农民的利益
C. 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D. 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教毕竟是一种违反科学的意识形态,是麻醉人们思想的精神鸦片。材料中李大钊
把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理论比喻鸦片,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D 正确;太平
天国发动农民运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A 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维护农民的利
益,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想维护农民的利益,B 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得
到西方势力的支持,C 错误。
13.1905 年 7 月 28 日,孙中山在东京对陈天华、宋教仁等人说,会党“其间人才太少,无一
稍可有为之人以主持之。去岁柳州之役,彼等间关至香港招纳人才,时余在美国而无以应之
地若现在有数十百人者,出而联络之……天下事从此定矣”。在这一呼吁下
A. 成立了兴中会 B. 成立了同盟会 C. 爆发武昌起义 D. 成立中华
民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同盟会成立之前革命党人没有统一的活动组织,革命活动较为分散,容易被各个击
破,因此 1905 年在东京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B 正确;兴中会属于革命
团体,在 1894 年成立,A 错误;武昌起义爆发是 1911 年,C 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 1912 年,
D 错误。
14.下面是一个纪念墨盒。墨盒用紫铜制造,字面用鎏金处理,平底。该墨盒可用于见证近代
的中国
A. 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完成 B. 首部资产阶级宪法的颁布
C. 由封建帝制迈向民主共和 D. 开始走上政治民主化历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墨盒图片上方显示是中华民国成立,下方显示时间是 1912 年 1 月 1 日,此政权的建
立说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C 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A 错误;首部资
产阶级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符合题意,B 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
端,D 错误。
【点睛】图片历史选择题一定要读懂图片蕴含的信息。本题图片中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
府”以及图片中的时间就是解题的关键。
15.“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能认清这个道理。”这一目标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实现开始于
A. 辛亥革命后 B. 五四运动后 C. 国民革命后 D. 抗日战争
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领导者,青年学生是先锋队,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材料“知
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中国的青年能认清这个道理”理应开始于五四运动以后,B 正
确;辛亥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尚未和知识分子相结合,A 错误;国民革命后和抗日战争的时间都
晚于五四运动,C 和 D 项错误。
16.1926 年 2 月,中共中央召开特别会议指出:“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责是从各方面准备
广东政府的北伐战争。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为主干。”这说明当时中共中
央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认识到发动农民对北伐的重要性
C. 决定北伐战争期间开展土地革命
D. 致力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伐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事件。材料“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为主干”说明当时的中共
中央已经认识到了农民对于北伐战争的重要作用,B 正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
井冈山时期,A 错误;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C 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说明农
民在北伐中的作用,并不是说致力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问题,D 错误。
17.“百万大军勇,蒋敌难阻攻。长江天堑梦,今夜彻底崩。”这是当时的解放军战士刘庭浩
所作的诗。该诗描写的是
A. 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B. 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C. 三大战役,敌我双方大决战 D. 横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
大陆的统治。材料中“百万大军勇,蒋敌难阻攻。长江天堑梦”描述的是渡江战役,D 正确;
战略反攻是跃进大别山,没有横渡长江,A 错误;长征不是百万大军的行动,B 错误;三大战
役与横渡长江的信息不符合,C 错误。
18.1949 年 10 月 19 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了中央人民政
府各机构的领导人,其中各党派民主人士占比见下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得到体现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从此确立
D.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答案】B
【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中央人民政府各机构的领导人组成中,民主党派人士所占比例较大,这一
比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B 正确;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于 1954 年,A
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时间是 1956 年,C 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错误。
19.《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十二条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机关,应以实行区
域自治的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组成之。”这一规定旨在
A. 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和政治参与权
B. 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与消除民族间的差别
C. 给予少数民族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 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管理制度。少数民族的人民政府机关,
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说明该制度是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和政治参
与权,A 正确;材料中的规定目的并不是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与消除民族间的差别,B 错误;材
料的规定是保障少数民族充分的参政权,不是说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C 错误;材料中属
于政治的权利,不属于经济文化的问题,D 错误。
20.据统计,从 1993 年到 1998 年 3 月,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
有 129 件,通过法律 85 件,通过有关决定 33 件。国务院和全国各地还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
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这些举措
A. 加强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B. 旨在完善立法工作
C. 主要是为了开展普法教育 D. 树立了法律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材料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
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和全国各地还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
章”都体现出“依法治国”的理念,A 正确;材料中的措施的目的并不是完善立法工作,B 错
误;材料的立法措施也不是普法教育,C 错误;树立法律权威不符合材料中“依法治国”的思
想,D 错误。
21.2019 年 5 月 21 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今年世界卫生大会再次拒绝将所谓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提案列入大会补充议程”。这说明
A. 我国对台政策发生转变 B. 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
C.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 “一国两制”为台湾接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外交部强调拒绝台湾加入世界卫生大会,充分体现出排斥“两个中国”的行为,说
明一国两制的原则不容挑战,B 正确;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一直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没有改变,A 错误;台湾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属于国际事务的问题,C 错误;目前,台湾当局
并没有接受“一国两制”的提法,D 错误。
22.1952 年,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团结世界各国的人民,不仅兄弟国家的人民,
就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我们也都要争取。但就外交工作来说,
则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
A. 开展了抗美援朝战争 B. 取消了“一边倒”的方针
C. 坚持反帝反霸的斗争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的外交逐渐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材料中“团结世界各国
的人民”“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外交思想体现出包容性,在此思想指引下 1953 年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正确;抗美援朝是 1950 年开始,A 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取消“一
边倒”的外交方针,B 错误;反帝反霸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外交方针,C 错误。
23.“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建立了一种亲密而又不结盟的伙伴关
系。”这表明我国
A. 加强与第三世界合作 B. 全面调整对外政策
C. 开展多边的外交活动 D.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这也是新时期
中国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的重要体现,C 正确;俄国不是第三世界的国家,A 错误;上海合作组
织是新时期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并不能说是全面调整了外交政策,B 错误;上合组织
属于多边外交活动的体现,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 错误。24.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入侵者入侵之后,在彼
此隔离的村庄里安居下来。许多小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彼此较为隔绝而又生机勃勃地独立
不移。”材料表明古代希腊
A. 各个城邦的实力均比较强 B. 地理环境对政治影响较大
C. 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缓和 D. 政治分裂阻碍了统一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希腊属于沿海国家,多山少平原,这样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显然这里强
调地理环境对于政治的影响,B 正确;希腊各个城邦的实力并不都是很强,斯巴达实力较为强
大,A 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缓和,C 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政治分裂阻碍
了统一进程,D 错误。
25.梭伦改革前,雅典处于由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血缘关系、家庭出身决定了人们
社会政治地位的高低。为改变这一社会现象,梭伦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财产等级制 C. 制定陶片放逐法 D. 成立四百
人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的多少享有不同的等级政治,这样改变了
过去依靠家庭和出身决定政治地位的状况,适应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B 正确;
“解负令”主要是针对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平民,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
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实行的措施,C 错误;成立四百人会议主要是保障公民行使政治权力,D 错
误。
26.罗马法专家曾指出,在《十二铜表法》中“可以看到一些残酷的原始规范(比如在数名债
权人之间划分债务人躯体的规定),这种现象反映出“法”的最古老原则的顽固性,它本身体
现着原始人的冷酷逻辑,人们仍然尊重这种逻辑”。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维护了旧氏贵族的利益 B. 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C. 严重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D. 保留了习惯法的部分条文
【答案】D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本身体现着原始人的冷酷逻辑”说明《十二铜表法》保留了原始习惯法的部分条文,D 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十二铜表法》维护
了旧贵族的利益,A 错误;此时的罗马仍然是奴隶社会,并没有实现社会转型,B 错误;《十
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C 错误。
27.1688 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继承王位,
从而实现权力的交接。这一事件
A. 促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恢复了英国君主制度的历史传统
C. 导致英国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
D. 推动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至议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8 年发生的“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前提,这次革命促使国
家权力中心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D 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 18 世纪中叶,A 错误;
光荣革命主要是促使权力中心由国王向议会的转移,并不是恢复了英国君主制度的历史传统,
B 错误;英国王位世袭制早在光荣革命之前就已经确立,C 错误。
28.在制定 1787 年宪法前,美国大众传媒和私人间的通信充斥着类似的警告:我们的处境已经
危在旦夕,而“我们的邪恶”也正在将国家拖向毁灭。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邦联政治体制的弊端 B. 美国未及时建立政权
C. 英国殖民统治的强化 D. 战争使国家机构瘫痪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该体制下中央政府的权力较弱,地方权力过大,
导致材料中“我们的处境已经危在旦夕”,A 正确;此时美国已经独立并建立了政权,B 错误;
英国此时已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C 错误;此时的危险来自于邦联制,不是战争导致,D
错误。
29.2005 年,美国众议院以 238 票对 194 票通过一项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案。2006 年 7 月,
参议院也以 63 票对 37 票通过该法案,但一经提交,便遭到布什总统的否决。这体现了
A. 总统行政权出现扩张之势 B. 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制约
C. 国会与总统之间彼此牵制 D. 国会不能独立行使立法权
【答案】B【解析】
【详解】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负责行政权,国会负责立法权,最高法院负责司法
权。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材料中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案被总统否决,说明立法权
受到行政权的制约,B 正确;材料中总统的做法符合宪法规定,不是行政权出现扩张之势,A
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制约,不是说明国会与总统之间的彼此制约,C 错
误;依据 1787 年宪法,美国国会独立行使立法权,D 错误。
30.1875 年法国宪法表面上好像赋予了总统很大的权力,但他难以实行完全独立的政策。这主
要是因为,法国
A. 总统无力维持社会秩序 B. 民主派力量较弱小
C. 议会处于政治运行中心 D. 内阁的更迭较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内阁由总统
提名组成,内阁和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说明议会是国家政治的运行中心,C 正确;法国总统
拥有一定的权力,并不是无力维持社会秩序,A 错误;民主派力量较弱小不是导致材料总统权
力受到限制的原因,B 错误;内阁的更迭较频繁与材料中议会处于政治运行中心信息不符合,
D 错误。
31.1883 年的法国选举中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尽管工人和老板之间矛盾重重,但只要老板赞成
共和制,工人在选举中就投老板的票。君主派德·莫子爵无可奈何地说道:“我们是君主派,
但法国不是。”这反映了
A. 共和制成为法国历史发展潮流 B. 法国保留浓厚的封建政治残余
C.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 法国君主势力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只要老板赞成共和制,工人在选举中就投老板的票”、“君主派德·莫子爵无
可奈何”说明此时法国共和制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A 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共和制成为历史潮
流,并不是说法国保留浓厚的封建政治残余,B 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尖锐,C 错误;法国虽然实行共和制,但是君主势力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D 错误。
32.下表是 1870—1913 年德意志帝国的人口与军队编制人数。表中现象反映出,德意志帝国A. 结束政治分裂的局面较艰辛 B. 军国主义扩张势力不断增强
C. 民主政治的极端虚伪和表面 D. 宪政体制的形成过程极漫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数据显示德意志在 1870—1913 年中,军队编制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
充分说明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扩张势力的不断增强,B 正确;1871 年德意志已经完成统一,A
错误;表格主要体现出的是军国主义扩张势力发展,不能说明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 错误;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就标志着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表格数据都是在 1870 年
之后,立宪政体形成过程漫长的说法错误,D 错误。
33.恩格斯指出:“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伪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
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
真理。”恩格斯提到的“三位思想家
A. 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 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
C.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 肯定了暴力斗争的巨大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及的三位思想家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这些思想家认识到了资本主
义制度的弊端,因此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C 正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
阶级革命的原则以及肯定了暴力斗争的巨大作用都是《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A、B 和 D 错
错误。
34.1882 年,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它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所以人
们把它称作宣判资本主义死刑的判决书。这里的“它”是指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共产党宣言》
C.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D. 俄国十月革命【答案】B
【解析】
【详解】1848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
资产阶级统治,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B 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
社会主义诞生提供阶级基础,A 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 错
误;十月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表现,D 错误。
35.巴黎公社革命就是“炸毁旧的国家政权并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它”。巴黎公社
的“真正民主”突出体现在
A. 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 B. 创建了完备的管理体系
C. 经民主选举产生公职人员 D. 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这里所谓“真正民主”,就是人民当
家作主,行使权力,管理国家。A 正确;巴黎公社的管理体制并不是比较完备的,B 错误;民
主选举公职人员,不符合材料中“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它”的含义,C 错误;废除生产
资料私有制属于经济方面的举措,不符合材料“真正民主”的含义,D 错误。
36.听说胜利的消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立即通过宣言:“根据绝大多数工人、士兵和农民
的意志,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次会议召开期间
A. 沙皇专制统治正式结束 B.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C. 反动政府制造七月事件 D.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内容出自 1917 年 11 月 8 日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公布的《告
工人、士兵和农民书》,这次会议召开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D 正确;沙皇专制统治
正式结束是二月革命的结果,A 错误;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是 1917 年 4 月,B 错误;反动
政府制造七月事件的时间是 1917 年 7 月,C 错误。
37.如图是《骑士及其旅伴》 漫画。该漫画旨在说明马歇尔计划的A. 加速了西欧经济的恢复 B. 给西欧带来了负面影响
C. 标志美国正式开始冷战 D. 使西欧出现了军事对抗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中 瘦马代表的是美国给予西欧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马背上的骷髅
和危机说明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不怀好意的举措,漫画的主旨是说明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的负面
影响,B 正确;材料说明马歇尔计划的负面影响,不是加速西欧经济的恢复,A 错误;美苏冷
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 错误;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不是军事
领域的对抗,D 错误。
38.冷战时期,美苏关系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两国关系由之前的针锋相对转向相对缓和,并
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自我控制机制。这重大转折”是
A. 越南战争 B. 修建柏林墙 C. 朝鲜战争 D. 古巴导弹
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1962 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苏双方显然动武,
核战争一触即发,经过谈判和平解决,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D 正确;越南
战争和朝鲜战争均属于热战,不是美苏双方直接参与的战争,A 和 C 项错误;柏林墙的修建
仍然是冷战的产物,不符合材料“两国关系由之前的针锋相对转向相对缓和”的信息,B 错误。
39.1987 年,日本竹下内阁成立后,即宣称“我们必须发挥与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日本不要
辜负世界的期望”。日本提出这一愿望主要是因为当时
A. 美苏冷战的结束 B. 外交主权的独立
C. 经济实力的增强 D. 民众的积极推动
的【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后日本经过民主化改革,经济实力大增。经济增强导致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
的企图,C 正确;美苏冷战结束于 1991 年苏联的解体,A 错误;材料中现象出现主要原因是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是外交主权独立的结果,B 错误;日本民众的积极推动不是导致日本
追求政治大国的主因,D 错误。
40.2008 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标志着由单一“富人俱乐部”主导世界经济时代的结束,以“金
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走到了世界经济的前台,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变
化反映了
A.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 各种政治力量达到平衡
C. 南北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 D. 世界政治旧秩序已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多极化。“金砖四国”为代表新兴经
济体的出现以及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衰退,说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从而导致国
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A 正确;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并没有达到平衡的态势,B 错误;材料说
明的是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不是说明南北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C 错误;当今世界政
治新秩序尚未建立,旧秩序也没有解体,D 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冶四年(1647 年),在明律的基础上“斟酌损益”而成《大清律集解附例》,
并颁布施行。皇帝的谕旨,内外大臣的条奏,成为“定例”后,“则用例不用律”。康熙十六
年(1677 年),玄牌设置南书房,入值者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伴皇帝赋诗填词、写字作画
外,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内阁只办理例行事务。雍正七年(1729 年)
六月,设立了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 年)改称军机处。尽管军机处权力很大,但时刻处于
皇帝的严密监视之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史发展到 17 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完成以后,虽然保留了君主,但在《权利法案》中规定,国王必须在国会的同意之下才能够行使内政和外交权力,而立法权、军权及财政大权完全属于国会。《王位继承法》又进一步规
定,国王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无权赦免议会弹劾的案件。此后,经过 18 世纪的一系列变革,
议会不但成为实际的最高立法机关,而且也取得了决定内阁人选、监督内阁施政、决定内阁
去留及干预司法工作的大权。与此同时,国王失去一切权力。
——摘编自薛晓建《世界近代中期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18 世纪中英两国政治制度上的相似之处,
并指出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18 世纪的英国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相比有何
明显不同,并分别说明二者的影响。
【答案】(1)相似之处:都实行君主制;都设有内阁。特点:君主独断专制;实行人治。
(2)不同:君主“统而不治”(或成为虚君);分权;实行法治。
影响:清朝:把封建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有利
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产生了巨
大影响
【解析】
【详解】(1)相似之处:依据材料一“皇帝的谕旨,内外大臣的条奏”以及材料二“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虽然保留了君主”可知两国都实行君主制;依据材料一“内阁只办理
例行事务”和材料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可知两国都设有内阁。特点:依据材料一“尽管军
机处权力很大,但时刻处于皇帝的严密监视之下”可知中国当时实行君主独断专制以及人治。
(2)不同:依据材料二“国王失去一切权力”可知英国 君主“统而不治”;依据材料二“国
王必须在国会的同意之下才能够行使内政和外交权力,而立法权、军权及财政大权完全属于
国会”可知是分权;依据材料二“《权利法案》中规定”可知实行法治。影响:依据材料一
和所学可知清朝实行军机处把封建君主专制推向顶峰以及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依据材料
二可知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从君主立宪制对于英国民主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对其他
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的影响角度回答。
【点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意事项:第一,从材料内容本身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中的
关键 信息往往分布于段首或段末,有省略号的也有可能出现在 段中,多在两个省略号之间;
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 材料的出处中,为解题提供一定的暗示。 第二,从材料与 课本
的关联中获取切入点。 不管材料有多复杂多新颖,必 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确
的定了材料与课本中某 方面知识的关联,便可将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解答问题也就不
难了。 第三,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获取相关点。 要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对材料信息进行
筛选,避免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 年 10 月 3 日,中国府复照苏联政府,表示欢迎立即建立中苏两国的外交关
系和互派大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蒙古等国政府相继来电表示愿意同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周恩来分别复电,欢迎立即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二 1946 年,杜鲁门政府草拟了一份关于美苏关系的绝密报告,认为美国必须拥有
强大的军事力量,提出“一切在目前尚不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的国家,在他们反抗苏联的
斗争中都应得到(美国)慷慨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1967 年,尼克松指出:“美国将来作
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1968 年总统竞选期间,他又指出:“我们已到了美国必
须重新估量它在世界上的作用和責任的时候了。”尼克松正式就任总统后,忙于处理越南和
中东问题。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这一方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做出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调整对中
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外交方针:“一边倒”。
原因:世界处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下;美国对中国釆取孤立与封锁政策;
新中国和苏联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恢复发展经济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
(2)调整:从全球扩张转向战略收缩。影响:使美国与中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
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3)因素:综合实力;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国家性质等
【解析】
【详解】(1)外交方针:依据材料一“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蒙古等国”都
是社会主义国家可知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原因:依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
际局势特点、美国对华政治政策以及新中国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需要等回答。
(2)调整:依据材料二中杜鲁门主义的政策以及“美国将来作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可知美国的战略从全球扩张转向战略收缩。影响:依据所学从 20 世纪中美关系缓和的影
响回答即可。
(3)因素: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所学从综合实力、国家利益、国际形势以及国家性质来
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即可。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是作为专制政体的副产物产生的。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官僚政
治已逐渐变得与新起的社会经济现实不相适应,甚至在许多方面极相矛盾。但当时国内外动
摇传统官僚政治的社会因素虽在不断增长,而支持那种统治的外在、内在力量也并不示弱。
这是旧的官僚政治所以能一直维系到爱新觉罗统治结束才归于颓败瓦解的基因。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
阐释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封建官僚政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阐释:封建官僚政治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官僚政治的极端腐败导
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但在中外反动势力的
联合镇压下失败,加上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滋生封建特权思想,它反清朝但不反专制的封建
官僚系统,这场运动并未动摇封建官僚政治的根基。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实行“以华制华”
政策,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封建官僚政治才走向衰亡。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阅读材料,并能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观点。
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于提炼出的观点进行阐释。比如本题可以依据材料“旧的官僚政
治所以能一直维系到爱新觉罗统治结束才归于颓败瓦解的基因”提取出“封建官僚政治具有
顽强的生命力”的观点;阐释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封建官僚政治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太平天
国运动对清王朝的打击、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实行“以华制华”政策以及辛亥革命推翻清
朝封建统治促使封建官僚政治才走向衰亡进行分析回答。
【点睛】开放型非选择题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对材
料中相关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变化、趋势
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 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
关注。(2)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 提炼和概括。(3)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
要广, 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