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同步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一、字词书写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憎恶(____) 颈子(____) 粗拙(____) 灸疮(____)(_____) 惧 dàn(____)
huánɡ 急(____) jié 问(____) pī 雳(____) 孤 shuānɡ(____)
二、文学常识填空。
2.本文选自_______(体裁)集《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 5 月,作者第一次用笔名“鲁
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假
如,如果)
B.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
地咒骂道:“死尸!”(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惊)
D.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惊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 C919 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
D.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5.对下面课文的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分析这篇回忆性散文要注意区别作者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
B.“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对阿长的全部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
C.鲁迅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含蓄而意味深长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
之情。
D.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鲁迅对
她的赞扬又是如此的热烈和真挚。
6.文化积累——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集。
B.《无常》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C.《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目的
是宣扬封建孝道。
D.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为人诚恳、公正,对学术更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7.填入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是( )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会觉出自然的伟
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
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
A.冬天更好,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
上飘荡着。
B.冬天更好,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泉上起了一片热气,
白而轻软。
C.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
秘的境界。
D.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在深绿的长草藻
上飘荡着。
四、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了一次“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推荐一篇(本)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一句推荐语。
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是出自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诗的书法作品,对其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采用楷体,中正平稳。
B.用笔饱满,形神兼备。
C.字形瘦长,笔画飘逸。
D.大小匀称,徐疾有致。五、现代文阅读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
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
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
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
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
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
没用.....,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瘫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
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
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
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
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
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
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
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
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
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
急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
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
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
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
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
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事,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
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
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
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
綻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
并且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
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 04 月 27 日,有删改)
9.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0.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文章⑨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zēng jǐng zhuō jiǔ chuāng 惮 惶 诘 霹 孀
2. 散文 《朝花夕拾》 周树人 《狂人日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
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朝花夕拾》的相关情节,根
据问题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字。
3.C
【解析】C 错误,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4.C
【解析】A.词语重复,去掉“第一趟”或者“首飞”;
B.词语顺序颠倒,“开展”与“策划”调换位置;
D.两面对一面,在“有关部门”后面加上“是否”。
5.B
【解析】 B 错误,“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
6.C
【解析】C.目的是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7.C
【解析】
试题分析:“冬天更好”的原因是“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也
正因为“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所以“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
神秘的境界”。故选 C。
8. (1)作品:[示例]《野草》 推荐语: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集。 (2) C
【解析】(1)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从中 选择一部熟悉的,推荐
理由可以从作品语言风格、人物塑造或是精彩故事情节等,写出推荐的理由即可。(2)小篆的特点
是字形工整瘦长,对称均衡,飘逸秀美,这幅书法作品字体不是小篆。故 C 不恰当。
9.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坛》
的写作。
10.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
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
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11.(1)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做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文章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2) 示例:这里明显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文章,这
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
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12.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
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虽简短数字,可见
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
【解析】
9.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
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
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情节内容。如 4 段写未曾谋面的约稿;5 段写地坛家里聊
写作;6 段写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7—9 段写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10.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题干要求答出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与标题的关系。
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
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从全文考虑,《我与地坛》是作者回忆的引子,更是表现史铁生人生思考的
佳作,给了作者启迪。所以作者要重点写。与文章题目“春天忆故人”不仅不矛盾,反而突出了标题
的内容,并诠释了主题。
11.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和体会语句含意的角度分析作答。(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明
显运用了典型的比喻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
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史铁生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
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这是充满哲理的一句话,也是作者的创作观念的反映。“文章在,人就在”
这是说像史铁生写的好文章会流传千古。反之,不好的文章会很快没有了阅读的价值。。
12.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
就有收束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与作者的感情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