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ID:41802

大小:91.0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会用点到直线距离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数形结合、转化(或化归)、等数学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3)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了解和感受探索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实际的例子:   某电信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最后一个小区P的电话通信问题.离它最近的只有一条线路通过,要完成这项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缆?   经过测量,若按照部门内部设计好的坐标图(即以电信局为原点),得知这个小区的坐标为P(-1,5),离它最近线路其方程为2x+y+10=0.                        这个实际问题要解决,要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得出就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提出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并板书写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多媒体显示:已知点P(x0,y0),直线:Ax+By+C=0,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怎样求点到直线距离呢?学生思考,做垂线找垂足Q,求线段PQ的长度.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求和表示点到直线距离呢?   教师提示在解决问题时先可以考虑特殊情况,再考虑一般情况.学生提出平行于x轴和y轴的特殊情况.学生解决.            板书:       如何求?   学生思考回答下列想法:   思路一:过作于点,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由与联立方程组解得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求得.                教师评价:此方法思路自然.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1)求线段长度可以构造图形吗? (2)什么图形?如何构造?     (3)第三个顶点在什么位置?    (4)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有联系吗?     学生探讨得到:构造三角形,把线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第三个顶点在什么位置?可能在直线与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过P点做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的交点R、S.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收集思路.   思路二:在直角△PQM,或直角△PQN中,求边长与角(角与直线到直线角有关),用余弦值.   思路三:在直角△PQR,或直角△PQS中,求边长与角(角与直线倾斜角有关,但分情况),用余弦值.   思路四:在直角△PRS中,求线段PR、PS、RS,利用等面积法(不涉及角和分情况),求得线段PQ长.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演示探索过程.     (思路一)解:直线:,即       由,                              (思路四)解:设,,,     ,;,           由,   而                    说明: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思路二、三,教师提示做课后思考作业题目.     教师提问:①上式是由条件下得出,对成立吗?   ②点P在直线上成立吗?   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     由此推导出点P(x0,y0)到直线:Ax+By+C=0距离公式:        适用于任意点、任意直线.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不构造三角形可以求吗?(在前面学习的向量知识中,有向量的模.由于在证明两直线垂直时已经用到向量知识,且也提出过直线的法向量的概念.)能否用向量知识求解呢?   思路五:已知直线的法向量,则,,如何选取法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则法向量为,或,或其它.由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取=.                             教师板演:   ,   ,由于点Q在直线上,所以满足直线方程,解得       教师评析: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且上述方法在今后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的题目中,用坐标联系转化是常用方法.     三、变式训练学会应用     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练习选择:平行坐标轴的特殊直线,直线方程的非一般形式.     练习目的: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     教师强调: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例题:     3.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     教师提问:如何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距离如何转化?     学生回答:选其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点所在直线的任意性、点的任意性.几何画板演示点和直线变化,选取点和直线.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教师提问几个学生回答自己选取的点和直线以及结果.然后选择一种取任意点的方法进行板书.   解:在直线2x-7y-6=0上任取点P(x0,y0),则2 x0-7 y0-6=0,点P(x0,y0)到直线2x-7y+8=0的距离是.     教师评述:本例题选取课本例题,但解法较多.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     引申思考:与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四、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①    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推导以及应用.   ②    数学思想方法:类比、转化(或化归)、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的方法.     五、课外练习巩固提高   ①    课本习题7.3的第13题----16题;      ②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主要从三方面: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说明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等方面的内容.我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新教材的特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       2、教学用具的选用   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教具,不仅将数学问题形象、直观显示,便于学生思考,而且迅速展示学生不同解题方案,部分纯计算的解题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推导公式——变式训练学会应用——学生小结教师点评——课外练习巩固提高”五个环节中,始终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究,将问题解决.   首先多媒体显示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出数学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观察,进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选择较好的方法具体实施.学生分组练习,落实计算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关于思路五,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这样的证法,我在课堂上选取这样的证法.主要是考虑到: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且上述方法在今后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的题目中,用坐标联系转化是常用方法,这样思路五的给出不仅符合新教材的要求,也为今后的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   我选择练习目的: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主要通过学生口答完成.我强调注意在公式中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例题的选取来自课本,但是课本只有一种特殊点的解法.我把本例题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体会解题方法中的灵活性.本节课小结主要由学生总结和补充,教师点拨,尤其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在整节课的处理中,采取了知识、方法来源于课本,挖掘其深度、广度,符合现代教学要求.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