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2019.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 50%;第三
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
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
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672 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
《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于是预言,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
部门时,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
向商业。1940 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
言,对 40 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
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
“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
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
成立。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
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
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
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工业与服务
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
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
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
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
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
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
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
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
产业结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
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
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
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
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
1.下列关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B.该定理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
C.该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
D.该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
C.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
D.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配第的预言表明,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
B.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
C.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
D.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截至 2018 年 12 月,我国网民达 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9.6%。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
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这意味着我们
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发布信息已
经不能满足需要。
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 跟随”“3G 突破”到“4G 同步”的跨越,
正朝着“5G 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
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传统媒体要跟上时代,
就必须紧跟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
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2019 年 3 月 26 日)
材料二:材 料 三: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
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
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
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
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
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和读者。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
《羊城晚报》却一纸风行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
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
“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 年 8 期)
材料四:
英国 BBC 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 电脑终端、
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分享”是 BBC 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基于这一理念,BBC
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
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
色,要用 BBC 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其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
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
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又要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
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
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
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
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 BBC 为例》,《对外传播》,2016
年 11 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信息时代,每个人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
双向的特点,决定了媒体不能仅仅发布信息。
B.《羊城晚报》是传统媒体,“澎湃新闻”是新媒体,它们都重视内容支撑,坚持了“内容为王”
的正确导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C.英国 BBC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注重“分享”理念,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实现角色转
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
D.在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也要开放媒体平台,坚持内容为重,增强对用户的吸
引力、感染力,这是我国传统媒体应当兼顾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通信技术从 2G 到 5G,是加速进步的,这种进步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使信息
传播载体和新闻报道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B.不少传媒人认为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是缺少新技术传播渠道,因而错误地转向了“渠道为
王”“技术为王”,这就削弱了生产内容。
C.传统媒体要重视信息革命以跟上时代,其路径之一是学习国外经验,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
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D.传统媒体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如提
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服务等。
6.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四十
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
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
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
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
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
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
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
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
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
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
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
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
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
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
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
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
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
吸。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
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
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
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
方面的杰作。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在人世间。
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
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
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
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快怏离开。
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
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
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
就是一个春天。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
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
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3 月 27 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第一次引出了“我”对美好春天的回忆,第二
次呼应开头,有助于升华主题。
B.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写出小女孩对“我”的感激之情,侧面烘托我的仁爱之举,
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
C.“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用比喻、排
比呈现出一个浓烈的江南春天。
D.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具体的春天和抽象的春天,笔法细腻,画面唯美,
感情真挚,让人回昧。8.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1)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3 分)
(2)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3 分)
9.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优题速享完成 10~13 题。
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
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除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贞威将
军。京城陷,遁还乡里。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承圣元年,除和戎将军、中书侍郎,
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及宝应结婚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
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
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扦秦曰:“早
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扦秦但泣而已。宝应既擒,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
免祸。文帝寻敕都督章昭达以理发遣,令寄还朝。寻兼散骑常侍,聘齐,寄辞老疾,不行,除
国子博士。顷之,又表求解职归乡里。高宗即位,除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戎昭将军,又辞以
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十一年卒,时年七十。
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
也。自流寓南土,与兄荔隔绝,因感气病,每得荔书,气辄奔剧,危殆者数矣。前后所居官,
未尝至秩满,才期年数月,便自求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及谢病私庭,每诸王
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常出游近寺,闾里传相告语,老幼罗列,
望拜道左。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选自《陈书·卷十九》,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
B.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
C.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
D.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取士考试的一种方式。
B.结婚,古代为缔结婚姻关系。此处指陈宝应与留异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C.国子博士,学官名,由操行纯正、通明经义者担任,负责教授国子学生学业。
D.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和品级。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寄心怀大义,有先见之明。他发现陈宝应有叛逆之意,在劝说不果的情况下,拒绝为陈宝应做事;陈宝应被擒后,他因此免遭杀身之祸。
B.虞寄淡泊名利,不迷恋仕途。文帝和高宗都曾任命、提拔他,他总是寻找理由推辞;他前后
做官,都只任职一年半载,便自己要求解职。
C.虞寄聪敏有才,备受敬重。朝廷授任他中书侍郎时,陈宝应惜才,假托道路不通不让他去;
每当诸王任州将,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来表达敬意。
D.虞寄仁慈厚道,德高望重。他因与兄隔绝而伤感成病,以至于多次有生命之危;他退居期间
外出,乡人便互相转告,老幼成群,在道旁叩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5 分)
(2)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
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今湖北荆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作者十分喜爱。
B.颔联写出作者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瞳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15.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富足宁静的自然美景,而且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桃花源人愉悦满足的精神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主客问答之后,表明主客两人进入时空两忘、超然物外境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屈 原 《 离 骚 》 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 句 , 写 的 是 自 己 喜 好 修 饰 并 习 以 为 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改变内心追求
的坚定志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神农诞辰纪念日,盏近之际,一方用磬石雕刻的石碑在神农故里高平市被发现。石碑上有 16
个篆体字:“华夏始祖,千秋万代,炎黄一脉,共拜神农。”字体修长齐整,线条匀称,笔法流
畅,显示出雕刻者________的技艺。磬石能敲打出清脆的音阶,用它做成的“磬”在我国古代被奉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专为皇帝举行国事庆典、宗庙祭祀之用。文字与石碑__________,
世所罕见。
根据这方石碑的材质档次、文字内容的用词语气及时代风格,有人推测这方石碑是元代皇
家御赐的神农祭祀专用碑。这个说法并非___________。高平作为神农故里,神农文化密码星罗
棋布,与神农有关的历史遗存数量庞大,“神农城”“神农洞”“神农泉”等以“神农”命名的地
名_________。
石 碑 一 般 用 大 理 石 镌 刻 , 为 什 么 这 方 祭 祀 碑 选 用 了 有 “ 金 声 玉 振 ” 音 质 的 磬 石
呢?( )。据史料记载,神农最早发明了乐器“神农琴”,被认为是华夏民族乐器的最早发
明者。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神农琴”上的五根弦名宫、商、角、徵、羽,实际上就是中国民
族音乐所指的五声音阶。用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的祭祀碑,无疑是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
做出了最崇高、最合适、最特别的褒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超群拔类 浑然一体 荒诞不经 不胜枚举
B.超凡出俗 浑然天成 痴人说梦 不胜枚举
C.超群拔类 浑然天成 痴人说梦 俯拾即是
D.超凡出俗 浑然一体 荒诞不经 俯拾即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神农的历史地位被后人肯定,这方祭祀碑选用磬石就暗含其意
B.选用磬石,神农被后人肯定的历史地位就能体现在这方祭祀碑上
C.这方祭祀碑选用磬石,暗含着后人对神农在历史上的地位的肯定
D.后人对神农在历史上的地位的肯定,暗含在这方祭祀碑选用磬石上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用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的祭祀碑,无疑是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做出的最特别、最合适、
最崇高的褒奖。
B.用最好的磐石制作成的祭祀碑,无疑是做出了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最崇高、最合适、
最特别的褒奖。
C.用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的祭祀碑,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无疑是做出了最特别、最合适、
最崇高的褒奖。
D.用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的祭祀碑,无疑是做出的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最崇高、最合适、
最特别的褒奖。
20.某幼儿园大门上方悬挂了一幅打黑除恶的宣传标语:“坚持打早打小,将黑恶势力消灭在
萌芽状态。”请谈谈你对幼儿园悬挂该标语的看法。(5 分)21 . 下 面 是
《 我 和 我 的 祖
国》中的一段歌词,请仿照画线部分再续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恰当,情感一致;不要求与原词
押韵,字数可适当增减。(6 分)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
就是笑的旋涡。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名片,是中国速度的代表。高铁通车里程逐年增加,时速高达 380 公里
的新一代高铁正在试运行。与此同时,中国还有许多普通火车,甚至还有老旧的绿皮火车仍然
在运行。它们速度慢,价格低,停靠的站点多,在一些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