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 第 0 页 (共 10 页)
清远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4 道大题 22 小题,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山水画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绘来寄托人内心的思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山水
画天人合一的意境要求,也是中国人乐山乐水的精神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道法
自然”“心师造化”,故南朝宗炳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
畴之一,“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都有
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肯
定了“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的根本规律。中国山水画是在视觉领域内充分反映“阴阳”
观哲学精神的一种表达形式。
山水画中所表现的意境特征,也是基于此。“虚实”观作为一对和“阴阳”同理异名
的对立面而存在。如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
之”,他们都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道家哲学思想的这些宇宙观反
映在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中,就是画面中虚实相生的节奏感。在中国山水画的图式中,虚
是指画面中用笔疏简或留白、视觉上冲击力较弱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
无穷;实是指画面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互相渗透、互
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画中的意象,开拓画中的意境,
为观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山水一样,同样都是表达“山性即我性,
山情即我情”。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总结青绿和水墨的异同:“青绿法与浅色有别,
而意实同。要秀润而兼逸气。盖淡妆浓抹间,全在心得浑化,无定法可拘。若火气炫目,
则入恶道矣。”水墨山水要表现虚实关系,最基本的“墨分五色”即可解决,要求笔和墨
的融合统一,即用干湿浓淡综合运用、自然抒发的“浑沦”效果。正如龚贤在《课徒画稿》
中所说“墨气中见笔法,笔法中见墨气,笔墨非二事也”。高一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0 页)
青绿山水的色彩形式是在中国传统的五色和佛教美术的色彩交流融合的基础上,最终
建立的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从发端的隋代开始,青绿山水由兴盛到衰微再到延
续发展,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青绿山水衍生出一些有特色的形式,
大致可分为:大青绿,小青绿,金碧山水,现代彩墨山水。
从青绿山水的诞生至今,伴随当下中国画的改革,以及现代媒介和材料的介入,青绿
山水的风貌不断被刷新,但其在视觉领域内所传达出的“阴阳”“虚实”宇宙观的精神,
是中国山水画所共有的特征,它的虚实处理技法也因时制宜,不断有融入时代特征的新技
法出现,但这些技法的运用都自觉遵循“山水以形媚道”的原则。它追求达到在二维空间
中,由“虚实相生”所带来的“隐显叵测”,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画面的虚实中也得到
了至善至美的实现。
(摘编贾志发的《青绿山水中的虚实意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是因为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
B.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就是“道”,中国道家思想家看到了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C.青绿山水从隋代开始,历经盛衰,大约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D.中国山水画蕴含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阴阳”观并反映在视觉领域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以突出“虚实”观作为一对和“阴阳”同理异名的对立
面而存在。
B.文章为了论证山水画的虚实关系可用“墨分五色”解决,举了《东庄论画》来进行
论证。
C.文章用道家思想来论证中国山水画中的虚实意韵,虚实关系。
D.文章通过引用论证法,指出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山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只要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人的内心思想,山水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B.中国山水画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它们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C.从青绿山水的诞生至今,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画面的虚实中得到了最完善最美好
的实现。
D.中国传统的五色和佛教美术的色彩是最终建立的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高一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0 页)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
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
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
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
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
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
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
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
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
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
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
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
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
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
上,曾高挂上书“万里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
五种不同的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将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
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
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
天像蓝斗篷,风在耳边尖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吉祥葫芦牛
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尕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高一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0 页)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
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佳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晴时,
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
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
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
方来,邀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
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⑪传说,先前,皋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
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
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签。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 2008·8,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为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一辈子在兰州而感到逼仄、感到悲伤。
B.作者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是借此表现出黄河铁桥在家乡兰州人心目中的重要
地位。
C.作者写卖桥的“传奇”, 可以看出兰州人的质朴性格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
D.作者认为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相比,兰州看似让人“逼仄”的两山,有
稳妥内心的“佳处”。
5.仔细阅读第⑦自然段,“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简要分析。
(6
分)
6.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请你概括作者对黄河产
生“爱”的原因。(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高一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0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爱国志士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中日甲
午战争战败后的 1896 年,丘逢甲回到广东蕉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春愁》,其拳
拳爱国心也成为今日两岸同胞共同的纪念。
丘逢甲出生那年恰逢甲子年,其父认为是吉兆,故而命名为逢甲。丘逢甲自幼就志向
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郑成功这位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
也是甲子年生,更使他从小就刻意向先贤学习,言行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丘逢甲生性聪颖,十四岁时以《西江月》词牌填词一首:“兴起八叉手健,吟成七步
才雄。更兼经史满怀中,只觉大才适用。却布知时甘雨,愿乘破浪长风。他年位若至三公,
定有甘棠雅颂。”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
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培育民智。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
办义军,并动员亲属入伍。1895 年 4 月 17 日,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
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
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但清廷
回电称“台抗京危”,不予理睬。在台湾人民“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
急情况下,悲愤至极的一介书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为正朔的“台湾民主国”,与台
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义军,横刀跃马与日寇浴血奋战。
经过二十多个日夜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气壮山河的保台抗争失败。经部将劝说,丘逢甲
不得不挥泪内渡,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
回到大陆后,丘逢甲仍想着收复台湾,他写诗自勉道:“乾坤苍莽正风尘,力挽狂澜
仗要人。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天阊辽阻愁呵壁,时局艰危痛厝薪。只恐南
阳难稳卧,中原戎马待纶巾。”
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抗
日保台失败后他更是切身体会到“非开民智养人才,莫能挽救国难”。内渡回大陆后,他
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1901 年春,在汕头正式创办
岭东同文学堂,为广东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1904 年夏,丘逢甲在蕉岭县城桂岭书院创
办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04 年冬,在蕉岭东山、员山创办创兆学堂
各一所。他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在嘉应、兴宁、长
乐、平远、福建上杭和武平、江西寻乌等地办学,“劝办学校以百数”。
丘逢甲大力推行新学,主张“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智育方面引进西学,积极改
革教学方法,聘请一些英、日籍学者及归国留学生为教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主张开放
式教学,崇尚学术争鸣。鼓励学生自学、多思、善问,要有“与众有异的主张”,勤读报
刊,关心国事。
丘逢甲盛赞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号召粤籍巨商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高一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0 页)
业。1910 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庇护被侦
捕的革命志士;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后,丘逢甲被推举为赴南京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
府的广东代表之一,被选为参议院参议员,在辛亥革命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丘逢甲回大陆后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湾,谋求祖国统一,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
“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摘编自《梅州日报》)
【相关链接】
①丘逢甲平日最厌恶迷信、鸦片和赌博,在早年的诗词中一再提及,指为中国人的三
大积弊,明白指出鸦片对国民的残害。而这些在当时被视为时尚,好此道者大有人在,尤
其一些达官贵人将其视为时尚,而他独具慧眼视为毒害,这在当时可说是见解独到。
(摘编自《台湾周刊》)
②在其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广东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门下。后来的广东北伐
军总司令姚雨平、广东军政府总参议朱执信、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
学校,皆成为后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搜狐军事频道)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丘逢甲自幼就志向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小时候
写的《春愁》,就表达出拳拳爱国心。
B.丘逢甲考中进士后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
培育民智。
C.“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借陶渊明写《桃花源记》表明心志的典故,
说明并非自己不能安贫乐道,实因时局动荡,身无所安。
D.丘逢甲把“迷信、鸦片和赌博”指为中国人的三大积弊,明白指出鸦片对国民的残
害。这在当时可说是见解独到。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了保卫台湾,丘逢甲联合台湾乡绅电奏清政府,要求废约抗战、
保卫国土。
B.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并率领义军撇开清廷,力倡建立“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
民一起自主保台,与日寇浴血奋战。
C.“只恐南阳难稳卧,中原戎马待纶巾。”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求安
稳,只愿为国征战的决心。
D.在丘逢甲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如姚雨平、朱执信、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
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后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9.丘逢甲被人称为爱国志士,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高一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0 页)
清远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续卷)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赤壁赋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文集》)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白露横江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凌万顷之茫然 D.挟飞仙以遨游高一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10 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赋,原指铺陈描写的手法(《诗经》六义),以文体雏形出现的是屈原的辞赋,唐
以后出现的文赋,是散文化文体,用韵自由,句式参差,清新流畅,如杜牧的《阿
房宫赋》及苏轼的《赤壁赋》。
B.壬戌,中国传统纪年方式,按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前面的“壬”是天干,后面
的“戌”是地支。天干一共十个,地支十二个。
C.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D.美人:代指有美貌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①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
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明月、白露,水波之美。
B.“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了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有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感情。
C.第②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愉悦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
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D.第⑤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高一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0 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通过树色泛出嫩黄的细微变化写早春来到,点明题意,暗含欣喜之情。
B.颔联描写远山婀娜,峰顶积雪美不胜收;春水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柳,画面生动。
C.颈联暖阳照耀之下,黄莺儿啼啭似人欢语;风吹过草地,送来芳香。画面突显了
早春的生气勃勃。
D.尾联托物言志,笔锋陡转,用“疑”字直接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却
又难觅其踪”的茫然与惆怅。
15.本诗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的?请你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三峡》一文中,郦道元这样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江水的特点:“ ,
。”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想到和丈夫一起到老会使自己产生怨恨,紧接着用比
喻方式来说明自己的忍耐是有极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里的“ , ”这两句写出了秦的纷奢是
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沈括是北宋时期( )的科学家与科技史家,他( ),善于观察,在天文、
地理、水利、算术、物理、生物等诸多科学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被称为“中国整部科学
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为官 30 多年间走过了宋朝很多的山川,这让他有机会对所行之处的地理进行科
学的研究、考察与分析。熙宁七年(1074)沈括察访河北西路时,根据山崖中的螺蚌化石和
砾层的层积带推断出太行山在远古时就是海滨。这种通过地层结构分析海岸线的方式与现
代地质学( ),十分超前。在任鄜延路经略使时,沈括发现了延州地区人们有使用石
油的现象,将之记录于《梦溪笔谈》中。他首次使用“石油”一词,并预言石油“后必大
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沈括还首次对华北冲积平原的成因进行
了探讨。他观察到华北许多河流中都含有大量泥沙,又对比古籍中海陆变迁的记载,认为
华北平原是由河流中的淤泥沉积形成的。此外,他对比了雁荡山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认为两者都是通过流水侵蚀形成的。这一发现也是( )的,比英国人郝登的流水侵蚀
学说早了 700 年。高一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0 页)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这让他有机会对所行之处的地理进行科学的考察、分析与研究。
B. 这让他有机会对所行之处的地理科学的进行研究、分析与考察。
C. 这让他对所行之处的地理有机会进行科学的研究、考察与分析。
D. 这让他对所行之处的地理有机会进行科学的考察、分析与研究。
18. 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这个在 900 多年前的宋代是非常具有远见性的观点
B. 这个观点在 900 多年前的宋代是非常具有远见性的。
C. 在 900 多年前的宋代这个观点是非常具有远见性的。
D. 这个在宋代 900 多年前是非常具有远见性的观点。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首屈一指、博学多才、不谋而合、史无前例
B. 首屈一指、博闻强记、不约而同、空前绝后
C. 当仁不让、博学多才、不谋而合、史无前例
D. 当仁不让、博闻强记、不约而同、空前绝后
20.中秋节前夕,在清远工作的小王收到了老乡送的湖南特产,为表示感谢,他写了一封
回信,其中有 5 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一一指出并改正。(5 分)
我很高兴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光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让我为犬子
联系实习单位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您一些清远
的特产,请笑纳。
21.请从以下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6 分)
(1)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请从《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周瑜或诸葛亮中选择
一人,对他进行性格分析和命运解读。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言之有理,不超过 160 字。
(2)《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叙述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主要人物曹操说了一句
很有名的话:“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中的“使君”指的是谁?请根据原著内容
分析“使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超过 160 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一本书,一杯牛奶,一个手机,这简简单单的东西,是我所需要的东西;也
有人说,自由、空间、丰富的精神生活等是我所需要的东西。
请以“这才是我最需要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
也可以编写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