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418670

大小:41.5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 年 11 月 24 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 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可用以 A. 研究古代书法发展历程 B. 印证《史记・殷本纪》的可信性 C. 别青铜器的断代时间 D. 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定型与规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甲骨文”可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结合所学可知,其可以作为一手 史料,有印证《史记・殷本纪》可信性的史料价值,B 项正确;书法发展历程始于秦代的小篆, 与甲骨文无关,A 项错误;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和兽骨,不能鉴别青铜器的断代时间,C 项错误;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但并不是最后的定型与规范,D 项错误。 2.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潮到 A. 原始社会 B. 商周时期 C. 春秋战国 D. 秦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考古发掘,可知“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潮到 商周时期,B 项正确;原始社会没有政治文明,没有权力和地位的差别,A 项错误;春秋战国 和秦汉时期,我国政治已经有了较大发展,CD 两项错误。 3.西周宗法制下唯有大宗才能传宗维统,宗子与嫡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 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本质上都 A. 强调政治统治的正统性 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 体现分封制的深远影响 D. 根植于封建自然经济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通过宣扬君权神授来 论证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以维护统治,故 A 项符合题意;“唯有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 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B 项错误; 材料“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强调的是血缘继承关系,体现的是宗法制,C 项错误; 西周宗法制的基础是井田制,不是封建经济, D 项错误。 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王是最高政治 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 A. 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转型 B. 国家统一趋势逐步加强 C. 分封体制向集权体制转型 D. 天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 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力的集中, C 项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 贵族政治指的是君主掌握官吏的任免权,材料没有体现,A 项错误;材料揭示的是诸侯国君加 强了对国家的控制,没有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B 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 封制被破坏,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点睛】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政治、经济秩序确立的时期。 5.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下列言论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A.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B.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C.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与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一致的是,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 人”,B 项正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天命论,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A 项错误。 “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 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C 项错误;“非礼勿视……”强调的是“礼”,不是孔子的“仁”,D 项错误。 6.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 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主张 A. 小国寡民 B. 无为而治 C. 以德治民 D. 不与人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治大国如烹小鲜”借烹饪告戒统治者不要过度干扰民众生活,是无为而治 主张,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小国寡民”生活状态的追求,A 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德治,并 且“以德治民”是儒家学派的思想,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的信息, D 项错误。 【点睛】老子的思想有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 7.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 也。”杂家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当时 A. “学在民间”风气渐开 的B. 杂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 学术流派之间互鉴互融 D. 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兼儒墨,合名法”,可知杂家思想借鉴和吸收了其它学派的观点,C 项正确; 杂家兼容其它学派的思想特点,不能体现学在“民间”和教育发展,A 项错误;杂家没有成为 主流思想,B 项不符合史实。杂家兼容并包的思想,反映的是学术交流,而不是思想控制的加 强,D 项错误。 8.鲁班复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工匠,传说他发明了锯子.创子、钻子、凿 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工具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当时 A. 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 治铁技术的进步 C.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 政府政策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都属于铁制农具, 这些工具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古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 项正确;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 分封制的瓦解,政治制度的变迁,政府政策的支持,都不是手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ACD 项错误。 9.商鞅变法后秦国普遍使用牛耕;秦律规定:“盗马者死,牛者加。”这表明当时 A. 农业耕作已有马耕 B. 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弱化 C. 牛耕逐步让位于马耕 D. 秦国率先摆脱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律中禁止偷盗牛马和牛耕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牛马是当时农业生产 的主要动力,也间接的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已有马耕,A 项正确;战国兼并战争增多,马在战 争中的作用弱化和牛耕逐步让位于马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C 项错误;秦国率先摆脱贵族政 治主要和商鞅变法有关,D 项错误。 10.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的言论:丞相王绾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 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 皇帝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B. 皇帝制度源于宗庙祭祀的需要 C.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宗法观念对皇权政治仍有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等君臣言论, 说明了宗法文化仍受到统治者 重视,D 项符合题意;皇帝权威是小农经济基础上,专制制度 发展的结果,与祖先崇拜无关,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不能说明君 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B 项错误;材料与郡县制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无关,D 项错误。 【点睛】宗庙是古代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强调宗庙体现了祖先崇拜,是宗法制影响的具体 体现。 1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自九原抵甘 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里提到的九原郡治所位于今天中国的。 A. 山东 B. 内蒙古 C. 四川 D. 河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九原郡在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B 项正确,其它 ACD 三项都不能对应秦 的代“九原郡治所”这一要求,是错误的。 12.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 采用。汉武帝此举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大反腐力度 C. 削弱宰相权力 D. 缓解皇族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推恩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此举目的在于打击地方王国势力,增 强中央集权,A 项正确;多设立侯国,与反腐问题无关,B 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与中央的 宰相权力削弱无关,C 项错误;增多王国数量,在不激化皇族的矛盾的情况下,削弱王国实力 是主要目的,其目的不是缓和皇族矛盾,D 项错误。 【点睛】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即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13.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 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A. 冲击了男尊女卑秩序 B. 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C. 贯彻了敬天法祖观念 D. 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皇帝受命于天管理臣民,儿子受命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强调天意、大一 统和父权,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这一思想神化皇权,强调大一统和政治、家庭的伦理, 有利于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 项正确;材 料中强调了男尊女卑秩序,A 项错误;天意和君权神授与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无关,B 项错误; 董仲舒通过利用“敬天法祖”观念,适应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是对“敬天法祖” 观念的贯彻,C 项错误。14.“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 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A. 皇帝勤于检讨反省 B. 封建迷信思想大行其道 C. 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D. 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密切相关,D 项正确;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勤于检讨反 省,用“罪己语”回应君权神授,有利于缓和因为灾异或其政治失误造成的矛盾,是从巩固 统治角度做的补救,不是真正地勤于反省,A 项错误;帝王下“罪己诏”是维护其统治的手段, 不是单纯的迷信,B 项错误;“罪己诏”有借助天意,缓和矛盾的作用,君主这样做不代表真 的是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 项错误。 【点睛】“罪己诏”是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在君主统治行为上的体现,有限制君 主暴政的作用,同时强调的君主统治的神圣。 15.东汉初年,政府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 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 A. 地方政府垄断了选官的途径 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普遍推行 C.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较严重 D. 国家看重官员的实际行政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东汉初年,政府要求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可知当时封建国家比较注重规范 选官程序,希望借此选拔出有实际能力的官员,D 项正确;通过对被察举人员的试用、考核再 推荐给中央,不能证明地方垄断了选官,A 项错误;地方政府进行试用、考核要举荐的人才, 并不是普遍用“考试”方式选官,B 项错误;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可以使地方察举出来的人才更真实, C 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察举制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16.在中国古代的书法传世作品中,有一类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 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结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 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 篆书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的典型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由材料“线条的纵横 跳跃、连绵环绕”,结合所学可知这类作品是草书艺术,D 项正确;篆书的线条图画美、楷书 的方正、规范和行书的工整、飞洒,在材料中都没有显现出来,ABC 三项与材料不符,是错误 的。 17.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 313 年一公元 450 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 90 万, 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 30 万,湖北 6 万,江西、湖南各有 1 万,此外福建、广东、广 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此判断当时 A. 南方经济开发条件齐备 B. 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 北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D. 经济重心由北方移至南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永嘉到元嘉年间”即魏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可知南方经济的有更充分 的劳动力和技术,开发条件进一步齐备,A项正确。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的是人力资源, 不是自然资源,B 项错误。魏晋时期,南方开发加快,南北趋于平衡,北方生态经济有所改善, 并没有走向衰败,C 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 项与史实不符。18.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 408 年的一份用楷书书写的文书,记录了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 内容涉及《诗经》、《春秋》等中原地区盛行的典籍。由此可知,当时 A. 书法艺术得到了推广与普及 B. 科举制最早出现于西北地区 C. 儒学作为正统影响范围扩大 D. 统一因素因政治分裂而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考古发掘得出 5 世纪初新疆吐鲁番地区“选举应试”、“策试内容涉及《诗经》、 《春秋》等”儒家典籍,可知新疆地区学习汉族的科举制和儒家文化等,由此可以得出儒学 的影响范围扩大,C 项符合题意;一份文书得不出书法艺术得到了“普及”的结论,A 项错误;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制度,当时是东晋时期,B 项与史实不符;新疆地区在文化观念上受中原 的影响,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因素在增长,D 项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信息是“记录了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等中 原地区盛行的典籍”,强调的是儒家文化的扩散,考查的是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1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悲”,这体现的 农学思想是 A. 适度规模经营 B. 因地制宜 C. 选育良种 D. 食为政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悲”,可知其体现的农学思想是适度经营,A 项 正确;材料主张“量已力”不是因“地”制宜,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育种”和“食为 政首”,CD 两项错误。 20.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 说明佛道思想已是社会主流 B. 严重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C.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 D. 对儒家思想有双重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流行“清谈”,“讨论玄妙哲理”体现了儒学的困境和儒 学在向道家等思想学习,这对于儒家思想有双重作用,D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佛道思想冲 击下,儒学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且这文学艺术在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诗、 赋、小说、绘画等成就较高,AB 项错误;士大夫流行“清谈”,表达了对社会政治黑暗的不满, 并没有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故 C 项错误。 【点睛】魏晋“玄学”体现了儒学的困境和士大夫的反思。 21.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了当时著作有 1499 卷,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 64582 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 4.3 倍。与这 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技术发明是 A. 指南针 B. 造纸术 C. 灌钢法 D. 雕版印刷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造成魏晋比汉代书籍增加的技术发明是造纸术的改进,B 项正确;指 南针与书籍增加没有直接关系,A 项错误;灌钢法是冶铁技术,与书籍增加没有关系,C 项错 误;雕版印刷术发明是在隋唐,与之前魏晋时期书籍增加没有关系,D 项错误。 22.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唐诗是胡汉融合的产物 B. 胡人文化渐成为中华文化主流C. 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传播 D. 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增多是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传播 结果,C 项正确;唐诗是隋唐社会生产在文学上的体现,不是胡汉融合的产物,A 项错误;“骆 驼和胡人”流行,说明当时中华文化中增加了民族和中外交流内容,胡人文化并不是中华文 化的主流,B 项不符合史实;外来文明使中华文明丰富,没有对中华文明形成伤害,D 项错误。 2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 《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 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B. 达到了得意忘形 C.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D. 蕴含世俗化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 “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D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注 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的信息,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吴道子作画时特别追求神韵、意 境,忽略所画对象的真实性,与“达到了得意忘形”不符,B 项错误; “按照生活的逻辑, 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吸取外来风格,C 项错误。 24.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想家,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 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反映出 A. 儒学主流地位已丧失 B. 复兴儒学 必要性 C. 儒学发展趋向平民化 D. 儒学 神秘化色彩 的 的 的【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能力。由儒学领域岀现了一批“异儒”,对以前的儒 家经典和圣言提岀了怀疑和批判,说明儒学理论面临困境,需要对儒学理论进行重构, 复兴儒 学十分必要,B 项正确; 唐代科举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儒学仍占统治地位,A 项与史实不 符;儒学平民化与“异儒”对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无关,也不能体现儒学的“神 秘化”,CD 两项错误。 25.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明便出现了“百姓康乐, 户口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主要是因为宋朝的土地政策 A. 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 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宋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到宋真宗时人口增加,土地开辟很多,百姓康乐,说 明这种土地政策在一定时间内解放了生产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A 项 正确。不抑兼并的政策,不会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项错误;材料中因为不抑兼并,而“百 姓康乐,户口庶,田野日辟”,C 项所说与材料不符。“百姓康乐,户口庶,田野日辟”的现 象,不能说明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D 项错误。 【点睛】宋朝“不抑兼并”政策,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26.据学者统计:唐朝官民比例约为 1:2460,宋朝官民比例则约为 1:929。唐宋官民比例的 变化反映了宋代 A. 冗官问题突出 B. 科举同度不断完普 C. 行政效率高效 D.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A【解析】 【详解】由“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 1:2460,宋朝皇佑前则约为 1:929”,可知宋朝的 官员人数大大超过了前代,宋代官僚机构庞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时国家政治中的冗官问题 已经十分严重, A 项正确;“1:929”的官员定额是不正常的,这与科举制度的规范和完善 无关,B 项错误;不断增加官员数量,说明宋代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C 项错误;理学成为官 方哲学与官员数量增多无关,D 项错误。 【点睛】由 “1:2460”到“1:929”可知官僚机构庞大,臃肿。 27.学者曾这样评价宋代的一位词人:“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请婉,语意要贴,承平气象, 形容曲尽,”这位词人最有可能是 A. 李煜 B. 苏轼 C. 辛弃疾 D. 柳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音律谐婉……承平气象”可知这是对婉约派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这 位词人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柳永, D 项正确;李煜是南唐词人,亡国之君,词中不会有“承 平气象”,A 项错误;苏轼和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人,B、C 两项错误。 28.《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意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 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追求现实幸福 B. 无为而无不为 C. 儒家伦理道德 D. 求其放心而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朱熹认为“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结合所学可知,朱熹强调的理是“儒 家伦理道德”,C 项正确;朱熹强调“存理灭欲”,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A 项错误;朱熹主张修齐治平,不是无为,B 项错误;理在天地之行,与求其放心的观点无关,D 项错误。 29.南宋时期,理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坚持改革政 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宋室、转弱为强的途径。 据此可知 A. 儒学具有积极入世的情怀 B. 传统义利观到宋需要抛弃 C. 朱熹理学脱离时代的需要 D. 宋儒对孟子学说推崇备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理学家陈亮”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坚持改革政弊等,可知儒学者儒学具有积极 入世的情怀,A 项正确;“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是要改造而并非抛弃传统的义利观,B 项 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朱熹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C 项错误;陈亮主张改造 传统义利观,不能说明宋儒对孟子学说的“推崇备至”,D 项错误。 30.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梯 下择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料进士做女婿, 这表明宋代 A. 门第观念彻底淡化 B. 社会主流价值观已根本改变 C. 官商勾结风气日重 D. 政府放宽了对经商者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宋代“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 ,“富商大贾竞相挑选新科进 士做女婿”,等现象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国家的抑商政策 略有松动,D 项正确;门第观念“彻底”淡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已“根本”改变的说法绝对, AB 项错误;“官商勾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31.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濫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 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 A. 试图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B. 抵消了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使古代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既 “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濫咨禀’”, 又对重事和财政等“重申‘必 合咨禀’”,表明中书省试图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以提高行政效率,A 项正确;这种做 法无法达到“抵消”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也不会“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C 项 错误;明清时期对地方的控制和中央集权高于元代的行省制,D 项不符合史实。 32.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 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 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 客观真实性 B. 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 C. 书画同源性 D. 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答案】B 【解析】 “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体现出绘画者作画时候的即兴抒发心里的感受,B 正确; A 不是材料体现出绘画主观神韵的特点;书画同源不是材料主旨,C 和 D 错误。 二、综合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路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 港成为始发港,远航印度洋,引发了以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唐五 代为其兴盛时期,广州为世界性大港,中外商贾云集。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还产生了海神妈祖崇拜,占城 稻种由丝路传入中国,因而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土地利用格局。 ——摘编自司徒淌纪、许桂灵《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13 世纪末历泉州时,盛赞那是ー个“涨海声中万国商” 的国际化大都市。唐宋以来,作为“天下货仓”的泉州制桐港,与东亚的高丽、日本,南亚 的南洋诸国,以及波斯、阿拉伯半島及东非地区,都有商船贸易往来。泉州通过海上丝绸之 路,向海外输送茶、丝绸,中国工艺技术,通过民间互动传播儒家、道家思想。海上丝绸之 路深刻地影响着沿线国家和地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许多国家崇尚中 国器之风盛行,日本和英国先后形成茶道文化和下午茶文化。 ——摘编自林华东《利益驱动,文明交汇——海上丝路的文化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答案】(1)特点: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受政府重视,不断发展,在中西政治、 经济文化交流和促进相关国家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原因: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吸引了沿路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中国 政府的重视;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2)影响: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是中西文化的运河,加强了沿线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文化 联系,促进了相关国家的友谊和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远航印度洋,引发了以 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广州为世界性大港,中外商贾云集”,“产 生了海神妈祖崇拜,占城稻种由丝路传入中国,因而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土地利用格局”结合 所学知识,从发展历程到内容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治、经济、科技和中外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2)影响:根据两则材料,特别是材料二中“泉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海外输送茶、丝绸, 中国工艺技术,通过民间互动传播儒家、道家思想。海上丝绸之路深刻地影响着沿线国家和 地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许多国家崇尚中国器之风盛行,日本和英国 先后形成茶道文化和下午茶文化”等,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交流、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历史影响等方面,说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较多,需要 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 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因而,官方善事业比较发达。与前代相比, 宋朝的教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接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对其中的贫 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教济。从教济项目上看,宋朝在款突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 专门的济貧仓种一一广惠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其职能分工比较明确。有专门济 贫的济院,有以收治病人和养老为主的居养院,有总幼的总幼局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摘编自赖风林《宋朝政府性社会福利救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宋朝的官方慈善事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 确) 【答案】宋代已经建立起了发达的官方慈善体系。受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为维护统 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宋代通过国家法令政策,多层次全面展开社会慈善事业,,对社会各 个阶层进行有重点、全覆盖地救济活动,建立了完整的官方慈善机构,规范了慈善项目,有 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给后世兴办慈善事业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作为归纳评述材料的题目,首先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出不同层次的关系,再对整个 材料进行整合,通过材料前后和强调的内容,找到材料的中心问题和相关观点,再用辩证的 方法,以相关问题,如本题中的官方慈善事业,进行评价,注意题目特别揭示,即回答时争 取做到,开门见山明确观点,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用唯物史观科学评价。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是全面继承周朝文化传统的一个流派,它继承了周 王朝的诗书礼乐的文化传统,因此与其他各个学派相比,它的文化积淀最深厚.周王朝的“敬 德”“保民”思想、礼乐教化思想,都被儒家继承。……董仲舒的君权天授思想认为皇帝的 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皇帝对天下人有绝对的权威。董仲舒还用阴阳学说 论证了“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的天然合理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 卑、主从关系,是天道之阴阳在人间的反映,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是天然合理的。……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既可解答当时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汉武帝乐意接受董 仲舒所改造的儒家思想,并使之意识形态化。 ——編自吴全兰《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原因:董仲舒发展了儒学理论,用“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论证了 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强化了封建伦理和等级秩序,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 家统一的发展,适应了维护西汉统治的需要。 (2)影响: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 展,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了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但同时也结束了 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皇帝对天下 人有绝对的权威,董仲舒还用阴阳学说论证了‘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的天然合理性。认为 人类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主从关系,是天道之阴阳在人间的反映,君尊臣 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是天然合理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理论的核心是君权神授,证 明了君主专治统治的合法性;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而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既可解 答当时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总之,从儒学发展和汉武帝加强统治需 要两方面进行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从儒学发展,到社会政治、文化教育进步,思想学 术发展等方面分析,由近及远层层展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