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40 分钟 满分:150 分 考查范围:综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
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
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
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
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
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
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
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
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
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
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
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
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
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
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
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
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
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
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
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
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
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
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
格。
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
C.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
择。
D.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体现以艺树人的文艺宗
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
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
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
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
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
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
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
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
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
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
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
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
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
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
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
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
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
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
“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
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
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
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
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
“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
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
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
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
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
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
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
“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
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
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
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
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
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
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
“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
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
“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
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
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
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
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
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6.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认识。(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
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
开车走。
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 20 里的行程吗?
20 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
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 1949 年 2 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 20 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
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
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
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 20 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
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 20 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
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
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
到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舍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
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 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
请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感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好!
3 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
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 80 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
叔有下落了。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
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
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啊,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2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
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 20 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
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
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
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
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8.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
分析。(6 分)
9.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
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
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
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
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
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
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
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
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
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
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
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
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
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
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
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
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
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
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
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C.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 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
胁。
C.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 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
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 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
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 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
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 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
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l)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5
分)
(2)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注]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
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 196 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
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
笔不凡。
B. 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
于言表。
C. 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
为动词。
D. 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
度评价。
15. 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
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辛 弃 疾 在 《 永 遇 乐 ·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 中 , 借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
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并不羡慕他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
圾混合填理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 ______。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
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 _____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
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
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 ______,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
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
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
积极性。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
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拉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曼延 重复 层出不穷 责无旁贷
B.漫延 重复 屡见不鲜 责无旁贷
C.曼延 反复 屡见不鲜 义不容辞
D.漫延 反复 层出不穷 义不容辞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B.居民的责任是分类投放,政府的责任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C.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
D.政府的责任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居民的责任是分类投放。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
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B.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C.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
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D.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
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____________,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
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____________,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
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
____________,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 分)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
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
草。但如果卖白莱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掴绑螃
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
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
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
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
不具备的。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范围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套作和抄袭。语文答案
1.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不一定能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
了典范意义。”)
2.D(“中西绘画比较”并非文章的理论前提。)
3.B(A 项条件推论有误,C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 项假设推论不当。)
4.D 解析:A 项,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
永久”,并非“都”“发展”;B 项,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
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C 项,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
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
思。
5.C 解析:要正确选出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语句,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从阅读材料二不难发现,这段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就是
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因此,该题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 C 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A 项,强调要拥有真理;B 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D 项,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
6.“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
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
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一点给 3 分,两点得 6 分。两点必须是从“积极”和
“局限”两个方面来回答。)
7.C(“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说法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只采用了
一条线索,还有“卫国的家人其实也一直在寻找华伟”于文无据。故选 C。)
8.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病;
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理;
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本题要求注意文章中插叙部分,华伟老人寻找卫国家人未果要放在前面。比如,文
章第四部分“66 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老人一直寻找卫国家人,寻找了 66 年没有结果,心里惦记,成了心病。文章第一部分,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
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
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
了卫爷爷的家了吗”快见到卫国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心情。文章第五部分“华伟老人把
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见到了卫国的家人,把卫国的军功章给了卫国家人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9. 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华伟老人
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
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10. B “军市之租皆自用”主谓宾结构完整,“居边”的主语为“李牧”,二者联系紧
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C;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翻译为“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
赏部下”,赏赐决于外,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为“赏赐于外决”,根据语意,需从“飨
士”之后断开,排除 D。
11. A A 项,“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
‘文’”错误。谥号被尊为‘文’。
12. C C 项,“威慑东胡”错误。由原文“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可知,魏尚威
慑的是匈奴”。
13. (l)过了很久,(文帝)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
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详解】让,责备;间,
私下里;鄙人,谦辞,只第一人称“我”。
(2)赵王迁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
士兵溃逃,被秦人俘虏消灭。【详解】立,即位;乃,竟;是以,因此;北,失败;为秦所
禽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禽,通“擒”,虏杀。14. B B 项,“任嚣力主分裂”不正确,从所给注释来看,任嚣并未力主分裂;“诗人
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不正确,诗人只是客观回溯历史,无褒贬之意。故
选 B 项。
15. 答案示例一:同意。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
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诗人抒
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
人的时局慨叹。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
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
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
16.(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余则缊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7.B【解析】曼延,连绵不断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线性的扩展。漫延,原意指水满
溢而向周围扩散,可泛指事物向四周扩散。根据语境“漫延”合适。“反复”指一次又一次,
多次重复,多指不同的事物或动作的重复。“重复”着重于相同的事物或动作又重作一次。
语境强调“再一次利用”,“重复”合适。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
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语境强调这种现象很常见,“屡见不鲜”合适。责无旁贷,意思
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强调的是“责任”。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前者是强调责任,后者是道义,前者是不能推脱的,而后
者则是自己感觉道义上不能不这样做。语境强调“责任”,“责无旁贷”合适。
18.A【解析】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结合前后文,确定选填句子的主语应是“垃圾分
类”的内容。再根据后文的照应关系,先讲“分类投放”再讲“分类的目标、途径、处理”,
选填句子应先说“分类投放”,再说“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样句意衔接更
紧密。综合考虑,选 A 最恰当。
19.D【解析】通读画线句可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加快和提高”,陈述不完整就更
换了主语,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选项 A 和 C,介词“随着”位置不当,依然存在
“中途易辙”的语病。“生活的垃圾总量”搭配有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为“生
活垃圾的总量”。综上,D 修改恰当。20.【答案】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 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 心理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介绍了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该类题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第一空,可联系后句“不分男女老幼”,
还有前文“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可知该填“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第二空可根据
前句“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结合下文所举例子,可知这句应填写
“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第三空可根据文意答出。
21.【答案】屈原以方枘和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和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
说明事物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换。
【解析】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首先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第一则的意思是“哪
里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里有异路人能够相安的在一起”,说明的是“方圆不能兼容”,
第二则的材料所得是“圆中有方”,综合而言就是方圆代表事物的双方,有时双方不能兼容,
有时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两则材料都谈了方与圆的关系,前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不相合,
涉及到原则的事情要坚持。后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
方式。。
试题分析:本题考的是文化经典研读。将必修的人文素养与选修的科技之光巧妙结合
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考生须结合文本稍做迁移发挥即可。提醒我们涉
及原则的事情要坚持,但有时事物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又要学会灵活变通。可以从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谈两则材料给人的教益和启示,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对照谈观察视
角乃至认识的多样性。
22.(略)
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
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
“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
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
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
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
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
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
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
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印。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
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
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
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
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
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
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
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
抵御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
他一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
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稿
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
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
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
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
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
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
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
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
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
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 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