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古来圣贤皆寂寞”。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
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
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
然。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二、目标
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三、原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注释
《登幽州台歌》:选自《韩陈子昂集》。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昭王
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wěi )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 ,昭王并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
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五、诗意
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六、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
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诗人直抒
胸臆,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整体赏析: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
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
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
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
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韩愈生平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
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
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3、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
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
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等诗作。
八、问题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参考:
“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
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参考: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感伤。
(3)“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
参考:
“悠悠”一词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
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4)“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
参考: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已不复见,后来的贤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
真是身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面对茫茫宇宙,只感天长地久,而个人在其中是多么的渺小啊,不禁感到
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于是
流下了眼泪。
(6)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一下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参考:
我看到了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了一个因为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了一
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
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参考:
①这首诗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②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九、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天地的落寞情怀。抒发了诗人
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十、课堂小结
1、熟读成诵。
2、本诗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
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十一、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 ,字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朝代)文学
家。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张九龄、
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 》传
世。
【答案】 陈子昂 伯玉 唐代 唐代 陈伯玉集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陈子昂 ②怆然 ③涕泪
【答案】 ①áng ②chuàng ③tì
【解析】 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前:
(2)古人:
(3)来者:
(4)念:
(5)悠悠:
(6)怆然:
(7)涕:
【答案】
(1)向前看。
(2)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
(3)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想到。
(5)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悲伤的样子。
(7)眼泪。【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前不见古人, 。
2、念天地之悠悠, 。
【答案】
1、后不见来者
2、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怆”“涕”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描绘了诗人孤寂与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 。
2、屈原《远游》中有诗云:“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生勤。”《登幽州台歌》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
是: , 。
3、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答案】
1、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2、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怆”“涕”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2019·云南中考真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答案】 B
【解析】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CD 三项正确。 B 项错误。“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统治者(贤明君主)。
22.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答案】 【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
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是“自己止不住满怀悲
伤热泪纷纷。”可以看出“独”字,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感到孤独的原因。诗人俯仰
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体现诗
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二)古诗阅读,完成各题。 【2019·北京初一期末】
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35.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答案】 B
【解析】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 659~公元 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
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A.曹操(东汉末年);
B.王湾(唐代诗人)
C.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 B。
36.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你觉
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示例: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
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由此可知,网
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7.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
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解析】 考查对朗读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
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
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8.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登飞来峰,抒写□□□□,诵之□□□□
【答案】 示例:宋王安石(王荆公等名号皆可)示例,壮志雄心(符合诗意及语境即可)示例:慷
慨激昂(符合诗意及语境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要做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
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三)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2018·全国初一课时练习】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是什么人?
【答案】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解析】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结合课文课下注解以及对诗句的理解,此句的意思是“往前不见
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这里的指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后世
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2.赏析《登幽州台歌》中“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
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答题首先要了解该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分
析其作用及体现的情感。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
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2019·河南初一期末】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远;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
心绪。
B.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
艺术画面。
C.“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抑郁
已久的悲愤之情。
【答案】 C
【解析】 “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即: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
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所以“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理解错误。故选 C。
30.“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
的理解。
【答案】 这两句诗把个人置于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
孤独感。
【解析】 考查对诗句含意的理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广漠无边的宇宙
背景,反衬出个人的渺小孤寂。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
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
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
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
然涕下”。 所以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
(五)阅读《登幽州台歌》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2017·盐城盐都区实验初中初二月考】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3.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联想:大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没有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解析】 登上幽州台,看到大地空旷辽阔,大有孤独之感。 所以答案应是:大地苍茫,空阔寂寥,
没有一个知音,没有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内心满怀悲愤。 表达了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之情。
4.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
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解析】 “悠悠”一词要联系到上文就能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上文是写空间辽阔,而自己孤独,那
么这里的“悠悠”与上文是协调一致的。 答案: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
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六)诗歌鉴赏。 【2017·内蒙古中考模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联想:大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
叹。
【解析】 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
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
悲愤之情; 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
闷的心情。 注意解答时要结合诗歌背景内容。6.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
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词语的赏析能力。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这里的“悠悠”形容时间的久长和空间的阔大,把时间的长久、空间的阔大与自身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孤
独寂寞 和内心的悲愤。
【点睛】 诗词赏析中体味情感类的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要背景来理解分析;2 分析
“诗眼”;3 解读意象;4 借助典故等。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分析就可以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古诗词阅读。 【2016·海南初一期中】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案】 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也表达出人
生的孤独感。
【解析】 本题一是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二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
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画面。【答案】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
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
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此题要抓住作者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2019·枣阳市吴店镇清潭第一中学初一月考】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答案】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解析】 要求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
谏,但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接连受到挫折,因此登上蓟北楼,
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君王来写的。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故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10.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案】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
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解析】 要求学生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写出画面即可。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也看不见未来英杰,
诗人所能看见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于是感慨万分,要把诗人的感慨具体的写出来。 如:“我”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九)诗词鉴赏。 【2017·福建初一月考】
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的思想
感情。
【答案】 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解析】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往前看,没有古时的贤人能给予指点,
往后看,没有后进之辈给予支持。根据此文意,作者抒发的感情是: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
破灭,孤寂沉郁。
(2)下面各项中,关于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广阔来衬托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D.“独”字是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答案】 B
【解析】 B、陈子昂感念天地,怆然涕下,他的背景浩瀚辽远,人与天地相比,作者不由怆然而泪下。
不是“以空间的广阔衬托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诗歌赏析。 【2019·贵州中考真题】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朝)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岘 xiàn 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
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3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A.曹操《观沧海》
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王安石《登飞来峰》
D.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各个
选项诗歌的情感,选择最接近的一项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A.表达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远大政治抱负;与本诗情感不接近。
B.表现了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与本诗情感接近。 C.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
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与本诗情感不接近。 D.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
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与本诗情感不接近。故选 B。3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答案】 “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
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
“天寒梦泽深”的意思是: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寒”既体现了天气的严寒,又烘托了作者吊古伤
今之情;而“黑”只是表明天色昏暗; 因此诗人用“天寒梦泽深”。
(二)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2019·北京初一期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9.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要
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______”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
一种态度;“浮云” 比喻 __________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
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____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
象征。
【答案】 ①答案:不畏 ②答案示例:(一时的)困难和假象 ③答案:望眼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
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浮
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
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
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望眼”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洞察力。
40.这是一首登高诗。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
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句描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
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
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
的思想感情。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流露出的是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选 D。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点睛】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
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
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
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7·山东初三竞赛】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1.对这首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即从属国到居延,此外还点明了边塞的闭塞,路途的遥远。
B.颔联写眼前的景象,作者以“蓬”和“雁”自比,从景物的特征看,诗人是秋天出塞的。
C.颈联中的“圆”和“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彰显了王维“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D.尾联中“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所指代的内容和意义完全不相同。
【答案】 C
【解析】 A“即从属国到居延”说法错误。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B 归雁:因季
节是春天。 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D 本诗中的“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
山。 这里代指前线。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所指代的内容和意义相同。42.对诗歌内容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物象,组成一幅塞
外风光图。
B.“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之中
巧妙地传达出了诗人此次被朝廷所派出使时的幽微豁达的胸怀。
C.颔联“出”“入”两个动词描绘的是动态景物,颈联中“直”“圆”描绘的则是静态的景物,这样
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遥远。
【答案】 B
【解析】 “幽微豁达的胸怀”对诗歌内容赏析错误。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43.下列诗句与本诗所反映出的诗人心境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 C
【解析】 C 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与本诗所反映出的诗人心境最相近。都写出了诗人怀
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 【2010·江西中考真题】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33.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答案】 异乡孤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本诗开篇写故乡遥远无际,进而写“日暮”、“孤征”,
在叙事中点明了“孤征”是思乡的原由。
3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题的把握。 《登幽州台歌》写法粗犷、直抒胸臆,本诗则恰恰相反,
笔法细腻,情景交融。故选 D。(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2018·山东初一期末】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下列古诗体裁与本诗相同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
B.《竹里馆》
C.《观沧海》
D.《天净沙·秋思》
【答案】 B
【解析】 A 是五言古诗; C 是乐府诗; D 是词;《贾生》是绝句,与 B 项一致。
15.“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示例: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可怜:可惜。 宣室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
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
不遇。
16.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答案】 示例: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 后
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解析】 考查对欲抑先扬的手法的理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
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
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
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
什么啊! 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六)阅读《北陂杏花》,完成下面小题。 【2019·山东初一期末】
北陂①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烧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7.与这首诗的体裁一致的是( )。
A.《登幽州台歌》 B.《游山西村》 C.《望岳》 D.《逢入京使》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北陂杏花》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A.古体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律诗;
D. 七言绝句。
故选 D。18.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答案】 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
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解析】 本题考查意象赏析。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
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
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
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
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王安石写花善
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
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据此作答,语言简洁。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作者借花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体会。 这首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
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据此作答,语言简
洁。
【译文】
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
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七)【2017·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中考模拟】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
【注释】①本诗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的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笔法粗犷,直抒胸臆。
【答案】 D
【解析】 D 项此诗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
(八)诗歌阅读。 【2018·夏津县第二实验中学初三月考】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3.这首诗与下列古诗体裁相近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 B.《登幽州台歌》C.《相见欢》 D.《终南别业》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把握。 《湖上》是一首七言绝句。 A.《己亥杂诗》是七言绝句。
B.《登幽州台歌》古体诗。 C.《相见欢》是一首词。 D.《终南别业》是五言律诗。故选 A。
24.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愉快(高兴,愉悦) “好”。
【解析】 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
人的心情即可。 阅读全诗,了解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
25.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案】 示例:“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
舞,穿棱林间枝头的动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 先找出运用巧妙的字,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
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 结合诗句“花开
红树乱莺啼”的内容,找出“乱”字用的好,从表现的景物特点方面来分析;要抓住“鸟鸣声”和“黄莺
的动感”理解。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古诗词阅读。 【2019·湖北初一期末】
(甲)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1.甲诗中“古人”“来者”具体指______。
【答案】 (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
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因此诗歌中的“古人”“来者”都指那些能够礼贤
下士的贤明君主。
12.甲乙两诗运用不同的手法抒发了两位诗人相同的人生感慨,请说明。
【答案】 甲诗抚今追昔,直抒胸臆;乙诗托古讽今,先扬后抑;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及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是俯仰
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第四句直抒胸臆,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孤
单悲苦的心绪。 所以这首诗运用了抚今追昔、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贾生》
前两句围绕文帝“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贬抑,所以这首
诗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其次,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汉代,其实是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
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请回忆本学期课本上《登幽州台歌》与《望岳》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2019·江苏初一期末】(1)这两首诗,都有“看”,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你觉得能否把杜诗中的“览”
字改为“见”字?
【答案】 不能。“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
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 《望岳》是杜甫在漫游途中所作,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歌的尾联就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于是想象自己站在
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因而用“览”字,更能体现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而“见”的距离较近,体
现不出这种豪情壮志。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
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
【答案】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诗人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
遇的孤独寂寞,所以写“不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杜甫登临泰山之巅,俯视群山的豪情,
此时杜甫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诗人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登幽州台歌》,诗人陈子昂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就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望岳》,诗人杜甫写作这首诗歌时 24 岁,又逢开元盛
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点睛】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
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登幽州台歌》这首诗
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
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这使他心情非
常苦闷。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
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其后的问题。 【2019·河北初一期末】
(甲)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7.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甲)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甲)诗“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C.(乙)诗中第二句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D.(乙)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表现了一种空寂冷愁的情调,隐含着诗人的吊古伤今的特殊感受。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B, “怆然而涕下”是因为作者感觉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
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
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故选 B。
28.这两首诗同属于怀古诗,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答案】 《登幽州台歌》通过作者登楼远眺,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
报国无门的孤寂悲凉之感。 (意思相近即可)《泊秦淮》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
运的关怀和忧愤(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
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泊秦淮》是唐代
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
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
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译文:
(甲)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乙)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迁移拓展】
诗歌欣赏(一):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词欣赏(二):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千金市马骨
千金市马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中郭隗与燕昭王的一段对话,郭隗借用一则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
马骨的典故向燕昭王说明,若想天下贤才云集而来,首先应当显示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原文: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
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三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
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 3 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
了 500 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
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
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诗歌发展简史
一、先秦诗歌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
乐府、汉乐府诗。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
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
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边塞诗派”、“田园诗派”、大李杜等;
3.中唐与晚唐白居易、小李杜等。
五、宋代诗词
1.北宋著名词作家苏轼、王安石、柳永等;
2.南宋著名词作家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
3.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等。
六、元曲、杂剧
1.元散曲大家马致远;
2.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七、明清诗歌
纳兰性德、袁枚、高启、顾炎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