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2(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2(含答案)

ID:419679

大小:52.88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2 一、积累运用(每题 2 分,共 12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完全一项是( )(2 分)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供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xiǎn)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 先。 B.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dǒu)牛,声振天地! C.门外有一个水门汀( dīng)的突出的小廊子,春天很温暖地扶摸着门口长垂着的帘 子。 D.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 治通鉴》媲( pì)美。 【答案】B 【解析】A.贡献 C.声震天地 D.水门汀( tīng) 【贡】读音是 gòng,意思是指进献给朝廷的各地特色工艺品,《礼记·曲礼》有有记 载:五官致贡曰享。基本解释:(1) 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 进~。纳~。~献。~品。~赋。(2) 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 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举。(3) 姓。 【震】、【振】。这两个词音相同义相近,都有摇动、抖动的意思。区别在于:1.「震」 比「振」的程度剧烈,「震撼、震天动地、震耳欲聋」中的「震」不能写成「振」。2.「震 动」与「振动」不同。前者指颤动或使颤动,并比喻重大事件、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后者是 物理学名词,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3.「震」可以单用,「振」不能。 如:火车轰隆隆开过,震得玻璃直响;震了一下就不震了。这时不能写成「振」。 4.「振」 有奋起义,如振奋、振作、振兴。这时不能写成「震」。 【水门汀】shuǐ mén tīng,吴方言,水刷石地面(一种人造石料)。水门汀在洋泾浜 语中是指水泥,有时也指混凝土。 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 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 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判断字音,首先 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 b 与 p,j、q、x 的区别,n、l 的区别,z、c 的区别,平舌音和 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 部首。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识记 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2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是副词的一项是( ) A.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邓稼先只有 26 岁,人称“娃娃博士”。 B.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鲁迅先生的记忆力非常之强,他的东西从不随便散置在任何地方。 【答案】A 【解析】B 这:指示代词,而且:连词;C 既然:连词;D 任何:形容词。所以答案选 A。 这:(1) 此,指较近的时间、地点或事物,与“那”相对:~里。~些。~个。~ 样。(2) 指说话的同时:~时候。他~就来。(3)跟“那"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 某人或某物:怕~怕那。(4)承前复指上文的短语或句子:~些就是我的意思。 既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任何:指随便什么,无论什么。语出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 十节:“ 魏晋注经家的成就超过经师, 郑玄一人的成就超过任何注经家。 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 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副词可分为:时间副词、频率副词、地点副词、 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疑问副词、连接副词、关系副词、表顺序、表完成的副词。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被誉为“30 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________的女性, 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________处在极端苦难与坎 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________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 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________。 A. 悲伤一直然而拼搏 B.痛苦一向虽然拼搏 C. 悲苦一直然而搏击 D.悲痛一向虽然搏击 【答案】C 【解析】悲苦:指悲伤痛苦。指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祭》:“父母之丧,至哀痛 悲苦也。”一般指生活、命运。悲痛,悲伤哀痛,形容痛苦到极点。痛苦:指身体疼痛苦楚; 也指精神上的折磨疼痛,希望的破灭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悲伤:哀痛忧伤之意,3 (形)伤心难过,侧重于因心情不好而伤感。结合萧红的命运历程,比较而言,选用”悲苦 “最为全面。 “一向”指的是一种对过去的概括,用在对过去的事物的描述,是一个程度副词,修饰 形容词。比如“他一向很稳重”,是说在过去的事情中他很固执,但是未来会怎么样并没有 说明。“一直”既有对过去的概括,又有对未来的猜测与描述,是副词,可以修饰形容词也 可以修饰动词,比如“一直开心”“一直走”。“一向”不能用在将来式,“一直”可以。 结合萧红的命运历程,相比较而言,选用“一直”最为恰当。 “虽然”,和“但是”组成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 “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然而”,连 词。连接分句,表示转折。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反。犹言如此,不过;如此,但是。由“她 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可知,选用“然而”正确。 “搏击”,基本解释:搏斗,出处:打斗出自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拼搏”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 的力量,用自己的所有不顾一切地极度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与命运”应用“搏 击”,“拼搏”语义过重。 综上所述,答案选 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不幸在北京于 1986 年 7 月 29 日逝 世,终年 62 岁。 B.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占地约 15 亩左右。 C.通过发奋勤学,使吕蒙成为了谋略过人、勇冠三军的一代名将。 D.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 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判断。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 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 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4 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 语序不当:“不幸在北京于 1986 年 7 月 29 日逝世”改为“于 1986 年 7 月 29 日在 北京不幸逝世”。 B.语义重复:“约 15 亩左右”改为:“约 15 亩左右”或“约 15 亩”。 C.介淹主,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D 项为邓稼先的名言,正确。 答案为 D。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C.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 进了。 D.“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答案】D 【解析】A. 句末问号应改为句号,因为全句是陈述语气。 B. 语序不当:“不幸在北京于 1986 年 7 月 29 日逝世”改为“于 1986 年 7 月 29 日在 北京不幸逝世”。 D.引号内句号应去掉,因为是间接引用。 C. 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因为此时“《古典新义》”还未成书。 D 项所有标点符号都使用正确。 答案为 D。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 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点号:句号( 。)、问号( ?)、感叹号( !)、逗号( ,)顿号(、)、分号 (;)和冒号(:)。 标号:引号(“ ” ‘ ’)、括号〔( ) [ ] { } 〕、破折号( ── )、省略号 (······)、着重号( .)、书名号(《 》〈 〉)、间隔号(·)、连接号 ( — )和专名号( ____ )。 符号:注释号( * )、隐讳号(×)、虚缺号(□)、斜线号( / )、标识号(▲或5 ●)、代替(~)、连珠号(……)、箭头号( →)。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6.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两弹”指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人 造卫星。近几年,“两弹一星”又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B.《古典新义》由闻一多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汇 集而成,是秦汉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 C.《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纪传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 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 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D.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陛下”,随着秦朝建立, 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 制终结。 【答案】A 【解析】B.“是秦汉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表述错误,应把“秦汉”改为“先秦”。 C.“纪传体通史”表述错误,应把“纪传体”改为“编年体”。 D. 【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陛下”】表述错误,把“陛下” 删掉,因为“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 答案为 A。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 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如历法中细分为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 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二、课内阅读(8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邓稼先》节选的文字,完成 7-10 题(共 8 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 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6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 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 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 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 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 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 年,他做了核 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 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 1896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7.对选文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B.侧面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 C.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 D.暗示科学工作者工作的地方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答案】D 【解析】D.“暗示科学工作者工作的地方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理解分析错误,应把 “硝烟弥漫”改为“不见硝烟”,因为罗布泊是核试验基地,不是战场。1964-1996 年,罗 布泊一共进行过 45 次核试验,其中 23 次是大气核试验。 答案为 D。 选文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作用很多。如表现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环境的7 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借助唐代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祖国大西北 昔日的荒凉景象.不要说是搞科学研究,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然而这些科学家凭着一颗爱 国心,一种革命的豪情壮志,仍然留在那里,完成了如此重大的任务。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 B。 8.对文中划线句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节奏感。 B.列举了科学家三个必备的高标准素质:粗估、筹划、决定方案。 C.有力地说明了邓稼先的杰出才能。 D.和“手有没有颤抖?”相照应,表达了对邓稼先肩负重任的关心。 【答案】B 【解析】B.“三个必备的高标准素质: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分析错误,应 改为“三个必备的高标准素质:粗估、筹划、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其他三项分析正确,答案为 B。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 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 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 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 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 基础上理解词语。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对文中“我不能走”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B.突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C.表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和决心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D.暗示邓稼先是个“福将”,对意外总能完全避免。 【答案】D 【解析】D.赏析错误,和前文【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相 矛盾。 其他三项分析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0.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所表达的情感是( )8 A.表达对“只手撑天空”的力量的崇拜。 B.表达作者要做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的美好愿望。 C.表达了作者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 D.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为祖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的赞美之情。 【答案】D 【解析】ABC 三项思考的方向错误,结尾处的引用是为表现作品的主人公(传主)的精 神品质服务的,表达的情感是:D.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为祖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的赞美 之情。答案为 D。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章内容、文章主旨、文章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内 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 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 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 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 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 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 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课文《孙权劝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 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 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 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选自《宋史苏洵传》)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权,当道。)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9 C.闭户益读书(益:更加) D.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效:效仿,模仿。) 【答案】B 【解析】B 更:另,另外。(2019 年秋季部编版,对“更”又有了新的解释:另,另 外。) 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 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 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 “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 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 字的含义来。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 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 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 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 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 “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 “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 “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 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10 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 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 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 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如 “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 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 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 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 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 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 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B.肃遂拜蒙母——遂通《六经》 C.士大夫争传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与蒙论议——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介词,用/以为、认为;B 于是,就/终于; C 代词,代苏洵写得文章/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两个“与”都是“和”的意 思。所以答案为 D。11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 20 个。(文言文 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 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 18 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⑵结构意识;⑶句位意识;(4) 呼应意识;(5)语气意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B.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C.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D.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为:他二 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然后寻找 句子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文言文断句四步法: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 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 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 章大意。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 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 “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 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 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 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12 常作宾语,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 是”,前面应当断。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 “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 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 的时候,后面断句,但是上述文段中的“曰”是“叫做”的意思,所以不断,即使断句也只 能是前面断句。又如“福之为祸祸之为福”,“之”是无意义的助词,作用是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此时绝对不能断开。 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 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 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语句的前后呼应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甲天下山” 和“又甲庐山”,断开了一处就能知道另一处。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 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远行客”是其 主语(不可能是“白乐天”),所以整句“若远行客过故乡”只能是“白乐天恋恋不能去” 的状语,此句中间不能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4.下列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长兄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C.悉焚常所为文。 译文:(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 D.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译文: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自己所做的二十二 篇文章上呈给朝廷。 【答案】D 【解析】ABC 三项翻译无误;D.“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自己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 朝廷”翻译错误。正确的应该是“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 廷。”答案为 D。13 文言翻译方法:“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万不得已才可), 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 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 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5.下列对【甲】【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 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 B.【甲】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简洁而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 C.【乙】文中“闭户益读书”“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直接描写了苏洵读书刻苦、 学有所成。 D.【甲】【乙】两文中的吕蒙和苏洵虽然都读书较晚,但都取得了成就,从而告诉我 们: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答案】C 【解析】C 项分析错误,“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了苏洵读 书刻苦、学有所成。答案为 C。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 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 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 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 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侧面描写方法 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夜走灵官 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 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分析作 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14 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 更加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 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 上呈给朝廷。(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 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6-17 题。(共 4 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 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 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答案】D 【解析】ABC 三项理解和赏析正确;D 项,“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赏析有误, 正确的应该是“四句诗的用字造语平平如话”。答案为 D。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 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 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 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 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 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 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 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15 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7.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案】C 【解析】ABD 三项表达的情感都和本诗相似:宁静淡泊、悠然闲适的心境。D.“时危 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意思是时局动荡不安才能看出臣子的节操,世界不安定才能看出谁 是忠良之辈。表达的是一种忠君爱国的思想。答案为 D。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题时需要注意四点:第一点就是抓住内容。 抓住内容,指的就是包括题目,注解在内的所有内容。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大多是间接的, 这种情感有时候很容易分辨,有时候却又很难以分析。而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注意题目和注 释。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从题目中得出诗人的感情基调。先说标题,有一首很著名的诗, 静夜思。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个。单看标题,静夜思,指的就是在安静的夜晚 独自思考。标题带给我们的这幅画面,很明显的表达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夜晚独自思考自 然就是宁静伤感嘛。至于注释,那就相当简单了。在考试中给出的注释,对于解题绝对是有 非常大的帮助的。比如说注释给出了背景年代。战乱年代,自然就是愁苦忧国。如果是盛世, 那很有可能是怀才不遇。总之,掌握了注释和标题,对于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第二点就是 意象,关于意象,我们之前也谈过。不同的意象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像是红豆代表爱情,杨 柳代表离别,梧桐代表寂寞,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意象代表的意思。那 么对于把握全诗的感情,绝对是大有帮助的。甚至可以说,只看意向,也可以猜测出诗人想 要表达的情感。第三点是关键词,同样聚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为例子。一般来说关键词首先 看形容词,其次看名词。刚才那一句里,独,寂寞,两个词就是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独, 独自,孤独。全诗的感情基调瞬间就展现出来了。不过很少,有诗会直接把感情写在诗句当 中,所以说找到的绝大多数关键词都需要引申,只有在引申之后,才能真正把握全诗的感情 基调。第四点在于认清分析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尤其要注意 人事景物的关系。作者要通过所写的内容抒发怎样的感情,阐述怎样的观点,表现怎样的人 生知趣。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18.名句默写。(7 分)16 (1)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      。 (2)此夜曲中闻折柳,            。 (3 马上相逢无纸笔,            。 (4)            ,惟解漫天作雪飞。 (5)《春夜洛城闻笛》中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夜之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孤 寂心情的的句子是            ,            。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早春景色的句子,请写出两句。(2 分) 【答案】(1)兽铤亡群(2)何人不起故园情(3)凭君传语报平安(4)杨花榆荚无才 思(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6)示例: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 却(重点字:酥)②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重点字:闲)③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鸟(重点字:眠) 【解析】答好名句默写题,主要是平常多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 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要更加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铤、故园、 报、榆荚、洛等。 中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极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 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中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使得 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 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记忆名句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 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能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四、名著导读(4 分) 阅读《骆驼祥子》片段,完成 19-20 题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 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假若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着点教育,他一定不会落在“胶皮团” (注:胶皮团,指拉车这一行。)里,而且无论是干什么,他总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不幸, 他必须拉洋车;好,在这个营生里他也证明出他的能力与聪明。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 个好鬼似的。 19.文中的“他”是小说的主人公 ____________,“胶皮团”是_____________方言, 指拉车这一行。 【答案】祥子 北京17 【解析】《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 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文中的“他”是小说的主人公祥子。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 善用北京话,他是用纯粹的本国语言写小说的中国第一个作者。“胶皮团”就是北京方言, 指拉车这一行。 运用北京方言的例子还有:1.“不得哥儿们”---解析:“不得哥儿们”,即在同伙里 大家不怎么喜欢他,没有人缘。2.“招呼吧,伙计!”---解析:“招呼吧”,即干吧,闯 吧。《骆驼祥子》原文:拉到了西直门,城洞里几乎没有什么行人。祥子的心凉了一些。光 头也看出不妙,可是还笑着说:“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祥 子知道事情要坏,可是在街面上混了这几年了,不能说了不算,不能耍老娘们脾气!3.“白 房子”---解析:“白房子”特指老北京下等妓院,条件很差,都是最简易的平房,一般在 京郊。《骆驼祥子》原文:象他那个岁数的小伙子们,即使有人管着,哪个不偷偷的跑“白 房子”?祥子始终不肯随和,一来他自居为要强的人,不能把钱花在娘儿们身上;二来他亲 眼得见那些花冤钱的傻子们——有的才十八九岁——在厕所里头顶着墙还撒不出尿来。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0.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与命运抗争的 ________________性格。 【答案】比喻 坚忍 【解析】划线句“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 这个比喻句可以看出起初的祥子具有骆驼一样的品格---坚忍。 祥子为全书灵魂人物。祥子是个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 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但他也不 讲理,满嘴谎话,好占便宜,还出卖人命。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 藏有反抗的要求。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祥子被旧社会摧残压迫, 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打破。祥子的悲惨生活深深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五、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4 题。(14 分)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 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18 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 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 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 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 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 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 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 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 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 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 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 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 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 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 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 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 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 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 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 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 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19 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 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 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1.本文的标题有哪些作用?(3 分) 【答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点明文章中心内容——最后一堂语文课;表 达了作者对黄老师的怀念和对语文的热爱。(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从内 容上来看,点明文章中心内容——最后一堂语文课;表达了作者对黄老师的怀念和对语文的 热爱。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 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及核心。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和分标 题几种。理论上来说标题应该注意准确美、鲜明美、简洁美、形式美、韵律等。过去写的标 题,确实工整、优美,文学性强,21 世纪的新闻标题更加口语化、标新立异的特点也很突 出,而且不大讲究工整对称,引主副三标齐全也比较少见。总之,较准确表达了新闻事实, 有一定的文学性,比较有吸引力。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2.同学们为什么喜欢黄老师的课?(3 分) 【答案】因为黄老师上课很“酷”,他的的语文课教材钻研深透,诵读和讲解抑扬顿挫, 总能吸引打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意 近即可)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抓住文章第② ③ ④段的相关内容,提取概括即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现代文阅读不得不考查的重要题目,既有对某一段落 或某些段落内容、意思的归纳、概括,也有对全篇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要准确理解文章 某一段落、某些段落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思想内容或中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 括出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 握。前者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还应注意尽可能 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防止要点遗漏。后者即概括出来的中心意思要能够覆盖全文或整个段 落,不能离题太远、太笼统。这是互相联系的两方面:后者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方面基本内20 容为基础,前者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意思为宏观指导。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4 分) 【答案】含义: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作用:过渡,承上启下。 【解析】划线句“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中的“最美的时光”指跟着黄老 师学习语文的那一段时光,这一句其实就是指本段末尾的“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 程表”。其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上承跟着黄老师学习语文的那一段时光,又引起下文 的情节。 重要语句包括:①从内容上看,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②从表达上看,抒情性 和议论性语句。③从结构上看,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 代词的语句,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语句等。④从修辞上看,运用了比喻、 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4.文章最后一段对你有什么启示?(4 分) 【答案】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出语文和写作的重要意义即 可。 【解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谈启示时,一定要结合考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出语文和写作两方面的重要意义。面 对广大学生对语文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数学和英语的现状,这个题出得极有价值。相信考生们 有话可说。赋分可以再高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 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表现为对传统观点 或命题人假设观点的认知评价等,要求考生认识问题表达看法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考生的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 观点”。当然,这些观点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不然,就成的“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六、作文(40 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21 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提示: (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2)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3)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是 2019 年春人教版部编教材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 物的精神》。教材提出指导性意见:写出人物的精神需要注意三点:一、抓住典型细节来表 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二、借助对比、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写作手法突出强调 人物精神;三、借助抒情议论句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似的的概括。 横线上可以填写表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比如:尊敬、羡慕、讨厌、感动、叹息…… 然后从生活中选材,尽量选取你熟悉的人,这样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当然,你也可以选 择某本书中、某个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新闻报道中的模范人物等。最后围绕这个人的事迹, 表达出你的情感。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