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1
(满分:100 分 时间:12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8 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归省(xǐng) 糜子(méi)
冗杂(rǒng) 油馍(mó)
B.羁绊(jī) 脑畔(bàn)
晦暗(huì) 戛然(jiá)
C.眼眶(kuāng) 幽悄(qiǎo)
粲然(càn) 骠姚(piào)
D.磷火(lìn) 斡旋(wò)
亢奋(kàng) 挑衅(xì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跌宕 夜渔 静穆 惊心动魄
B.凫水 烧灼 蓦然 意味深长
C.忌惮 怅惘 磅礴 人情事故
D.撺掇 燎原 锵然 大彻大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2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知识分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 6 600 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5.古诗文名句填空。(6 分)〔(1)~(4)题各 1 分,第(5)题 2 分〕
(1)微君之躬, ?(《诗经·邶风》)
(2)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
精神。
(5)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句。
二、古诗文阅读(17 分)
(一) (2017 江苏盐城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6 题。(6 分)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②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③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②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③与师谁:指敬龙法
师,“与师谁”即“谁与师”。
6.(1)诗歌第二句中的“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3 分)
(2)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7~10 题。(11 分)
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①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
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3
己巳之难②,英宗既北狩③,鞑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⑤。举朝仓皇无措,议
者欲遣人举火烧仓,恐敌之因粮于我⑥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⑦预支半年
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者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
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⑧。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
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公笑而
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①周文襄公:指周忱,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
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
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④鞑虏:对蒙古
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⑤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
⑥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⑦卫军:为明朝初期和
中期的军制。⑧民瘼(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欲活之/无路 B.举朝/仓皇失措
C.时/周文襄公适在京 D.说/田间事甚悉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 分)
(1)使吏抱成案读之( )
(2)恐敌之因粮于我也( )
(3)叩头谢罪(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 分)
(1)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
(2)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10.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7 分)
扁担的一生
范 宇4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
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
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
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
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
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
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
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 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
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
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
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
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
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
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
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
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
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
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
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
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
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
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
的大伯。大伯今年已 60 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
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5
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
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 2016 年 3 月 3 日《襄阳晚报》,有删改)
1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
应填( )。(2 分)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1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 5 个字)(4 分)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1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 分)
1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1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 分)6
(二) (2017 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8 分)
《芥子园画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国画教材,它运用浅显易懂的方法,介绍了中
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使得社会上为数众多的职业画工,甚至是文人画家,都可以迅速
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比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都是在无人指点的
情况下,就上手学习《芥子园画谱》,从而掌握了一定的规矩准绳。所以,作为艺术普及
类的教材,《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
《芥子园画谱》可以自学、速成,易入门。但是,中国绘画讲求“师古人”“师造
化”,也就是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得其精髓,才能成一家风
骨。所有受《芥子园画谱》启蒙的绘画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正是依此
才成为一代宗师。
在黄宾虹这位中国画大家看来,画谱虽有开蒙之功,但也成为帮助懒汉偷懒的工具,
它造成了只学画谱之法而不重视“师承”的严重弊端。何为“师承”?宾虹老人曾解释
过,古人既然已经创立了法度,那后人就必须在掌握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造变
化。而古人的法度,即“笔墨之法”,只有通过临摹这种“师承”途径,才能全面掌握。
然而,诸如《芥子园画谱》之类的画传画谱却提供了一条看似美好的“捷径”,那么,由
临摹名家大师真迹,进而获得先贤笔墨精神这一“师承”途径,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
因此,那些能够入乎规矩之中、超乎规矩之外的“神品”“逸品”就无从谈起了。
以《芥子园画谱》为代表的古代画传画谱,虽然在艺术开蒙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
中国画的精髓则全未窥见,而不学之人尤爱视画传画谱为“法器”,于是废临摹而为抄
袭,靡然成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逐渐沦落。由此所带来的结果,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
中,一些革命派要革《芥子园画谱》的命;有些传统派也要拆《芥子园画谱》的庙。黄宾虹
等画家的看法,对还原画谱等传统艺术启蒙类书籍的原始定位,无疑起到了“拨乱反正”
的作用。
(摘编自陈都《正确看待》)
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开篇肯定了《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的积极作用。
B.第二段的“但是”表转折,引出下文对《芥子园画谱》的思考。
C.第三段中黄宾虹指出使用《芥子园画谱》过程中存在严重弊端。
D.文章最后强调不宜再用《芥子园画谱》来进行中国画的教学。
17.文章认为《芥子园画谱》的“原始定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 分)7
18.文章认为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 分)
四、作文(4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自然中,背阴的地方,往往环境幽暗,氛围冷清;向阳的地方,常常生机勃勃,春意
盎然。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常拥有春天般的生活。
请以《向往春常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书写工
整,卷面清洁。
第一单元答案
1.A 解析 B 项,“畔”应读“pàn”;C 项,“眶”应读“kuàng”;D 项,“磷”应读
“lín”。
2.C 解析 “事”应为“世”。
3.C 解析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并不是指冲锋陷阵。
4.C 解析 A 项,搭配不当,“视野”可以拓展,但是“感受”不能拓展,只能是增强。B
项,成分残缺,“婆娑多姿”为形容词,属于定语,后半句成分是谓语+定语,缺少宾语,
句末应加“的身影”。D 项,句式糅杂,从结构上看,“由”的出现导致主语的残缺,把
“由”删掉。
5.(1)胡为乎泥中
(2)海内存知己8
(3)潭影空人心
(4)蜡炬成灰泪始干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任写两句即可)
6.(1)“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2)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
质的赞美。
7.D 解析 “说田间事”动宾结构作主语,“悉”为谓语,“甚”为状语。因此,应该是
“说田间事/甚悉”,主谓划分。
8.(1)案卷 (2)担忧、担心 (3)道歉
9.(1)听到一处,文襄公突然点头开心地说:“幸亏有这点能够使他活下来。”
(2)文襄公笑着安抚宽慰他没关系的,并且听他把事情说完才离开。
10.为了救活一个囚犯,而让官吏读大量的案卷给他听;文襄公的建议巧妙合理地处理了通
州粮仓的粮食;文襄公关心民生,与百姓一起闲聊并且清楚农事。
11.B A
12.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独的扁担”)
1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14.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15.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
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16.D
17.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知识而便于学画者入门的启蒙教材。
18.由画谱入门,进而临摹古人的法度,师承“笔墨之法”,领会其精髓,能够创造变化。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