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文科)公式大全
及重要基础知识记忆检查
目录
第 一 章 集 合 与 常 用 逻 辑 用 语 … … … … … … … … … … … … … … … … 2
第 二 章 函 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 三 章 倒 数 及 其 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 四 章 三 角 函 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 五 章 平 面 向 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 六 章 数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第 七 章 不 等 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第 八 章 立 体 几 何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第 九 章 平 面 解 析 几 何 … … … … … … … … … … … … … … … … … … … 19
第 十 章 概 率 、 统 计 及 统 计 案 例 … … … … … … … … … … … … 24
第 十 一 章 算 法 初 步 及 框 图 … … … … … … … … … … … … … … … … … 25
第 十 二 章 推 理 与 证 明 … … … … … … … … … … … … … … … … … … … 26
第 十 三 章 数 系 的 扩 充 与 复 数 的 引 入 … … … … … … … … … … … … … 26
第 十 四 章 几 何 证 明 选 讲 … … … … … … … … … … … … … … … … … … 26
第 十 五 章 坐 标 系 和 参 数 方 程 … … … … … … … … … … … … … … … … 27
第 十 六 章 不 等 式 选 讲 … … … … … … … … … … … … … … … … … … … 27第 一 章 集 合 与 常 用 逻 辑 用 语
1. 集合的基本运算
; ;
2. .集合的包含关系: ; ;
3. 识记重要结论: ; ;
;
4.对常用集合的元素的认识
① 中的元素是方程 的解, 即方程的解集;
② 中的元素是不等式 的解, 即不等式的解集;
③ 中的元素是函数 的函数值,
即函数的值域;
④ 中的元素是函数 的定义域, 即函
数的定义域;
⑤ 中的元素可看成是关于 的方程的解集,也可看成以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点, 为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
5. 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1 个;非空子集有 –1 个;非
空的真子集有 –2 个.
6. 方程 在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 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
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
特 别 地 , 方 程 有 且 只 有 一 个 实 根 在 内 , 等 价 于
,或 且 ,或 且 .
7. 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 在闭区间 上的最值只能在 处及区间的两
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 当 a>0 时,
①若 ,则有
;
②若 ,则有
, .
(2) 当 a′ xf 0)( x
32 2 ,4 4x k x k k Z
π ππ π + < < + ∈
sin cosx x= x
,4x x k k Z
π π = + ∈
sin cosx x< x 3 2 2 ,4 4x k x k k Z
π ππ π − + < < + ∈
sin cosx x> x
3 ,4 4x k x k k Z
π ππ π + < < + ∈
sin cosx x= x
3, ,4 4x x k or x k k Z
π ππ π = + = + ∈
sin cosx x< x ,4 4x k x k k Z
π ππ π − + < < + ∈
O
y
225°角终边
45°角终边
x
半个月亮爬上来
O
135°角终边 45°角终边
y
x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左正右负
极大值
左负右正
极小值42. ⑴对于“ ”这三个式子,已知其中一个式子的值,
可以求出其余二式的值。
⑵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看左边,写右边”
形似角中的角 不论多大,都看作锐角;形似角在原名称、原象限中的符号;
43. ⑴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
推论: ;
(正负号取决于 所在的象限)
⑵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正弦平方差公式);
(余弦平方差公式);
= ( 辅 助 角 所 在 象 限 由 点 的 象 限 决 定 , 其 中
).
⑶二倍角公式:
; ;
万能公式: ; ;
⑷半角公式(降幂公式):
① ; ;
②
44.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 ,x∈R 及函数 ,x∈R(A,ω, 为常数,且 A≠0,ω>
sin cos ,sin cos ,sin cosα α α α α α+ −
α
2 2sin cos 1θ θ+ = tanθ θ
θ
cos
sin
2 2
2 2
1 1cos tan 11 tan cos
α αα α= → = −+
2 2
1 1os ,tan 11 tan cosc α αα α= ± = ± −+ α
sin( ) sin cos cos sinα β α β α β± = ± cos( ) cos cos sin sinα β α β α β± =
tan tantan( ) 1 tan tan
α βα β α β
±± =
2 2sin( )sin( ) sin sinα β α β α β+ − = −
2 2cos( )cos( ) cos sinα β α β α β+ − = −
sin cosa bα α+ 2 2 sin( )a b α ϕ+ + ϕ ( , )a b
2 2 2 2
sin ,cosb a
a b a b
ϕ ϕ= =
+ +
sin 2 sin cosα α α= 2 2 2 2cos2 cos sin 2cos 1 1 2sinα α α α α= − = − = −
2
2tantan 2 1 tan
αα α= −
2
2
1 tancos2 1 tan
αα α
−= + 2
2tansin 2 1 tan
αα α= +
2 1 coscos 2 2
α α+= 2 1 cossin 2 2
α α−= 2 1 costan 2 1 cos
α α
α
−= +
sin 1 costan 2 1 cos sin
α α α
α α
−= =+
sin( )y xω ϕ= + cos( )y xω ϕ= + ϕ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
−
+
−
+
−
+
+
0
0
0
0
0
0
0
0
360
360
270
270
90
90
)-180
180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
−×
+×
−×
+×
−×
+×
×
+×
0
0
0
0
0
0
0
0
0
900
904
904
903
903
901
901
)-902
902
,)sin(
,)360sin(
,)360sin(
,)270sin(
,)270sin(
,)90sin(
,)90sin(
,)-180sin(
,)180sin(
0
0
0
0
0
0
0
0
=−
=−
=+
=−
=+
=−
=+
=
=+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αsin−
αsin
αcos
αcos
αcos−
αcos−
αsin
αsin−
αsin−
注意:总共两套
诱导公式(一套
是函数名不变;
另一套是函数名
必须改变);对
于余弦函数和正
切函数的诱导公
式规律记忆同正
弦函数。0)的周期 ;
函数 , (A,ω, 为常数,且 A≠0,ω>0)的周期
.
45. ①类正弦函数 的图像的变换(两种办法殊途同归)
②类正弦函数 的参数计算:振幅 , ,
,求 时,一般代入最高点或者最低点的坐标后,利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再根据给定 的范围进而分析得到 值。
46.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函数
图像
定义
域 R
值域
最值
时,
时,
时,
时,
单调
性
时,减函数
时,增函数
奇偶 奇函数 偶函数
-1
1
y=sinx
-2π 2π
3π/2
ππ/2-3π/2 -π
-π/2
o
y
x
-1
1
y=cosx
-2π 2π3π/2ππ/2-3π/2 -π -π/2 o
y
x
2T
π
ω=
tan( )y xω ϕ= + ,2x k k Z
ππ≠ + ∈ ϕ
T
π
ω=
y = Asin(wx+ )φ
( )0y = Asin(wx+ ) b Aφ + > max min
2
y yA
−= 2
T
πω =
max min
2
y yb
+= ϕ
ϕ ϕ
y = sinx cosy = x
[ ]1, 1−
2 ,2x k k Z
π π= + ∈ max 1y =
2 ,2x k k Z
π π= − + ∈ min 1y = −
2 ,x k k Zπ= ∈ max 1y =
( )2 1 ,x k k Zπ= + ∈ min 1y = −
( )2 , 22 2x k k k Z
π ππ π ∈ − + + ∈
( )32 , 22 2x k k k Z
π ππ π ∈ + + ∈
( ) ( )2 , 2 1x k k k Zπ π∈ + ∈
( ) ( )2 1 ,2 ,x k k k Zπ π∈ − ∈
作 y=sinx(长度为 2π的某闭区间)的图像
得 y=sin(x+φ)的图像 得 y=sinωx 的图像
得 y=sin(ωx+φ)的图像 得 y=sin(ωx+φ)的图像
得y = Asin(wx+ )φ 的图象,先在一个周期闭区间上再扩充到R上。
沿 x 轴平移|φ| 个单位(左加右减) 横坐标伸长或 缩短到原来的 倍
横坐标伸长或缩 短到原来的 倍 沿 x 轴平移| ω
ϕ
|个单位(左加右减)
纵坐标伸长或缩 短到原来的 A 倍 纵坐标伸长或缩 短到原来的 A 倍
1
ω
1
ω
时,增函数
时,减函数性
周期
性 最小正周期为
对称
性
对称轴:
对称中心:
对称轴:
对称中心:
47. 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函数
图像
定义域
值域 R
单调性
奇偶性 奇函数
周期性 最小正周期为
对称性 对称中心:
48. ⑴正弦定理:
.(R 为 外接圆的半径,也是外接圆半径的一种算法。).
① , , 等;
② , ,
等;
⑵余弦定理:
;
;
.
2.5
2
1.5
1
0.5
0.5
1
1.5
2
2.5
4 3 2 1 1 2 3 4 x
y
3∙π
2 = –4.71
3∙π
2 = 4.71
π
2 = –1.57 π
2 = 1.57
f x
(
) = tan x
(
)
O
2π
,2x k k Zπ π= + ∈
( ,0)k k Zπ ∈
,x k k Zπ= ∈
( ,0)2 k k Z
π π+ ∈
tany x=
( )
2x k k Z
π π≠ + ∈
( ),2 2x k k k Z
π ππ π ∈ − + + ∈
π
( ,0)2
k k Z
π ∈
2sin sin sin
a b c RA B C
= = = ABC∆
2 sin , 2 sin , 2 sina R A b R B c R C⇔ = = = : : sin :sin :sina b c A B C⇔ =
2sin sin sin
a b c RA B C
= = = sin
sin
Aa b B
⇒ = ⋅ sin
sin
Cc a A
= ⋅ sin
sin
Bb c C
= ⋅
2sin sin sin
a b c RA B C
= = = sin sin aA B b
⇒ = ⋅ sin sin cC A a
= ⋅
sin sin bB C c
= ⋅
2 2 2 2 cosa b c bc A= + −
2 2 2
cos 2
b c aA bc
+ −⇒ =
2 2 2 2 cosb c a ca B= + −
2 2 2
cos 2
a c bB ac
+ −⇒ =
2 2 2 2 cosc a b ab C= + −
2 2 2
cos 2
a b cC ab
+ −⇒ =
地
位
相
同
等
号
两
边
时,增函数⑶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解题常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伴;解题时注意一种重要关系:
在 中 , 给 定 角 的 正 弦 或 余 弦 值 , 则 角 的 正 弦 或 余 弦 有 解 ( 即 存 在 )
49.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ABC 中,有
50. 面积定理
⑴ ( 分别表示 a、b、c 边上的高).
⑵
⑶ (其中 为 的外接圆的
半径)
⑷ (R 为 外接圆的半径,也是外接圆半径的一种算法。)
⑸ (其中 为 的内切圆的半径,也能导出内切圆半径的一种算
法。顺便说下,直角三角形中内切圆的半径 ,其中 为两条直角边, 为斜
边。)
⑹ (其中 ,海伦公式)
⑺ (注意:此时以坐标原点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的
面积公式);设 ,则
以防大家迷路
请大家加高考分享君
QQ378037820
第 五 章 平 面 向 量
51. 向量的加减法的代数结构:
⑴ ⑵
5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e1、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
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 a=λ1e1+λ2e2.(不共线的向量 e1、e2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
量的一组基底.)
53. 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坐标表示:设 = , = ,且 ,
则 ∥ ( ) ; .
54. a 与 b 的数量积(或内积):a·b=|a||b|cosθ.其几何意义:数量积 a·b 等于 a 的长度|a|
与 b 在 a 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55.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ABC∆ A B、 C
cos cos 0A B⇔ + >
( )A B C C A Bπ π+ + = ⇔ = − +
2 2 2
C A Bπ +⇔ = − 2 2 2( )C A Bπ⇔ = − +
1 1 1
2 2 2a b cS ah bh ch= = = a b ch h h、 、
1 1 1sin sin sin2 2 2S ab C bc A ca B= = =
2 2 22 sin sin 2 sin sin 2 sin sinABCS R A B R A C R C B∆ = = = R ABC∆
4ABC
abcS R∆ = ABC∆
( )1
2ABCS r a b c∆ = ⋅ ⋅ + + r ABC∆
2
a b cr
+ −= a b、 c
( ) ( ) ( )1
2ABCS p p a p b p c∆ = ⋅ − ⋅ − ⋅ −
2
a b cp
+ +=
2 21 (| | | |) ( )2OABS OA OB OA OB∆ = ⋅ − ⋅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1 2 2 1
1
2AOBS x y x y∆ = −
AB AB AB+ = OB OA AB− =
a
1 1( , )x y b
2 2( , )x y b ≠ 0
a b 0b ≠
1 2 2 1 0x y x y⇔ − = a b⊥
1 2 1 2 0x x y y⇔ + =
尾首接 首尾联 首首接 尾尾联
指向被减向量(1)设 a= ,b= ,则 a+b= ;
(2)设 a= ,b= ,则 a-b= ;
(3)设 A ,B ,则 ;
(4)设 a= ,则 a= ;
(5)设 a= ,b= ,则 a·b= .
56. 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a= ,b= ).
57.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A ,
B ).
58. ①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 , , 是线段 的分点, 是实数,且 ,则
( ).
②中点的向量形式:平面内,设线段 的中点为 , 为直线 外任意一点,则有
;
设此时 ,则中点 的坐标公式:
59. 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 、 ,
则△ABC 的重心的坐标是 .
60. 三角形四“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 为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 所对边长分别为 ,则
(1) 为 的外心 .
(2) 为 的重心 .
(3) 为 的垂心 .
(4) 为 的内心 .
第 六 章 数 列
61. ⑴自然数和公式:
① ;
② ;
1 1( , )x y 2 2( , )x y 1 2 1 2( , )x x y y+ +
1 1( , )x y 2 2( , )x y 1 2 1 2( , )x x y y− −
1 1( , )x y 2 2( , )x y 2 1 2 1( , )AB OB OA x x y y= − = − −
( , ),x y Rλ ∈ λ ( , )x yλ λ
1 1( , )x y 2 2( , )x y 1 2 1 2( )x x y y+
1 2 1 2
2 2 2 2
1 1 2 2
cos x x y y
x y x y
θ +=
+ ⋅ + 1 1( , )x y 2 2( , )x y
,A Bd | |AB AB AB= ⋅ 2 2
2 1 2 1( ) ( )x x y y= − + − 1 1( , )x y
2 2( , )x y
1 1 1( , )P x y 2 2 2( , )P x y ( , )P x y 1 2PP λ 1 2PP PPλ=
1 2
1 2
1
1
x xx
y yy
λ
λ
λ
λ
+ = + + = +
⇔ 1 2
1
OP OPOP
λ
λ
+= +
⇔ 1 2(1 )OP tOP t OP= + − 1
1t λ= +
AB C O AB
2
OA OBOC
+=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 ),C x y
1 2
1 2
2
2
x xx
y yy
+ = + =
1 1A(x ,y ) 2 2B(x ,y ) 3 3C(x ,y )
1 2 3 1 2 3( , )3 3
x x x y y yG
+ + + +
O ABC∆ , ,A B C , ,a b c
O ABC∆ 2 2 2
OA OB OC⇔ = =
O ABC∆ 0OA OB OC⇔ + + =
O ABC∆ OA OB OB OC OC OA⇔ ⋅ = ⋅ = ⋅
O ABC∆ 0aOA bOB cOC⇔ + + =
( )11 2 2
n nn
++ +⋅⋅⋅+ =
( )( )2 2 2 1 2 11 2 6
n n nn
+ ++ +⋅⋅⋅+ =③
⑵常见的拆项公式:
① ;
② ;
③ ;
④ ;⑤ .
⑶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的和的关系
①
②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③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62. ⑴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①一般式: ;
②推广形式: ;
③前 项和形式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其前 n 项和公式为:
.
⑵ 数列 为等差数列 ( 为常数)
⑶ 常用性质:
①若 m+n=p+q ,则有 ;特别地:若 的等差中项,则有 2
n、m、p 成等差数列;
②等差数列的“间隔相等的连续等长片断和序列”(如 ,
)仍是等差数列;
③ 为等差数列, 为其前 n 项和,则 , ,...也成等差
数列;
④ ;
( )22
3 3 3 11 2 4
n nn
++ +⋅⋅⋅+ =
( )
1 1 1
1 1n n n n
= −+ +
( )( )
1 1 1 1
2 1 2 1 2 2 1 2 1n n n n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2 2 1 1 2n n n n n n n
= − + + + + +
( )1 1 a ba ba b
= −−+
( )1 2n n na S S n−= − ≥
1
1
, 1
, 2n
n n
s na s s n−
== − ≥
1 ( 2)n n nS S a n−= + ≥
1 2n nS a a a= + + +
*
1 ( 1) ( )na a n d n N= + − ⋅ ∈
( )n ma a n m d= + − n ma a
nd m
−= −
n 1( 2)n n na S S n−= − ≥
1( )
2
n
n
n a as
+= 1
( 1)
2
n nna d
−= + 2
1
1( )2 2
d n a d n= + −
{ }na 1n na a d−⇔ − = d
( ) 2
1 12 = 2, *n n n na a a n n N a an b An Bn+ −⇔ + ≥ ∈ ⇔ = + ⇔ +
m n p qa a a a+ = + ,m n pa a a是
m n pa a a= + ⇔
1 2 3,a a a+ + 4 5 6,a a a+ + 7 8 9a a a+ +
⋅⋅⋅
{ }na nS 2 3 2, ,m m m m mS S S S S− − 4 3m mS S−
, , 0p q p qa q a p a += = =则⑤1+2+3+…+n=
6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⑴ ①一般形式: ;
②推广形式: ,
③其前 n 项的和公式为: ,或 .
⑵数列 为等比数列
⑶ 常用性质:
① 若 m+n=p+q , 则 有 ; 特 别 地 : 若 的 等 比 中 项 , 则 有
n、m、p 成等比数列;
② 等比数列的“间隔相等的连续等长片断和序列”(如 ,
)仍是等比数列;
③ 为等比数列, 为其前 n 项和,则 , ,...也成等比
数列(仅当当 或者 且 不是偶数时候成立);
④设等比数列 的前 项积为 ,则 , , 成等比数列.
第 七 章 不 等 式
64. 常用不等式:
⑴ (当且仅当 a=b 时取“=”号);
2
)1( +nn
1 *1
1 ( )n n
n
aa a q q n Nq
−= = ⋅ ∈
n m
n ma a q −= ⋅
n m
n
m
a
aq
−
=
1
1
(1 ) , 11
, 1
n
n
a q qs q
na q
− ≠= −
=
1
1
, 11
, 1
n
n
a a q qqs
na q
− ≠ −=
=
{ }na
( ) ( )2 11
1 1 10 0 2, nn
n n n n
n
a q q a a a n n N a a qa
−+
− + +⇔ = ≠ ⇔ = ⋅ > ≥ ∈ ⇔ = ⋅
( )1a q 0 n N*≠ ∈、 , n
nS A q B⇔ = ⋅ +
m n p qa a a a⋅ = ⋅ ,m n pa a a是
2
m n pa a a= ⋅ ⇔
1 2 3,a a a+ + 4 5 6,a a a+ + 7 8 9a a a+ +
⋅⋅⋅
{ }na nS 2 3 2, ,m m m m mS S S S S− − 4 3m mS S−
1q ≠ − 1q = − m
{ }nb n nT kT 2 3
2
,k k
k k
T T
T T
4
3
k
k
T
T
,a b R∈ ⇒ 2 2 2a b ab+ ≥⑵ (当且仅当 a=b 时取“=”号);⑶ .
65. 极值定理
已知 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 是定值 ,则当 时和 有最小值 ;
(2)若和 是定值 ,则当 时积 有最大值 .
推广形式:已知 ,则有
(1)若积 是定值,则当 最大时, 最大;当 最小时, 最小.
(2)若和 是定值,则当 最大时, 最小;当 最小时, 最大.
66. ① 一 元 二 次 不 等 式 , 如 果 与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 与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
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
.
②简单的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数轴标根法(穿针引线法)。注意重因式的处理,奇次重根一次
穿过,偶次重根穿而不过。
例如: ,如图
从图中易知解集为
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情况:设 是实系数二次方程 的两个
实根,则 的分布范围与二次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67.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当 a> 0
时,有
.
或
68. (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
了解下列不等式成立的几何意义及
取等号的条件:
, ;
, .
(2)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
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 ;
根的分布 图像 充要条件
有
且只有一
个在
内
或
或
,a b R+∈ ⇒
2
a b ab
+ ≥ bababa +≤+≤−
yx,
xy p yx = yx + p2
yx + s yx = xy 2
4
1 s
Ryx ∈, xyyxyx 2)()( 22 +−=+
xy || yx − || yx + || yx − || yx +
|| yx + || yx − || xy || yx − || xy
2 0( 0)ax bx c+ + > a
2ax bx c+ + a 2ax bx c+ +
1 2 1 2 1 2( )( ) 0(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1 2 1 2 1 2, ( )( ) 0( )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1 2,x x
22x a x a a x a< ⇔ < ⇔ − < <
2 2x a x a x a> ⇔ > ⇔ >
x a< −
| | | | | |a b a b+ ≤ + ,a b R∈
| | | | | |a b a c c b− ≤ − + − ,a b R∈
| |ax b c+ ≤ | |ax b c+ ≥
1 2x x k< <
18
16
14
12
10
8
6
4
2
2
4
6
8
10
12
6 4 2 2 4 6 8
x=-b/2a
x2x1 O
f(k) ( )
0,
0,
2
f k
b ka
∆ >
>
−
>
− >
1 2x k x< <
16
14
12
10
8
6
4
2
2
4
6
8
10
12
12 10 8 6 4 2 2
x = -b/2a
k x2x1
Of(k)
( ) 0f k <
( )1 2 1 2, ,x x k k∈
14
12
10
8
6
4
2
2
2 2 4 6 8 10
x = -b/2a
f(k1) f(k2)
x2x1O
k1 k2
( )
( )
1
2
1 2
0,
0,
0,
2
f k
f k
bk ka
∆ ≥
> >
< −
2
( ) 0 ( ) 0( ) ( ) ( ) 0 ( ) 0( ) [ ( )]
f x f xf x g x g x g xf x g x
≥ ≥> ⇔ ≥
或
2
( ) 0
( ) ( ) ( ) 0
( ) [ ( )]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
< ⇔ >
( ) ( ) ( ) ( )f x g xa a f x g x> ⇔ >
( ) 0
log ( ) log ( ) ( ) 0
( ) ( )
a a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
> ⇔ >
>
0 1a< <
( ) ( ) ( ) ( )f x g xa a f x g x> ⇔ <
( ) 0
log ( ) log ( ) ( ) 0
( ) ( )
a a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
> ⇔ >
0<
: 0l Ax By C+ + = 0Ax By C+ + > 0<
0C ≠ ( )0,0O
0C = ( )1,0 ( )0,1
2 2 2( ) ( )x a y b r− + − =
2 2 0x y Dx Ey F+ + + + = 2 2 4D E F+ −
1 2 1 2( )( ) ( )( ) 0x x x x y y y y− − + − − = 1 1( , )A x y 2 2( , )B x y
0 0( , )P x y 222 )()( rbyax =−+−
2 2
0 0( ) ( )d a x b y= − + − d r> ⇔ P d r= ⇔ P d r< ⇔ P
0=++ CByAx 222 )()( rbyax =−+−
0 相离rd
0=∆⇔⇔= 相切rd
0>∆⇔⇔< 相交rd
22 BA
CBbAad +
++=
dOO =21
条公切线外离 421 ⇔⇔+> rrd
条公切线外切 321 ⇔⇔+= rrd
条公切线相交 22121 ⇔⇔+ > )(
2
1 c
axePF += )(
2
2 xc
aePF −=
0 0( , )P x y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2 2
0 0
2 2 1x y
a b
⇔ + <
0 0( , )P x y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2 2
0 0
2 2 1x y
a b
⇔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0Ax By C+ + = 2 2 2 2 2A a B b c+ =
( )1 2 1 2 MF |-| MF = 2a < 2a >
2 2
2 2 1( 0)x y a bb a
+ = > >
x
y
F1 F2OA1 A2
1B2
1
B1 F1
F2
y
x
O B1
( ) ( )0, 0b a± ±、 , ( ) ( )0 0b a± ±, 、 ,
( )0c± , ( )0 c±,
a b
2c
a b c、 、 2 2 2a b c= +
ce a
= 2 2
21 1b be or ea a
= − = − ② (即 ,注意 ,其中 为同一象限内的
实顶点、虚顶点, 为坐标原点);
③ 设 是 双 曲 线 上 任 意 一 点 , 且 , 则 有
.
④下表是其标准方程及几何意义。
⑴ 双曲线 的焦半径公式: , ;
⑵ 双曲线的内外部:
①点 在双曲线 的内部 ;
②点 在双曲线 的外部 ;
⑶ 双曲线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97. 抛物线
⑴抛物线 的焦点弦(过焦点的弦)为 , ,则有如下
结论:
① 焦半径公式: ;
标准方程
图形
范围 或者 或者
对称性 关于x轴、y轴成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顶点坐标
焦点坐标
半长轴 实半轴椭长为 ,虚半轴长为
焦距 焦距为
关系
离心率
渐近线
2 2 2
1 1 1 1AO OB A B+ = 2 2 2c b a= + 1 1Rt AOB∆ 1 1A B、
O
M 1 2F MF θ∠ =
( )2 2 2
1 2 1 22 cos 2MF MF MF MF cθ+ −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2
1 | ( ) |aPF e x c
= +
2
2 | ( ) |aPF e xc
= −
0 0( , )P x y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2 2
0 0
2 2 1x y
a b
⇔ − >
0 0( , )P x y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2 2
0 0
2 2 1x y
a b
⇔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0Ax By C+ + = 2 2 2 2 2A a B b c− =
( )022 >= ppxy AB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1 2
pAF x=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2 2
2 2 1( 0)y x a ba b
− = >、
x a≥ x a≤ − y a≥ y a≤ −
( )0a± , ( )0 a±,
( )0c± , ( )0 c±,
a b
2c
a b c、 、 2 2 2a c b= −
ce a
= 2 2
2 1 1b be or ea a
= − = +
by xa
= ± ay xb
= ±
x
y
F2
F1
M
y
xo F2F1
M四大方程四条
规律:
⑴一次项是谁,
焦点在谁轴上;
⑵一次项系数
的正负,代表
开口方向的上
下或右左;
⑶焦点坐标一
个是 0,另一非
0 , 且 刚 好 是
一次项系数的
1
4
;
⑷准线方程的
数值刚好是焦
点的非 0 坐标
的相反数。
② 焦点弦长 ;
③ , .
⑵抛物线的内外部:
① 点 在抛物线 的内部 ;
②点 在抛物线 的外部 ;
⑶抛物线 上的动点可设为 P ,可简化计算。
⑷ 抛物线的切线方程:
① 抛物线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②抛物线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98.抛物线:平面内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轨迹。下表是其标准方程及图形
99. ①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或
(弦端点 A ,由方程 消去 y 得到 , ,
为直线的斜率);
②中心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双曲线方程可设为 ;
③处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弦中点问题常用代点相减法:设 A 为椭圆
方程 焦点 准线 图形
pxxpxpxAB ++=+++= 2121 22
2
1 2y y p= −
2
1 2 4
px x =
0 0( , )P x y 2 2 ( 0)y px p= > 2 2 ( 0)y px p⇔ < >
0 0( , )P x y 2 2 ( 0)y px p= > 2 2 ( 0)y px p⇔ > >
pxy 22 = ( )0p ≠ ),2(
2
yp
y
pxy 22 = 0 0( , )P x y 0 0( )y y p x x= +
2 2 ( 0)y px p= > 0Ax By C+ + = 2 2pB AC=
2 2
1 2 1 2( ) ( )AB x x y y= − + −
( )2 2 2 2 2
2 1 1 2 1 2 1 2 1 22
1(1 )( ) 1 | | 1 ( ) 4 1 | |AB k x x k x x k x x x x y yk
= + − = + ⋅ − = + ⋅ + − = + ⋅ −
),(),,( 2211 yxByx
=
+=
0)y,x(F
bkxy 02 =++ cbxax 0∆ > k
2 2 1Ax By+ =
),(),,( 2211 yxByx
2 2y px=
( )0p > F ,02
p
2
px = −
F
y
x
O
( )2 2 0y px p= − >
F
,02
p − 2
px =
F
y
xO
2 2x py=
( )0p > F 0, 2
p
2
py = − F
y
xO
( )2 2 0x py p= − > F
0, 2
p − 2
py =
F
y
x
O上不同两点, 是 中点,则 ;对于双曲
线 ,类似可得: ;对于抛物线 有
.
100. 圆锥曲线的两类对称问题
(1)曲线 关于点 成中心对称的曲线是 .
(2)曲线 关于直线 成轴对称的曲线是
.
第 十 章 概 率 、 统 计 及 统 计 案 例
101. 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
102. P(A)= .
103. 互斥事件 A,B 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B)=P(A)+P(B).
104.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1+A2+…+An)=P(A1)+P(A2)+…+P(An).
105. 抽样方法主要有:①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样数表法)常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少时,
它的主要特征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②系统抽样,常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多时,它的主要特征
就是均衡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只取一个;③分层抽样,主要特征分层按比例抽样,主要使
用于总体中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每层样本数量与每
层个体数量的比与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的比相等或相近。即:
或者
106. 总体分布的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就是把样本的频率作为总体的概率。一般地,
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107. 样本平均数: ;
样本方差: ;
样本标准差: 。
第 十 一 章 算 法 初 步 及 框 图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 )0 0,M x x AB
2
2AB OM
bk k a
⋅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2
2AB OM
bk k a
⋅ = 2 2y px= ( )0p ≠
1 2
2
AB
pk y y
= +
( , ) 0F x y = 0 0( , )P x y 0 0(2 - ,2 ) 0F x x y y− =
( , ) 0F x y = 0Ax By C+ + =
2 2 2 2
2 ( ) 2 ( )( , ) 0A Ax By C B Ax By CF x yA B A B
+ + + +− − =+ +
( ) mP A n
=
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
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构成事件A
n
k
k
n n
N N
=
1 2 3 ... nx x x xx n
+ + + +=
( ) ( ) ( )2
1 2 3
1 ... ns x x x x x x x xn
= − + − + − + + −
( ) ( ) ( )1 2 3
1 ... ns x x x x x x x xn
= − + − + − + + −
n
mA
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事件
=每部分抽取的个体数 样本容量
该部分的个体总数 总体中的个体数④如果执行下面的程序
框图,如图⑷,输入 N=5,则
输出的数等于__________;
⑤阅读下面的程序框图⑸,
运行相应的程序后,则输出
S 的值为_________.
③某城市缺水问题比较突出,为了制定节水
管理办法,对全市居民某年的月均用水量进行了
抽样调查,其中 4 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分别为:
1 4, ,x x⋅⋅⋅ (单位:吨)。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
若 1 2 3 4, , ,x x x x 分别为 1,1.5,1.5,2,则输出的
结果 s 为______________.
108.①画出计算 的程序框图,如图⑴;②对图⑵,若输入 ,则执行
程序后输出 y 的值为:____
第 十 二 章 推 理 与 证 明
2 2 2 22 4 6 100+ + +⋅⋅⋅+ 1
2
开始
s=0
i=2
s=s+i2
i=i+2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