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芮城市2019-2020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省芮城市2019-2020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ID:419974

大小:50.8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题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020 年 3 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 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 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 B.家国一体 C.天下为公 D.官僚政治 2.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 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3.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 11世纪至 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 在政治上体现为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4.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 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 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唐、明 D.秦、元、清 5.从公元前 490 年到公元前 322 年,雅典约有一半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 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对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 B.群体决策易感情用事,从而影响政治质 量 C.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 D.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 6.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 反映出罗马法 A.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B.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C.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D.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7.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 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 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B.责任内阁制已经基本确立 C.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8. 关于美国 1787 年宪法,英国某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 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但也有学者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绝对是不民主的,甚至可以说是反 民主的”。这反映了 A.历史评价都不能准确再现历史原貌 B.学者的解释更符合宪法的历史事实 C.历史评价都应该坚持同一个评价标准 D.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评价 9.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与近代各国 政体相对应的是( ) 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法国 B.“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美国 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德国 D.“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英国 10.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 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B.无益于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 C.说明原有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D.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11. 1862 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 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 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 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 克思这样评价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既没有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对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C.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D.“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1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 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 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13.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 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 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14. 1923 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 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 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15.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 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 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战略 B.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C.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曲折 D.力图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6.抗战前,中共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 士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 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 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武装割据思想 17.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 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1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 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这一论断 A.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B.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19.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1917 年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列宁的活 动分不开。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采取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这个“极端不妥协的 立场”是指 A.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2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 22.“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 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 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力的强大 D.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23.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24.1950 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 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与军事及其 他援助。” 2001 年,中俄两国所订立的条约中有“缔约双方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 措施,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的表 述。比较这两个条约的不同内容,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中心 B.中日两国的历史积怨已经化解 C.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大国关系 D.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25 分)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 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著有《自由与权力》的英国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著有《民主学说导论》、《现代政治分析》的美国政治学家达尔也说: “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 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 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 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 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 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 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 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 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 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 协”》 材料四 1919 年 5 月 4 日下午 1 时,北京各校学生 3000 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 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 月 5 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1919 年 6 月 3 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 170 多名 学生被捕。6 月 5 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 学生获释。6 月 23 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 从缓签字。6 月 28 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 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 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 程的?(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该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并说明其进步性。(8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 理由。(5 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 动”的理解。(6)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别 历史大事记 德国 1871 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1913 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 16%,英国为 14%。 1945 年 5 月德国战败,被盟军分区占领; 1949 年 9 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 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1951 年,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 1990 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1993 年,德国加入欧盟; 2010 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 3.7%,在欧盟中一枝独秀。 中国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3—1957 年,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7%;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 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布; 1982 年 1 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92 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 2005 年 3 月,中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10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 请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特点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 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7.(15 分)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 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 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 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 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 纲》 材料二: 1947 年 12 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 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 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 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他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 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 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8 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 亥革命事业”指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 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7 分)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5 BCACB 6—10 ACDBD 11—15 CBABC 16—20 CDABA 21—24 BCB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25 分) (1)推进: 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 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1832 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6 分) (2)原则: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权与制衡原则,有利于维护民主,防止专制独裁。(8 分) (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理由: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帝制复辟埋下祸根。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理由:“大妥协”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覆灭; 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5 分,任选其一) (4)理解: 首次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明确表达出来(或“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群众基础更加广泛; 体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 领导者和主力军更加先进;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6 分,任答三点) 26.(12 分) 示例: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论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保障。从历史上看,长期 四分五裂的政治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 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990 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实力大增,在欧盟里居于重要地位。 近代中国长期民族侵略、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基本实现 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一 国两制”方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的回归,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促进了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2010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 综上,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民 族振兴。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7.(15 分) (1)错误估计:低估了中国民众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 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8 分) (2)反帝反封建。 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 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7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