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某班举办“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图文展览。“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
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这首诗与下列哪幅图片搭配最合适( )
2.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
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
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公正性
3.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起义军痛斥隋炀帝“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
波,流恶难尽”,他的残暴统治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
①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②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兵役繁重 ③改革选官制度,创科举制
④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4.唐太宗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下列属于唐太宗
革新措施的是( )
A.创立殿试制度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重用宋璟 D.开创科举制
5.如果你是唐太宗中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
看到唐太宗举行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即位”“魏征进谏”“以民为
本”等一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7.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意为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 )A.她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以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B.她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激化了国内矛盾,激发了农民起义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她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8.“开元初……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重用贤能 B.发展经济
C.整顿吏治 D.“焚书坑儒”
9.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
风气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兵马俑 C.骑驼乐舞俑 D.邢窑白瓷
10.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
以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对联
中所描写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12.学习书法,临摹古人优秀碑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临摹唐代大书法家的字
帖,应该选择的是 ( )
A.王羲之和王献之 B.王羲之和颜真卿
C.王献之和欧阳询 D.柳公权和颜真卿
13.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
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
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颜真卿 D.阎立本
14.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 70
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
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毛泽东曾说:“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后
半辈不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后期的(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14 分)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 639 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 300 万户,705 年有 615 万户,740 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 841 万户,754 年有 918 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为什么?(4
分)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
的情况?(4 分)
(3)材料二中,639—754 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6 分)
17.(18 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
贵遗产。以下材料展示了我国现存的一些著名文物古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雁塔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作为
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
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1)唐朝时,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以能在大雁塔题名为最高荣耀。我国科举制正式确立于
什么时期?科举制度在唐朝有着怎样的发展?(6 分)
(2)在今天的大雁塔广场上,屹立着一位高僧塑像,唐朝时他西行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
翻译佛经,《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他的亲身见闻。他是谁?(2 分)
材料二 第 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 46 个项目。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最先开凿于哪一年?请你写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6 分)
(4)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
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
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祖国文明,你有何建议
或想法?(4 分)
18.(23 分)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
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伟大工程】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1)诗中的“河”指什么河?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这首诗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什么?你
同意这个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8 分)
【技术创新】
图(a) 图(b)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
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的名称。(2 分)
【民族交往】贞观十五年(641 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
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3)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这次通婚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4 分)
【中外交流】
图(c) 图(d)
(4)请分别写出图(c)和图(d)人物的名字和主要事迹。(6 分)
(5)通过学习隋唐历史,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3 分)教 师 详 解 详 析
1.C [解析]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开凿大
运河,也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2.D 3.B 4.B 5.A 6.B 7.C 8.D
9.C [解析]A 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B 是秦朝的文物;C 属于唐朝的唐三彩,体
现了唐朝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D 是唐朝邢窑的白瓷,但它仅体现出唐朝制瓷工艺高
超而不能反映社会风气。
10.D [解析] 对于组合式选择题首先考虑使用排除法。唐朝长安城分为市和坊,市是
商业区,坊是住宅区,卖东西只能在市里面。③应排除,故选 D。
11.B [解析] 从对联的内容来看,诗人被称作“诗中圣哲”,由此可以联想到“诗圣”
杜甫。对联指出诗人的诗反映了“民间疾苦”,这也与杜甫的诗作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
民带来的痛苦相吻合。
12.D 13.B 14.D 15.C
16.(1)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诗史”。
(2)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众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
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17.(1)隋炀帝时。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
的科目;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
大了统治基础。
(2)玄奘。
(3)605 年。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
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加强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18.(1)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首诗认为隋亡的原因是
开通大运河。不同意,因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2)图(a):曲辕犁。图(b):筒车。
(3)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图(c):玄奘,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大
唐西域记》。图(d):鉴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5)国家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要注重发展科技,重视创新;要注重中外经
济文化的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