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4
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12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案犊(dú) 洗濯(zhuó)清涟(lián) 悲天悯人(mǐn)
B.隐逸(yì) 亵渎(xiè) 契约(qì) 驿路梨花(yì)
C.斟酌(zhuÓ) 慎重(shèn) 累赘(ào) 如释重负(shì)
D.妥帖(tuǑ) 删除(shān) 朦胧(méng) 颠肺流离(pèi)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取得应有的成就。
B.他是计算机专家,又精通英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不耻下问,虚心向他求教。
C.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
容。
D.对于中国这个尚有众多贫困人口的国度来说,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更是任重道远。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斤左右。
B.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深受感动。
C.我望着这群洁白的哈尼小姑娘和充满朝气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
处处开。”
D.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宁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也不叫你们丢下书
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
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
地传递、延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
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庭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2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B.②①⑤④③C.⑤③②④①D.④⑤③①②
5.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可爱者甚蕃(非常)香远益清(清澈)
B.独爱莲(仅,只)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C.亭亭净植(美丽的样子)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D.鲜有闻(新鲜)宜乎众矣(当然)
6.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末一起去江边游玩。
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满水事件,由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
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
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
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
去了。
二、阅读《看云识天气》中的一段文字,完成 7~10 题。(8 分,每小题 2 分)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
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
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着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7.下列哪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A.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C.一霎间却是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着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3
8.“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摹状貌 B.举例子 C.作诠释 D.打比方
9.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A.分总 B.总分 C.总分总 D.总分总分
10.本段的语言特点是()
A.平实自然 B.生动形象 C.简洁精炼 D.铿锵有力
三、阅读《最苦与最乐》,完成 11~13 题。(6 分,每小题 2 分)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
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
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
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
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
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
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
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
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
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
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死,
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要;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
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ー块石头落了地”。人 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
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
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
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カ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 任,受
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
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4
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
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
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④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
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
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
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
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1.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
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设问)
B.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C.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的头上,如何能躲?(反问)
D.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夸张)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⑤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
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⑤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
“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
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13.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①②③段论述了“没有完成应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B.文中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安分。失意不苦的原因是知足。
C.人生真正的痛苦来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D.文中第④段论述了“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8 分,每小题 2 分)
陋室铭5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B.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C.有仙则名名:名字 D.惟吾德馨惟:只
15.下列词句,句式与“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同的一项是()
A.待君久不至,已去。B.其此之谓乎。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D.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区一间陋室,远离豪奢繁华,没有宴乐歌舞,在室主人刘禹锡看来去是环境清幽、
生活清雅的居处,由此可见他超尘绝俗的胸襟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B.《陋室铭》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故意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含蓄地指出陋室主人是真
正的君子,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
C.在《爱莲说》一文中,世人爱牡丹之“众”与作者爱莲之“独”形成鲜明的比对,既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的坚定态度,也流露出对世风庸俗、知音难觅的无奈与哀叹。
D.《爱莲说》篇末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宁可做一个远离尘世
的隐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6 分,每小题 2 分)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6
18.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贾生》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讽刺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重用。
B.《卖油翁》告诉了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启示人们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D.《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诗中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19.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A.标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侵扰,
曾任大中大夫,后出被迁为长沙王太傅。
B.一二句叙述贾谊被迁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这两
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才能的推服器重。
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
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说明了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的原因,他不是为了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只是
为了“问鬼神”的本源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也侧面烘托出贾谊学富五车的精神风貌,表
现出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可惜”的意
思。
B.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
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C.诗歌借助贾谊的典故,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
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讽刺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
民生的昏庸特性。
D.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
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
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Ⅱ卷 非选择题
六、填空(10 分)
21.按要求填空。(3 分)
(1)《陋室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幽7
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爱 莲 说 》 中 “ 近 朱 者 赤 , 近 墨 者 黑 ” 意 思 相 反 的 一 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是某餐馆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小学学过的《悯农》中的有关诗句,
填在下面的横线上,使之完整。(3 分)
上联:________________,弃之可惜
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23.仿照所给例句,用下面的词展开联想,写出精彩的解释(4 分)
【例】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26 题。(14 分)
读书五失
阮葵生
袁文公桷①,为湘江世族②,受业王深宁之门。尝云:“子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
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篡录故实,一未终而
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
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①袁文清公:袁,字文清。公,古代对人的尊称。②世族:一称“士族”,是东汉以后
形成的大官僚地主的大姓豪族集团,他们往往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把持朝政。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受业王深宁之门:__________________
(2)篡录故实:_________________
(3)其失又甚焉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辄出其后:___________________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泛观而无所,其失博而寡要。
(2)篡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8
(3)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
26.读完本文,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历,你有何收获?(4 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7~30 题。(16 分)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茨威格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 年 10 月 28 日,可能是早上 6 点,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
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
地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
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
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
穿上胶鞋,从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
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
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
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现在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
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和诱惑者,仍不放弃
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
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已知道了,外面男
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
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
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
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
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授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9
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战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
力竭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
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
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
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在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
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
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
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
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
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
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它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
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
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
晰的模型。
27.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 分)
28.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 分)
(1)小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
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4 分)
30.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离家出走的这一事件?
(4 分)
九、写作(40 分)10
3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
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
我们定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充实,空泛议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③文中不
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代替。④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A 项,案犊一案牍;C 项,累赘(zhuì);D 项,肺——沛。
2.B 解析:“不耻下问”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常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3.B 解析:A.重复赘余,可去掉“大约”或“左右”;C.搭配不当,“洁白”跟“小姑娘”
不能搭配,“充满朝气”与“梨花”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可把“洁白”和“充满朝气”换位
置。D.否定不当,“也不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应为“也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
4.C 解析:准确判断句子表达的中心,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
序语、衔接语。⑤承接“家风”对家庭的影响这个话题,③进一步说对社会的影响,②由家风
说到“家教”,④“这”指代前句“家教”,①最后说明“家教”的作用。
5.B 解析:A.前句句意: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后句句意: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
清:清幽。B.前句句意:唯独喜欢莲花。后句句意: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C.
前句句意: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笔直地。后句句意:玩弄。D.前句句意:很少听说了。
鲜:少。后句句意:人该是很多了。宜:应该。
6.D 解析:A 项,不符合情境,只表达自己不想去;B.C 项,语言不够得体。
7.A
8.D
9.C
10.B 解析:本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上的云的各种姿态变化。
11.D
12.C 解析:C.孟子和曾子的话都是论据。11
13.B
14.C
15.B
16.B
17.A 解析:A.有误,这些句子是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
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
18.A 解析:A.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讽刺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19.D 解析:末句错,表达作者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的情感,诗人矛头
所指,显然是晚唐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
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0.A
21.(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示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3.示例:风筝:你是一盏灯,使人憧憬未来,奔向美好的远方。
友情:你是一杯酒,让人意犹未尽,找到心灵的慰。
24.(1)从事学习(2)编纂(3)更加(4)总是
25.(1)广泛地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的过失在于博览却少有重点。(2)编纂摘录
故事典故,一个故事没结束多次就换个开头,这浪费体力却又没有什么功效。(3)听说别人
的优点,打算快速地跟随上去学习,往往落在他的后面,这样的过失在想要迅速而好高骛远。
26.①读书要有选择,要精读,找到主旨;②思想不能过于保守,要有创新意识;③收集对
自己有用的资料,要坚定自己立场,不要反复修改自己的心意;④从基础做起,不要一味模
仿别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将自己做到最好;⑤喜欢学习写作就要不断积累知识,深入生活。
加强写作练习,要善于观察细节。
27.本文记叙了托尔斯泰想方设法出走,最后成功的经过,表现托尔斯泰对真实、相互
和自然的追求。
28.(1)说明托尔斯泰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被发现,他将无法出走。
(2)①说明他已经放弃正统思想,跟他们在思想上不一样了,他的出走在观念上对他
们构成了威胁;②说明他出走时态度坚决,不顾一切,像一头野兽。
29.“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一个人类的榜样(典范、模型)这句话深刻、透彻地点出
了托尔斯泰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又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和德行等特点,所以说这句评语12
“精辟”。
30.远离荣誉与世俗,过真实、朴素、自然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选
取出走这一行动方面的事件比写他的文学创作更能直接体现他的个性和理想。
3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