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 1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秦朝文书由各机关专门部门进行管理,设有吏、令史等专职文案工作人员,负责拟制誊写、
签押用印、负责人判署、投递驿传、移交和保管等。这反映出秦朝重视
A. 维护君主至上权威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D. 保障政务有效运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文书由各机关专门部门进行管理,有利于政府文书的流转和保管,保障政务有
效运行,故 D 正确;材料信息与维护君主至上权威、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无关,排除 AB;材料
信息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朝文书由各机关专门部门进行管理”“负责拟制誊写、
签押用印、负责人判署、投递驿传、移交和保管等”,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唐代的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分工细密,职责明确;元代的御史台成为中书省
和枢密院的平行机构;明初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和中书省,大都督府并列,都察院、六科给
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御史台的演变反映出
A. 监察事务的专业化 B. 监察机构权力的膨胀
C. 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D. 监察官员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分工细密,职责明确”、“平行机构”、“互不统属”等信息可知体现了监察机构
的独立性,故选 C 项;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检察事务的专业化,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主
要体现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力膨胀和检察官员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 BD 项。故选 C。
3.维新志士赵振在《说败》一文中认为,义和团非为“雪国之耻”举动;另一维新派代表孟华
指责义和团为一群“愚者”,其“贸然排外”的野蛮之举,是因其不知中国衰弱是“国政之腐败”造成的。这些观点
A. 忽略了义和团排外救国的内蕴 B. 意在为维新变法寻求列强支持
C. 指出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D. 彰显了晚清新知识分子的愚拙
【答案】A
【解析】
【详解】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而赵振认为义和团非为“雪国之耻”举动,孟华指责
义和团为“贸然排外”的野蛮之举,他们都忽略了义和团排外救国的重大意义,故选 A;B 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只是反映了维新派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不能说明晚清新知识分子愚拙,排除 D。
4.1919 年 7 月 14 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
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反映出
A. 毛泽东主张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
B. 五四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C. 毛泽东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9 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
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反映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五四青年的家国情
怀,故 B 项正确;当时毛泽东还未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材料也没有涉及无产阶级的相关信
息,故排除 A 项;统一战线策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来的,故排除 C 项;中国共产党成
立于 1921 年,故排除 D 项。
5.下表为中共关于抗战胜利时间的估计及其变化此表可以说明
内容 出处
“7 月 7 日的卢沟桥抗战,是全国抗战的起点”;“抗
战是艰苦的和持久的”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937 年 8 月 25 日)
“(抗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
本之间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战争”
《论持久战》(1938 年 5 月)“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五
周年纪念宜言》(1942 年 7 月)
中国(全民族)抗战有打七八年的可能我们仍要坚持两
年到两年半”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
讲话(1943 年 3 月)
“(抗战形势)今年尚不能达最后决战阶段明年可能
有大变化”
《关于华南战略方针和工作部署的
指示》(1945 年 6 月)
A. 中共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 影响抗战进程的因素较复杂
C. 中国人民抗战意志不断高涨 D. 抗战胜利需要依赖国际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对抗战胜利时间的估计不断调整,整体上是正确的,但也曾出现激进或保守的
判断,反映出其内外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故选 B;“中共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非材料主旨,
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对抗战形势的判断,没有体现人民的抗战意志,排除 C;抗战胜利
主要依靠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排除 D。
6.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式上,刘少奇代表中共宜布:中共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在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忠诚合作来决
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一做法有利于
A. 多党联合执政体制的形成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
C. 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建立与各
党派的平等的精神,有利于建立新型民主政治制度,故选 C;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
排除 A;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 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 关键信息是“中共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紧扣关键的信息分析解答。
7.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花布衣衫或花布袄,这是那时
中青年女性的代表衣装,但到了 60 年代,女孩子转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这
一变化反映出
A. 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生活 B. 生活物资供应的充足
C. 中国加入苏联的阵营 D. 国际政治形势的缓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学习苏联,俄国风情的服装也影响到中
国,66 年开始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的具有政治色彩的服饰流行,说明
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生活,故选 A;建国初期,我国生活物资缺乏,排除 B;C 无法体现 60 年代
服装变化,排除;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国际形势紧张,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
吉花布衣衫或花布袄”“60 年代,女孩子转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联系所学
50 年代、60 年代我国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
8.从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到 1969 年中共九大召开美国情报机构通过对中国内政的分析,
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左思潮在中国引起的混乱状况,而且在中国很
有可能发生趋向温和的变革。美国的这些判断
A. 是基于“文革”现象的准确认知 B. 反映了其对华政策出现阶段性变化
C. 属于“冷战思维”的收缩政策 D. 为缓和中美关系奠定了心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认为中国很有可能发生趋向温和的变革,改变极“左”的状况,这有利于中美
关系的改善,故选 D;仅从材料无法充分体现对“文革”现象的准确认知,排除 A;材料只是
反映了从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到 1969 年中共九大召开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分析,无法
体现美国对华政策出现阶段性变化,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冷战思维”,排除 C。
9.现代美国法学家麦基文在谈到罗马法时断言:无论如何我对下述罗马宪法理论是坚信不疑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所有法律的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法是一切权威的来源 B. 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C. 罗马法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D. 人民是罗马国家权力主体【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人民才是所有法律的泉”可知,人民是罗马法的源泉,说明罗马法具有
广泛社会基础,故选 C;A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平民与贵族的信息,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人民与法律的关系,没有涉及国家权力问题,排除 D。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和国王之间尽管有矛盾冲突,却也存在着一种平衡,因此王权
无论如何强大都无法与议会分离,且王权如何限制也在议会中进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
英国
A. 有独特的议会传统 B. 政治不稳和革命倾向
C.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D. 已确立议会至上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议会和国王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王权无论如何强大都无法与
议会分离”“王权如何限制也在议会中进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存在着一种独特
的议会传统,故 A 正确;BC 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根据所学知识,议会至上原则是在
光荣革命后确立的,排除 D。
11.美国宪法规定:由各州 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
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
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选举总统的这种方式
A. 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
B. 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C. 维护了多数民众的利益
D. 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选举人资格以及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该如
何选举,这就保证和规范了美国总统的选举,从而保证了共和政体的运行,故 D 项正确;联
邦体制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不出联邦体制的弊端,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
三权分立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总统选举,而不是多数民众,故 C 项错误。
12.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原则性纲领提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武
的装才能夺取政权。而晚年的恩格斯提议:“我们是革命者、颠覆者,但是我们用合法手段却
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据此可知,恩格斯
A. 丰富了无产阶级斗争学说 B. 承认科学社会主义存在一定缺陷
C. 否定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D. 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晚年恩格斯针对社会形势 变化,对过去持有怀疑态度的普选
权发生重大思想改变,即主张在通过合法手段利用议会进行斗争,同时坚持武装斗争,这说
明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重大的发展,故选 A;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B 说法
错误,排除;材料信息只是体现出晚年恩格斯开始重视合法斗争,并没有说明放弃武装斗争,
排除 C;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恩格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
旨,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
成就要多得多”,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3.如图为苏联时代反美宣传漫画。图中美军咄咄逼人一架飞机把一对夫妻压得喘不过气来,
此漫画反映出
A. 冷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B.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冲突
C. 冷战加重了美国人民的负担 D. 美国冷战战略受到挫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是苏联时代反美宣传漫画,美国一架飞机把一对夫妻压得喘不过气来,说明冷
战加重了美国人民的负担,故选 C;A 漫画无法体现,排除;冷战的根源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
B 排除;漫画只是反映美国冷战对美国人民的影响,无法体现美国冷战战略受到挫折,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架飞机把一对夫妻压得喘不过气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
解答。
的14.2018 年,美国认为叙利亚政府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平民死伤然而,化学武器事件并没有确
凿证据,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绕过联合国出兵叙利亚。这表明当今
A. “一超多强”格局进一步强化 B. 国际恐怖主义日益泛滥
C.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D.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绕过联合国出兵叙利亚,反映了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故选 D;材
料没有涉及“一超多强”的信息,排除 A;B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绕过联合国出兵叙利亚”,紧扣关键
信息分析解答。
15.春秋时期,青铜器主要由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工艺形式发生变化;在纹饰上,
由商周以来的兽面纹、要龙纹等纹样,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在造型上,由庄
严厚重变为轻巧多样。这一变化
A. 强化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 满足了贵族阶层的生活需要
C. 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D. 有利于营造简朴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青铜器主要由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
息的图案……变为轻巧多样”可以得出处于贵族阶层的需要青铜器在纹饰和造型上均发生了
一系列变化,故 B 正确;材料所述青铜器的铸造摆脱了礼乐制度的束缚,故 A 不正确;青铜
器主要供贵族消费,很少流向市场,故 C 不正确;D 与材料“华丽、富有”的信息不符,排
除。
16.白居易在《策林》中指出:“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
吏,不畜聚敛之臣。闻榷管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徐之利,则念诛求于人。然后德泽流
而歌咏作矣!”这反映出白居易
A. 开拓进取的经济主张
B. 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
C. 固守传统的经济思想
D. 强调赋税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
敛之臣”体现出白居易强调发展农业,不主张发展其他行业,说明其固守重农的传统经济思
想,故选 C 项;重农的传统经济思想,不具备开拓进取精神,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劝
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赋税改革,故 D 项错误。
17.史载,清代前期,“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内分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
居民“陆居则蜂房蚁,舟居则鱼鳞老阵,小门曲苍相聚辄十余家”。汉口镇的这种状况
A. 取决于当地发达的交通 B. 体现了儒学对商业的束缚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促进了城乡人口结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口镇的人口规模和商户数量直接反映出市镇商业活动的发展,故选 C;交通是商业
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对商业的束缚,排除 B;材料
没有涉及农村人口状况,无法体现“城乡人口结构”是否变化,排除 D。
18.下表反映的是 1924 年和 1927 年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上海、青岛、汉口、天津)国产机器
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比重
上海 青岛 汉口 天津
1924 年 61% 28% 47% 0
1927 年 50% 15% 19% 0.36%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上海棉纺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
B. 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
C. 大革命破坏了北方棉纺织业生产
D. 民族棉纺织业的生存处境迅速恶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看出,上海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比重都在 50%以上,说明上海棉纺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故选 A;B 不符合史实,排除 B;大革命主要在南
方,不可能破坏了北方棉纺织业生产,排除 C;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9.1955 年 7 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中提出从 1955 年下半年到 1957 年的基
本建设投资(生产用的必需设备和国外设计的厂房投资除外)和各种费用必须在现有计划的
基础上削减 15%到 20%。这主要是因为
A. 党对厉行节俭的重视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 干部奢靡现象的蔓延 D. 工业化建设资金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5 年到 1957 年正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中共中央削减基本建设投资,目的是为工
业化建设服务,故选 D;AB 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 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 1955 年下半年到 1957 年”,联系所学一五计划的史实分
析解答。
20.1980 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席位,并开始为重返关贸总协定
而努力,提出了“复关”的申请。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A.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
B.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C. 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D.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1980 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席位,并开始提出了“复
关”的申请。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资金、技术、市场等,
故 C 项正确;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外部原因,故 A 项错误;1992 年以后,中国开始由计划
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故 B 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就属于多边外交,材料无法体现外交的转
变,故 D 项错误。
21.15 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来到拉美,从重商主义的立场出发,首先掠夺金、银、宝石一类
的贵重金属。它是西班牙殖民者的主要行业,也是其主要目的所在。这种行为
A. 加速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衰落 B. 维护了欧洲各国社会秩序
C. 使西班牙长期垄断世界贸易 D. 说明西班牙采矿技术先进【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出现了早期殖民掠夺,大量的财富源源不
断的流入欧洲,导致价格革命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衰落,故 A 正确;材料所述加
速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故 B 不正确;CD 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22.下表是关于印度铁路的简况,这主要反映出
里程 1853 年开始兴建的第一条铁路长达 20 英里,1913 年达 34656 英里
连接地 各大海港至内地原料产地
铁轨 宽轨主要线路
运价 低
连接地 各主要线路
铁轨 中轨或窄轨辅助连接线
运价 高
现象举例 从英国输入煤比国内便宜
A. 英国的殖民需求影响印度的发展 B. 殖民统治成就印度工业化
C. 铁路线的差异源于需求的多样化 D. 英印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反映印度的铁路主要线路的连接地是各大海港至内地原料产地,印度是英国的
殖民地,说明印度铁路主要是服务于英国的殖民需求,故选 A;材料反映的是印度铁路情况,
无法体现工业化,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需求的多样化,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工业经
济信息,不能反映英印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排除 D。
23.由于旧金山承揽了海湾大桥和金门大桥两大工程以提振就业,1929 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和大
萧条期间,当地银行无一倒闭,而且数座跨海桥梁竣工后,旧金山湾区各区域开始紧密联系
起来,孕育了战后高科技产业区——硅谷。这主要说明旧金山湾区经济A. 在危机中整合发展优势
B. 得益于新政的工程规划
C. 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提
D. 运用了凯恩斯主义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些桥梁是在 1929 年经济危机时建立起来的,后来促进了新的高科
技产业园区的形成,那说明旧金山湾区经济在危机中整合资源获得了发展的优势。因此 A 选
项正确。B 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始于 1933 年,海湾大桥和金门大桥在此之前就已经进行
了规划;C 选项错误,旧金山湾区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但并非前
提;D 选项错误,凯恩斯主义理论正式形成于 1936 年,大规模运用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
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4.1936 年,霍华德·E 柯什那撰文指出:罗斯福我们的政府相对简单权责有限的时候上台掌
权,他将其转变为极其复杂且臃肿的机构来控制商业,使自由人的生活陷人混乱。毫不夸张
地说,政府在他上台时还较弱,但很快便被他改造得强大无比。”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A. 改变了美国分权制衡机制 B. 促进了美国代议制的完善
C. 未能使美国快速摆脱危机 D. 提升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政府在他上台时还较弱,但很快便被他改造得强大无比”,结合所学可知,罗
斯福新政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升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故选 D;A 不符合史实,排除;
罗斯福新政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政治领域,排除 B;新政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
机的困扰,C 排除。
25.1961~1971 年,瑞典国民经济与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的对比为 1:1.37.同一时期,联邦
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丹麦的这一对比分别为 1:1.28、1:1.41、1:1.96、1:2.02、
1:2.17.据此判断,这一时期西欧
A. 贫富差距已逐渐缩小
B. 福利制度加重了政府负担
C. 国家干预的成效明显
D. 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较接近【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国民经济低于与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社会福利开支
加大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故 B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众的收入的变化,故排除 A;材料
中无法判断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故排除 CD。
26.21 世纪初,有学者指出:“知识经济对受过教育和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更有价值。政府通
过协调网络和技术扩散来增强知识的扩展能力,可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技能的训练以提高人力
资本的素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知识经济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 B.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
C. 政府应通过立法等方式大力扶持新经济 D. 政府应采取措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表明知识经济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采取相
应措施以适应信息革命,使知识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反
映了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高要求,没有体现对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B 选项错误,知识经济
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政府应在知识经济发展
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没有涉及立法等方式。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7.列宁在 1922 年一次党代表大会上谈道:“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共产主义者)他们写
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
们这里是很多的。”这说明当时苏俄有些人认为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完成经济恢复任务
B. 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C. 新经济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出路
D. 新经济政策是特殊时期做出的暂时性妥协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1 年苏俄实现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私营经济,“现在是买卖、投机”正是新经
济政策的反映,材料语气表明苏俄有些人不赞成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发展公有制经济,故选 B;A 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语气表明苏俄有些
人不赞成新经济政策,排除 C;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8.周公根据周初 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为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并主张
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调节并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
得民和,最终确保周初统治的长期延续。这说明周公意在
A. 借助神权震慑民众 B. 修德重刑推动法治
C. 亲亲定规凝聚族群 D. 劝诫君主勤政修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周公的“天命观”注重民情,主张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目的是劝诫君
主勤政修德,“确保周初统治的长期延续”,故选 D;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周公主张
慎罚,并非重刑,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并非族规,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调节并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
得民和,最终确保周初统治的长期延续”,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9.东汉时期,太学中“三奸”现象突出,即虚说妄言、抄袭成说、生搬硬套;与此同时,私
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当时
A. 儒学的影响力减弱 B. 太学的政治地位衰退
C. 太学的学术性降低 D. 察举制度的弊端暴露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太学是汉朝时期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但“三奸”现象突出,而“私
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太学的学术性降低”,C 正确;材料“私家
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太学的学术性降低”,但儒学的影响力并未
减弱,A 说法错误;材料“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可知, 材料没有涉及
太学的政治地位,B 错误;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D 错误。
30.朱熹认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为“未发”,把握自己的本性还需从“已发”处用力。“性无
不善,但情迁于物,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有善有恶 C. 无善无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由此可见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并未体现外界对人性的影响;朱熹
的认为人性本善,习性却相差很远,并非有善有恶和无善无恶,B、C 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31.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
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
备了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 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 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 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时珍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
民间有效的单验方,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说明《本草
纲目》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 B;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中心转
移”的问题,排除 C;材料信息与“市场机制”无关,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
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2.自孔子以来,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把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称作“夷”的做法被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所限制,这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这一替
代说明
A. 中国与外国实现了外交平等 B. 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 国人已经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 中国传统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洋”与“夷”替代说明中国改变了天朝上国观念,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外族人,
故选 D;材料只是反映中国对待外国人的观念发生变化,无法体现中国与外国是否实现了外交
平等,排除 A;鸦片战争后国人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排除 B;C 项中“抛弃”表述
太绝对,错误,排除。
33.1986 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求时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
记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该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A. 明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 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
C.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可知邓小平强
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故选 D;1992 年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排除 A;材料没有涉
及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排除 B;1987 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
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4.1987 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
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这一决定
A. 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 B.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C. 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D.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87 年中央做出完善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
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职业教育早在新中
国成立初期已经兴起;C 选项错误,高等教育质量与职业教育的普及没有必然的联系;D 选项
错误,职业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35.亚里士多德曾说:“理性观念同人性相比较,理性观念是神圣的,那么,同人们的日常生
活相比较,以理性观念为根据的生活也一定是神圣的。”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A. 忽略古希腊人的个体意识 B. 强调社会生活应遵从理性
C. 批判古希腊人的宗教意识 D. 宣扬古希腊人的民主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观念是神圣的,以理性观念为根据的生活也一定是神圣的,可
见亚里士多德主张社会生活应遵从理性,故选 B;材料说明理性观念比人性神圣,无法体现忽
略古希腊人的个体意识,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意识,排除 C;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6.14 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
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A. 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势力的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
关,C 选项符合题意。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性的肯定,城市建设与人文精
神无关,A 选项排除。宗教改革的时间是在 16 世纪,B 选项排除。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西
方国家相继迈入民主政治体制是在 17 世纪之后,D 选项排除。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
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机器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
成长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
的农民要么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这些地区后来一直
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 年,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
已超过 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
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1895 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 26 个通商口岸。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
个以开放口岸城市为中转枢,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平在西方国家将商业
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
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
传统内陆城市的光芒。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园的改纽,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
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
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清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
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答案】(1)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
。异:英国的城市化是自发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化深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率低。
(2)意义: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打破了中
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
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在近代中国发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
显的城市是那些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
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
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源(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相同点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
不同点为:英国的城市化是自发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化深受外来侵略的影响。英国城市化起
步早,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率低。
(2)根据材料“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圈的改组,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
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
某种均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和
工业化发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加剧了地区经济发
展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 世纪起,西方在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如钟表、螺旋杠杆、滑轮等方面都领先于亚
洲国家。但迟至 18、19 世纪之交,西方仍在想方设法学习中国的丝绸、纺织、陶瓷和茶叶种
植技术。中国科技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西方学界普遍认为是从明代中期开始虽然有些学者
如日本宫崎市定指出,直至 18 世纪中期中国和西欧的技术发展水平还不相上下一般中国历史
教科书大致把明代永乐后即 15 世纪初作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起点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尔曼认为,在蒸汽机普遍使用后中国才开始落后于西方他认为,因为中国在 19 世纪落后了,
所以人们才开始问中国是何时起落后的,于是将此时间推至明代。事实上,19 世纪以前中国
有许多地方仍领先于西方。
——摘编自卢汉超《近代中国》等
对材料中不同认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具体明确,说明
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看法:明中后期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说明:明中后期,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科技发展缺乏足够
的动力;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科技的
发展;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如八股取士)遏制了科技文化的创新。而同时期的西方,先后
经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事件,从经济、政治、
思想等方面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明中后期,中西方科技属性迥异,预示着中
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
示例二看法:19 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的观点不符合史实。
说明:19 世纪以前,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
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事件,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但是在丝绸、纺织、陶
瓷等实用技术方面与中国还有很大差距。而同时期中国,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
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著作,部分观点以及研究方法均带有近代科学的特点,科学技术依
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19 世纪以前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说法,仅是后来的学者为 19 世
纪落后于西方寻找的托词,并不符合史实。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人们才开始问中国是何时起落后的,于是将此时间推至明代”,可提出看法:
明中后期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说明:结合所学,可从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重农抑商”政
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专制遏制了科技文化的创新说明中国落后的原因,从新航路开
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说明同时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得到发
展,最终导致明中后期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