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附解析Word版)

ID:420458

大小:501.83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衡水中学 2020 届全国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用 0.5mm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 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 央集权,倡导变法,强调法治;道家从“道”这一本源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否定礼(“非 礼”),认为“礼”是社会动荡的根源。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 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B 项符合题意,故选 B;A、C、D 三项是表面现象, 并非本质内涵,排除。 2.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 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 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 B. 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 C. 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D. 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该类官员“省察”豪强地主、地方官员及其亲族的不法行为,目的是强化 对地方的控制,故 C 正确;A、B 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王国, 排除 D 项。 3.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 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 这反映出南朝时 A.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C. 门阀政治受到冲击 D. 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南朝时出身贫寒 人也可以担任重要官职,这对当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 局面产生了冲击,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问题,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 A;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仍然很有势力,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运作机制的信息, 排除 D。 的4.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 出处 叙述内容 《清异录》 有刁萧者,携一镜……背有字曰:碧金仙,大中九年十二月铜坊长老白九峰造 《三水小牍》 钜鹿郡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 《乐府杂录》 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琵琶……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 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 A. 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密 B. 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打破 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材料信息中的镜、纸、琵琶等手工业品均由专业作坊制造,而这些手工作坊又 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故选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手工业分工,也无法体现坊市界限 已打破,排除 AB;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情况,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 C。 5.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加速了土地 转移的频率。与上述变化相适应,宋代农村 A. 草市迅速发展 B. 租佃关系兴盛 C. 小农经济瓦解 D. 自耕小农壮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土地转移频率加速的结果是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被迫成为“佃户”,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故 B 正确;草市迅速发展与“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A;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小农经济瓦解,C 错误;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 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并非自耕小农壮大,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与上述变化相适应”,联系所学 宋代租佃关系兴盛的史实分析解答。 6.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 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 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归玄恭劝严舜工告诫子弟“专力于商”“士之贱”,充分反映出商品经济 发展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冲击,故 A 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专制集权,排除 B;材料也没 有涉及政府调整抑商政策,排除 C;D 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专力于商”“士之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商品 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 7.下图为近代中国 1860—1921 年出口贸易变动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C. 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D.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信息表明,自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中国的出口贸易呈现增长趋势(出口净值 增长),结合时代背景可知,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 场的联系日益加深,D 项正确;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并未保持顺差,A 项错误;B 项在材料中无 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中国出口增长,没有涉及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情况,排除 C 项。 8.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 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 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 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 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时期官员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仍停留在“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 长”“船坚炮利”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西方的认识是 比较肤浅的,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 A;B 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 排除;材料仍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没有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联系所学“中体西 用”思想分析解答。 9.1900 年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东南督抚,与上海各国领事订结保护 东南、不与战事之约,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 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客观上表明 A. 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B. 列强侵华行为受到有效遏制 C. 反清成为时代主流D. 晚清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出自《东南保护约款》,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向列强宣战,而东南地方督 抚却勾结列强,私订和约,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故 A 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保护不能遏制列强侵华行为,反而有利于八国联军侵华,B 错误;东南保 护并非反清行为,排除 C;东南保护使地方势力得到扩张,但东南各省并没有脱离清朝统治, “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言过其实,排除 D。 10.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 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 A. 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 B. 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 C. 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 D. 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陈独秀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国民“最后”(最重要)的觉悟,又强调“国民 性质行为”的改善是“根本之救亡”,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及特征,可知这是作为 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在宣扬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而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 代主题,A 项正确;君主专制已被 1912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B 项时间不符,排除;陈独秀并 非呼吁改革社会习俗,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宣传社会主义”,排除 D 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联系所学 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分析解答。 11.1946 年 4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 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 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 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C. 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 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 1946 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政治实践,这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的 模式,人民代表会议制也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故 C 正确;陕甘宁边区 政府本身就是苏维埃政权,A 项错误;B 项与此宪法内容无关,民主建国是政协会议的主要内 容,排除;1946 年 6 月解放战争爆发,D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下表为 1948 年、1957 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 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 比 1948 年 26 个 44.8% 22 个 37.9% 10 个 17.3% 1957 年 73 个 41.5% 73 个 415% 30 个 17% A. 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 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 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 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旧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决定了其城市分布的区域不均衡性。第一个五 年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多数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因而工业化 的区域指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A 项正确;B、C 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表格内容 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城市化率,无法得出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排除 D 项。 13.1969 年,尼克松总统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7 月,美国宣布对中美之间人员往来和贸易交流放宽限制。1970 年 1 月,经美方首先提出,中美大使 级会谈在华沙恢复举行。上述史实印证了 A. 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B. 美国孤立中国 政策已经破产 C.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 D. 中国重返联合国威望空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尼克松试图修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这是出于世界政治力量 对比的变化考虑而调整外交政策。当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世界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故 A 正确;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 立中国的政策已经破产,B 错误;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 C;1971 年中 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D 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9 年,尼克松总统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 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联系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背景分析解答。 14.下面是《十二铜表法》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表明该法 A. 出发点在于维护贵族利益 B. 法律条文具体明晰 C. 化解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 繁琐且不具操作性 【答案】B 【解析】 的【详解】材料中《十二铜表法》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的部分内容体现出罗马法条文具体明 晰,故 B 正确;A、D 两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C 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15.自 16 世纪 50 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 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反映出 A.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 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 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 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 B 正确;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 交流,A 错误;商业革命引起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 因果倒置,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 D。 16.伏尔泰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另一个 是贫困阶级。”他在《哲学词典》中对“平等”作了如下解释:“除非有无限数量的人一无 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据此推知伏尔泰 A. 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 C. 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 D. 思想观念由激进变为保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伏尔泰强调富人阶级、贫困阶级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平等是社会自然存 在的现象,这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的剥削辩护,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 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伏尔泰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主张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A 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伏尔泰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排除 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伏尔泰思想观念由激进变为保守的过程,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 人阶级,另一个是贫困阶级”,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17.下图为 1841 年和 1877 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逐渐降低 B. 英国工业化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 C. 科技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D.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信息表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农业就业 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D 正确;A、B 两项与史实不符, 排除;图片显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变化不大,排除 C。 18.1871 年,“人们带着对 1792 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公社不仅名称相同, 许多活动和建制也相似,如国民自卫军、治保委员会等。公社活动演奏《马赛曲》,宣扬“自 由平等、博爱”,甚至恢复了 1792 年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 1871 年巴黎公社 A. 未超越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C. 革命目标与之前没有变化 D. 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 【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人们带着对 1792 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许多活动和建制也 相似”等信息表明 1871 年巴黎公社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故 D 正确; 虽然 1871 年巴黎 公社并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产物,但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A、B 错误;材料提到了 1792 年巴黎公社和 1871 年巴黎公社,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目标是建立共和制政体,后者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C 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们带着对 1792 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 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史实分析解答。 19.下表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联邦法院对几个重要案件的判决结果。这些判决结果表明 时间 案件 判决结果 1935 年 5 月 国家复兴管理局指控谢克特家禽公司违反 鸡肉生产行业制定的规则 国家复兴管理局违宪 1936 年 1 月 美国(联邦政府)诉巴特勒违反农业调整法 农业调整法是国会立法权对地方 经济活动的违宪性使用 1936 年 6 月 企业主诉纽约州建立妇女和童工最低工资 制 纽约州无权制定最低工资制法案 A. 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 B. 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 C. 罗斯福新政冲击了旧秩序 D. 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权力 有所扩大,对原有经济和政治秩序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故 C 正确;材料反映分权与制衡的美国政治的特点,联邦法院否决政府、国会及地方州的新政法案和措施,正是对原有秩序的维 护,并非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也不能说明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三权分立体制 制约美国发展,排除 ABD。 20.1979 年,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向选民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 消除通货膨胀,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当选表明 A. 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符合时代需要 B. 女性议员更受选民的爱戴 C. 英国企图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 英国深受“滞胀”问题困扰 【答案】D 【解析】 【详解】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滞胀”的局面,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因此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应对危机。材料中撒切尔夫人的竞选承诺实际上是 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她的当选说明其承诺符合英国选民的需要,表明此时英国深受“滞 胀”问题的困扰,故 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 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说法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英国在“滞胀”问题出现后,采取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并 非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消除通货膨胀, 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联系所学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 明代 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 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地方行政 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 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 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 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 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 藩皇室 监察制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 以监督宰相为要务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 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 力;一以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康煕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 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 大。 ——以上材料据江增庆《中国通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 【答案】(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 官。 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 (2)动机: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 影响: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 【详解】(1)同:通过解读表格信息,对比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异同即可得出 答案。根据“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 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得出都分散地方的权力;根据“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 监察百官”“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设立专门的监 察机构,监察百官。异:根据“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得出宋代设置通判, 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根据“各省设三司”“ 分封子孙为王”得出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根 据“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监察体系更加完善。 (2)动机:依据“整理文化遗产”“销毁禁书,统制思想”等信息可推测出清朝统治者的动机: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影响:可从文化、政治两方面回答其影 响,即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史学家)戴福士认为,从明末至今,中国一直承受着更大的外来压力,特别 现代化西方的压力、欧洲的文化冲击波——从 17 世纪的基督教到 19 世纪的马克思的社会主 义,可谓连绵不绝。中国分别从西方、西方化了的日本和关、苏引进了不同的思想模式以改 造自身的文化。但是戴福士仍然认为,中国的历史处于自身与西方都无法轻易改变的胶着状 态,中国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经历,与其说是一种“大过渡”,毋宁说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 和继承进行的“大强化”。 ——张展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写 明论题,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戴福士认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呈 现出中国化的发展特焦。例如,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借助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逐步中国化,诞生 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大思想成果。总之,19-20 世纪,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既反映出近代 中国社会的变动,又推动着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例 如,在做题时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和继承进行的“大强 化”,强调的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即外来文化被中国文化同化的意思,然后结合毛泽东思 想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等具体史实分析即可。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家庭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房子和家中的物 品是私人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家庭空间的扩大和日益功能化,人们对住宅的态度和感觉开 始变得复杂起来。卧室的增加是一种隐蔽和亲密意识发展的标志。当家人和被邀请的客人想 聚在一起聊天、弹奏音乐的时候,厅的扩大,就使得这种更加丰富的休闲时光变得可能。书房也作为富人和知识分子寻求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出现了。只有最富裕的人,才住在拥有多个 专门房间的大宅里,他们的吃饭和睡觉都有专门的家具和饰品。 ——据【美】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整理 材料二 20 世纪初,“革命”观念冲击了时人对家庭的思考,1904 年丁初我就号召闺阁 中的女子革命!革命!家庭先革命!"秋瑾不仅提倡“革命当自家庭始”,而且身体力行—— 她随后与丈夫离婚,东渡日本,实际参与政治革命。 章太炎观察到:“今信仰国家者”“惟信仰国家为文明”。在“国”的地位急剧上升的时 代,爱国心的层级大为提升,而爱一己一家一乡的观念则渐被视为偏私。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家庭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欧洲和中国家庭的特征有何明显不同,并说明中国家庭特征形成 的原因。 【答案】(1)变化:空间扩大,日益功能化;装饰和用品越来越考究;注重知识追求。 特征:早期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对现世享乐 追求。 (2)不同:欧洲的家庭注重个体(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中国的家庭社 会性大大加强(或回答国家、民族的角度)。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近代经济发展的推动;西学东渐和中国思想解放 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家庭空间的扩大和日益功能化”“更加丰富的休闲时光”“阅读 与思考的空间出现”“专门的家具和饰品”等材料信息,可得出欧洲家庭发生的变化;特征: 根据材料说明上述变化反映的社会特征。 (2)不同:根据材料“家庭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等信息,以及材料二中 “‘革命’观念冲击了时人对家庭的思考”“爱国心的层级大为提升,而爱一已一家一乡的 观念则渐被视为偏私”等信息,对比可得出二者的不同;原因: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 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中国家庭特征形成的原因。 24.材料 西晋灭亡后的 100 余年间,北部中国先后建立了 20 多个割据政权,旧史称“五 胡十六国”。南部中国的东晋是在南北方世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当时“举贤不出世族”,“晋 的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世族子弟骄奢淫逸,“不乐武位”,既无力收复中原,也为 寒门庶族从戎武中崛起创造了条件。589 年,隋统一南方。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旧弊”,在中央设置三省及六曹掌管全国军政机要,地方上“存 要去闲,并小为大”,栽减郡县数目,并将地方官的任免权收归吏部。开皇十八年(598 年), 隋文帝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 举人”,为寒门庶族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据吕克勤、徐耀耀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革除旧弊”的原因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改革的影响。 【答案】(1)原因:南北政权割据造成社会长期动荡;门阀世族垄断官场,威胁皇权。 措施:创立三省六部制;改革郡县制;实行科举选官。 (2)影响: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唐朝制度改革奠定基础;改变了选拔官员的方式,扩大 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民族交流和交融;削弱世族势力,新士人阶层产生。 (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北部中国先后建立了 20 多个割据政权”得出南北政权割据造成社 会长期动荡;根据“举贤不出世族”“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得出门阀世族垄断 官场,威胁皇权。 措施:根据“在中央设置三省及六曹掌管全国军政机要”得出创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栽减 郡县数目”得出改革郡县制;根据“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得出 实行科举选官。 (2)影响:根据“在中央设置三省及六曹掌管全国军政机要”得出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为 唐朝制度改革奠定基础;根据“为寒门庶族开辟了入仕的途径”得出改变了选拔官员的方式,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削弱世族势力,新士人阶层产生;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改革巩固 了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25.【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时,美国已经再次卷入一场对冷战有重大影响的新的冲突——越南战争。美国的 政策制定者以共产主义扩张的多米诺理论来看待这一冲突。多米诺理论认为,假如共产主义者在越南获得胜利,那么所有其他摆脱了殖民统治的亚洲国家都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向共 产主义一方。尽管美国军队在武器和装备上占据巨大优势,但他们还是没能制服北越人的抵 抗。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且越发残忍,使得美国的公共舆论反对美国继续进行战争。1973 年,尼克松总统与北越达成协议,使得美国能够撤出自己的军队……尽管北越的共产主义取 得了胜利,但是多米诺骨牌理论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在尼克松总统时期,美国与中国关系 恢复了。最重要的是,越南战争证明了美国力量的局限。到越南战争末期,美苏关系中的一 个新时期~—缓和时期开始了。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策制定者”发动越南战争又主动结束战争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越南战争对国际局势的主要影响。 【答案】(1)发动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结束目的:未能制服北越的抵抗;平息国内厦战舆论。 (2)迫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实行战略收缩,美苏关系相对缓和;美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衰 落;客观推动了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共产主义扩张的多米诺理论来看待这一冲 突”等字眼足以证明美国“政策制定者”发动越南战争目的是冷战的角度出发的,主动结束 战争则要从越南战争并没能制服北越人的抵抗等方面分析。 (2)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美苏关系中的一个新时期~—缓和时期开始了”等字眼足以证明 越南战争对国际局势的主要影响要从美苏关系相对缓和、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等方面的史实进 行解释。 点睛:选修模块的考题一般都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和相关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一般情况下,考查内容均不是选修课本上的基本史实。 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 答有关问题。 26.材料 康煕二十二年(1683 年),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 音。……道光年间魏源《圣武记》载:“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 弃之,专守澎湖。”内阁学士李光地甚至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 荷兰有,亦听之。”康熙皇帝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为慎重起见,谕令福建 督抚提镇详议。(1684 年)四月十四日,差往福建料理钱粮工部侍郎苏拜会同福建督抚提督疏 言:“台湾地方千佘里,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到康煕皇帝批准。康熙末 年,台湾“北至淡水、鸡笼,南尽砂马矶头,皆欣然乐郊,争趋若骛”。“距今(2019 年)四 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据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台湾“弃守”之争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政治举措的历史作用。 【答案】(1)背景:清军攻取了台湾;西方殖民者侵扰东南沿海;清廷官员对台湾地位的认 识存在分歧。 (2)作用: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密切两岸的联系;加强了台湾地区的防卫能力,有利 于抵御西方殖民侵略;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民族交融。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得出清军攻取了台湾;根据“空其地, 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得出西方殖民者侵扰东南沿海;根据“当 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音”得出清廷官员对台湾地位 认识存在分歧。 (2)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措施,从两岸关系、台湾地区的防卫能力、台湾地区的开发等角度 进行阐述。根据“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出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密切两 岸的联系;根据“争趋若骛”得出加强了台湾地区的防卫能力,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根据“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得出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与经济 发展等。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