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邯郸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Word版)

ID:420488

大小:1.38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邯郸市 2019—2020 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的遗传物质为 DNA 或 RNA B. 病毒的拟核中无染色体,但有 DNA C. 大多数病毒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 D. 病毒在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无法繁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 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 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所有细菌的遗传物质均为 DNA,A 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也无拟核和染色体,其遗传物质为 DNA 或 RNA,B 错误; C、病毒在高倍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C 错误; D、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无核糖体,病毒侵染后不能合成其蛋白质,因此无法进行繁殖,D 正确。 故选 D。 2.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的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都有大液泡 B. 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的内质网都能增大细胞的膜面积 C. 蓝藻和衣藻中的中心体与其有丝分裂密切相关 D. 酵母菌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均含有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 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 存 在 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 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DNA 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 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 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豌豆的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也并不都有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没有大液泡, A 错误;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内质网,B 错误; C、蓝藻是原核生物,无中心体,且不进行有丝分裂,C 错误; D、酵母菌为真核生物,遗传物质为 DNA,DNA 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D 正确。 故选 D。 3.下列关于高倍显微镜使用步骤和要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同样的光圈和反光镜下,换用高倍镜后视野的亮度变低 B. 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后,应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C. 由低倍换至高倍物镜后,需调节粗准焦螺旋以找到物像 D. 放大 100 倍时视野中均匀分布着 64 个细胞,放大 400 倍后只能看到 4 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 胞越小。 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 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同样的光圈和反光镜下,换上高倍镜后,进光量变小,视野会变暗,A 正确; B、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后,应把要放大观察 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B 正确; C、由低倍换至高倍物镜后,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清晰的物像,C 错误;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对物像长度和宽度的放大,64 个细胞均匀分布在视野中,应按面 积考虑,在原来基础上长度和宽度再放大 4 倍,则视野中的细胞只能看到 4 个,D 正确。 故选 C。 4.下列过程与生物膜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在叶绿体中生成 和 B. 和 在线粒体中生成 C. 氨基酸在核糖体中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D.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功能是: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 流。 2、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H2O 在叶绿体中生成[H]和 O2 发生在类囊体薄膜,A 错误; B、O2 和[H]作用生成 H2O 发生在线粒体内膜,B 错误;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发生于无膜的核糖体中,C 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识别甲状腺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发生在细胞膜上,D 错误。 故选 C。 的 2H O [H] 2O 2O [H] 2H O5.下列经典实验与所用方法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法 B. 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的物质来源——同位素标记法 C.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模型建构法 D. DNA 复制方式的证实——差速离心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分别侵染大肠杆菌,最终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用 3H 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 标记 DNA 分子,证明了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 14C 标记 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 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 18O 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中应用了荧光标记法,A 正确; B、鲁宾和卡门用 18O 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B 正确; C、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应用了模型建构法,C 正确; D、DNA 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该结论是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得出的,D 错误。 故选 D。 6.如图表示物质 P 和 Q 的运输方向及细胞膜两侧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示为肌肉细胞物质 P 可能代表氧气 B. 若图示为肝脏细胜,物质 Q 可能代表糖原 C. 若图示为神经细胞,物质 P 可能代表钠离子 D. 若图示为甲状腺滤泡细胞,物质 Q 可能代表碘离子【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物质 P 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表示主动运输,特点需要载体和能量;物 质 Q 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表示被动运输,包括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 特点是需要载体,不要能量;自由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A、若图示为肌肉细胞,氧气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被利用,A 错误; B、糖原在分解为葡萄糖后,才能运出细胞,B 错误; C、神经细胞的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与该图所示相符,C 正确; D、甲状腺滤泡细胞逆浓度梯度摄取碘后进行甲状腺激素等含碘物质的合成,甲状腺滤泡细胞 内的碘浓度比血液高 20~25 倍,且不会通过被动运输出细胞,D 错误。 故选 C。 7.为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三组实验:A 组(20℃),B 组(40℃)和 C 组 (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以下 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40℃是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B. t2 前,C 组中酶的活性已经丧失 C. t2 时,C 组的反应已经停止 D. A 组温度降低 10℃,反应结束时产物浓度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 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 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详解】A、图示三种温度下,40℃时该酶的活性最高,但不一定是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A 错误; B、t1 前,C 组中产物浓度还在增加,说明酶尚未失活,B 错误; C、t2 时,C 组产物浓度不再增加,说明反应已经停止,C 正确; D、将 A 组反应温度降低 10℃,反应速率可能会变慢,但反应结束时产物浓度不变,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酶的作用、温度影响酶活性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理解酶催化 生化反应的机理。 8.ATP 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如图是 ATP 的分子结构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圆圈内所示为含氮碱基腺嘌呤 B. 方框内所示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 细胞合成蛋白质时利用①断裂释放的能量 D. ②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容易形成但不易 断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式可简写成 A-P~P~P,式中 A 代表腺苷,T 代表 3 个,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 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 ATP 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 个磷 酸基团、2 个高能磷酸键。ATP 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 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 磷酸键水解,形成 AMP(一磷酸腺苷)。 【详解】A、ATP 由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3 个)构成,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图中 ①②)。图中圆圈内为腺嘌呤,A 正确;B、腺嘌呤与核糖一起形成方块内的结构,即腺苷,B 错误; C、合成蛋白质时,ATP 中远离 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②)断裂供能,C 错误; D、光合作用过程中,ATP 中远离 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形成也容易断裂,光反应阶段 ADP 与 Pi 利用光能形成 ATP 中的②,而暗反应阶段 ATP 水解即②断裂供能,D 错误。 故选 A。 9.如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个体的三种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三种细胞的形态各异与其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有关 B. 三种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同 C. 三种细胞所含的细胞器种类及数量一定相同 D. 三种细胞所含核基因相同,但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的 能力越低。 【详解】A、细胞的形态结构大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A 正确; B、细胞的凋亡速率与其功能有关,例如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等,所以白细胞凋亡的速率 很快,B 正确; C、三种细胞虽然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但不同细胞所含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C 错 误; D、各细胞所含核基因相同,但其形态功能不同,说明不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存在差异, 即基因会进行选择性表达,D 正确。 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 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染色质是真核细胞内的重要结构。下列关于染色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进行复制后数目加倍 B. 无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会高度螺旋变为染色体 C. 动物细胞的染色质可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D. 衰老细胞的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中有 DNA 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 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 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DNA 加倍,由于形成的两个染色单体仍然由一 个着丝点连接,所以染色体数目不加倍,A 错误; B、无丝分裂中没有染色质向染色体的形态转变,B 错误; C、动物细胞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不存在于线粒体中,C 错误; D、衰老细胞的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D 正确。 故选 D。 11.孟德尔用花顶生和花腋生两种豌豆进行杂交,发现 F1 全为花腋生,F1 自交后,得到花腋生 植株 651 株,花顶生植株 207 株,比例接近 3:1.用 F1 与隐性类型杂交,得到了花腋生:花顶 生≈1:1 的表现型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进行杂交实验时,要对雌雄个体分别去雄和去雌 B. F1 与隐性类型杂交,子代出现 1:1 的表现型比例是孟德尔进行的演绎推理 C. 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结果是孟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核心解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 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 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 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进行杂交实验时,只需对雌性个体去雄,雄性个体不需要去雌,A 错误; B、F1 与隐性个体杂交得到 1:1 的表现型比例是孟德尔对假说进行的验证,B 错误; C、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孟德尔才容易发现规律,做出解释并加以验证,C 正确; D、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是对性状分离现象的核心 解释,D 错误。 故选 C 12.已知猫毛的长短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甲、乙,丙、丁四只猫,其中甲和乙都是长毛 猫,丙和丁是短毛猫,甲与乙生了一只长毛雄猫,甲和丙生了两只短毛雄猫,而丙和丁生了 一只短毛雄猫和一只长毛雌猫,上述涉及的所有猫中,能确定基因型的有几只 A. 九 B. 八 C. 七 D. 六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丙和丁两只短毛猫生出了长毛雌猫,可以推出控制短毛的基因为显性,长毛为隐性,且控制 毛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题中一共涉及了九只猫,其中亲代四只,子代五只。从丙和丁两只短毛猫生出了长 毛雌猫,可以推出控制短毛的基因为显性,且控制毛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控制该 性状的基因用 A/a 表示,则丙猫和丁猫均为 Aa,其子代短毛雄猫的基因型为 AA 或 Aa,长毛 雌猫的基因型为 aa。甲和乙均为长毛,已推出长毛为隐性,则甲(aa)和乙(aa)及所生子代 均为隐性纯合子(aa)。长毛甲(aa)和短毛丙(Aa)杂交子代生了两只猫全是短毛雄猫,子 代的基因型一定为 Aa。由以上推理可以看出,九只猫中只有丙猫和丁猫所生子代之一短毛雄 。猫的基因型不能确定,故答案选 B。 故选 B。 13.某玉米的三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如图所示,三对基因分别控制三对相对性状, 现利用该个体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验证,应选用下列哪种基因型的个体与之杂交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 A 和 B、a 和 b 基因连锁,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与 Dd 基因位 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AABbDd 中含有两对等位基因,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与题中个体杂交可以验 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正确; B、AABbDD 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与题中个体杂交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错误; C、aaBbDD 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与题中个体杂交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错误; D、AABBdd 不含等位基因,与题中个体杂交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错误。 故选 A。 14.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 全部表现为紫花。 自交后,得到的 植株中, 紫花为 274 株,红花为 92 株,白花为 121 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 B. 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3 种 C. 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 与某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可能是紫花:白花=1:1 【答案】D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1F 2F 2F 2F 2F 1F【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高等植物的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 全为紫花植株; F1 自交得到的 F2 植株中,紫花:红花:白花=274:92:121≈9:3:4,属于 9:3:3:1 的变 形,由此可以确定该表现型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用 A、a、 B、b 表示)。 【详解】A、从题中所给数据可以推出, 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9:3: 4,推出紫花为 A_B_、红花为 aaB_(A_bb)、白花为 A_bb(aaB_)和 aabb。 中白花植株 中纯合子占 1/2,A 错误; B、 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即 aaBB、aaBb(AAbb、Aabb),B 错误; C、因为 表现为 9:3:3:1 的变式,所以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 错误; D、某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aaBB)或 Aabb(aaBb)或 aabb, 的基因型为 AaBb,当 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aaBB)时,与 杂交会出现紫花:白花=1:1,D 正确。 故选 D。 15.真核细胞中 DNA 复制为多起点双向复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这种复制方式能提高 DNA 复制的效率 B. 不同起点一定在解旋酶的催化下同时 解旋 C. 新形成的 DNA 都含有亲代 DNA 的一条链 D. 复制过程中有氢键的打开和重新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 DNA 分子的复制: 2F 2F 2F 2F 1F 1F1、DNA 复制过程 :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 DNA 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 4 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 DNA 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3、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5、条件:(1)模板:亲代 DNA 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 4 种脱氧核苷酸;(3) 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 6、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 【详解】A、从多个起点开始进行双向复制能使 DNA 复制的速率加快,A 正确; B、从图中复制环大小可以看出,不同起点开始解旋的时间可以不同,B 错误; C、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 DNA 都含有来自亲代 DNA 的一条链和一条新形成的 子链,C 正确; D、复制过程中在解旋酶的催化下氢键打开,新形成的子链通过氢键与母链相连,D 正确。 故选 B。 16.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后,DNA 分子中嘧啶碱基的比例会发生改变 B. 将 S 型细菌的 DNA 加入到培养了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大都光滑 C.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过程中,R 型细菌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D. 该实验还需设置不加 S 型细菌 DNA 的对照组以及加入 S 型细菌其他成分的实验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 滑)。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 的实验中,艾弗里将 S 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 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为【详解】A、嘧啶碱基在所有双链 DNA 中所占的比例均为 1/2,A 错误; B、S 型细菌形成的菌落是光滑的,而 R 型细菌形成的菌落是粗糙的,S 型细菌的 DNA 对 R 型细菌的转化效率并不高,所以将 S 型细菌的 DNA 加入到培养了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形成 的菌落大都是粗糙的,B 错误; C、细菌无染色体,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过程中,R 型细菌发生的是基因重组,C 错误; D、该实验除了设置将 S 型细菌的 DNA 加入到培养了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的实验组外,还要 设置不加 S 型细菌 DNA 的对照组以及加入 S 型细菌其他成分的实验组,D 正确。 故选 D。 17.下图是摩尔根和他的学生所做实验的一部分,在已经确定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 体上后,下列哪一实验对排除基因位于 同源区段能起关键作用 A. 红眼雌果蝇与 红眼雄果眼杂交 B. 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 C. 野生型红眼雌果蝇与 红眼雄果蝇杂交 D. 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亲本中红眼雌性和白眼雄性杂交,F1 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若 眼色的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 XAXA、XaY,F1 为 XAXa、XAY,F2 为 XAXA、 XAXa、XAY、XaY;若眼色的基因位于 同源区段,亲本基因型为 XAXA、XaYa,F1 为 XAXa、XAYa,F2 为 XAXA、XAXa、XAYa、XaYa。 XY 1F 1F 1F 1F XY【详解】A、 红眼雌果蝇与 红眼雄果眼杂交,无论眼色的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是 位于 同源区段,子代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A 错误; B、 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眼杂交,无论眼色的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同源 区段,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白眼雌果眼:红眼雄果眼:白眼雄果眼都是 1:1:1:1,B 错误; C、野生型红眼雌果蝇与 红眼雄果蝇杂交,无论眼色的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同源区段,后代全为红眼,C 错误; D、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如控制眼色的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子代将表现 为雌蝇均为红眼、雄蝇均为白眼,但基因在 XY 同源区段时,子代将表现为雌雄均为红眼,由 于两种实验结果不同,该实验对排除基因位于 同源区段能起关键作用,D 正确。 故选 D。 18.镶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科研人员要调查某地区该病的发病率,下列做法 错误的是 A. 可利用显微镜对是否患病进行诊断 B. 在该地区的人群中展开调查 C. 调查过程中统计的人数要足够多 D. 更多的数据要来自患者的家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者的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 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型,而正常人的红细胞为两面凹的圆饼状,所 以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判断是否患病,A 正确; B、发病率的调查应在人群中进行,B 正确; C、调查过程中统计的人数要尽可能多些,这样数据才更有说服力,C 正确; D、调查一定要有随机性,不管是否为患者家系,调查要一视同仁,对调查结果都要进行如实 记录,D 错误。 故选 D。 19.小麦的高秆(H)对矮杆(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 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 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下列关于这三种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1F 2F XY 1F XY 1F XY XYA. 方法Ⅰ培育该品种时,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B. 方法Ⅱ一般要连续自交多代且加以筛选才能获得该品种 C. 方法Ⅲ进行的是人工诱变,所以能定向得到所需品种 D. 三种育种方法的原理都包括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法Ⅰ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方法Ⅱ是杂交育种, 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Ⅲ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详解】A、题示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幼苗,A 错误; B、方法Ⅱ是杂交育种,一般要连续自交多代且加以筛选才能获得该品种,B 正确; C、人工诱变时,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 错误; D、方法Ⅱ和方法Ⅲ均不涉及染色体变异,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某大峡谷中的一个鼠群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种群甲和种群乙,两个种群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 1 和物种 2 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 b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c 可以使有利变异保留,这是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形成的观点 D. 只有 d 过程能阻断基因交流,也才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 a 是地理隔离,b 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 是自然选择,d 是生殖隔离。 【详解】A、图中 a 表示地理隔离,物种 1 和物种 2 都是经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而形 成的新物种,A 正确; B、b 表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三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 提供原材料,B 错误; C、c 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保留,而现代进化理论对 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发展,指出有利变异的保留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 向进化,C 错误; D、d 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是地理隔离也能阻断基因交流,D 错误。 故选 A。 21.下列生理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 在激素调控下,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分解 C.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D. 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 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过 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 【详解】A、在胰髙血糖素的调节下,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发生在肝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A 正确; B、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因此神经递质与受体 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 错误; C、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免疫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 错误; D、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 反应发生在内环境中,D 错误。 2HCO− 2HCO−故选 A。 22.如图所示为性激素的作用机理,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是一种信息分子 B. 性激素与位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C. 性激素可以对基因的转录过程进行调节 D. 该实例说明,激素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性激素能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激素—受体”的复合 体从核孔进入细胞核,作用于 DNA,从而转录出 mRNA 并合成相应的多肽,可见,该复合体 影响转录过程,激素只是调节生命活动,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A 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能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 复合体,B 正确; C、“激素—受体”复合物在细胞核内调节转录过程,C 正确; D、该实例说明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D 错误。 故选 D。 23.吸食 会使身体机能出现多方面紊乱, 被称为“笑气”医疗上曾用作可吸入性麻 醉剂,其麻醉机制与位于突触后腹的一种名为“NMDA”的受体的阻断有关。下列有关说法 错误的是 2N O 2N OA.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能与多个神经元形成联系 B. 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的分泌提供能量 C. 吸食“笑气”或毒品后,人会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属于条件反射 D. 能引起麻醉可能是影响了某些突触后膜上 离子的内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 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 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能与其他多个神经元的树突、胞体等形成突触,进行信 号的转换,A 正确; B、突触小体中有线粒体,神经递质的释放为胞吐,需要能量,线粒体可为胞吐过程供能,B 正确; C、吸食“笑气”或毒品后,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未经历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 错误; D、 引起麻醉的原因可能是影响了某些突触后膜上 的内流,从而抑制兴奋的产生,D 正确。 故选 C。 24.如图是发生在人体组织中的某种免疫过程,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细胞 A 属于一种淋巴细胞 B. 细胞 A 不能识别进入体内的抗原 2N O +Na 2N O +NaC. 细胞 A 对病原体进行处理后可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 D. 细胞 A 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 体的第二道防线;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这 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 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 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详解】A、细胞 A 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处理,故细胞 A 为昋噬细胞, 吞噬细胞是免疫细胞,但不是淋巴细胞,A 错误; B、细胞 A 能识别抗原,但不能进行特异性识别,B 错误; C、吞噬细胞对病原体进行摄取处理后,暴露的抗原可以呈递给 T 细胞,C 正确; D、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 错误。 故选 C。 25.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对生命活动都有显著影响。下列关于二者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动物激素都是大分子有机物,而植物激素都是小分子有机物 B. 动物体内有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而植物体内没有 C. 动物激素有其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面植物激素没有 D. 动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面植物体内激素含量较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 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 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动物激素有的是大分子,如胰岛素等蛋白类激素,有的是小分子,如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常见的植物激素都是小分子有机物,A 错误; B、动物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而植物体内无分泌激素的腺体,只是在一 定部位产生,B 正确; C、无论是动物激素还是植物激素,都有其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细胞,C 错误; D、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在体内含量都较低,但都具有髙效性,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的区别,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2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进入一个新地区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 B.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稳定 C. 人类活动一定会同时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 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一定要随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S 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 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 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 K 值保持相对稳定。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进入一个新地区的物种,也可能由于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增长较慢或不增长甚至 消亡,A 错误; B、即使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也可能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如自然灾害等,发生变化, B 错误; C、人类活动可能只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或方向,也可能对二者都有影响,C 错误; D、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都是通过取样来进行种群密度的估算,只有做到随机取样,估算值才 更准确,D 正确。故选 D。 27.下列关于草原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小于热带雨林 B. 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C. 草原上的生物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共同进化 D.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 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 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A、草原所处的环境条件使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要小于热带雨林,A 正确; B、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B 错误; C、草原生物间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 正确; D、取样器取样法可用来调查草原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 正确。 故选 B。 28.某湿地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其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下列关于该湿地生态系统的 叙述,正确的是 A. 鲶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 消耗等量藻类时,鲶鱼的增长量多于轮虫 C. 图中生物与该湿地的分解者一起形成群落 D. 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成分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 合成作用的生物等,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A、从图中看,鲶鱼只是次级消费者,A 错误; B、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轮虫高,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理,消耗等量藻类时,鲶鱼的増 长量少于轮虫,B 错误; C、群落应包括该湿地的所有生物,图中只是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使再加上分解者也 不是全部生物,C 错误; 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阳光、热能、 空气、水和无机盐等,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9.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 4 个种群,各种群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 如下表。下列情况在这 4 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链)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 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 86 12 1.1 09 A. 四个种群构成两条食物链 B. 甲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C. 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小于第三营养级 D. 乙的个体数量大于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结合表格数据分析,甲同化的能 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的能量次之,处于第二营养级;丙、丁的能量差不多,且最少, 处于第三营养级。因此,表格中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甲→乙→丁。 【详解】A、由于丙、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相差太小,很可能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所以四个 种群可以构成两条食物链,即甲→乙→丙、甲→乙→丁,A 正确;B、甲同化有机物的量占 86%,最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 正确; C、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小于第三营养级,C 错误; D、乙的营养级虽然较高,但其个体数量可以大于甲,D 正确。 故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明确营养级越低,固定 的能量越多,进而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30.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就是 一种使能量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利用的农业生产体系,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使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 B. 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提高能量利用率 C. 可以使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D. 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进入农作物中被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 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 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A、生态农业可以使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A 正确; B、生态农业可以提高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 错误; C、生态农业可以使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C 正确; D、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进入农作物中被利用,D 正确。 故选 B。 31.高中生物教材中许多实验与显色和染色有关,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甲基绿着色 B. 蛋白质加热变性后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 C. 二糖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 经盐酸水解处理的细胞,其线粒体易被健那绿染色 【答案】B【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 还原性糖(如蔗糖、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 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人口腔上皮 细胞中的线粒体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4)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 细胞质接近无色。 【详解】A、染色体是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结构,但甲基绿是对 DNA 进行染色的,A 错误; B、蛋白质加热变性并未破坏肽键,因此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B 正确; C、蔗糖为二糖,是非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 错误; D、盐酸水解处理后的细胞已经死亡,线粒体不能再被活体染色剂健那绿染色,D 错误。 故选 B。 32.如图所示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质网膜和核膜直接相连 B. 2 结构可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 RNA 可以通过 3 结构进入细胞核 D. 5 结构与蛋白质装配机器的形成有关【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1 为内质网,2 为细胞骨架,3 为核 孔,4 为核膜,5 为核仁,6 为染色质。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质网膜和核膜直接相连,A 正确; B、细胞骨架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作用,B 正确; C、RNA 可以通过核孔,但 RNA 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C 错误; D、核仁与某种 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D 正确。 故选 C。 33.经测定,某三种细胞器中蛋白质、磷脂及核酸的含量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示三种有机物共有的元素是 C、H、O、N B. 若为植物细胞,乙可以代表的细胞器最多为 3 种 C. 细胞器乙可能与衰老细胞器的分解有关 D. 细胞核也含有图中所示的三种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器甲具有膜结构且含微量核酸,细胞中具有膜结构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 体;细胞器乙含膜结构但不含核酸,可能是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或液泡;细胞器丙不 具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细胞器丙为核糖体。 【详解】A、蛋白质、磷脂、核酸都含有 C、H、O、N,A 正确; B、若为植物细胞,乙代表的细胞器最多为 4 种,B 错误; C、细胞器乙可能是溶酶体,溶酶体是“消化车间”,与衰老细胞器的分解有关,C 正确;D、细胞核也是具膜结构,且含有 DNA 和 RNA,因此细胞核也含有图中所示的三种物质,D 正确。 故选 B。 34.吸光值大小可用来反映溶液中花青素的含量,擒取数个红牡丹的花,置于不同温度的蒸馏 水中处理 1 分钟后取出,再分别放在等量常温的清水中浸泡 1 小时,获得不同温度处理下的 浸出液,然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浸出液中花青素的吸光值,得到图示实验结果,下列分析不 正确的是 A. 浸泡时所用清水的量是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B. 蒸馏水处理时,花瓣细胞的大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C. 温度为 50℃以上时,原生质层的通透性明显改变 D. 70℃蒸馏水处理后,清水中的花瓣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当温度小于 50℃时,花青素不能通过原生质层进入蒸馏水中,温度大于 50℃时, 随温度升高,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功能丧失,逐渐变成全透性,花青素进入蒸馏水中。 【详解】A、本实验中花青素的吸光值与清水中花青素的浓度有关,除了不同温度的蒸馏水处 理可影响清水中花青素的浓度外,不同组别浸泡时所用清水的量也影响花青素的浓度,因此 清水的量是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A 正确; B、蒸馏水处理时,细胞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吸水,但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细胞大小不会发 生明显变化,B 正确; C、从坐标图看,10~50℃时,溶液中花青素的吸光值低且数值接近,50℃之后,溶液中花青 素的吸光值明显增大,说明原生质层的通透性增大导致花青素渗岀细胞变多,C 正确;D、70℃蒸馏水处理后,清水中的花瓣细胞可能已失去选择透过性,且外界溶液为清水,因此 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D 错误。 故选 D。 35.如图为某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只有原核细胞中,一条 mRNA 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B. 转录是沿图中从左到右的方向进行 的 C.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是从 B 向 A 移动的 D. 该过程可表示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过 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题图表示边转录边翻译的现象,当 RNA 聚合酶与 DNA 的某一部位结合时,DNA 片段的 双螺旋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完成转录。 2、DNA-RNA 杂交区域中 DNA 上的 A 与 RNA 上的 U 配对,RNA 上的 A 与 DNA 上的 T 配 对。 3、由图可知,一个 mRNA 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从而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详解】A、一条 mRNA 上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可发生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这样可以提 髙翻译的速率,A 错误; B、图中 mRNA 的 B 端已脱离 DNA,但 A 端仍与 DNA 相连,说明转录沿图中从左到右的方 向进行,B 正确; C、转录形成 mRNA 的 B 端后,核糖体即可与之结合,随着转录的进行,核糖体逐渐向 A 端 移动,且在 B 端继续有核糖体与 mRNA 结合,C 正确; D、从图示看,该细胞边转录边翻译,因此可代表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过程,D 正确。 故选 A。 36.某个二倍体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 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如图表示两个正处在分裂状态 的细胞(图中只表示出了部分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如果甲细胞含有该生物的全部染色体,则该个体为雌性个体 B. 造成甲细胞中 A、a 所处位置关系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重组 C. 甲细胞和乙细胞中 A、a 所处位置关系的形成原因相同 D. 甲细胞中 b 基因与 a 基因的位置关系,说明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 A 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有丝分裂中期图;图 B 细 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并且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详解】A、如果甲细胞含有该生物的全部染色体,则该细胞中应存在一对性染色体,因为图 中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两两相同,故只能为雌性个体,A 正确; B、甲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基因重组,故基因 A、a 所处的位置关系只能由基因突 变引起,B 正确; C、图乙所示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 A、a 位置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亲本基因型为 AaBb,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与造成甲细胞中基因 A、a 所处位置关系 的原因可能不同,C 错误; D、题干中“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两对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 b 位置异常的原因 只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以细胞分裂图像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 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将这些信息与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 合和迁移。 37.如图为某家族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Ⅱ-7 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 或其他变异及基因在 XY 同源区段的情况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在该病不可能是伴 X 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B. 在该家族遗传病系谱图中,患病个体均为杂合子 C. Ⅱ-3 为纯合子的概率为 1/2 D. 该病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Ⅰ-1 患病、Ⅱ-4 正常可得出此病不可能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6 患病但Ⅲ—9 正 常可得出该病不可能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7 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Ⅲ—10 患病, 可以看出该病不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从患病个体的性别看,该病也不可能是伴 Y 染 色体遗传病,因此该病只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 X 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A 正确; B、由于Ⅰ-2、Ⅱ-4、Ⅱ-7 均为正常人,基因组成为隐性纯合子,进而推出该家庭系谱图中的 患病个体一定都是杂合子,B 正确; C、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使该病由基因 A、a 控制),Ⅰ-1 和Ⅰ-2 的基因型分别是 Aa 和 aa,则Ⅱ-3 为纯合子的概率为 1/2,C 正确;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率一般不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 错误。 故选 D。 38.下列有关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因果关系的分析,搭配不合理的是 原因 结果①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尿液分泌减少 ② 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后,局部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 兴奋部位 引起未兴奋部位兴奋 ③ 单侧光照时,胚芽鞘尖端背光侧产生的生长素较向光侧多 弯向光源生长 ④ 胰岛 B 细胞能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 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使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⑤ 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相互影响 二者的分泌量都逐渐升高 A. ②③ B. ①⑤ C. ③④ D. 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 非糖物质等,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当神经纤维兴奋时,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 兴奋部位。 【详解】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尿液减少,①正确; ②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后,兴奋部位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 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进而引起未兴奋部位兴奋,②正 确; ③光线并未改变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产生量,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 向运输,使背光侧浓度大于向光侧,弯向光源生长,③错误; ④胰岛 B 细胞不仅受下丘脑发出的相关神经支配而分泌胰岛素,还可以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 变化,血糖浓度升髙可直接使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④正确; ⑤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增多后会反 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其分泌减少,⑤错误。故选 D。 39.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疫苗可有效预防自身免疫病 B. 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 C. 有些疫苗可通过口服方式给药 D. 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 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详解】A、疫苗是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从而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对自身免 疫病无效,A 错误; B、疫苗通常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基因工程也可以生产疫苗,B 正确; C、有些疫苗可通过口服进入人体,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C 正确; D、疫苗属于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 正确。 故选 A。 40.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C.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D. 森林能调节气候,提供木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 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调节气候变化等。 【详解】A、低碳生活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 正确; B、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B 错误;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C 错误; D、森林提供木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错误。故选 A。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物的多样性,梳理相关知识 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二、非选择题 41.下面为以一定方法测得的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和外界 浓度下 释放量的实验数据, 实验在 25℃恒温条件下进行,结合表格回答问题: 的释放量( )外界 浓度 ( ) 1.2 2.4 3.6 4.8 0 -0.6 -0.6 -0.6 -0.6 1 0.1 0.1 0.1 0.1 2 0.7 0.9 1.2 1.7 光照强度 ( ) 3 2.4 3.6 4.5 5.2 (1)从上表结果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 1 时,表中不 同的外界 浓度下 的释放量都相等,说明此时______是限制光合强度的主要因素。 (2)假如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为葡萄糖,当光照强度为 2 、 的释放量为 1.2 时,葡萄糖的制造量为________ 。 (3)若温室中夜间温度降至 5℃,呼吸作用释放 的量较白天会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温度 影响了______,导致呼吸速率下降,进而使_________,产量有所提高。 (4)温室种植蔬菜时,如遇连续阴雨天,结合上表数据分析,可采取_________的措施来保 证产量。 【答案】 (1). 光照强度、 浓度 (2). 光照强度 (3). 0.3 (4). (呼吸有关的) 酶的活性 (5). 有机物的消耗减少 (6). 补充光源 【解析】 【分析】 2CO 2O 2O mol / hµ 2CO mol / hµ klx klx 2CO 2O klx 2O mol / hµ mol / hµ 2CO 2CO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外界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光照强度。 2、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CO2 浓度等。 【详解】(1)表中数据显示,在 25℃恒温下,改变光照强度和 浓度均可影响 的释放量, 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 浓度。当光照强度为 1 时,表中不同浓度的 下, 的释放量不发生变化,说明光照强度是限制光合强度的因素。 (2)从表中数据得出,呼吸作用吸收 的速率为 0.6 ,当光照强度为 2 时, 的释放量为 1.2 时,光合作用产生的 量为 1.2+0.6=1.8 ,根据光合作用的 反应式,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的速率为 1.8÷6=0.3 。 (3)若温室中的夜间温度降至 5℃,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呼吸速率下降,有机物消耗减少, 产量有所提高。 (4)温室种植蔬菜时,如遇连续阴雨天,光照强度较弱,结合表中数据分析,低光照下 浓度升高,光合强度不变,故可通过适当提高光照强度的措施来保证产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要求考生掌握 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2.某一年生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花色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类 型,三种花色依次由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 B1、B2 及 B3 三种基因控制,一株红花雌株与 一株黄花雄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雄株:白花雄株:红花雌株:黄花雌株=1: 1:1:1.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果不考虑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由杂交结果可以得出,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 染色体上,三种基因按显隐性排序,结果为_______(将显性基因写于前面)。 (2)某实验小组欲利用上述杂交子代中的雌株和雄株为材料,通过两代杂交实验使获得的子 代黄花雌株均为纯合子。 ①第一代杂交:红花雄株与红花雄株杂交,子代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代杂交:________________,杂交子代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黄色雄株 均为纯合子。 2CO 2O 2CO klx 2CO 2O 2O mol / hµ klx 2O mol / hµ 2O mol / hµ mol / hµ 2CO(3)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 B1、B2 及 B3 三种基因,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 的特点。 【答案】 (1). X (2). B1、B2、B3 (3). 红花雌株:红花雄株:黄花雄株=2:1:1 (4). 取第一代杂交子代中的多株红花雌株与黄花雄株杂交 (5). 雌雄玓为红花:黄花=3:1 (或红花雌株:黄花雌株:红花雄株:黄花雄株=3:1:3:1) (6). 不定向 【解析】 【分析】 由于雌雄花色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只有当红花对黄 花、白花两种基因均为显性,黃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也为显性时,一株红花雌株(XB1XB3)与 一株黄花雄株(XB2Y)杂交,子代为:红花雄株(XB1Y):白花雄株(XB3Y):红花雌株 (XB1XB2):黄花雌株(XB2XB3)=1:1:1:1。 【详解】(1)通过分析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只有当红花对黄花、白花两 种基因均为显性,黃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也为显性时,才能出现题中结果。 (2)题干杂交子代中,红花雌株基因型为 ,红花雄株基因型为 ,这两种个体 进行第一代杂交,得到的子代基因型及表现型为: (红花雌株)、 (红花雌 株)、 (红花雄株)、 (黄花雄株),即红花雌株:红花雄株:黄花雄株=2:1:1。 要想最终得到的黄花雌株都为纯合子,第二代杂交组合中,选用的亲本雄株必须为黃花即基 因型为 ,雌株中必须含有 B2 基因,因为第一代杂交后,红花有两种基因型 ,无法通过表现型挑选出基因型,因此,进行第二代杂交时,可将第一 次杂交子代中的多株红花雌株(一年生植物,无法再与上一代植株杂交)与黃花雄株杂交。 雌性亲本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 ,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 ,第 二次杂交子代无论雌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红花植株:黄花植株=3:1,且黄花雌株均为纯合 子。 (3)Bl、B2、B3 为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三种基因的存在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 定向的特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伴性遗传、复等位基因、以及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 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 答问题。 43.为了研究某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过程,将 25℃下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的恒温动物随机分 B1 B2X X B1X Y B1 B1X X Bl B2X X B1X Y B2X Y B2X Y Bl Bl Bl B2X X :X X =1:1 Bl B2X :X =3:1 2X :Y=1:1B为两组,一组放入 0℃环境中 1h(甲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乙组),期间连续观察 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生理变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的实验组是______(填“甲”或“乙”)组。 (2)实验表明,0℃环境中动物体内除了有皮肤毛细血管______、汗液分泌______等活动外, 起到维持体温作用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增加产热的活动。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恒温动物是在_____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下维持体 温恒定的。 【答案】 (1). 甲 (2). 收缩 (3). 减少 (4).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5). 甲状腺激 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6). 排除 0℃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 是由 0℃引起的 (7). 神经—体液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某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过程,乙组环境条件未改变, 体温调节过程不明显,以其为参照,研究 0℃环境的体温调节过程,故甲组为实验组。 (2)研究表明,为使体温在寒冷环境中保持稳定,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会 减少,从而减少散热。此外,起到维持体温作用的还有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肾 上腺素)分泌增加等活动。 (3)对照实验是指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即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 结果的干扰。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 0℃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 验的结果是由 0℃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 (4)寒冷环境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 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44.研究者调查了长白山不同针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种类型的群落。 (2)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这能提高 群落________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动物提供更多的________和________。 (3)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调节,图中从 ________(填字母)种类型开始,群落所在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低。 (4)森林中的动物间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进行捕食和被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E (2). 分层(垂直分层) (3).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4). 食物条 件 (5). 栖息空间 (6). 负反馈 (7). G (8).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 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从图中所给信息可以看出,丰富度最高的是 E 种类型的群落。 (2)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芇。由图可知,从 G 种类型群落开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都较低,自我调节能力也都较低。 (4)森林中的动物间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进行捕食和被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45.植物秸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 酵母菌再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燃料酒精。某科研人员将纤维素酶固定在载体上,使它可以重 复、稳定使用,提高其利用率。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纤维素酶是由三种组分形成的复合酶,其中的即 酶、和 酶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藻酸钠是最常用的包埋载体,作为包埋载体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包埋 时,将海藻酸钠与酵母菌混合后,要滴加到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中,氯化钙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如果海藻酸钠的浓度过低,会使________________,影响生产时的作用 效果。 (3)酶的固定化一般________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采用包埋法,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4)纤维素分解菌可产生纤维素酶,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____提高土壤浸出液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而在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 基中要加入刚果红染料,根据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 (1). 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2). 不溶于水、多孔 (3). 使胶体聚沉,形 成稳定的凝胶珠 (4). 包埋的酵母菌较少 (5). 不适宜 (6). 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 料中漏出 (7). 选择培养 (8). 透明圈 【解析】 【分析】 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 括 C1 酶、CX 酶和葡萄糖苷酶。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能够产生透明圈的 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1)纤维素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酶、 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 酶和 酶的作用是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2)海藻酸钠是最常用的包埋载体,包埋载体均为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载体。氯化钙的作用是 1C XC 1C XC 1C XC使胶体聚沉,形成稳定的凝胶珠。如果海藻酸钠浓度过低,会使包埋的酵母菌较少,影响生 产时的作用效果。 (3)酶的固定化一般不采用包埋法,这是因为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4)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如果土样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较小,可通过选择培养 増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可用刚果红染色法,根据是否产生透明圈 及透明圈的大小来筛选优质的纤维素分解菌。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固定化酶相关知识,意在加强学生对纤维素分解 菌的分离与筛选过程的掌握。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6.培育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 IX 医用蛋白的二倍体转基因绵羊的简易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的过程,为了使目的基因在转基因绵羊的乳腺细胞中成功表 达,需将人凝血因子Ⅸ基因与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且使目的基因的位置处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组细胞的细胞核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获得绵羊胎儿的单个成纤维细胞,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用胃蛋白酶处理绵羊组织块,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过程中,采取___________的方法促使重组细胞的形成。 (4)④过程所用培养液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___________ (答出三种即可)。 【答案】 (1).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2). 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3). 启动子和终止子 之间 (4). 整合有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 (5). 不能 (6). 胃蛋白酶的最适 pH 为 1.5 左右,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中胃蛋白酶基本没有活性 (7). 电刺激 (8). 维生素、激素、氨 基酸、核苷酸、动物血清、葡萄糖 【解析】 【分析】根据图中能分泌人凝血因子Ⅸ医用蛋白的二倍体转基因绵羊的培育流程分析,①为目的基因 (人凝血因子Ⅸ基因)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②为鉴定筛选含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③为 含目的基因的细胞(核)与去核卵细胞形成重组细胞,④表示利用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培养重 组胚胎,⑤是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完成对早期胚胎的移植。 【详解】(1)图中①过程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要使目的基因在转基因绵羊的乳腺细胞中 成功表达,需将人凝血因子Ⅸ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且使目 的基因处于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 (2)重组细胞的细胞核来自整合有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胃蛋白酶的最适 pH 为 1.5 左右, 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中胃蛋白酶基本没有活性,所以不能用胃蛋白酶处理绵羊组织块。 (3)电刺激可以促使供体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 (4)图中④过程是早期胚胎的培养过程,所用培养液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维 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和动物血清等。 【点睛】本题考查了转基因绵羊的培育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于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的掌握 和理解,识记和理解相关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