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五校2019-2020高二语文3月联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丽水五校2019-2020高二语文3月联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ID:420686

大小:47.4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 3 月五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或者拍照上传, 4.考试时间结束前,请上传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33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杂剧篇幅(fù)短小、文体体制灵便,因而创作主体可以自在、随性地抒情写心;同时, 元杂剧还借助“俗”的审美特性,拓展了一个更加便于宣泄私人情感、挣(zhèng)脱雅俗羁 绊的空间。 B.一些自媒体过于追求传播效应而枉顾社会价值,在灾难现场自拍并将内容上传网络,使自 拍和分享沦为低俗的炫(xuàn)耀、哗众取宠,甚至成了借助他人痛苦来积攒(zǎn)“人气” 的表演。 C.熄了引擎,旋(xuán)下左侧的玻璃窗,清新的空气遂(suì)漫进窗来,闭眼谛听,有欢 快而嘹亮的鸟声从远处的橡树林传来……他推开车门,跨出驾驶座,丝亳没有感受到早春的 料峭。 D.叶嘉莹先生自幼擅长诗词写作,抒情遣(qiǎn)兴,情感真挚,感人肺腑,佳句联篇;这 几十年来,虽遇到忧患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下诗词研究的事业,对古诗词的理解达到了极 高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 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 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 法,就不是中国书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 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 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 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是因为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 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 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博大精深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B.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C.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D.博大精深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河南农民何刚拒绝了文物贩子的巨额现金,将 19 件从自家院里挖出的珍贵文物悉数交给 故宫博物院,填补了博物院藏品的空白。 B.事实证明,中美新能源战爆发的原因是由新能源产业发展逻辑、政府政策、公共态度和投 资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共同所导致的。 C.广东不仅 GDP 等经济指标飘红,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 17224 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 8.9%。 D.在北京大学 2017 届本科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寄语毕业生: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要 为了一时便宜,丧失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 说话越好。B.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 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 C.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 一纲而张万目。” D.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 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 的植被,把山体__________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 这多少泻漏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醍醐灌顶, 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 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__之时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 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 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 林。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就在眼前,__________,原本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变得 立体、骨感起来。浩劫与创痛、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事 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__的传说消费。 7.文段中加点词的音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创痛(chuàng) 长揖(yī) 密密匝匝 B.葳蕤(ruí) 嶙峋(xún) 醍醐灌顶 C.泻漏(lòu) 碣石(jié) 戛然而止 D.虔诚(qián) 桀骜(jié) 精于事故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包裹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B.缠绕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 C.包裹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牵强附会 D.缠绕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郑虹则认为,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大抽查年假执行情况的力度,未依法执行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处罚措施,并加大处罚力度。 B.针对张显友委员提出的建议。过去一年,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深入开展调查研 究,充分沟通、反复完善答复意见并及时回复。 C.吉林省将推进快递员关爱工程、提升从业人员幸福感作为邮政业贴近民生七件实事之一, 通过健全内控制度,落实服务质量标准要求,缓解一线员工负担。 D.互联网企业也在改变着自己的判断,用户随着为网络音乐、在线视频等互联网服务付费意 愿不断提升,互联网企业逐渐认识到免费服务不再是吸引用户、增强竞争优势的唯一手段。 10.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一句禅语啊!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 (这 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 B.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 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 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魔兽世界”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 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11.下列对诗句的修辞的分析归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③一夜 飞渡镜湖月。④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⑤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A.①比喻②夸张③夸张④对比⑤对比⑥顶针 B.①对偶②比喻③夸张④对偶⑤对比⑥顶针 C.①比喻②夸张③比喻④对比⑤对偶⑥夸张 D.①对偶②夸张③夸张④对偶⑤对偶⑥夸张 二、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13 分)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 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 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 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 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 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 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 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 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 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 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 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 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 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 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 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 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 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 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 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 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 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 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 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 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 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 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 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 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 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 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 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 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 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 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 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 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材料三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 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 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 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 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 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 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 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 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 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 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 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 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 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 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 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文人创 作风格产生的影响。 B.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游猎活动,最终促进了豪放 风格的形成,并创作颇丰。 C.沈从文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 西文化的精神内核。 D.《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 撞、融合的复杂过程。 1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合,促 成了豪放词的形成。 B.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 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 C.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 史沿革等人文环境。 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特征。 14.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 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C.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 蒙古,充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 60-80 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 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15.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什么地方来体现。(4 分)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6-18 题。(13 分)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 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我一 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 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 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 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 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 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 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 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 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 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 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 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 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 当声。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 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 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 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 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 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 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 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 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 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 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 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 “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 脸,含着笑反问我: “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 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 赠画等内容作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 B.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 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 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17.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 分) 18.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21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9-21 题。(9 分)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 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 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 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 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 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 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 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 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 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 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 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C.好贤之相 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 被:遭受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月晕而风 侣鱼虾而友麋鹿 C.二公之料二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皆以美于徐公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 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 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只要 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 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到重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22-23 小题。(9 分) 浣溪沙·和无咎韵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和无咎韵: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关系甚好,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 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 际。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无咎韵”表明这首词是陆游与韩无咎的彼此唱和之作,写于韩无咎即将离别之际。 B.“夕阳吹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关情”表明吹起的角声勾起了离别的伤感情绪。 C.“新愁常续旧愁生”表明陆游常是旧愁未去又添新愁,故而对韩无咎的陪伴充满感激。 D.这首词上片表现了作者与韩无咎真挚的友情,下片写客中送客,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心绪。 23.结合全词分析,撩拨作者“愁”的因素有哪些?(6 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 24-25 题。(7 分)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2.5)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为政》2.8) (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 佾》3.4) 24.根据上面三段选文的文意,用原文词语填空。(3 分) 三段选文是围绕着 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子夏认为在父母生前关键要解决 的问题;而在父母死后,丧葬仪式要 。 25.结合②③选段,谈谈你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礼”的理解。(4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1)凤兮!凤兮!________!往者不可谏,________。 (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3)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__。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5)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 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疫情当前,寒假延长,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在此背景下,网课在全国铺天盖地、 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 生投身其中。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引发了人们不小的争论。 甲:对多数学生来说,网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 乙: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 丙: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屏幕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 丁: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 作为一名高二学生,针对这次网课潮,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论述性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3 月五校联盟考试试卷答案 1.C(A 项,“篇幅(fù)”应读“fú”;B 项,“枉顾”应改为“罔顾”;D 项,“佳句联篇”应 改为“佳句连篇”) 2.A(根据前后文“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 主语应为“汉字”,根据主语保持一致原则,排除BD;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最小单元”后 “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排除C 项) 3.C(第一处,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文段 是在说“书法”,更强调姿态,应选“千姿百态”; 第二处,“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典范”被认为是 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第二处意在强调约定 俗成为标准,应选“规范化”; 第三处,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 体,没有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 美自然。第三处指“宋代尚意”适应时机而产生,应选“应运而生”; 第四处,“含蓄”是指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宛转”是指委婉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 直接坦率;也形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第四处意指颜真卿书法的表达委婉,耐人寻味, 应选“含蓄”) 4.C(“即使……那么……”关联词搭配不当,排除BD;根据时间顺序,应该先晋代,后唐 代,排除 A 项) 5.D(A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从自家院里挖出的 19 件珍贵文物”。B 项,项句式杂糅, 应删掉“原因是……”或“由……共同所导致的”。C 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左右”) 6.A(B 项,冒号改为破折号;C 项,句末句号放在引号外;D 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故选 A) 7.B(A 项,“创痛(chuàng)”中的“创(chuàng)”读音错误,应该为“创(chuāng)”。 C 项,“泻漏”书写错误,应该为“泄漏”或“泄露”。D 项,“精于事故”中的“事”错误, 应该为“世”) 8.A(第一空处:“包裹”,有包容、包围、 包扎、包装的含义。“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 缚在别的物体上。“包裹”与后面“密密匝匝”体现的语境一致,所以此处应选“包裹”。第二空处:“千钧一发”,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危在旦 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且后面加“之时”不妥,所以此处应选“千钧一发”。 第三空处:“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比 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文中强调距离近,可以接触到,应用“触手可及”。 第四空处:“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 拉在一起,混为一谈,含贬义。“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或把不相干的事情硬 扯在一起进行解释。两个成语用在此处都可以。) 9.B(A 项,“未依法执行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不同情况”缺少介词,“未依法”前面加“针 对”;C 项,“缓解一线员工负担”搭配不当,“缓解”改为“减轻”; D 项,“用户随着为网络 音乐、在线视频等互联网服务付费意愿不断提升”语序不当,“随着”放到“用户”前面。) 10.B(B 项,无意中看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 口不浊”。此处,冒号有“一冒到底”的作用,所以此句如用冒号,需要“把句末句号放在引 号里边”;如保持句末句号在引号外边,需要“把冒号去掉”。) 11.A(本题中,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①比喻②夸张,比拟 ③夸张④对比,对偶 ⑤对 比,对偶 ⑥项针。B 项,②比喻错误;C 项,③比喻,⑥夸张错误;D 项,①对偶,⑥夸张错 误。) 12.A(B 项,“创作颇丰”错;原文为“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 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 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 向”。C 项,“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原文为“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 D 项,“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不是《文 心雕龙》提出的观点。) 13.C(“不在于……而在于………”错。原文为“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 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 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14.D(A 项,主要讲创作风格受家庭环境影响;B 项,主要讲创作内容受人物影响。 C 项,主要讲创作受历史事件影响。D 项,主要讲路遥的创作受地域陕北的影响。) 15.①自然层面。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②人文环 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16.B(“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错误,依据第七段“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 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 豪杰志士的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第十一段“我受了强烈的感 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 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可知,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以我 和潘大年的感动衬托老沈刚直不屈的精神。故 B 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 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是无中生有。) 17.①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②暗示了老沈不屈的精神追求;③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 者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 18.①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②老沈从闷闷不乐到激情作画的转变,让我消除了来时的疑虑, 我高兴;③老沈画的《斗寒图》非常成功,我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④我为同伴和老沈的 学生都来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19.B(“容”,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应为“或许”。) 20.C(A 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 项,连词,承接关系;连词,表并 列关系。C 项,均为助词,介于主谓之间。D 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21.C(“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有误,原文是说“鲜有(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参考译文: 事情有的必然要到来,道理有的本来就是这样。只有天下那些头脑冷静的人,才能够从 微小的迹象中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四周起晕,预示天要刮风;柱子的石墩回潮,表示天要 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 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呢?可是贤能的 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 失又改变了他的行为啊。 从前,山涛(巨源)见到王衍,说:“日后祸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 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他杀光了!”今天分析起来,其中的 道理确实有可以预见的。(但)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欺骗世 人、盗取名誉的地方,然而他不嫉妒别人,不贪求名利,只是随波逐流,周旋上下。假如晋 朝没有(糊涂的)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使天 下大乱呢?像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 别人,言谈不足以迷惑世人,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么会重用他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的人,嘴巴里边讲着孔子和老子的话,亲自实践着伯夷、叔齐的清高德行,收罗 了一批喜欢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 是颜回、孟子再生,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 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脸上脏了,不忘洗擦;衣服脏了,不忘洗涤,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有人)却不是这样, 穿着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像囚犯,面孔像家里死了人,却在大谈诗书,这难 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合乎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 种人。他们凭借盛大的名声,来掩盖尚未形成的祸患,即使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喜欢 杰出人才的宰相,还是可能举荐和任用这种人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 这就不只是王衍、卢杞这二人可以相比的了。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没有显赫的功绩。”假如这种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便 说错了,然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当然,谁又能够知道祸患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受到了重用)那么天下的人们就将遭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就将得 到有先见之明的名声,那可就太悲哀了! 22.C(“故而对韩无咎的陪伴充满感激”分析错误,此句表明作者对与友人韩无咎的依依惜 别之情。) 23.①作者远离家乡,到他乡做官,会生愁情;②平时忙碌不已,闲暇时光少,会生愁情;③夕阳 西下时分,听到凄凉的角声,会生愁情;④朋友将别,客中送客,更会让他更生愁情。 24.孝 色难 宁俭(俭) 25.事之应恭敬,葬之应简朴,祭之应庄重。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 求。 【参考译文】(1)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 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 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 们。”(2)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侍奉长辈保持愉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3)林放问什 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很重要啊!就礼节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 丧事而言,与其治办仪式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26.(1)何德之衰 来者犹可追(2)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3)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4)言之必可行也 无所苟也已矣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系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7.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例文 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 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 “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以及以在线教育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纷纷响应,一些学校陆续 开展网上教学,多家在线教育机构上线免费课程。 “停课不停学”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实和执行 过程中的异化和走偏。有一线教师反馈,个别学校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 学和假期补课之实;个别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提前上线新学期学习资源,以免费公益之名, 行市场推广之实,不仅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导致新的“教育焦虑”,也让 “停课不停学”的内涵被曲解,背离了假期定位和政策初衷。 如今,部分省份已将开学时间延迟至 3 月 1 日之后,面对延长的假期,尽快明确“停课 不停学”的科学内涵,杜绝乱象,确保“停课不停学”好经不被念歪,已成当务之急。 首先,要严格遵守假期规定,确保假期属性。严格意义来讲,只要各地没有宣布正式开 学,就仍处于假期当中,相关教学安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安排就需符合假期定位。 个别学校把疫情期间看成“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原有寒假作业基础上布置新的在线学习内 容,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大量学习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免费学科类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 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前发生的小学生“组团”给一些在线教育平台 和工具打“1 星差评”,留言“还我假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要明确“不停学”究竟该“学”什么。因为疫情,这个假期承载了特殊而厚重的 教育使命。在寒假和延期开学阶段,广大教师、机构应以身心健康为核心倡导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 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 当然,也要避免“停课不停学”形式化、简单化。有基层老师反映,个别学校要求老师 在假期中每天给学生在线布置任务、监督学习,还有个别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录制视频课程, 无论适合与否、擅长于否,这都有过犹不及之嫌。“停课不停学”需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部署,何时开始网上学习、甄选怎样的网络课程内容、如何进行优质资源整合、推送,对相关技术 平台与系统进行遴选,都需要教育部门科学设计、严谨推进。 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我们期待,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更多学校、在线教育 机构、家长能保持一份静气与定力,让教育能始终沿着情怀、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这不仅 是学生之需,也是未来之需,国家和民族之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