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0 页)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
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
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
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
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
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
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
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
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
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
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
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
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
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
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0 年来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
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综合模拟考试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0 页)
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
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
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
C.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虽有不同的表达侧重,但美好生活
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
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对比论证突出,特别是将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对比,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
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
B.文章在论述中国幸福观时,从“德福一致”的传统文化观点出发,借助道德的
利他性特征,阐明了幸福的社会整体性特征。
C.文章围绕“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这一核心概念,由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哲学,
为现时的政治主张构建深广的思想背景。
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
B.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
美。
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
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点 24 分,嫦娥四号发射成功,踏上了奔赴月球背面的征程。1
月 3 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着陆月球背面预选区域。嫦娥四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
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在嫦娥四
号 35 天的任务中,“鹊桥”中继星连续提供对地、对月中继通信服务,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嫦娥四号探测器落月以来,完成了中继星链路连接、有效载荷开机、两器分离、巡视器
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鹊桥”中继星在距离月球 6 万公里的轨道上实现了对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0 页)
地、对月的中继通信服务,国内外多个深空测控站连续跟踪中继卫星,中继星成为名副其实的
“鹊桥”。
2019 年 1 月 11 日 16 点 47 分,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桥”中继星支
持下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四号工程任务圆满完成后,嫦娥四号任务将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着陆器和巡视器将
继续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
(摘编自环球网百家号,2019 年 1 月 11 日)
材料二:
科学家介绍,嫦娥四号登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约 2500 公里、深 13 公里,是太阳系
已知的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国家航天局 11 日公布了一批嫦娥四号经过“鹊桥”
中继星传回的影像。其中一张 360 度全景图,是在玉兔二号驶上月面后,由着陆器上的地形地
貌相机环拍的 80 张照片拼合而成的。从这张全景照片上可以看到嫦娥四号着陆在许多小环
形坑中间,相当惊险。附近就有一个直径约 20 米、深度约 4 米的环形坑。崎岖不平的地形为
玉兔二号的路线规划造成很大困难。
由于潮汐锁定,月球绕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相同,因而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正面,人类
拥有太空探测器之前,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世界。越来越多的环月探测器显示,月球背面与正
面有很大不同:正面相对平坦,而背面崎岖不平,遍布坑坑洼洼的撞击坑。月球背面具有独特
性质,嫦娥四号登陆的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许能获得突破性发现。月球背面更为古
老,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摘编自新华网,2019 年 1 月 11 日)
材料三:
LND,全名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简称粒子辐射探测仪),是嫦娥四号落月后第一批
开机测试的仪器。这个神秘的仪器,在 4 块 10 厘米见方的电路板上,需要手工焊接几千个大
小不一的芯片,并且要能经受住发射时的剧烈震动、着陆时的巨大冲击以及月表的高寒高热
等严苛考验。这一中德合作的载荷探测仪,由基尔大学地外物理系罗伯特教授的团队研制,
中方参与设备测试,双方共同拥有科学数据并开展科学研究。令人惊异的是,这个仪器仅用
13 个月就研制成功。
研制过程中,中德双方共享了许多技术细节,如中方提供部分接口电路设计给德方,并被
德方采纳,德方的一些设计同样也给了中方启发。
同时,搭载嫦娥四号升空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整流罩涂装多了 4 个新标志。他们是
嫦娥四号任务的外国合作方,提供了 4 个国际载荷。除了德国的粒子辐射探测仪之外,还有瑞
典的中性原子探测仪、荷兰的低频射电探测仪和沙特的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
中欧在空间领域的合作,并非始于探月工程。早在 2011 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
中德就联合开展了 17 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0 页)
去年在不来梅举行的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已经表示,愿意在嫦娥六号的轨道器和着陆
器上,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 10 千克的载荷。这一表态赢得了欧洲航天局的高度赞赏。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19 年 1 月 12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嫦娥四号于 2018 年 12 月 8 日 2 点 24 分奔赴月球背面,35 天后,其任务在“鹊桥”中
继星的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
B.嫦娥四号任务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
陆、巡视勘察、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C.嫦娥四号借助“鹊桥”中继星传回的一张 360 度全景图,是由着陆器上的地形地貌相
机环拍的 80 张照片拼合而成的。
D.在人类拥有太空探测器之前,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有限,不过自嫦娥四号登陆月球预选
区域之后,人类将有突破性发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嫦娥四号肩负多项重要使命,实现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同时
它也是中欧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展技术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B.鉴于嫦娥四号登陆区域及着陆点附近的地形会导致玉兔二号的路线规划无法完成,嫦
娥四号登陆对研究月球、太阳系的价值就无法凸显。
C.中德合作的载荷探测仪——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是嫦娥四号落月后首批开机
测试的仪器,其具有抗冲击、耐高寒高热的特点。
D.“鹊桥”中继星架起了对月、对地中继通信的“鹊桥”,它的正常运转,使得嫦娥四号
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了互拍。
6.联系文本,简要概括嫦娥四号探测任务的重大意义。(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
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
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
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0 页)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
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
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
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
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
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
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
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
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
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
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
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
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
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
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
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
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
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
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0 页)
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
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
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
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
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
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
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8.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9.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幼清警好学,起家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为雍州,虑
天下将乱,求迎伟及始兴王檐来襄阳。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义
师起,南康王承制,板为冠军将军,留行雍州州府事。义师发后,州内储备及人皆虚竭。魏
兴兴太守颜僧都并据郡不受命,举兵将袭雍州,伟遣兵于始平郡待师仁等,要击大破之,州
境以安。天监元年,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寝疾,伟
及临川王宏侍疾,并衣不解带。及太妃薨,毁顿过礼,水浆不入口累日,高祖每临幸譬抑之。
伟虽奉诏,而毁瘠殆不胜丧。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邑户如故。五年,
薨,时年五十八。诏敛以衮冕..,给东园秘器。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
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
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穷乏。常
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太原王曼颖卒,家贫无以
殡敛,友人江革往哭之,其妻儿对革号诉。革曰:“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言未讫而伟
使至,给其丧事,得周济焉。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晚年崇信佛
理,尤精玄学..,著《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0 页)
殷钧、陆锤并名精解,而不能屈。
(选自《梁书·列传第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
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B.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
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C.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
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D.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
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亦称“采邑”。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太妃死亡也可称“薨”。
C.衮冕,是古代帝王及三公穿戴的绘有龙纹的礼服和礼帽。
D.玄学,盛行于魏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伟遭遇袭击,巧设伏击。裴师仁、颜僧都发兵袭击雍州,萧伟派兵在始平郡
伏击,拦腰截击打败他们,雍州境内才得以安定。
B.萧伟侍奉母亲,极尽孝道。萧伟母亲病重,萧伟衣不解带侍候她,母亲去世后,
萧伟哀伤过度,多日水米不进,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
C.萧伟礼待贤士,受到拥护。萧伟接近贤才重用士人,还常常认为自己做得不够
好,当时许多游士、有名之人,都到他家里去拜访他。
D.萧伟关爱穷人,尽力赈济。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向
萧伟求助,萧伟派使者前来,帮助王曼颖家办理了丧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
(2)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赠王子直秀才
苏轼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①。
水底笙歌蛙两部②,山中奴婢橘千头③。 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0 页)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④。
【注】①为鹤谋:被鹤谋取,意即因闲游而荒弃田园。王子直家住鹤田山,所以这样说
②蛙两部:用南朝孔稚圭故事,他不乐世务,门庭草莱不剪,中有蛙鸣,他还高兴地说:“我
以此当两部鼓吹(鼓吹,犹百乐队)。”③橘千头:用吴丹阳太守李衡的故事,李衡派人往武
陵龙阳县种橘树千株,临死,对儿子说:“我州里有术奴千头,不责汝食(不向你要吃的)。”
④故侯:犹百旧时官员,作者自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万里云山”宏观着笔,“一破裘”细部点染,两者既形成反差,又相映成趣。
B.颔联“五车书”和“二顷田”相对应,“留儿读”与“为鹤谋”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中运用典故刻画人物形象,叙写今事,巧妙地组织、改造典故词语,构成工整新
颖的对仗。
D.诗中赞赏王子直是读书人家,薄有山田,门庭蛙声不断,山坡果树成荫,生活清贫
而潇洒。作者想追随他终老江湖,却又担心没有人认识自己而心存顾虑。
15.诗歌在塑造隐士王子直的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征?试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肖时形势险恶,自己境况孤苦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
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
(3)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最后感叹“______________”,这与他在《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借问廉颇“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悲怆之情类
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刘江红教授团队近日发表于《睡眠》期刊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与
不睡午觉的孩子相比,睡午觉的孩子更快乐,成绩也更好。该研究团队分析了近 3000 名中
国小学生的行为,发现睡眠缺乏现象在儿童中________。尽管这项研究并没有________午睡
与学习成绩变好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午睡与学习成绩提高的________是毋庸置疑的。根
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让孩
子睡午觉,哪怕是半个小时也大有裨益。
睡眠不足是许多国家孩子的共同________。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是课业压力,其次
是信息家电,再次是噪音、声、光等睡眠环境,以及家长的睡眠习惯等。保障孩子睡眠很重
要,( ),尤其是深夜和凌晨的深度睡眠可以让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有利于孩子
长高。因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午睡的习惯也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 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0 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习以为常 揭示 相关性 效应
B.屡见不鲜 揭示 相关性 现象
C.习以为常 揭露 因果性 现象
D.屡见不鲜 揭露 因果性 效应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长激素会在人睡眠时分泌
B.人在睡眠时会分泌生长激素
C.人体想要分泌生长激素必须睡眠
D.睡眠充足有益于人体分泌生长激素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改善工作效率,而
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B.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
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C.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
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面对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D.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改善工作效率,而且有
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面对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3 个字。(6 分)
虚假信息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利益驱动,研究发现,要达到相同的传播深度,
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正常信息的 20 倍; ① ,在现有互联网经济中,高效传播代
表着高额经济价值,人工智能技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左右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判断,从而
控制舆论,威胁政治安全。为了减少虚假信息, ② 。但大型资讯聚合类平台每天的
新闻发布量一般在 50 万条以上,显然完全依靠人工认证是不现实的,面向公众, ③ 。
AI 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21.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60 字。(5 分)
2019 年 9 月 3 日,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剧院座无虚席。一束光波伴着袅袅烟雾倾泻而下,
照亮了舞台上席地而坐、身披铠甲的将军。悠远的古琴声拉开芭蕾舞剧《花木兰》的序幕。
芭蕾舞剧《花木兰》凭借唯美浪漫的色彩、精湛曼妙的舞姿、跌宕起伏的剧情,将中国传统
英雄故事与西方经典技术完美融合,征服了纽约的观众。美国观众从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中
国接续历史又承接当代,因而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 高三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0 页)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疫情当前,寒假延长,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在此背景下,网课在全国铺天盖地、
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
生投身其中。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引发了人们不小的争论。
甲:对多数学生来说,网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
乙: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
丙: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屏幕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
丁: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
„„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针对这次网课潮,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
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