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 2018 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
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据此可知
A. 小宗不能进行祭祀活动
B. 祭祀制度开始形成
C. 王室贵族之间关系融洽
D. 大宗拥有祭祀特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大意为庶子或旁支的子孙不能参与或自行祭祀祖先,要祭祀必须告诉嫡系家主并取得同意,这反映了
嫡子拥有主祭祖先的特权,故 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故 A 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祭祀制度形成的时间,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室贵族间关系的融洽,而是强调贵族之间
的等级森严,故 C 项错误。
点睛: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是一种等级(从属)关系。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大宗才有祭祖的特权,小
宗则通过敬宗来表示尊祖,材料中的“支子”是宗法制度下称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以下的和妾所生的儿子。
2.易中天说:“从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 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 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
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横线处依次应为
A. 孔子墨子孟子韩非
B. 孔子孟子墨子韩非
C. 墨子韩非孔子孟子
D. 墨子孔子韩非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所以“从孔子那里我读到
一颗爱心”;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养浩然之气”,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所以“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墨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为宣传和平而四处奔走呼告,所以“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法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严刑峻法、君
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所以“在韩非子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故填空分为别为:孔子、孟子、墨子、韩非,
故排除 ACD,选 B。
3.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
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 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 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厉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而
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 A 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比较得
出东汉田庄的管理方式是否落后的结论,故 B 项排除。C 项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王国问题与东
汉田庄无关,故 D 项排除。
4.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
说明唐朝时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 茶叶成 农民主要财源
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得出唐朝时农产
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茶叶成为农
民主要变化,排除 C。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错误。
5.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
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
B. 汉代内外朝制度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为D. 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皇帝掌握一切权力,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与题干不符,故 A 项排除。汉
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
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于是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
朝之职,这就是汉代的中朝制度。在该制度下,皇帝的权力较大,中朝并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与材
料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在一定程度
上制约着皇权,有效地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使皇帝不能凭其意志决定一切。故 C 项正确。清朝军机处
的官员只能“跪奏笔录”,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不能制约皇权,故D 项错误。
6.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
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C.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
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
其一致”观点一致,故 A 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明道德之善的情
怀不属于方法论,B和C项错误;朱熹的思想并不是求科学之真的精神,D错误。
7.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天禧元年,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 170
文。这一措施
A. 反映了小农经济衰退
B. 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
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 170 文。”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小农经济无关,故 A 项排除。城市化的进程早在宋朝之前就已
经开始,故 B 项排除。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C 项
错误。
8.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
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注重精耕细作
B. 结构日趋合理
C. 分工日益细化
D. 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农业精
耕细作的表现.故 A 正确。农业结构、分工细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C 两项排除。材料没有进行中西对
比,无法得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故 D 项排除。
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
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9.“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
百官得谥者共 10473 人,而明清两代就有 5935 人,占总数的 57%左右。这反映了
A.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C.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从材料“从
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 10473 人。而明清两代就有 5935 人,占总数的 57%左右。”可以看出
明清时期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故 B 项正确。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并不意味着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故 A 错
误。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与行政效率无关,故 C 项排除。“追谥准则渐趋完善”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
D 排除。
10.明代苏州府嘉定县种棉多于种稻,征输的漕粮即以售布收入折银征收。这主要缘于当时A. 种棉技术的进步
B. 货币作用 增强
C. 赋税制度的变革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代苏州府嘉定县种棉多于种稻,明朝政府对赋税的折银征收,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商品经
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A 项只是种棉多于种稻的原因之一,故 A 项排除。BC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1.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A. 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 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 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 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书籍大部分介绍西方军事、工艺制造和机械工程等,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自身统治,故 C 正确。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的说法比
较片面,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 A 错误。早在洋务运动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关注西方,学习西方,故 B
错误。本项与所学知识相悖,先进技术也有利于中国技术的进步,社会科学思想对中国是有益的,故 D 错
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
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1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
方法。历史解释要求区分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东南沿海市场
的B. 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C. 1919 年北洋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D. 遵义会议于 1935 年 1 月在贵州遵义召开
【答案】B
【解析】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
法。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这是以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为依据,在对洋务运动作用的
理解基础上做出的客观评判,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只是历史史实,排除。
13.“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
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D.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
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增强了
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 D 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 错
误;B 项“完全消除”说法错误,排除。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不符合材料主旨,C 错误。
【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第一,绝对化错误,如本题的 B 项。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
如本题的 AC 两项。
14.下图是发表于 1937 年 9 月 11 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旨在强调A. 抗战胜利的曙光
B. 侵略者不得人心
C. 日本民众的反战
D. 中国战场的贡献
【答案】B
【解析】
从漫画中的“日民反战”、“全民抗战”可以直接得出日本侵略者不得人心,故B 项正确。AD 项无法从图
中得出,C 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故 ACD 三项排除。
点睛:漫画类选择题是近几年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
能力。根据题干中文字信息和图画内容准确判定主题喻义,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
1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8%(计划规定为 14.7%),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
业化阶段 2.5%—3.5%的增长速度。这说明
A. 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急躁冒进
B. 欧美国家压缩工业发展规模
C. 冷战制约欧美工业发展速度
D. 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阶段的速度,
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可知,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故 D 项正确。中国国民经济急躁冒进是在 1958 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排除。BC 两项不符合史实,20 世纪 50—60 年代欧
美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 BC 两项排除。
16.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
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C.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D. 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
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可知这次会议是指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会议,
亚非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主宰的,由亚非人民自己解决问题的国际会议,加强了中国与
亚非各国的团结。故 B 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开始于 1961 年的贝尔格莱德会议,排除 A 项;1954 年中国首
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排除 CD 两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这次会议的参加国和“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句话,结合所学亚非会
议的特点和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17.罗马法规定,当儿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要审判其父。但又规
定,家长拥有对子女的生杀权。这表明罗马法
A. 过分强调形式主义 B. 公法与私法分立
C. 存在结构性缺陷 D. 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可知当儿子成为将军或高级官吏时,就有权指挥或审判其父,这属于公法的范围;但在家庭
内部家长又拥有对子女的生杀权,这属于私法的范围,材料表明了罗马法公法与私法的分立,故 B 项正确;
形式主义和结构性缺陷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A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罗马法公私分离的进步性,违背人道
主义精神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
18.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
A. 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 利益的D. 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A
【解析】
李贽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挑战
教皇的权威,因此可知二人的相同点是都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故 A 项正确。李贽的思想没有动摇
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 B 项排除。李贽不是新兴资产阶级,故 C 项错误。李贽的思想没有引领了近代
思想解放的潮流,故 D 项错误。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和辨别等能力,可以考查背景、原因、历程、结果、作用、影响
等,比较的角度可以是相同点也可以是不同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李贽与路德的主张及其作用,然后
比较两者共同点即可得出答案。
19.“它遏止了 1661 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
历史,超越传统。”这里的“它”是指
A.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 光荣革命的胜利
C.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议会制度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光荣革命实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君主专制,但是保留了国王,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内战爆发没有遏止专制主义;C 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 18 世纪初,此时应该早就遏止了专制
主义;D 项错误,1832 年议会改革主要是使代议制完善而不是遏止君主专制。
20.修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和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这两项水利工程都
A. 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B. 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为了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
D. 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答案】D
【解析】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斯大林
时期修建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所以二者都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 D 项正确。AC 两项只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目的,故 AC 两项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故 B 项
排除。
21.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
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
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柏林危机
B. 朝鲜战争
C. 古巴导弹危机
D. 海湾战争
【答案】C
【解析】
本题关键的信息是“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和“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
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发生在美苏争霸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1959
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1962 年在
古巴部署导弹,战争一触即发,引起美国、苏联、古巴人民的恐惧。故 C 项正确。柏林危机、朝鲜战争、
海湾战争与材料中的地点古巴不符,故 ABD 三项排除。
点睛: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1962 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经过一段时间的
对峙,双方做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22.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出现了从事机械、技术方面工作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电脑程序编制等脑力
劳动的“白领”工人。“灰领”“白领”工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的出现
B. 社会阶层的分化
C.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D. 现代科技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出现了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电脑程序编制等脑力劳动的‘白领’工
人。”及所学不难判断,在二战后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事信
息产业的“灰领”“白领”工人出现,故 D 项正确。新经济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排除。社会阶层的分化、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的原因也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故 BC 两项排除。
23.下图为《20 世纪末的世界体系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A.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C. 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 发达国家主宰世界秩序
【答案】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地区主要在欧美国家,半外围地区主要有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亚洲的中国和印度
等地区,外围地区主要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等,半外围地区的国家经济欠发达,外围地区的国家经济比较
落后,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 A 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故 B 项排除。上图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状况,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与题干无关,故 C 项排除。单从上图
无法得出发达国家主宰世界秩序的结论,故 D 项排除。
24.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二战后的英国出现了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随后,在美国出现了‘垮
掉的一代文学。’”这些流派
A. 重点批判工业化带来的危害
B. 反映青年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C. 均带有反传统反理性的色彩
D. 体现二战后社会矛盾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项,批判工业化带来的危害是 19 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故 A 项错误。B 项,这些文学
流派主要反映青年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慨、迷惘。故 B 项错误。C 项,从材料中可知“愤怒的青年”“垮
掉的一代”这些文学流派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们对于当时西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满,进而进
.行批判,表现出反社会反传统的特点。故 C 项正确。D 项,二战后社会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
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
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
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
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
书作品。宋朝出现的 5 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
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
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
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
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
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
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答案】(1)颜氏特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突出人伦秩序;强调德行与知识;体系宏大,影响深远 梁
启超特点:融合中两方思想;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多样;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历史背景:颜氏:农耕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族观念的传承。梁启超:民族危机的加深;
西学的传播;自强救亡思潮的兴起。历史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是宝
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
【详解】(1)《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
。重要性”可知强调德行与知识;由材料“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
深远的影响”可知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由材料“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
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
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可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突出人伦秩序。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丰要特点:
根据材料二“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可知融合中西方思想;由材料“梁启超对
子士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可知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由材料“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
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可知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颜氏家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
可知宗族观念的传承;由材料“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
的人格中。”可知儒家文化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农耕经济的发展。粱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家庭教育的背景需要
从民族危机的加深、自强救亡思潮的兴起、西学的传播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可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根据材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家训文化的价值可从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为了避免霹雳所造成的损失,遂发明了避雷针,其作用在于用微量的、局部的放电代替一次
性的大放电。在探讨阶级社会的社会发展效益与积累能量的释放方式时,也存在一个“避雷针效应”。它指
的是有些社会问题如能通过社会上层的争辩、斗争加以解决,人类为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低:如果上层中
的外壳过于坚硬,能量得不到释放,积累得多就要用大规模的、社会范围的一次性释放的方式;如果本民
族、本国的外壳坚硬如钢铁.无论如何都释放不了能量,那就会招致外力释放的方式。在后两种情况下,人
类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就会比较大。
——摘编自胡如雷《一个值得努力研究的重大史学课题——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效益问题》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等次 解读
一等
①所拟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阐述;
③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
①所拟论题较为切合题意且明确;
②引用史实,阐述角度单一;
③论述较完整,表述较清楚。
三等
①所拟论题偏离题意;
②未引用史实,或阐述史实不准确;
③论述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题示例:
论题:改革可以减少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阐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新旧阶级关系下复杂的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中国社会上积累的能量已经相当可观了,于是爆发了“商鞅
变法”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通过这些变革使社会所积聚的能量得到了合理的释放,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社会上积累了一定的能量。1832
年,通过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英国工业资本主
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
暴力冲突所付出的代价。
总之,为了提高社会发展效益,人类应当合理利用“避雷针”效应,通过改革尽早释放社会沉淀的能量,
避免爆炸性释放所带来的高代价。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它指的是有些社会问题如能通过社会上层的争辩、斗争加以解决,人类为进步所付出的代
价就低”可以得出论题:改革可以减少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然后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和英国 1832 年
议会改革的背景、影响进行阐述。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 年 5 月,美国约有 75 种农产品和 925 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
税 60%。英国对棉纱和棉织品征收 50%的重税。1932 年,德国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 100%的关税。1931 年 9
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实行英镑贬值。1933 年,美国也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
美元贬值 50%。日本在货币战的世界竞争中,实力远不及英美,除采用日元贬值等手段外,还通过剥削比其
他资本主义国家廉价得多的国内劳动力,以低价在亚洲市场上倾销商品。为此,英国提出废弃《英日通商
条约》和在全世界范围内抵制日货的动议。日本在倾销政策遭到抵制的情况下,国内法西斯势力疯狂叫嚣:
“以军事力量确保东洋市场”。——摘编自方连庆《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惨痛教训,就是世界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一定的国际经济秩
序,各国必须通过国际经济协调形成一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以保证世界和平与发展。二战后,尽管不同形
式的国际经济协调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结合在一起,从总体上维
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黎兵《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理论与实践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
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并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答案】(1)措施:提高关税;货币贬值;倾销商品。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2)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作用: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世
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根据材料一“1930 年 5 月,美国约有 75 种农产品和 925
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1932 年,德国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 100%的关税。”可知提高关税;依据材料
“1931 年 9 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实行英镑贬值。1933 年,美国也放弃金本位,禁止
黄金出口,美元贬值 50%。”可知货币贬值;依据材料“日本……以低价在亚洲市场上倾销商品”可知倾销
商品。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前和战后两方面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根据材料二“二战后,尽管不同形式的国际
经济协调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结合在一起,从总体上维持了世界
的和平与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