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2019 届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十)
1.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 60 个以上,但其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
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这一现象说明
A. 周天子权威足以维持秩序
B.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利于国家统一
C. 宗族和姻亲关系发挥作用
D. 诸侯国之间力量势均力敌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出来“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说明被消灭的诸侯国大部分是少
数民族间的征战,姬姓相灭诸侯国的更少,明显是宗法观念仍有影响力。故选 C。材料“春秋时期被灭的
诸侯国有 60 个以上”发现,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其实是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周天子权威已经不足以维持秩
序了,故排除 A。材料没有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分析诸侯争霸的影响,故 B 与材料无关,排除 B。在周
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
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故 D 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
【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对材料“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的解读,考查的是
宗法制的考点。
2.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
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
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A. 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
C. 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小农善于经营,可以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可以上升为大地主,大地主不善经营,也
会降为小地主,甚至佃农,也就是说每个人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所有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
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发展不稳定,而不是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排除 A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土地
兼并,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信息,排除 C 项。
【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理清佃农、小农、小地主、大地主之间的地位变化,从地位变化中得出“封建
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的正确结论。
3.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 儒家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
C 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 佛儒两教思想出现了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材料“口不言先工之法
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也说明韩愈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
的,故选 B。魏晋以来信仰佛教的盛行,在社会有足够的影响力,说明佛教有较强的社会基础,故 A 表述不
符合史实,排除 A。魏晋以来信仰佛教的盛行,但儒家伦理仍然受社会所重视,故 C 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C。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佛教与儒学的融合,故排除 D。
4.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 23 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
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B. 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
C. 商品经济冲击了消费观念
D. 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
析,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影响解答即可。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明代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
.展,影响了民众消费观念,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奢侈行
为危及社会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出现,故 D 项错误。
5.《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了 1919 年全国注册工厂数量:直隶、北京天津共 455 家,江浙、上海共 197
家,广东 33 家,湖北 19 家,甘肃、广西各 1 家。材料表明
①洋务运动大力创办军事工业
②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多
④通商口岸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出现于 19 世纪 60-90 年代,时间不符,①排除;材料“直隶、北京天津共 455 家,江浙、
上海共 197 家,广东 33 家,湖北 19 家,甘肃、广西各 1 家。”说明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②保
留;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多,解读合理,③保留;缺乏非通商口岸的经济数据,无法得出④说法,排
除;故答案为 C 项;ABD 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6.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
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无法体现“夜郎自大”,故 B 项错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
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 C 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
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 D 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联系所学近代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解答。
7.下图分别是 1933 年和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的情况。
1933 年党员成分比例 1938 年党员成分比例
左图到右图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 变化说明了
A. 一些城市已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
B. 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迅速
C. 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调整了策略
D. 中国革命方向出现了重大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 1933 年至 1938 年党员比例中中小商人和地主增加了,可知从国共对峙时期的国内矛盾到 1937
年以后日军侵华战争导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调整了策略,联合农民、工人、
地主、商人一起抗日,故 C 项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农村,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从 1933 年
和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无法看出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情况,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
的是党员比例,反映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此时我国的革命仍然属于民主革命,无法体现中国革命方
向的改变,故 D 项错误。
8.下面两幅图是我国 l964 年的宣传画,捕绘了我国大批年青人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
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没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
B. 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的C. 基于国家对国际形势的分析
D. 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宣传画时间 1964 年,地点是中西部地区,内容是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
设施建设,再与“备战备荒”的文字,可推断是防备美苏对华发动战争的“三线建设”,是基于国家对国际
形势的分析。故选 C。材料是在对国内外形势正确分析的前提下出现的,没有体现“左”倾思想,故排除
A。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是新时期提出来的,与材料无关,排除 B。“八字方针”主要是为了调整国
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 D。
9.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说:法律就是宣布正义。正义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
有益的东西。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说“法分自然法和人定法,无论是自然法还是人定法,都
是正义的表现。”这意在强调
A. 自然法和人定法存在区别
B. 人定法必须符合自然法精神
C. 罗马法要体现维护正义
D. 古希腊的立法标准和本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法律就是宣布正义”和“无论是自然法还是人定法,都是正义的表现”可见古希腊的立法
标准和本质是为了维护正义,故选 D。材料“法分为自然法和人定法,无论是自然法还是人定法,都是正义
的表现”反映的是两者的共性,故排除 A。由于人类个体和群体认知的局限性,人定法有时会违背自然法精
神,故 B 表述错误,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法律而不是罗马法,C 与材料无关,排除 C。
10.下表是 1831 年和 l834 年法国爆发两次里昂工人起义时的相关评论
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
涅在信中说
“在德国,资产阶级还在反对王朝和贵族;而在法国,
无产阶级却站起来反对资产阶级了。”
里昂《工场回声报》报
道
“安息吧!……你们的鲜血滋润了这片土壤,从那里一
定会生长出无产者解放之树!”
马克思和恩格斯评价 它是法国和欧洲阶级斗争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这反映出:
A. 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统治更残暴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世界无产者进入联合斗争新阶段
D. 无产阶级开始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而在法国,无产阶级却站起来反对资产阶级了”“里昂《工场回声报》报道”“它是法国
和欧洲阶级斗争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1831 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 B 正确;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848 年《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48 年《共产党宣言》
发表,无产阶级开始有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1.传统观点认为苏联“计划社会”的思想,是来自恩格斯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学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是
部分地来自战争的经验;又有学者指出,应该是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力,即如何应付在提高国家生产水
平中出现的连续而长期的问题。据此可知,关于苏联“计划社会”思想的认识
A. 缺少对欧洲和世界视角的观察
B. 受到研究学者视角的影响
C. 新学者的研究观点总是标新立异
D. 受研究者阶级立场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关于苏联“计划社会”思想的认识,材料中有“来自恩格斯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学说”,也有“部分
地来自战争的经验”的观点,还有“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力”的观点,可见受到研究学者视角的影响,
故选 B。材料“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是部分地来自战争的经验”显然是从两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的影响的角度
来分析的,是从欧洲和世界视角来观察的,故 A 表述错误,排除 A。C 项表述是对材料的误读,“总是标新
立异”的评价不符合题意,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研究者的阶级立场,故 D 与材料无关,排除 D。
12.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产品充斥全球,对美国贸易大幅顺差。随后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压日本经济,
其中以 1985 年 9 月美国召集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签署的“广场协议”最为有效,逼迫日元三年内升值
达 50%,之后日本经历了“失去的 20 年”。这反映了
A. 美日的盟友关系已经名存实亡B. 意识形态影响决定国家对抗
C. 新兴经济体对旧经济秩序的影响
D. 美国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史实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对日本经济进行打压,体现了当时日本作为新兴经济对旧经济霸
主美国有一定的冲击,也体现了美国利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来打压国际竞争对手日本。故选 C。A 项表述不
符合史实,美日的盟友关系依然存在,排除 A。美日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相似故 B,表述错
误,排除 B。美国到现在经济霸主地位还没失去,还是超级大国,故 D 表述错误,排除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是能够奏效的,从而维持了
东亚世界的长期和平。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得不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
年),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求援……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
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结果,东
亚固有的国际秩序名存实亡,其主导者明朝被迫面对一个截然不同而充满危险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复盘:“中华朝贡体系”得与失》
材料二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
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
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统治
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
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
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
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
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答案】(1)变化: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扰与破坏;与西方贸易增多,获得先进技术,东亚新兴强权国家
兴起;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国力受到影响。
(2)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从务虚向务实转变。
评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了外交理念
的变革;开阔国人视野,增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有利于近代中国融入世界潮
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任意,两点。其历史影响从政治、
外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条理清晰即可酌情赋分。)
(3)新态势: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如对外交往领域更加广泛);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如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外交思想日趋成熟(如淡化意识形态的对峙)。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
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概括得出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
原因:根据“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得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扰与破坏;根
据“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得出东亚新兴强权国家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政治腐败,国力衰落。
(2)特点:根据“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得出是中西方
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根据“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
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得出从务虚向务实转变。
评析:可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回答,积极方面,根据“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
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根据“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
改变困境的力量”“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得出开阔国人视野,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还可从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等角度分析回答,局限性,根据“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
交奏响胜利的旋律”得出没有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分析。
(3)新态势:根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 发展”得出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
好关系;根据“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得出外交政策日趋灵活;根据“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
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得出外交思想日趋成熟。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中国“在文学上他们是成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
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
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比如:中国的罗盘,西方人用来探险,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测风水选坟茔;
中国的火药,西方人用来制造火器,中国人则过多的用来放鞭炮烟花;对于数学,西方人为数学而数学,
的中国人则更多地用来丈量土地、测量收成;对于天文学,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国人是
为了种地和占卜。
——摘编自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土壤。
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技进步,科举制忽视实际应用学问: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不利于科技成
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思想上,清朝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
了文化;外交上推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对外交往。
【示例 2】:
论题: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阐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
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
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以上“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其次,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对该论题进行阐述,需要史论结合。如,由材料信息“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
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
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归纳出“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以及外交角度论述即可。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伦敦人口增长了 4 倍多,从 1550 年的 7.5 万增长到 1650 年的 40 万,
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 16、17
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
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
——摘编自塞常磊《16—17 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
材料二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救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
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
。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
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 年后,王室政府高度
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
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
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 1617 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答案】(1)“圈地运动”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拥挤;伦敦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外来物种和
人口流动频繁;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医疗水平低下,缺乏防疫观念等。
(2)特点:注重世俗化应对;积极采纳各方意见;政府高度重视;注重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等。
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
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伦敦人口增长了 4 倍多,从 1550 年的 7.5 万增长到 1650 年的 40 万”,结合所学得出“圈
地运动”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拥挤;根据“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结合所学新航路
开辟的影响分析得出:伦敦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外来物种和人口流动频繁;还可从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医疗水平低下等角度总结回答。
(2)特点:根据“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
得出注重世俗化应对;根据“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得出积极采纳各方意见;根据“王室政府高度重
视防疫工作”得出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得出注重制度化、
体系化建设等。
背景:根据“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
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得出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得出近
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的兴起;根据“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
信仰”得出人文主义的发展。
16.(20 世纪世界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
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
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 年 4 月,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摘编自李惠胤等《略论“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战后加强联
邦权力和威权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发展……推进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南北战争以统一战
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在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就是用革命的手段,以最有利农民的方
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农业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还利用政权,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第一
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美国梦,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
速发展的时代。
——摘编自余志森《南北战争结束 150 周年记:美国崛起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对美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
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或:南方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
发展;或南北方在土地、市场、关税等问题上矛盾尖锐。)②美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导致南北矛盾不断激
化,是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③美国人把州权奉为至上,各州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裂主义
和地方主义势力强大。④黑人奴隶制的存在和不断扩大成为美国现代化的障碍,它的存废成为南北一切矛
盾的焦点。⑤1860 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各邦觉得无望,纷纷退出联邦,
这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联邦权力,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废除了黑奴制,解决了农业土地问题,
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加快了南方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根据“美国南
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美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导致南北矛盾不断激化,是
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根据“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
名狼藉”得出美国人把州权奉为至上,各州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裂主义和地方主义势力强大;
根据“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得出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南北一切矛盾的焦点;根据“林肯当选总
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得出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根据“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 革命终”得出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联邦权力,
废除了黑奴制;根据“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的障碍”得出解决了农业土地问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根据“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
展资本主义,……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得出加快了南方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
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徒雷登,原名 JohnLeightonStuart,直译是约翰·雷登·斯图尔特。1876 年,生于中国杭州。
1918 年,他受美国教会指派,筹建燕京大学(后并入北大),并任该校校长达 20 年,在中国近代史有重要
影响,以下是其年谱重要节选:
1933 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1940 年,司徒雷登不幸坠马受伤,毛泽
东亲自发电慰问。
1946 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同年,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
和周恩来曾当面称赞其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1949 年 4 月,他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而是留在南京试图与中共接触。8 月,毛泽东发表《别了,
司徒雷登》一文。司徒雷登受到毛泽东的猛烈批判与嘲讽,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不
久在美去世。
20 世纪八十年代,应其遗愿及其后人的多次申请,中央政府批准司徒雷登骨灰归葬燕园,但北大教师
联名反对,作罢。
2008 年,司徒雷登骨灰归葬杭州,几乎没有遇到阻力。
(1)结合材料,归纳 1940 年到 1949 年,中共对司徒雷登的评价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从 20 世纪八十年代到 2008 年司徒雷登归葬中国两次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1)由肯定到批判。
原因:1946 年以前:司徒雷登组建燕京大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他向罗斯
福提供的对中国时局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起了推动作用;重庆谈判时期,希望美
国促成国共和谈,实现和平建国等。
1949 年:美国扶蒋反共,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2)1980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政府同意归葬;但中国改革开放不久,人们思想还受到“左”的思想的束
缚,因而部分北大师生不同意;2008 年,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更加开放。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当面称赞其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和“司
徒雷登受到毛泽东的猛烈批判与嘲讽”得出由肯定到批判。
原因:1946 年以前:根据“筹建燕京大学(后并入北大),并任该校校长达 20 年”得出司徒雷登组建燕京
大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得出抗日战争时期,他向罗斯福提供的对中国时局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起了推动作用;
根据“重庆谈判期间”得出重庆谈判时期,希望美国促成国共和谈,实现和平建国等。
1949 年: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扶蒋反共,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所以司徒雷登遭到批
判。
(2)结合所学可知,1980 年,可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人们思想还受到“左”的思想的束缚分析回答;2008
年,可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人们思想更加开放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