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市新泰市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诚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泰安市新泰市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诚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ID:421597

大小:887.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年级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用(+)RNA 表示。下图表示冠状病毒的增殖和表达。相关说法错误的 是( ) A. 冠状病毒属于 RNA 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 B. 病毒 RNA 复制时需要的酶在宿主细胞内合成 C. 病毒 RNA 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 D. 病毒 RNA 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 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据图分析,冠状病毒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属于 RNA 病毒,其增殖过程中没有逆转录过程, 所以其体内没有逆转录酶,A 错误; B、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体内的酶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的,B 正确; C、病毒 RNA 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C 正确; D、病毒 RNA 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 与 U 配对,G 与 C 配对,D 正确。 故选 A。 2.下表是某动物肝细胞和胰腺外分泌细胞不同膜的相对含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内质网膜 线粒体 质膜 粗面 滑面 高尔基体膜 外膜 内膜 核膜 其他甲 2 35 16 7 7 32 0.2 少量 乙 5 60 1 10 4 17 0.7 少量 A. 细胞甲呼吸强度大于细胞乙 B. 细胞乙为胰腺外分泌细胞 C. 细胞乙合成的分泌蛋白多于细胞甲 D. 细胞中各种膜含量的差异取决于所含基因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膜的成分与功能,分析表格数据,找出不同膜的 差异,从而推测细胞的不同 功能.然后对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由表格数据知,细胞甲线粒体内膜多于乙,可以推断其呼吸强度大。所以 A 描述正确。 B、由表格数据知,细胞乙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多于甲细胞,可以推断其分泌活动旺盛,细胞乙为胰腺 外分泌细胞。所以 B 描述正确。 C、由表格数据知,细胞乙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多于甲细胞,可以推断其分泌蛋白质活动旺盛。所以 C 描述正确。 D、细胞中各种膜含量的差异取决于所含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表达。所以 D 描述错误。 故选 D。 3.关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和染色单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都能看到染色体 B.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C. 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核 DNA 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核 DNA 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始终保持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裂间期:完成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单体形成,核 DNA 分子数目加倍,染色体数 目不变;前期: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纺锤体形成,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 体分开变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末期:每 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子细胞核,细胞一分 为二。 【详解】A、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出现,在末期消失,因此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不一定都能看到染色体,A 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在细胞周期中, 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消失,B 错误; C、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每条染色体均含有一个核 DNA 分子,所以核 DNA 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C 正确; D、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所以核 DNA 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并 不是始终保持一致,D 错误。 故选 C。 4.在一定浓度的 CO2 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 A 植物和 B 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 表,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 率相等时光照强度 (klx) 光饱和时光照强 度(klx) 光饱和时 CO2 吸收量 (mg/100cm2 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 CO2 释放 量(mg/100cm2 叶•小时) A 植物 1 3 11 5.5 B 植物 3 9 30 15 A. 与 B 植物相比,A 植物是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B. 当光照强度超过 9klx 时,B 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 C. 当光照强度为 9klx 时,B 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 45mgCO2/100cm2 叶•小时 D. 当光照强度为 3klx 时,A 植物与 B 植物固定的 CO2 量的差值为 4mgCO2/100cm2 叶•小时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 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 B 植物的低,所以 A 植物梗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长; A 正确。光照强度为 9klx 时,达到 B 植物的光饱和点,达到光饱和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光合速率不再增大,原因是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B 正确。光照强度为 9klx 时,B 植物的总光合速率=30+15=45(mg/100cm2 叶·小 时);C 正确。光照强度为 3klx 时,A 植物固定的 CO2 量=(11+5.5)=16.5(mg/100cm2 叶·小时),B 植物固定 的 CO2 量=(15+15)=30(mg/100cm2 叶·小时)(光照强度为 3klx 时,B 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两者的差 值为 30-16.5=13.5(mg/100cm2 叶·小时);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5. 3 月 24 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 该菌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 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 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泌运输到相应部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A 错误;B、结核杆菌是细菌,是原核生物,只 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B 错误;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说明其可抵抗机体中溶酶体 的消化降解,C 正确;D、结核杆菌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 错误。 6. 右图示某一家族中有一成员患一种常染色体隐性疾病。问第四个孩子患此病的几率是(阴影代表患病的) ( ) A. 0% B. 25% C. 50% D. 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因为题中已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控制性状的基因为 A、a 【详解】图中该对夫妻有一个患病儿子,则该对夫妻的基因型为 Aa,他们生第四个孩子 aa 的概率就为 25%,故选 B 7.某种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白花植株 与红花植株杂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 5:1,如果将亲本红花植株自交,F1 中红花植株和白 花植株的比值为A. 3:1 B. 5:1 C. 11:1 D. 5:3 【答案】C 【解析】 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该植物群体中的白花植株(aa)与红花植株(A_)杂交,子一代 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 5:1,说明该植物群体中的红花植株为 AA 和 Aa,比例为 2:1.因此,将 亲本红花植株自交,F1 中白花植株的概率为 1/3×1/4=1/12,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 11:1,故选 C。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不是 1:1,而是 5:1,说明亲本红花有纯合子和杂合子, 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算出亲本两种基因型的比例,再进一步算出其自交的性状分离比。 8.下列关于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B.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型 C. 有性生植不能产生三倍体,只能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 D. 人工杂交选育出矮秆抗锈病的小麦品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育种方法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1)杂交→自交 →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 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 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 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 先成倍减少,再加倍, 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 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 状可集中于同一个 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 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 量与营养成分 缺 时间长,需要及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点 发现优良性状 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 难以实现 【详解】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如玉米存在杂种优势,用于大田生产的是杂合子, A 正确; B、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进而 可产生新的基因型,B 正确; C、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能够产生三倍体,C 错误; D、人工杂交选育出矮秆抗锈病的小麦品种的方法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D 正确。 故选 C。 【点睛】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 及优缺点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9.在某昆虫的种群中,XB 的基因频率为 80%,Xb 的基因频率为 20%。雌雄昆虫数相等,理论上在该昆虫种 群中 XbXb、XbY 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 A. 2% 10% B. 4% 20% C. 20% 20% D. 4% 10%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运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雌性果蝇 XbXb 的基因型频率为 Xb 的平方,雄性果蝇只有一条 X 性染色体,雄果蝇的 X 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同时,注意雌雄性比为 1∶1,、 【详解】因为 XB 的基因频率为 80%,Xb 的基因频率为 20%,所以雌性个体中 XB=80%,Xb=20%;雄性个 体中 XB=40%,Xb=10%,Y=50%,因此该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为: ♀ ♂ XB=40% Xb=10% Y=50% XB=80% 32%XBXB 8%XBXb 40%XBY Xb=20% 8% XBXb 2%XbXb 10%XbY 所以理论上在该昆虫种群中 XbXb、XbY 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2%、10%,A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对所给信息的思 维和判断能力。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珍稀动植物 B.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方式 C. 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旅游观赏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 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 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 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 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 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方面: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 错误; B、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B 正确; C、旅游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C 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只是需要合理开发利用,D 错误。 故选 B。 11. 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 A 代表人体记忆 B 淋巴细胞,a 为抗原刺激,则 b、c 可分别代表 B 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 若 A 代表棉铃虫种群,a 为诱捕雄虫,则 b、c 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 C. 若 A 代表人体下丘脑,a 为性激素,则 b、c 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D. 若 A 代表草原,a 为过度放牧,则 b、c 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详解】 A、若 A 代表人体 B 淋巴细胞,a 为抗原刺激,则 b、c 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A 错误; B、若 A 代表棉铃虫种群,a 为诱捕雄虫,则 b、c 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B 正确; C、若 A 代表下丘脑,a 为性激素,则图示表示负反馈调节,这会导致下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但与生长激素没有直接关系,C 错误; D、若 A 代表草原,a 为过度放牧,则 b、c 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D 错误。 12. 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 B. 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C. 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D. 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答案】D 【解析】 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A 错误;在一些酶促反应 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产物的生成速率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B 错误;反馈信息食 草动物的数量下降,与原输入信息食草动物的数量上升相反,为负反馈调节,故 C 错误;大量排放污染物 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鱼类的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D 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负反馈调节的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反馈调节的理解和辨析,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分析起来就容易了.在讲解 时,老师可以补充正反馈调节的例子:如排便、排尿、血液凝固等。 13.下图关于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 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基因上都有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D. 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分裂生殖,都能够进行固氮 【答案】C【解析】 【分析】 噬菌体是病毒 没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A、①中噬菌体是病毒,根瘤菌是原核生物,两者都不能进行有丝分裂,两者的遗传也都不遵循孟 德尔遗传定律,A 错误; B、②中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 错误; C、③中的生物根瘤菌、硝化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衣藻是低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这四者都含有细 胞壁,并且遗传物质均为 DNA,基因上都有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C 正确; D、④中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病毒不能分裂生殖,D 错误. 故选:C. 14. 进行生物工程设计时,下表各组所选择的实验材料与实验目的配置错误的是 组 别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材料特点 1 动物细胞核移植 卵(母)细胞 细胞大,细胞质能有效调控核发 育 2 体细胞诱变育种、 愈伤组织细胞 分裂能力强。易诱发突变 3 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新品 种 花粉粒 易于获取,易于培养 4 烧伤患者皮肤细胞移植 自体皮肤生发层细 胞 分裂能力强,且不会引起免疫排 斥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分析】 。 【详解】 A、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常采用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卵细胞大,营养丰富,且细胞质物质能有 效调控核发育,A 正确; B、愈伤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突变率高,可用于植物的诱变育种,B 正确; C、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新品种时,应该采用植物体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而不是花粉粒,花粉粒属于配子, 不能作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材料,C 错误; D、利用自体干细胞分化成器官进行移植,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D 正确.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5.关于姐妹染色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产生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B. —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C. 所含遗传物质通常相同 D. 共用一个着丝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1)间期:完成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 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 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 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 【详解】A、姐妹染色单体产生于分裂间期 DNA 复制后,消失于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A 正确; B、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关系,而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B 错误; C、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关系,所以含有的遗传物质通常相同,C 正确; D、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关系,共用一个着丝粒,仍属于一条染色体,D 正确。 故选 B。【点睛】对于同源染色体概念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 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 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 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 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重复 100 次实验后,Dd 和 AB 组合的概率约为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 D 和 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 离规律实验;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 A、a 和 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 合规律实验。 【详解】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D、d)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 正确; B、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 错误; C、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D、d)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因此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等位 基因的分离的过程,C 错误; D、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 Dd 概率约为 × + × ;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 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 AB 组合的概率约 × = ,D 错误。 故选 A。 17.如图表示大气温度及氧浓度对植物组织内产生 CO2 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的 1 2 1 2 1 2 1 2 1 1 2 2 = 1 2 1 2 1 4A. 从图甲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的温度为 B 点所对应的温度 B. 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 C. 图乙中 DE 段有氧呼吸逐渐减弱,EF 段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D. 和 D、F 点相比,图乙中 E 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贮藏水果和蔬菜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呼吸最旺盛的温度为 B 点所对应的温度;图乙中,在一定范围内, 呼吸作用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减弱,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大氧气浓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 【详解】A、根据图甲可知:B 点时,细胞呼吸最旺盛,B 点所对应的温度为最适宜温度,A 正确; B、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B 正确; C、图乙中由 D 到 E,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无氧呼吸逐渐减弱,细胞开始进行有氧呼吸;由 E 到 F,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强,C 错误; D、贮藏水果和蔬菜主要应该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乙图 E 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说明此时细胞呼吸最 弱,因此图乙中 E 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贮藏水果和蔬菜,D 正确。 故选 ABD。 18.科学家在海底的一块鲸鱼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两种蠕虫无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可深 入到死鲸鱼骨髓里吸取营养,其中的细菌将骨中的脂肪转变成糖供给蠕虫。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这些蠕虫和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 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C. 这些细菌不可能进行有丝分裂 D. 蠕虫与细菌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的有氧呼吸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来具体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 【详解】A、蠕虫与细菌都是利用鲸的遗体作为能量来源,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 正确; B、细菌生存于蠕虫的附肢中,依靠附肢的活动将细菌带到死鲸的骨髓里,细菌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 蠕虫,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B 正确; C、细菌属于原核细胞,繁殖方式主要是二分裂,C 正确; D、水深约 3200 米的太平洋底部是一个无氧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细菌是厌氧型生物,培养时不需 要氧气,否则会抑制其生命活动,D 错误. 故选:ABC. 19.如图有关图中所示生物学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在 c 点切断,则刺激 b 点后,a 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 人体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中,毛细血管壁细胞可与 A、C 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C. 用于顶端优势现象分析,B 对应顶芽生长素浓度,C 对应侧芽生长素浓度 D. 该过程的作用是释放抗原,以便抗体能进一步对其发挥作用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因此 B 选项中 A 为组织液,B 为淋巴,C 为血浆,D 为细胞内液。 3、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 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 4、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详解】A、若在 c 点切断,则刺激 b 点后,a 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A 错误; B、人体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中,毛细血管壁细胞可与 A(组织液)、C(血浆)之间进行物质交换,B 正确; C、顶端优势现象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生长受到限制,因此用于顶端优势现象分析,B 对应顶芽生长 素浓度,侧芽生长素浓度应该在横线下方,C 错误; D、效应 T 细胞将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其中的抗原,以便抗体能进一步对其发挥作用,D 正确。 故选 BD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温度调至 15-18℃ B. 在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操作时,首先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C. 倒平板操作中,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D. 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平板划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 不能计数 适用于好氧菌线 分离法 进行分离 稀释涂 布 平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 好,容易蔓延 适用于厌氧,兼性 厌氧 【详解】A、不同细菌适宜生存的温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细菌调节不同的温度,A 错误; B、在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操作时,首先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B 正确; C、倒平板操作中,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防止冷凝水污染培养基,C 正确; D、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D 正确。 故选 BCD。 三、非选择题 21.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国家。胰岛素对于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 治疗至关重要。其合成过程如下:刚合成的多肽称前胰岛素原,在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前胰岛素原的信号 肽被切除,而成为胰岛素原。最后胰岛素原通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生成胰岛素和一个多肽 C(如图)。请回 答: (1)前胰岛素原可与____________试剂产生颜色反应,前胰岛素原水解所需的水中的氢用于形成 ______________。 (2)胰岛素分子由 51 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两条肽链,这两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如图中 的_________相互连接在一起而形成。这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 _______________。(3)从理论上分析,胰岛素分子至少有________个﹣NH2。 (4)由前胰岛素原最终生成胰岛素的过程要有__________(细胞器)的参与。 (5)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强酸、重金 属等都会使蛋白质变性。现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 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 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质量浓度为 0.1g/mL 的 NaOH 溶液、质量浓度为 0.05g/mL 的 CuSO4 溶液、无水乙醇、烧杯、试管、量筒、滴管、温度 计、酒精灯。 a.实验步骤(请填充表格空白处) 步骤 /具体操作 A 试管 B 试管 ① 1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1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② 5 滴蒸馏水 A ③ B 2mL 可溶性淀粉溶液 ④ 摇匀后,同时放入适宜温度的温水中维持 5min ⑤ 配制一定量的斐林试剂 ⑥ 从温水中取出 A、B 试管,各加入 1mL 斐林试剂摇匀,放入 盛有 50℃~65℃温水 大烧杯中加热约 2min,观察试管中 出现的颜色变化 表格中 A 代表___________,B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b.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双缩脲 (2). ﹣NH2 和﹣COOH (3). ﹣S﹣S﹣ (4). 888 (5). 2 (6). 内质网 和高尔基体 (7). 5 滴无水乙醇 (8). 2mL 可溶性淀粉溶液 (9). A 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 试管不 出现,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变性;A、B 试管中均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变性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由 C、H、O、N 等元素组成,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有 20 种,由 R 基决定。氨基酸彼此之间可 的以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由几个氨基酸脱水就形成几肽。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目=脱 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的个数-肽链数。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详解】(1)前胰岛素原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颜色反应,前胰岛素原水解所需的水中的氢用于形成﹣NH2 和﹣COOH。 (2)胰岛素分子由 51 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两条肽链,这两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如图中 的﹣S﹣S﹣相互连接在一起而形成。这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的质量=脱去的 水分子质量+形成 3 个二硫键失去的质量=(51-2)×18+6=888。 (3)从理论上分析,胰岛素分子有两条肽链,故至少有 2 个﹣NH2。 (4)由前胰岛素原最终生成胰岛素的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修饰,故要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的参与。 (5)a.题干是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单一变量是乙醇的有无,故表格中 A 代表 5 滴无水乙醇。无 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故 B 代表 2mL 可溶性淀粉溶液。 b.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A 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 试管不出现,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变性;A、B 试管中均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变性。 【点睛】掌握蛋白质的形成过程及计算相关知识,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探究式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充分利 用题中的信息进行适当解读和推理为本题的解决的关键。 22.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 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从生态系统的 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 (2)研究者选择 4 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 6~9 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 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杨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 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 消耗量明显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为生态系统中 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循环。 (2)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其余各个变量保持一致,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 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蚯蚓的食物中日平均食物消耗量半分解叶比较多,而对杨的半分解叶尤其喜好。 蚯蚓对植物的种类有选择,对分解程度有选择。 (3)蚯蚓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增加分解者的数量,可以加快物质循环的过程,从而增加抵抗力稳定 性。 23.回答下列有关现代生物科技的问题: (1)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是由于患者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对此,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胰岛素的治疗方法。 基本程序:①获取目的基因→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 鉴定。其中①和②的操作中需要用的相同的工具酶作用于______________键。利用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的过程中,目的基因受热形成单链并与引物结合,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延伸形成 DNA。 (2)植物细胞工程中,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杂交方法终于获得“番茄—马铃薯”超级杂种植株,该过程中可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物理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电激等,获得的杂种细胞还需经 的________________技术培养成杂种植株。 (3)动物细胞培养中,通常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动物组织块,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 克隆动物的获得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的全能性。 【答案】 (1). 磷酸二酯键 (2). 耐高温的 DNA 聚合 (3). 离心 (4). 振动 (5). 植物组织培 养 (6).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7). 细胞核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植物细胞融合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离心、振动 和电激等。 【详解】(1)基因工程的工具包括:限制酶、DNA 连接酶、运载体,其中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称为基因 工程的工具酶。①获取目的基因需要限制性性内切酶,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和 DNA 聚 合酶,故①和②的操作中需要相同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的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利用 PCR 技 术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目的基因受热形成单链并与引物结合,在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Taq 酶)的作 用下延伸形成 DNA。 (2)植物细胞工程中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物理方法有离心、振动和电激等,获得的杂种细胞还需经植物组 织培养技术培养成杂种植株。 (3)动物细胞培养中,通常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块,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高度分 化的动物细胞,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因此克隆动物的获得是利用了细胞核的全能性。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4.果蝇是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某小组以果蝇为材料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1)如果将孵化后 4—7d 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 35-37℃环境下(正常培养温度为 25℃)处理 6-24h,结果培 养出的成虫中出现了一定数量雌雄皆有的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 翅果蝇,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小组在对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基因进行研究时,绘制出下图所示图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A.此果蝇体内除精子外,其余细胞内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位于 X 染色体上的基因均能在 Y 染色体上找到相应的等位基因 C.若此果蝇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 DX 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 DY,dX,dY D.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Ⅱ、Ⅲ、Ⅳ、X 或Ⅱ、Ⅲ、Ⅳ、Y (3)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截刚毛与正常刚毛、对 CO2 敏感与对 CO2 有抗性为三对相对性状,其中控制 正常刚毛和截刚毛的基因位于 X 和 Y 染色体上,现选取果蝇的两个纯系品种进行两组杂交,其杂交方式及 结果如下: 杂交一: P:♀黑身、截刚毛 ♂灰身、正常刚毛 对 CO2 敏感 × 对 CO2 有抗性 F1 灰身、正常刚毛、对 CO2 敏感 杂交二: P:♀灰身、正常刚毛 ♂黑身、截刚毛 对 CO2 有抗性 × 对 CO2 敏感 F1 灰身、正常刚毛、对 CO2 有抗性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对 CO2 有抗性的性状其遗传方式属于_________遗传。研究发现,果蝇对 CO2 有抗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 对 CO2 敏感的基因上有一个碱基被替换,从而使相应蛋白质的第 151 位丝氨酸被脯氨酸替代,已知丝氨酸 的密码子是 UCU、UCC、UCA、UCG、AGU、AGC,脯氨酸的密码子是 CCU、CCC、CCA、CCG,由此 推测 DNA 模板链上决定第 151 号位氨基酸的有关碱基_________被____________替换。 (4)基因突变大多数对生物有害,甚至导致死亡。在做果蝇实验时发现 1 只由于单基因突变从而表现突变 性状的雌蝇(简称为突变型),让这只雌蝇与 1 只野生型的雄蝇进行交配(Y 染色体上无相关基因),F1 中 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 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1。请你用遗传图解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并作说明 ___________(相关基因用 R、r 表示,要求写出亲代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子代所有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答案】 (1).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 D (3). 细胞质 (4). A (5). G (6).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由题意可知控制正常 刚毛和截刚毛的基因位于 X 和 Y 染色体上,X 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在后代中出现的情况是和性别 相联系的。对 CO2 敏感与对 CO2 有抗性总与母本相一致,表现为细胞质遗传。 【详解】(1)如果将孵化后 4-7 天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 35-37℃环境下,正常温度为 25℃处理,结果培育出 的成虫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残翅,雌雄皆有,这些果蝇在正常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这说明表现型 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A、由图分析可知该果蝇是雄果蝇,此果蝇体内除精子外,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也只有 1 个染 色体组,还有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有 4 个染色体组,所以 A 错误; B、由于 Y 染色体与 X 染色体有同源区和非同源区,所以位于 X 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能在 Y 染色体上找 到相应的等位基因,B 错误; C、若此果蝇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 DX 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 DX、dY、dY,所 以 C 错误; D、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Ⅱ、Ⅲ、Ⅳ、X 或Ⅱ、Ⅲ、Ⅳ、Y,D 正确。 (3)杂交实验一母本是对 CO2 敏感,则子代全部对 CO2 敏感,杂交实验二母本是对 CO2 有抗性,则子代 全部对 CO2 有抗性,两个实验子代都表现出与母本相同的性状,而与父本不同,所以对 CO2 有抗性的性状 其遗传方式属于细胞质遗传。已知丝氨酸的密码子是 UCU、UCC、UCA、UCG、AGU、AGC,脯氨酸的 密码子是 CCU、CCC、CCA、CCG,而突变体蛋白质的第 151 位丝氨酸被脯氨酸替代,由此推测 DNA 模 板链上决定第 151 号位氨基酸的有关碱基 A 被 G 替换。 (4)由于 Y 染色体上无相关基因,且 F1 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 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1,说明 雄性有一半死亡,与性别相关联,所以突变基因在 X 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突变雌性的基因型为 XRXr, 野生型雄性的基因型为 XrY。由于 XRY 个体死亡,后代中雌:雄=2∶1,野生型:突变型=2∶1,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伴性遗传、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等知识点,综合性很强,能力 要求也很高,特别是两种病一起考虑,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5.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已知 A、B 两种植物,其中一种是阴生植物,适合在荫蔽环境中生长;另一种是阳生植物,适合在阳光 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在一定范围内,阴生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荫蔽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某小组为探究 哪种植物是阴生植物,以叶绿素含量为测定指标,用遮阳网设置了四种遮荫条件进行实验(其他条件均适 宜),结果如下表。 不遮荫 50%遮荫 75%遮荫 87.5%遮荫条件 植物 测定指标 植物 A 植物 B 植物 A 植物 B 植物 A 植物 B 植物 A 植物 B 总叶绿素含量 (mg/cm2) 1.70 1.85 1.90 2.10 1.60 2.32 1.52 2.48 叶绿素 a 含量 (mg/cm2) 1.28 1.33 1.36 1.50 1.20 1.63 1.14 1.73 叶绿素 b 含量 (mg/cm2) 0.42 0.52 0.54 0.60 0.40 0.69 0.38 0.75 叶素绿 a/叶绿 素 b 的比值 3.05 2.56 2.52 2.50 3.00 2.36 3.00 2.31请回答: (1)本实验需要提取叶绿素,研磨叶片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结果判断,____________是阴生植物。因此在一定程度的荫蔽条件下,该植物能有效地吸收光 能用于光反应,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随着遮荫程度增加,该植物叶片叶绿素 a/ 叶绿素 b 的比值变____________,表明 ____________含量相对增多,能更有效地吸收蓝紫光,从而适应荫 蔽环境。 (3)该小组欲测定在某一温度、50%遮荫条件下生长的上述两种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设计了简要的实验思路如下:将上述两种植物叶片分别置于密闭容器中,在 50%遮荫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两 种植物叶片 CO2 的释放量。该实验思路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给予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校学生 参加厦门 2009 年国际马拉松赛时,由于剧烈运动,生理上发生了变化。请回答: (1)在比赛过程中,汗液大量排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浓度____________,该激素作 用于____________和集合管,从而引起尿液的生成量____________。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_____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导到 ____________产生渴感,此时应及时补充水分。 【答案】 (1). 叶绿素被破坏 (2). 植物 B (3). ATP、[H] (4). 小 (5). 叶绿素 b (6). 50% 的遮荫条件是错的,应改为黑暗条件 (7). 升高 (8). 肾小管 (9). 减少 (10). 下丘脑 (11).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 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 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 2、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在3、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 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 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Ⅰ.(1)实验中需要提取叶绿素,研磨叶片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2)由于在一定范围内,阴生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阴蔽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从实验结果判断,植物 B 随着遮阴程度增加,总叶绿素含量增加,说明其更可能是阴生植物。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 能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有 ATP 和[H]。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遮荫程度增加,植物 B 的叶绿素 a/叶绿素 b 的比值随逐渐减小,说明叶绿素 b 的含量相对增多,能更有效地吸收蓝紫光,从而适应荫蔽环境。 (3)该小组欲测定上述两种植物叶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并比较它们的差异,50%的遮荫条件 是错的,应将上述两种植物叶片分别置于密闭容器中,某一温度、且在黑暗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两种植物 叶片 CO2 的释放量,否则光合作用会影响实验结果。 Ⅱ.(1)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 饮水。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及题目信息提取和处理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 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