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春季高 2017 级综合演练(八)
理综试题
一、选择题
1.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
B. 细胞核中合成的 t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C. 细胞核中能合成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
D. 核膜属于生物膜,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染色质.核膜由双层膜构成,膜上有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
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孔道,核仁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中,形态和数量不同,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周期性的消失
和重建,核仁与某种 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
中心。
【详解】A、染色质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A 正确;
B、tRNA 在细胞核中合成,经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 正确;
C、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C 错误;
D、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重点是对物质进出细胞核的方式的归纳,考生需要识记,核
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物质从核孔进出细胞。
2.下列有关生物学的研究及结论说法正确的是( )
A. 罗伯特森通过分析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B. 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了脲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
C. 孟德尔对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中,“F2 中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内容
D. 沃泰默设计实验研究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方式,发现了激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1、假说-演绎法又称为假说演绎推理,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
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
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2、酶的发现过程:
时间 国家 科学家 成就或结论
1773 年
意大
利
斯帕兰扎
尼
鹰的胃液可以消化肉块。
1857 年 法国 巴斯德 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
1857 年 德国 李比希
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
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德国 毕希纳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
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926 年 美国 萨姆纳 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脲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
20 世纪 80
年代
美国
切赫、奥
特曼
少数 RNA 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3、生物膜结构 探究历程:
(1)19 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
和蛋白质。
(3)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
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
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
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
有流动性。
的(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4、激素调节的发现:
(1)沃泰默实验: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
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
促进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抽取黏膜提取液,并将黏膜提取液注射到同
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流动镶嵌模型是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A 错误;
B、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了脲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B 正确;
C、孟德尔对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中,“F2 中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发现问题的阶段,C 错误;
D、激素调节的发现者是斯他林和贝利斯,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史上的内容,考生了解科学家的发现内容即可,掌握假说-演绎法的步骤,结合
孟德尔实验进行理解。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定期口服或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
C. 甲亢患者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葡萄糖、血浆蛋白和 Na+等的含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
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
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
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A、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A 错误;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B 错误;
C、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对垂体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所以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 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葡萄糖、血浆蛋白和 Na+等的含量有关,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渗透压调节的知识,考生需要在识记各种激素的作用基础之上,
理解调节的过程、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基本内容。
4.某实验小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小球藻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相对值 5℃ 10℃ 15℃ 20℃ 25℃ 30℃ 35℃ 40℃
CO2 吸收速率 0.40 0.45 0.50 0.55 0.60 1.20 1.90 0.70
CO2 释放速率 0.05 0.14 0.23 0.32 0.41 0.51 0.60 0.70
A. 测定光合速率时,各实验组的光照强度必须相同
B. 40℃条件下,小球藻的呼吸速率较大,净光合速率为 0
C. 测定呼吸速率时,必须在无光且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进行
D. 35℃条件下,小球藻光合作用所需的 CO2 来自线粒体和外界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CO2 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作用,CO2 释放速率代表呼吸作用,随着温度的增加,净光合
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先增加后降低。
【详解】A、本实验自变量是温度,所以测定光合速率时,各实验组的光照强度必须相同,A 正确;
B、40℃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为 0.7,B 错误;
C、为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测定呼吸速率时,必须在无光且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进行,C 正确;
D、35℃条件下植物净光合作用大于 0,所以小球藻光合作用所需的 CO2 来自线粒体和外界环境,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于图中所给光照下二氧化碳吸收量和呼吸作用消耗量的理解,学生要理解掌
握实际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三者之间的关系。
5.进化的红皇后假说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下列分析正
确的是
A. 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B. 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
C. 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虫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该假说认为一种生物的进化会导致其他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 项错误;
B、昆虫相应的解毒基因是随机突变产生的,并不是由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诱导产生的,B 项错误;
C、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可能是一对相对性状,并不影响昆虫 交配,这些昆虫能够进行基因交流,C
项错误;
D、该假说认为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植物,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
虫,昆虫也会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因此一种生物的进化可能会导致其他相关生物的进化,D 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研究人员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对野牛草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两种激素的不同浓度
均设置 3 个重复组。待种子萌发后对幼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的A. 应以蒸馏水浸种处理作为对照组,以 3 个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B. 在野牛草幼苗的生长过程中,IAA 和 GA3 均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 GA3 主要促进幼苗茎的生长,IAA 主要促进幼苗根的生长
D. 实验结果表明 IAA、GA3 对野牛草幼苗的生长调控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幼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对照
组应施加等量的蒸馏水浸种。该实验不同浓度均设置 3 个重复组,意在求取平均值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
【详解】A.该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因此需要设置空白对照,需用蒸馏水
浸种处理,并且以 3 个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来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A 正确;
B.生长素和赤霉素作为植物激素,只是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 正确;
C.根据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可以发现,赤霉素主要使幼苗茎段长度伸长,生长素主要使根的长度伸长,
C 正确;
D.两重性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该实验所探究 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体现了促进作用,
因此不能表明 IAA、GA3 对野牛草幼苗的生长调控均具有两重性,D 错误;
故选 D。
7.杂志 7 月 18 日刊登了北大生命科学院教授邓宏魁团队的研究成果——使用 4 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把
成年鼠的体细胞逆转为“多潜能性干细胞”。它为未来应用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可能,但是这种
诱导是否会引发肿瘤或其他安全性问题还没有解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干细胞是指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的少数具有____________细胞。
的(2)该团队利用这种干细胞培育出多只健康的小鼠。
①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随着细胞体积增大,其_________________减小,从而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②干细胞分化产生的各种体细胞核遗传信息相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 4 个小分子化合物是核糖核苷酸。采用 32P 对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进行标记,可检测到放射性的具
膜细胞器为______________,观察该细胞器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
(4)如果这种诱导引发肿瘤,与正常体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的特征包括_________。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B.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AFP)减少
C.含有的基因组与体细胞相同
D.细胞生长、分裂迅速
【答案】 (1). 分裂和分化能力 (2). 相对表面积 (3). 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复制后 核 DNA 平
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 线粒体 (5). 健那绿染液 (6). AD
【解析】
【分析】
1、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
2、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②癌细胞的形态结
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
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1)干细胞是指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的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细胞,其分裂能力较强,分化程
度较低。
(2)①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这种关系限制
了细胞的长大。
②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复制后的核 DNA 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3)32P 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 RNA 的原料,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含 DNA,能转录生成 RNA,
故可检测到放射性,线粒体可用活性染色剂健那绿染成蓝绿色。
(4)A、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转移,A 正确;
B、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等物质,因此甲胎蛋白含量增加,
的B 错误;
C、由于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转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其含有的基
因组与体细胞不完全相同,C 错误;
D、癌细胞代谢旺盛,细胞生长、分裂迅速,D 正确。
故选 AD 正确。
【定位】细胞结构、分裂、分化和癌变
【点睛】1.细胞分裂、分化、癌变及凋亡的结果和遗传物质变化
结果 遗传物质变化
细胞分裂 单细胞生物完成生殖,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 遗传物质复制后均分
细胞分化 形成不同组织和器官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癌变 形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细胞凋亡 细胞正常死亡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2.易错易混——关注以下三个易误点
(1)混淆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误认为衰老个体中细胞一定衰老。
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即为个体衰老,而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衰老个体内也有新
细胞产生。
(2)混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3)误认为只有癌细胞内才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且只要有一个基因突变即可引发细胞癌变。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
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8.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细胞间 5-羟色胺(5-HT)等物质的含量降低有关,5-羟色胺是一种能帮助
我们心情愉快的物质,其发挥作用后被重吸收至突触小体或被氧化酶氧化。下图为药物 S 治疗抑郁症的原
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中物质为 5-羟色胺,则其释放方式为________,与②结合后引发后膜________。
(2)某人患抑郁症,使用药物 S 进行治疗,据图分析药物 S 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
(3)除使用药物 S 治疗外,根据题中提供的有关信息,请再写出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出现了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是__________机体再次接受
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__________或功能紊乱。
【答案】 (1). 胞吐 (2). 发生电位变化 (3). 药物 S 与 5-羟色胺的转运蛋白结合。抑制 5-羟色胺
的重吸收 (4).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氧化酶的活性,增加 5-羟色胺浓度 (5). 已免疫
(6). 组织损伤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分析:图示为药物 S 治疗抑郁症原理,①为突触小泡,②为突触后膜的受体。
2、突触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是因为神
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
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1)①中物质为递质,释放方式是胞吐作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引起后膜电位
发生改变。
(2)5-羟色胺发挥作用后被重吸收回突触小体或被氧化酶氧化,5-羟色胺含量降低,使人患抑郁症,使用
药物 S 进行治疗,据图分析药物 S 的作用机理药物 S 与 5-羟色胺的转运蛋白结合,抑制 5-羟色胺重吸收,
增加突触间隙中 5-羟色胺含量。
(3)治疗抑郁症需要增加 5-羟色胺的含量,所以可以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氧化酶活性,增加 5-羟色胺浓度。
(4)过敏反应是已免疫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兴奋的传导、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需要理解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及治
疗的原理。
9.三峡水库蓄水后,当地政府加强了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使沿岸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有效减少了水土
流失。
(1)宜昌大老岭是三峡库区的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有丰富的植物、鸟类和兽类资源,是旅游观光的好
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大力投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三峡库区的森林植被得到了有效的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是三峡库区某河流段的三个营养级(甲、乙、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j 表示能量值。若甲
为第一营养级,则 a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与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f________(填“包括”或
“不包括”)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直接 (2).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3). 生产
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4). c/b×100% (5). 包括 (6). 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一部分会通过呼吸作
用消耗掉,还有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分解者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
(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2)流向下一营养级;
(3)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4)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
量。
【详解】(2)旅游观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3)a 表示甲(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和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之比,所以乙与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 c/b×100%;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不属于丙同化的能量,
属于乙同化的能量,所以 f 包括了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一部
分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还有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分解者,所以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能量流动的过程,考生需要结合图解分析该过程,同时注意粪便不属于本营养级同
化的能量。
10.萤火虫曾被视为七夕的浪漫礼物。如今却由于人们的大量采集与买卖而导致数量锐减,拯救萤火虫,刻
不容缓。回答下列问题:
(1)萤火虫的体色由位于 2 号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 A+(红色)、A(黄色)、a(棕色)控制,且 A+A+
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只有当基因 B 存在时,上述体色才能表现,否则表现为黑色。现有红色萤火虫(甲)
与黑色萤火虫(乙)杂交,F1 中红色:棕色=2: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1 中棕色个体交配
产生的 F2 中棕色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2)欲判断 B、b 基因是否位于 2 号染色体上,现利用 F1 萤火虫设计如下实验,请预测实验结果(不考虑
交叉互换):
①实验方案:取 Fl 中一只红色雄性萤火虫与 F1 中多只棕色雌性萤火虫进行交配,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 B、b 基因不在 2 号染色体上。
b.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 B、b 基因在 2 号染色体上。
【答案】 (1). A+aBB 和 A+abb (2). 3/4 (3). 红色∶棕色∶黑色=3∶3∶2 (4). 红色∶棕色∶
黑色=2∶1∶1 或红色∶棕色∶黑色=1∶2∶1
【解析】【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
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由题意知,A+AB_、A+aB_为红色,AAB_、AaB_为黄色,aaB_为棕色,__bb 为黑色;红色
萤火虫甲(A+AB_、A+aB_)与黑色萤火虫乙(__bb 为黑色)杂交,F1 中红色(A+AB_、A+aB_)∶棕色
(aaB_为棕色)=2∶1,说明甲乙都含有 a 基因、甲不含有 b 基因,因此亲本基因型是甲为 A+aBB,乙为 A+abb;
子一代棕色个体的基因型是 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BB∶aaBb∶aabb=1∶2∶1,棕色个体的基
因型是 aaBB 和 aaBb,概率是 3/4。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B(b)基因是否也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如果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
组合定律,遵循连锁定律,如果不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中红色雄性萤火虫的基
因型是 A+aBb,多只棕色雌性萤火虫的基因型是 aaBb。
a、如果 B、b 不在 2 号染色体上,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A+a∶1aa)(3B_∶1bb)
=3A+aB_∶1A+abb∶3aaB_∶1aabb,分别表现为红色、黑色、棕色、黑色,所以红色∶棕色∶黑色
=3∶3∶2;
b、如果位于 2 号染色体上,A+aBb 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 A+B∶ab=1∶1 或 aB∶A+b=1∶1,aaBb 产
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 aB∶ab=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BB∶A+aBb∶aaBb∶aabb=1∶1∶1∶1,分别表现为红色、红色、棕色、黑色,红色∶棕色∶黑色
=2∶1:1 或 A+aBb∶aaB_∶A+bb=1∶2∶1,分别表现为红色、棕色、黑色。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
系,结合题干分析出各种表现型的基因型,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桃子味道酸甜,维生素 C 含量丰富,以桃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汁及经发酵制成的果酒维生素 C 含量较
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果汁时常加入果胶酶,因为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从而提高果汁的出汁
率和澄清度。由于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为了降低成本,使果胶酶能被再次利用,一般采用物理吸附法或
_____________将其固定,固定化酶一般不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产果胶酶 微生物时,可从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取样,将土壤滤液加入含有果胶的液体培养基中
进行选择培养,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酶解,法和吸水涨破法制得果胶酶粗
提取液,为进一步纯化分离果胶酶,可将样品加入_______中进行洗脱、收集,最先洗脱出来的是样品中分
子量___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的蛋白质分子。
的(3)判断纯化的果胶酶是否达到要求,需要进行蛋白质纯度的鉴定。在鉴定的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半乳糖醛酸 (2). 化学结合法 (3). 酶分子较小,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4). 增加
产果胶酶的微生物的浓度(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繁殖,促进目的菌的生长繁殖”) (5). 凝胶色谱柱
(6). 较大 (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解析】
【分析】
1、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
糖醛酸,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2、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
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酶常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
【详解】(1)制作果汁时可以加入果胶酶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从而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
清度。果胶酶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将果胶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固定化酶一般不采用包埋法,
原因是酶分子较小,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2)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产果胶酶的微生物的浓度(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繁殖,促进目的菌的生长繁
殖”);纯化分离蛋白质,可以采用凝胶色谱法,将样品加入凝胶色谱柱中进行洗脱、收集,由于分子量较
大的蛋白质不能进入凝胶内部,所以路程短,速度快,最先洗脱出来。
(3)蛋白质纯度的鉴定使用最多的是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点睛】本题考查果胶酶、固定化技术、凝胶电泳法和凝胶色谱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果胶酶在果
汁生产中的作用,识记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方法,识记凝胶电泳法的原理,识记凝胶色谱法的原理,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