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陕西榆林中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陕西榆林中学)

ID:421851

大小:13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联结的渴望……正如这些例子一样,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 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同样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 语 注意 事项: 文 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 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 来一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 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 转移的热潮。 对许多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者而言,产业资本的涌入“资助”了他们的个人爱好,甚至可以以 此维生。对于时尚与互联网领域的那些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则给了其强劲的力量生产相关产品,推 动传统文化的流行。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本,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正面作用,同时防范其负面影响, 更是传统文化潮流的传播者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座位号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密 封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考场号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阅读题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完成时”。 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 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 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 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摘编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不 一、 ( 2020 届高三月考)现代文阅读(36 分) 订 从屡屡创下收视率纪录的综艺节目,到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再到回头率颇高的“汉服 控”,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 装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 10 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悄然 准考证号 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不仅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理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 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惊讶透着欣喜。 放眼望去,几乎年轻人感兴趣的每一个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受争议 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 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衣服、潮牌球鞋等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 A.从综艺节目到各类文创产品再到“汉服控”,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正成 为一种时尚新潮。 B.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精神图腾的汉服社群,登上播放热榜的传统乐器,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时 尚领域的深远影响。 C. 传统文化为小说、 影视等领域的原创者们提供了灵感, 由此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备受青少年喜爱。 D.摸清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融人、引 导袭来的“国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 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 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 “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精神图腾的汉服社群”的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 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也就是“许多”不等于“所有”。故选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只 卷 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 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擅变而成的文化作 姓名 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的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 流动。只有摸清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具体影响,我们才能对这股潮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 更好地认识、融入、引导这种潮流。 此 班级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 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工装裤的流行,迎合了二次工 业革命中社会大众对生产便利的追求;社交网络的流行,迎合了当代人在网络时代对更丰富的人际 A.文章分别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现实思考三个方面来论述传统文化“再流行”。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两个关键因素,相比较而言,产业资本流动 的作用更大。 C.文章通过工装裤迎合了生产便利的需求等实例,论证了社会需求为传统文化再流行提供了原动力 的观点。 D.文章末段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走向及影响抱有期待,另一方面也指出要防止可能出现 的消费狂欢,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 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 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曲解文意。“产业资本流动的作用更大”的表述 错误。从文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可看出,社会发展的需求比产业资本流动的 作用大。故选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 项,以偏概全。“表现为综艺节目、文创产品和‘汉 服控’这三个方面”的说法不准确,文中第一段是举一些实例,传统文化“再流行”不仅仅指这三 个方面。B 项,因果倒置,从文中“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 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同样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可以 看出,即先有这样的“需求”,最后促使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D 项,表述太绝对。“只要??就 一定??”条件关系不成立。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国家人文历史记者: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两个主要方面,而其中旧城 改造极受公众关注,那么,旧城到底应该如何来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邓其生:城市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大,城 市规模自然要扩大。城市扩大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破旧城、建新城;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 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目前,全世界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大都是按后一种发展模式而保存 下来的。纵观世界级的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均采用全面严格保护古 城的策略,较好地保留了旧城的历史风貌,在旧城外建立完全现代化的新城。古城定位为博物馆、 旅游城、购物城,以全面保护为主,开发为次。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旧城保护、改造大多是 亏本的, 一般都是通过开发旧城外围土地来补贴旧城保护, 而不是拿旧城开发来赚钱。 “破旧立新” 将会对旧城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是旧城“旧貌变新颜”,失去了特征;二是旧城肌理受到破坏, 成为破旧的城区,出现生态恶化、治安不好等现象;三是旧城的古遗址、古建筑、历史环境受到破 坏。 (摘编自《“新陈代谢”式的旧城改造,古建筑该怎么保护?》 ) 材料二: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 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 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营 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就拿安 徽桐城的“六尺巷”来说,因为“一纸 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给后人以 心灵启迪,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丰富城市风 貌那么简单,还关乎百姓的精神世界。 然而,一些城市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重物质遗产、轻非物质遗产,重经济价值、轻精神价值, 忽视文化的传承,不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以至于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等问题。大同 小异的“钢筋水泥森林”,千 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让城市的精神气质荡 A.让 10 年前的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传统文化“再流行”,表现为综艺节目、文创产品和“汉服控” 这三个方面。 B.我国社会处在崛起、上升期,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进人流行殿堂,由此产生对自我认同 和肯定的特定需求。 C.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资本向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转移,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不可 忽视的促进作用。 D.身处传统文化的“再流行”潮流中的人只要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察和思考,就一定会为传统 文化注人新的内涵。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 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 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 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 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 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 然无存。一位学者曾感慨,“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如此,“记 住乡愁”“诗意的栖居”从何谈起?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 历史文化遗产”,下一番“绣花”功夫,我们才能让城市舒展其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有 更多的精神滋养。 (摘编自《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 材料三: 老城重组,不是回到过去。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镭曾多次呼吁:“我们放眼世界, 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 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 大栅栏地区保留了上百条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近来,胡同深处 出现了一处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微公园――由一处菜市场改建的百花园。留白建绿、拆违还绿, 充分挖掘城市边角地、闲置 地,将休闲空间建设与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结合。 (摘编自《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材料一中,记者的提问单刀直入,不蔓不枝,建筑学教授邓其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重点 突?,条分缕析,所举事例具有代表性。 B.“破旧立新式”是和“新陈代谢式”完全不同的旧城改造方式,即便是“旧貌换新颜”,也会带 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必须警惕。 C.由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可以推出,当游客来到洞庭湖滨的岳阳楼时,他们一定会被范仲淹“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染。 D.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妥善保护,惟其如此,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城市的文脉和精神 才得以延续,城市才能舒展其生命活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 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 项,“他们一定会被范 仲淹??”错误,应是“可能会”,历史建筑有文化内涵,参观者也应该具备起码的文化素养,才 会产生精神感染。故选 C。 6.两位建筑学家邓其生和吴良铺的谈话内容有怎样的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分) (6 【参考答案】相同点:旧城需要得到切实保护。不同点:邓其生认为可以采取“新陈代谢”的方式, 在旧城外建新城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旧城适度开发,按“新陈代谢”的方式发展;吴良镛认为保 护旧城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通过一些精巧的设计建设,使旧城更美,让 “旧城”变“老城”。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 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 主要的信息。相同点,材料一,邓其生,“城市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大, 城市规模自然要扩大。城市扩大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破旧城、建新城;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 城”,材料三,吴良镭,“我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 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 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即旧城需要得到切实保护。不同点: 材料一,邓其生,“一种是在旧 城外建新城,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目前,全世界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大都是按后一种发 展模式而保存下来的”,材料三,“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镭曾多次呼吁” “我们放眼 世界,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 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 设计。”即保护旧城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通过一些精巧的设计建设,使 旧城更美,让“旧城”变“老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A.所谓“新陈代谢”方式就是在旧城外建新城,世界上保留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 伦敦、意大 利罗马等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B.保留下来的旧城要有合理的定位,如建博物馆,进行旅游、购物,对旧城要进行全面保护,适度 改造,但不能开发旧城从事商业营利活动。 C.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如果遭到破坏,那么, 此地的宽容忍让的文化气息就会荡然无存。 D.我国一些城市旧城改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保护文化遗存的意识,城市的建设形式单一,缺 乏个性,使城市失去特有的精神气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 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 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所谓‘新陈代谢’方式就是在旧 城外建新城??”错误, 由原文“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 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可知“新 陈代谢”方式指的是旧城的发展模式,而“旧城外建新城”指的是“城市扩大的模式”的一种,选 项将这两个概念弄混了。B 项,“不能开发旧城从事商业营利活动”错误,原文“以全面保护为主, 开发为次”表明是可以开发旧城的,另外旅游、购物也是商业活动。C 项,“??如果遭到破坏, 那么,此地的宽容忍让的文化气息就会荡然无存”错误,过于绝对。故选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风庐乐忆 宗璞 清华园乙所曾是我的家,它位于园内一片树林中。小时候觉得林子深远茂密,绿得无边无涯, 走在里面,像是穿过一个梦境。这年夏天,有人在林中播放音乐,这大概是所谓的音乐茶座吧。凭 窗而立,音乐像是从绿色中涌出来,把乙所包围了,也把我包围了。常听到的乐曲有舒伯特的《未 完成交响曲》 、贝多芬的《田园》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等。特当音乐响起 时,小树林似乎扩大了,绿色显得分外滋润,我又有了儿时往一个梦境深处飘去的感觉。 清华音乐室很活跃,学生里音乐爱好者很多。学余乐手颇不乏人,还出了些音乐专业人才。我 是不入流的,只是个不大忠实的听众而已。因为自己有的唱片很有限,所以常和同学一起到美国教 授温德先生住处听音乐。温先生教我们莎士比亚,又深谙古典音乐。他没有家,以文学和音乐为伴。 在他那里听了许多经典名曲,用的大多都是 78 转唱片。每次换唱片时,他都用一个圆形的软刷子把 唱片轻刷一遍,同时讲解几句。他不是上课,不想灌输什么。现在大家都不记得他讲了些什么,却 记得他最不喜欢柴可夫斯基,认为柴可夫斯基太感伤。有一次听肖邦,我坐在屋外台阶上,月光透 过掩映的花木照下来,我忽然觉得肖邦很有些中国味道。后来从《傅雷家书》中得知中国人适合弹 肖邦,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偏爱肖邦。 以后在风庐居住的约四十年中,听音乐的机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忽多忽少。只是再没有固定的音 乐活动了,也没有人义务为大家换唱片了。最后一次见到温德先生是在北大校医院楼梯口,他当时 快一百岁了,独自坐在轮椅上,盖着一条毡子。我忙趋前问候。他说:“他们不让我出去!告诉他 们,我要出去,到外面去!”我找到护士说情。一位说,下雨呢,他不能出去。又一位说,就是不 下雨,也不能去。我只好回来婉转解释,他看住我,眼神十分悲哀。我不忍看,慌忙告别下楼去, 一路??细雨中,我仿佛偏偏听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这几年较稳定,便成为愈来愈忠实的听者,海淀这边有音乐会,常偕外子前往。好几次见满场 中只有我两人发染银霜,也不觉得夹在后生群里有什么不妥。有一次中央乐团先演奏一个现代派的 名作,休息后演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在饱受奇怪喧嚣音响的磨难之后,觉得第七交响曲真好听! 它是这样平和而熨帖,用一句话形容,让人全身五万六千个毛孔都通开了。在海淀听过几次肖斯塔 科维奇,发现他是那样深刻,和我们心的深处很是贴近。还有一年严冬,在病榻上躺了差不多一年 的我,不顾家人反对,远征到北京音乐厅听莫扎特的安魂曲。刚见莫扎特这几个字,便觉得安慰。 严肃音乐不景气,音乐会少多了;即使有,也往往听者寥寥。有人说,要听音乐,当然还是该 自己拥有高档的设备。我毫无这方面的志趣。我憧憬的是家徒四壁,想看书到图书馆,想听音乐一 按收音机。许多国家有专播古典音乐的电台,我希望我们在这一点能赶上,不必二十四小时,八小 时就够了。 现代音乐理论家黎青主曾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并引马丁路德的诗句:“谁从事音乐就是 有了一份上界的职业。”他自己解释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音乐在诸门 艺术中确实是最直接诉诸灵魂的,最没有国界的。对“上界的语言”这话,我还想到两层意思:一 是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另一层意思我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能听一点古典音乐的人有福了。 (选自《铁箫人语》 ,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开头说走在树林中“像是穿过一个梦境”,一是因为林子绿得尤边而神秘,二是因为音乐仿佛从 绿色中涌出,让“我”有一种梦幻感。 B.作者详写在清华园听音乐的经历,既是为了凸显这是自己接触古典音乐的开始,也是为了跟下文 写在风庐听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C.作者写自己常偕妻子前往海淀听音乐会,旨在表明自己对于古典音乐的喜爱,从而传达一种物是 人非、今不如昔的特有人?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