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3 月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 语文 (本试卷考试时间 L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 姓名、 班级、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用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 毫米及 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城。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的鲁迅、沈从文,到 40 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 80 年代以后的 汪曾祺、 莫言....众多乡土小说家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 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 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而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 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 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 ,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 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 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 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 “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 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 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 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 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 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 ,沈 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数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 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地多年的他们早已 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 “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 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 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 饰。 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 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 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 旅游新宠, 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 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 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 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 为“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道路。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 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不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 我们 有理由相信,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 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无可 避免的。 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 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出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迅、 沈从文、 孙犁、 汪曾祺等作家都创作过乡土文学作品, 都创立过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B.乡村是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而中国的城市化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 C.有些乡里作家不想告别农民式的观念意识,依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 D.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乡土文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针对“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逐层论证,层析清晰。 B.文章从作家的观念意识和乡土所处时代语境等方面,来论证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 C.文章以沈从文、 莫言为例, 直接论证乡土文学的创作不会随着乡土空间的变小而走向衰落。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归纳出乡土文学不会消亡的缘由,并提出乡土文学重焕生机的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使乡土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 丰的领域。 B.农村的“城市化” 、农民的“市民化"乃至乡土作家的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都需要较 长过程。 C.“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家园,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是对“城镇化”发展的有效 补充或修正。 D.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 挑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 电话号码、 身份证号码、 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 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 有可能是指人脸、 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 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 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想要收益,看不见责任。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 但也不得不追问的是, 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 自觉性? 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情势似乎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 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来了,甚至看个新闻 APP 也索要人脸权限。 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护吗?经验告诉我们,有 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 ,有删改) 材料二: 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 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器识别)。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 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更低。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 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 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 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 会对国家安全产 生严重危害。故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 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被非法处理。 除了唯一性,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 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 在不经过自然人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二天会被摄像头拍下 70 次。 此时, 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 这就要求法律对于哪些组织 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程啸《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 ,有删改) 材料三: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 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 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 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 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 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 实现人脸识别安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 ”范浩强表 示。 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孙立斌认为, 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 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 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 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 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 ,有删改) 4.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采集于人体的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 B.人脸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 C.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D.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的情况下, 人脸信息就可被读取获得, 这令许多欧美 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非常担忧。 B.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指纹、 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 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特 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C.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 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 当事者受到现实损 害后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D.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特性, 而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相对不便, 实现 大规模商用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6.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杨妈 凌叔华 高太太一瞧来上工的杨妈满身穿得利落干净,相貌诚实,心里便很高兴,她笑道:“得 做的活儿, 都是零零碎碎的杂事, 自然不会怎样闲空, 可也累不坏人, 你没有什么做不来吧?” “做得来! ”杨妈黄瘦的脸上陪着笑说, “有一件事,我得先给您提明白,就是在一个月 里,可以不可以让我出去走一天?” “你要有一天回家瞧瞧是不是?” “不是,我们家里早就没有人了。 ”她依旧笑着回话, “为了我的孩子。 ” “哦,一个月出去看一次儿子 “唉,太太,看得见就好了”她苦笑看说, “我是出去找他呵。丢了他已经一年零两个 月了。 ” “怎样丢了的?” “都是我瞎起了要强的念头,积攒了几个钱,就硬要他上学念书,才念了几个月就不肯 念,他说还不如去当兵,只叫他的学伴传一句话。 ” “你不知他住哪里,他也没往家通过信吗?” “唉,连住处都没给我一个。 ” 说完了这些话,杨妈穿上围裙一样样的按着吩咐做起来。 一晚,高先生写完了明天在大学讲的讲义,钟已响过一点,他走过院子,看见杨妈低首 缝纫的影子又印在纸窗上。第二天杨妈在洗衣服,太太说:“杨妈,你不要想我们不让你晚 上做活儿是有什么意思啊!我们看见你身子不大强,恐怕你会熬坏了。 ” “我应当早就跟太太提明!晚上做的衣服是给我家孩子做的,您看一天比一天冷起来, 兵营里听说还没有派棉袄下来,有时弄不出钱还许不派了,可怜,那孩子走时只穿一身单裤 褂,那时还是刚过端午节的第二天??” 过了几个月,一天清早杨妈又告了假挟着个包袱上街去了。下午太太坐在房里打编物, 忽然望见院子外有个三十多岁乡下打扮的女人,说是杨妈的亲戚。 “你是杨妈堂妹吧。杨妈乡里还有什么亲人没有?她的儿子怎样,有出息没有?” “唉,别提了!念过一年书,给学塾的先生赶出来了,后来送去杂货铺子做学徒,人家 起先不肯收,姐姐央了多时才答应了。 ” “在铺子当学徒也很好了。 ” “唉,这孩子哪做得了学徒呢,不到两个月,说是受气病了,他妈只好接他出来,过了 些时姐姐在城里替他找了一处学塾,把他送了去,正经的过不了三个月,就跑掉了。 ” “他是跑去当兵,杨妈说的。 ” “他走的前一天跑到妈那里诉冤,说先生罚他跪了半天,还骂他许多话,他立志不念书 了,他要去当兵,当了兵,一下运气来,发起来也很容易,那时叫先生瞧瞧他有没有出息。 姐姐好说好劝哄了半天送他回学塾去,第三天学塾来人说他逃走,就四处求人给找,都没有 消息有人说好像瞧见他跟着招兵的走了。 ” “他多大了,待他妈怎样?” “去年十九岁了,按说也不算小!还是不懂事,见了妈,说不到三句话就是要钱,妈有 时给慢了些,他就瞪了眼。 ” 次日午后,想起昨天的话,太太道:“昨天看你回来不言不语的,还是没消息吧?” “唉, ”杨妈叹口气回道, “他也许要给我一个信,没有法子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