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六校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
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
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
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
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
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
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
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
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
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
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
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他们眼见财富和地
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
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
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
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
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
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
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
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者更有之。所幸
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
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
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
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
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
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效,试
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服散后
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
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
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
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
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和潮流
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出汗才能抒发,却
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
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
不经意间成就了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
古书中。
B. 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
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 《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公开的
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 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面寻求精神上的逃避,追求精神自
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复杂表现。
B. 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 在论述魏音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的重要影响。
D. 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型例证使读者
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学家何晏发明 “五石散”为六朝名上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的良药,使他
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 《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高贵优雅而
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 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其实是
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D. 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
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
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
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 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
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 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B 项,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
意义。
【3 题详解】
的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
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
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先河。,“使他们……
赞誉”说法不合文意。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
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
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
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
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
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
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
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
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
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
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
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
胜”的新阵地。
(摘自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
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
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
“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
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
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
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
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
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
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
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
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
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
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
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
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
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
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
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
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
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摘自新浪网)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 变,
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 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 问题,
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 解决很
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 对比,
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 而是在
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 材料性
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 力贯彻
“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6.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4. A 5. A
6. 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
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对策:搞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
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
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个选面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个重点,对文章的
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
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故选 A。
【5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
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定区别,命
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不……而在”说法绝对;由原文“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
术上的”可知,也有技术上的原因。
C 项,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
D 项,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是“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
要……就”。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
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
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
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
单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先到文中圈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事
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
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
部分人才严重缺失”,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技术上差距;缺乏工
匠精神;心态和思维模式、文化、环境上有差距;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专业技术
人才严重紧缺;等等。然后再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回答发展的对策:注重人才培养;企业要转
变生产经营理念;倡导“工匠精神”;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
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
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
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
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
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
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城三月
萧红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
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
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
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辈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
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
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
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
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
衣裳,她不去剪裁。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
时提醒。她的母亲以为年轻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不然总是贪玩。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
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
出嫁。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
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
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
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
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
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
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
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
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
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
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
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
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
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
吗?”
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
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
来了。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
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
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也很好,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
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
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
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
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哥哥看了
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
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
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处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
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
翠姨的马车来。
(节选自《小城三月》,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翠姨身世的介绍,既表明翠姨和哥哥有恋爱的可能,又暗示翠姨生活凄苦,没
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
B.哥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慕是不露痕迹的,但从翠姨坚决要“念书”,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
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互相倾心。
C.翠姨的母亲“什么事都问到了”,却唯独不知道翠姨内心的真正想法,小说以此反映了母女
之间的隔阂,表现了翠姨的孤独。
D. “我”是翠姨命运的见证者,在众人都不懂得翠姨的情况下,“我”却表现出对翠姨和哥
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
8. 翠姨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着力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接触到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如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尊敬,后
来勇敢要求读书等。②性格内敛、含蓄。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不告诉母亲,也没有
明白告诉哥哥。③执着于内心情感。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改变。
④无力冲破伦理观念和时代、社会的束缚。尽管深藏对哥哥的喜爱,但无法明白表达,只能
抑郁而死。
9. ①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表现翠姨死后的凄凉;②柳哨声与“杨花”“榆
钱”等意象,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③姑娘们换装的形象,
既表现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
【解析】
【7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储备常出现问题有助于快速做出判
断,选项常见病症:时态有误,空间错位、遗漏信息、判断绝对、程度或范围有变、张冠李
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逻辑问题。
A 项,根据翠姨的身世,不能得出“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的结论,
原文说 “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
依了她”“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
说。’”可见,翠姨的生活并不凄苦,她的悲剧有时代原因,更有性格因素,假若她敢于表露心
迹,争取婚姻自由,结局也可能会被改写。
B 项,从“念书”“常常落泪”等细节中看不出“早已互相倾心”,此选项推断无据,原文说“翠姨
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
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哥
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哥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可见,翠姨是
一厢情愿,“哥哥”并不知情。
D 项,“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不正确,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分析,翠姨
敢爱但并不敢直言为自己努力争取婚姻自由,“哥哥”属于不知情状态,所以还不能说是两人的
爱情,更不能用“热烈”形容,结尾部分委婉含蓄地表现了“我”对翠姨命运悲剧的“理解和同
情”,并非对爱情的理解和同情。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
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
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
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答案中“接触到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性格内敛、含蓄”“执着于内心情感”“无力冲
破伦理观念和时代、社会的束缚”等信息属于性格特征;“如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尊
敬,后来勇敢要求读书等”“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不告诉母亲,也没有明白告诉哥
哥”“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改变”“尽管深藏对哥哥的喜爱,
但无法明白表达,只能抑郁而死”属于简要分析(举例证明)的内容,答案不唯一。比如翠
姨勇敢地要求读书,说明她向往新的生活;再如她喜欢哥哥,宁愿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愿出嫁,
说明她的执着;但是她不敢表明对哥哥的喜爱之情,说明她还是受到伦理思想的束缚。【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
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同情、遗憾,引人思考,深层
次探究原因。回答本问题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描写的具体内容,二是这些内容与翠姨的关
系,三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题干中“小说结尾着力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以及答案③中“姑娘
们的换装形象”是对结尾段大意的概括分析; 答案①“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
②“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 是对手法的总结分析;其中“表现翠姨死后的凄凉”“表明
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既表现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
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是朝向主旨情感的效果归纳。另外还可以总结概括
到结构上照应上文和题目,升华深化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同情,以及反对封建时代腐朽制度对
人类精神的束缚的思想感情。所以文章最后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和人们快乐的生活,以此
与翠姨坟头的落寞对比,表现翠姨死后的凄凉;从刚发芽的柳条到榆钱满地,说明春天很快
就消逝了,以此衬托翠姨美好青春的逝去;姑娘们换装,表现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
的怀念等。
【点睛】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
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
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
旨。
④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
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
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
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
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
误遗火廷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
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
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
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
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
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
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
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
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
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
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
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
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
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乐夫天命复奚疑 B. 而莫之夭阏者C.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
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 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
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
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
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
的人。
(2)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做此题若会翻译相关句子则问题不大,如果遇到生僻词太多导致
翻译不通时就需要一些方法技巧,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应该广泛储备断句技巧,文言文断
句的常用方法有:(1)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2)察
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
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3)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另外句式整齐,
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4)据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
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做本题时首先尝试译句: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
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据翻译可以确定答案为 B。
也可以使用排除法,首先仔细辨析四个选项之间的异同,快速找出明显错误处,以便排除。
本题 “博览无不通”和“不为章句”之间是很明显的对比关系,用表转折的“而”连接,
可见“而”前需要断开。可排除 AD。
“乃牧豕于上林苑中”,这是介词结构或叫状语后置句,“于……中”是固定结构,可见,应
该在“中”字后断开,据此排除 C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做这类题考生应该熟悉常见的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为动
句等等。本题
A 项, 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复疑奚”;
B 项, 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夭阏之”;
C 项,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童子知何” ;
D 项,今而见择,敢不请罪,大意是“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可见“见”表被动,
这是被动句;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常见问题有重点词语翻
译不准、时间混淆、发生事件杂糅、承接递进关系颠倒,强加因果等等。做这类题态度一定
要认真,耐心细致,逐字逐句检查,常常是一字之差。
B 项,“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顺序
有误,原文是“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可见孟氏先
请求制作粗布衣服等,等到出嫁时,才梳妆打扮,盛装入门。
故选 B。【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
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誊写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注
意以下关键词句的理解:(1)耆老,老人们;恒人,平常人;乃,就;责让,责备,同义复合
词;长者,道德品质高尚的人。(2)势家,有权势的人家;高节,高尚节操;女,名词作动词,
把女儿嫁给……。
【点睛】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
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
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
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
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
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
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参考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
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
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
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
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
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
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
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
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
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
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
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
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
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
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
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 于是给她起了个
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如此苟且偷
生?”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
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
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
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吴要离墓旁。
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完,妻子回到扶风
老家。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滕王阁诗
唐代: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高耸入云,面临
着江水,阁中的人可以据此眺望远山、欣赏秀水。
B.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
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C. 颔联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等意象营造出华美祥和的意境。
D. 颈联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闲云潭影”写出了滕王阁的落寞空寂,“日悠悠”“物
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
15. 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
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
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能力。诗歌赏析题解题方法有: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
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
“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
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③体味诗
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
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
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
所求的答案。
C.项, “营造出华美祥和的意境”,表述不当,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
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 “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做简要分析”,
明确了答题区间。题干虽然问的是作者的感慨,但解答此类题一般按照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
也就是先解答出浅层意,一般指翻译句子,一般属于深层情感产生的原因,有手法的话也要
点明。常见情感类答题术语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本
题考查的内容属于生活杂感,具体内容包括(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盛今衰的感
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感伤(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
首先翻译相关诗句为“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
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
的了”“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然后揭示出深层次诗人的感慨:首联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中更进一步
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点睛】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
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
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
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
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
《秋思》就创造了 11 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
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
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
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
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
答题。
译文: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早晨南浦飞来
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
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修建这滕王阁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
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注释: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槛:栏杆。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山容水态,极尽色彩变
幻之美。
(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 孤独处
境,其内容和写法与李白《月下独酌(其四)》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高度相似。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包含过去的错误已无法挽回,而未来还来得及补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逍遥游》中,包含庄子认为真正能达到逍遥游境界的三类人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潦水尽而寒潭清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3). 茕茕孑立 (4). 形影相
吊 (5). 悟以往之不谏 (6). 知来者之可追 (7). 至人无己 (8). 神人无功 (9).
圣人无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
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
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
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
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
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中要注意“潦”“ 凝” “茕茕孑
立”“ 以往”“ 形……吊”“ 知……之”这些字。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的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
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
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______都领先于世界。但是近代,中
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比
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 )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
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_________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_________。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
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
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
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
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_____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现在的世界科技和经济“超
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 区域 机制 发祥地 开垦
B. 领域 机制 发源地 开辟
C. 区域 机理 发祥地 开垦
D. 领域 机理 发源地 开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 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B. 但是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C.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
D.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崛起和工业的突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德国转到美国,再到英国。
B. 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德国转到英国,再到美国。
C. 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18 世纪以来,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
D. 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的【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可以借助求同存异法,找不同语素,也可以结合语境,看对象、性质、类别等
是否符合,语法功能或者情感色彩、语体风格等也是可以参考使用的角度。
(1)区域:指土地的界线,强调客观性,有形可见。领域:意识形态或社会活动的范围,多
为无形的抽象的不可见的。这里是“科技和经济",属于意识或社会层面,所以第一空选“领
域”。
(2)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机制:此处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
式。“机理”显然不合语境,且前面有“体制”,从性质和范畴方面看第二空应该填 “机
制”。
(3)发源地:①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②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发祥地:指帝王祖先
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文化等起源的地方。结合前语境“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属于事
物的起源,第三空选“发源地”。
(4)开垦:①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比如说
开辟航线。后面语境有“先河”,所以第四空选“开辟”。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
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 项,成分残缺,“近代”前缺了动词“到了”,但是应该关联分句;
C 项,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由“纷纷”可知,“或”应改为“和";
D 项,搭配不当,正确搭配是“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属于语言运用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即补写语句的能力,属于连贯得体衔接方面的内
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
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相互照应
性。
第二段讲述的是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可发现,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的转移顺序就是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排除 A、B 两项。“18 世纪以来”承接上文“近代”,
应该放在句首,排除 C 项。
故选 D。
20.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在三亚旅游时,偶遇来此度假的老乡,虽彼此没问姓名,但交谈甚欢,正所谓“冋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 从古寺返回驻地时已是深夜,虽然经历了在黑黢黢的山林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惊吓,但总算平安到达。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必因为眼前的一点困难而迷茫,只要坚定信心,
成功之日就终会到来。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毕业前夕,室友都无心睡眠,你一句我一句地回忆
着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环境的得体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所给的诗句。A 不符合旅游的语境,此处没有“沦落”之意;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形容空前绝后,用在此不合语境;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于爱人之间,不
合语境。
21.某淘宝店家发错了客户订购的货物,下面是一封致歉函,其中有五处不恰当的表述,请指
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尊敬的顾客:
您好,首先在此向您表达发自内心的由衷歉意。因为我们的疏忽,客服发错了货物,给
您带来了麻烦,请多多笑纳。由此产生的运费,将由我们全部负责,同时为了表达我们的诚
意,我们将惠赠您一份小小的礼物,请您收下就行!欢迎您再次帮助本店。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去掉“发自内心的” (2). (2)“笑纳”改成“担待”或“包|海涵” (3). (3)“惠赠”改成“敬赠” (4). (4)去掉“就行” (5). (5)“帮助”
改成“光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一个转
达思想、表达感情、交流信息等的语言传递的过程。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
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
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进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
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
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得体”意思是要适用情境条件,即要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
求,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本题中“由衷”,就是发自内心的意思,两者连用重复啰嗦,故删掉其一;笑纳,请人接受馈赠
时说的套语,敬辞,用在句中对象不对;惠赠,称人赠与自己的敬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最后一句 “欢迎您再次帮助本店”,“帮助”,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不得
体,改为“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
【点睛】重点难点:全面了解语言得体的重点与解题的技巧
(一)正确使用谦敬语
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
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吸能手于已方。
有人把谦敬词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处人”一句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里冠以
“家”,如家父(严慈)、家母(家慈)、家叔、家兄;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
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时,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
等。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鄙”(如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遇见,称自己的意见)
等等。
常见的敬词有“贵”(如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作品)、“高”(高见,称对
方的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
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
(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鼎力,对对方的
帮助表示感谢)等等。(二)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恰当的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能准确严密的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态度。
要注意的是,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褒贬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语境中,也就是运用“反
语”的修辞方法时,褒义可变成贬义,贬义可变成褒义,用这种说反语的方法起来讽刺作用。
(三)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
做到语体色彩得体,必须分清是口语体还是书面语体。口头语体包括一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
体。书面语体包括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
硬要使用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杂志联合中国青年报开展“强国一代,青年之问”收集活动,统计了当代
青年最为关注的前 20 个“强国之问”,其中包括:
乡村儿童、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强国一代科技人才具备什么素养?
年青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时代使命?
明星如何用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放眼全球,中国青年的自信源自哪里?
个人的小梦想,如何融入到伟大中国梦?
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怎样辨别一个人能否成为终生挚友?
假如你已步入大学,参加“强国之问”的演讲大赛,请选择其中两三问,使之形成有机
关联,写一篇演讲稿。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答案】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各位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在 21 世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这是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又一庄严历史使命。
同学们,我们学习历史和经常关心国际新闻都知道,当前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旧的
格局不断打破,新格局尚未明朗,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导潮流。要想让我国在
新格局形成之时,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个重要地位,就要抓住当前国际相对稳定的有利环
境和时机,大力增加国家的实力,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青年学生是祖国建设的
生力军,因此,这一使命落在了我们的身上。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今天,我们比历史
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富强振兴的伟大目
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这个目标越近,越要求青年勠力奋斗、持续奋斗,大有可为、大
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海阔
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年要承载起伟大时代使命,就必须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业,跑好属
于自己的这一棒。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每名青年都是“梦
之队”的一员。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强国梦只
有成为每个青年的梦,才有力量、有根基;每个青年的梦也只有融入强国梦,才有实现平台,
才能梦想成真。“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当广大青年敢于有梦、
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一定能成为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21 世纪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世纪,国承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在当代国际竞争环境中,
不进则退。所以我们当代青年学生应该有紧迫感、危机感,有志气、有决心,用自己的双手
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国际竞争舞
台上的强国。
同学们,加油吧!
我 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
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
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结合题干要求“假如你己步入大学,参加‘强国之问’的演讲大
赛,请选择其中两三问,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演讲稿”分析,注意演讲的主题“强国
的之问”,“选择两个问,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已经规定了范围。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在当代年
轻人最为关注的“强国之问”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的问题是乡村儿童、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是
什么;“强国一代”科技人才具备什么素养等。(1)“乡村振兴”主题相关提问高居榜首,
充分表明年轻人对于国家大事密切关注、对于时代主题有着全新的把握。他们从不同角度提
出众多颇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表明“强国一代”绝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是深深地感
受到“国力起于乡村”。“强国一代”正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再是思想简单的时代跟随者,
只会喊口号已经落伍了,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改变这个世界。(2)关于科技及创新的问题,
对事关全人类命运的核心科技创新的关切,也是“强国一代”强烈的危机与忧患意识的体现。
可以说,关注前沿科技、推动技术创新,进而造福社会生活已成为“强国一代”的显著特征。
(3)友谊、信任、善良等诸多充满人性关注的话题进入“强国之问”前 20 排行榜,青年自
主提问中对于爱情、师生关系、医患关系也高度关切。这表明青年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
求。(4)“强国一代”已经不再满足偶像的外在张力。哪怕唱跳俱佳,颜值爆表、口齿伶俐、
天赋过人都不够,只有内涵深厚、视野宽广,才能让新时代粉丝真挚追随。(5)作为“互联
网原住民”,90 后、00 后面对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乱象,对如何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
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等问题,都非常关注。在青年自主提问中,既有对网络社会环境的高度
关注,也有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社会。比如,网络时代,如何让信息资源下乡,缩短城乡
信息差距;网络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要怎样分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互联网精神和网络化
思维已成为“强国一代”青年的重要思维特性。(6)珍惜朋友,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真正诠
释了一个真理。只有珍惜才能拥有。真正的朋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善良是以人的品
质表现出来的。从时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坚持善举,
终身不诲。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
便是和谐社会。材料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
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
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只要有
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
感。
【点睛】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
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
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演讲稿具有宣传、
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
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
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主要特点: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
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
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
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第三:鼓动性。演
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
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语言表达要形象、
生动,富有感染力。第四:整体性 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
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五:口语性。口语性是演讲稿区别于其他书
面表达文章和会议文书的重要方面。第六:临场性。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
交流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或饶有兴趣,或
无动于衷。演讲者对听众的各种反映不能置之不顾,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
场性,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要注意留有伸缩的余地。要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
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