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文化 2020 年 3 月全国高三质量检测 理科综合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糖参与形成的糖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侧均有分布 B. 胰岛 B 细胞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C. 液泡中含有的色素可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D. 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流靠核膜实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主要是磷脂,另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糖类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 形成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液泡和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进行光能的转 换。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A 错误; B、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多少受下丘脑中相关区域神经支配,因此其细胞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 受体,B 正确; C、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将光能转化成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C 错误; D、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通过核孔实现的,D 错误。 故选 B。 【点睛】识记各种细胞结构和功能是解题关键。注意细胞核核膜结构的特殊性,其上的核孔是核质之间进 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2.某兴趣小组在生物实验室中发现一酶试剂,由于标签受损,无法确定该酶的具体种类,可能是淀粉酶也可 能是蔗糖酶,为判断该酶的具体种类和作用条件,该小组成员给出了以下建议,其中不合理的是( A. 取部分酶和少量淀粉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液检测 B. 取部分酶和少量蔗糖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利用斐林试剂检测 C. 若已确定是淀粉酶,可使用斐林试剂作检测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若已确定是蔗糖酶,可利用蔗糖来研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
【分析】 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形成麦芽糖,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蔗糖酶能将蔗糖水解形成葡 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也属于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碘液遇淀粉变蓝。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分解淀粉,蔗糖酶不能分解淀粉,取部分酶和少量淀粉溶液混合,一 段时间后,滴加碘液检测,若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分解了,加入的酶应是淀粉酶,若溶液变蓝,说明 加入的酶是蔗糖酶,A 不符合题意; B、蔗糖酶能分解蔗糖,淀粉酶不能分解蔗糖,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取部分酶和少量蔗糖溶液混合,一段 时间后,利用斐林试剂检测,若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被分解形成了还原性糖,则加入的 酶是蔗糖酶,若溶液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加入的酶是淀粉酶,B 不符合题意;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因为其使用过程需要加热,会改变实验的预设温度, C 符合题意; D、蔗糖酶可分解蔗糖,不同 pH 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同,若已确定是蔗糖酶,可利用蔗糖来研究 pH 对酶活性 的影响,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实验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是解题关键。 3.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一种与炎症反应相伴的特殊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一细胞焦亡。细胞焦亡在形态学 上同时具有坏死和凋亡的特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 T 细胞诱导癌细胞裂解死亡受凋亡基因的控制 B. mRNA 和 tRNA 种类的变化都可以作为判断癌细胞是否凋亡的依据 C.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酶的活性均降低 D. 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 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 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效应 T 细胞可诱导癌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即细胞凋亡,A 正确; B、mRNA 种类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癌细胞是否凋亡的依据,但 tRNA 种类的变化不能作为判断癌细胞是否凋亡 的依据,因为不管癌细胞是否凋亡,tRNA 的种类都不变,B 错误; )
C、细胞凋亡过程中部分水解酶的活性增强,C 错误; D、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肿胀,导致死亡,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特点,掌握细胞凋亡的实质,考 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选择葫芦藓作为实验材料可明显观察到细胞中的线粒体 B. 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C. 摩尔根用果蝇作材料,采用“类比推理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 在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调查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可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观察线粒体需要选择浅色或无色的实验材料。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 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调查发病率应在人 群中随机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详解】A、观察线粒体要用健那绿染液染色,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由于葫芦藓本身为绿色,故会影响实 验的观察,可能看不到线粒体,A 错误; B、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B 正确; C、摩尔根用果蝇作材料,采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 错误; D、要调查红绿色盲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识记教材基础实验的过程是解题关键。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 E、e 表示)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杂 合子个体不表现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所有携带者都应该进行遗传咨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 B. 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会导致患者缺氧 C. 通过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 D. 基因型为 Ee 的个体由于交叉互换可实现 E 和 e 的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
【分析】 红细胞中正常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若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的异常血红蛋白不能运输氧, 导致患者缺氧。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等位基因之间不 能发生基因重组。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基因突变 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A 正确; B、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会导致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从而 引起患者机体缺氧,B 正确; C、由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单基因遗传病,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 病,C 正确; D、基因型为 Ee 的个体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所以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素材,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结 果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等基础知识,能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6.将酵母菌分装在 500mL 的培养瓶中后,置于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 在 40h 曲线①中酵母菌会产生大量酒精 B. 在 60~100h 曲线②③中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曲线④⑤K 值不同可能是因为培养瓶中的葡萄糖含量不同 D. 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 空间有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