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高级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鹤壁高级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422694

大小:319.7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 届高一年级周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40 题,共 60 分) 1.《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这说明 A. 周朝实行分封制 B. 部族兴起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 西周盛行井田制 D. 周部落重农抑商 2.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 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4.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 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A.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 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 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 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5.据《后汉书·党锢·夏馥传》载,恒帝时,馥为人所陷,“乃自剪须变形,入林虑山中, 隐匿姓名,为冶家庸,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据此可推知当时, A. 民营冶铸业已经出现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严重 C.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形成 D. 小农经济发展破坏植被 6.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盖自汉末以来,直至西晋为止……考之史册,陶瓷之业,除一二 例外者外,似无多大之进展。”下列技术进步属于这一时期“例外者”之列的是 A. 青瓷的烧制 B. 青花瓷的出现 C. 珐琅彩的成熟 D. 彩瓷的制作 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 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 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 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B. 晋商财力雄厚 C. 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 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 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 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9.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 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 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 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 闭关锁国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 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10.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 耕地农民既要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 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B. 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 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主、佃之间的人身依跗关系进一步加强 11.1745 年大臣杨锡绂说,他家乡的米价,在康熙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银),维止时涨到四五钱,现 在每石要五六钱。清代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 B. 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 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D. 粮食大量出口到国外12..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 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 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社会财产观念改变 13.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 “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 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 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 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14.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 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 争利之心,亏本之俱,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A. 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 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 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 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15.某班级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经济”为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 最为贴切的是A. “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 “晚清富国强兵的改革” C. “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 D. “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 16.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法律法规 《商人通例》 《公司律》 1904 年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 年 《破产律》 1907 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A. 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 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 D.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17.1936 年 3 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 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 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 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 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18.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 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1840 ~ 1895 ~ 1911 ~ 1927 ~ 1937 ~ 1945 ~ 时间(年) 1895 1911 1927 1937 1945 1949 国家 ① 英国 ② 美国 日本 ③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7 11969 262096 47918 所占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 英国、日本、美国 B. 美国、日本、苏联 C. 英国、美国、苏联 D. 美国、英国、日本 19.19 世纪 70 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 90%,1900 年降至 38% 左右,20 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0.1837 年,唐延枢辞去熟练、待遇极厚的买办,任困难重重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郑观 应致张振勋信解释其原因称“观应前闻唐君景星云,伊昔年由沪返港,其船避风,(洋)船 主限每客水一铁壳,约重一磅,日中解渴洗面均在内。唯船中有羊百余头,自然满桶水任其 饮,待人不如羊,殊为可恨。”材料反映出洋务派的形成主要是 A.因民族自尊受到伤害 B.企业巨额利润的吸引 C.“商战”思想的影响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21.下图列出了 1645 年、1725 年、1843 年、1865 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 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22.下表:1843—1850 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年代 白银兑换 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 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0.32 166.86 推动上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23.据统计,从 1895-1913 年,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 549 家。1894 -1913 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 展。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24.某学者认为,1943 年和 1944 年民营工矿企业所得政府贷款占这两年后方民营工矿企业生 产总值的和,同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工矿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达 3600 人之多。据此可 知,他试图论证抗战后期 A.政府并未放弃沦陷区工业 B.民营企业保障了抗战胜利 C.国统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D.国民政府扶植民营工矿业 25.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26.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 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 2039 个,应调整为 3270 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 20726 亩,房屋 66346 间,机器 111 部,汽马车 170 辆,牲口 1189 头,生 猪 14123 头.羊 21485 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 表明 A. 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7.1984 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 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 号 A. 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 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 C. 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28.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 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 纪 80 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 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B.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29.1959 年 9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 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 30.9 %”。这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30.1984 年中央 4 号文件对乡镇企业的定位:“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 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收入新的重要来源”,“是 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中央重视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B.加速实现我国工业化战略目标 C.加快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 D.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1.1956 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 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 策。”这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32.从 1979 年到 1992 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 256 种减少到 19 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 拨的商品由 65 种减少到 15 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95%以上下降至 10%以内。这意味着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33.1978 年 10 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 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 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这一报告 A.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 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序幕 D. 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3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外国人等不准私带外国妇女进入广州,胆敢冒犯,立即停 止通商”到 1847 年,“在中国的土地上,白种的妇女可以陪着他们(中国人)一起走路”。 这一变化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夷夏观念受冲击 B.伦理道德的沦丧 C.男女平等已实现 D.外交主权的丧失 35.1910 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 令》,结辫陋习革除。这些举措 A.丰富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内涵 B.促进了中国民族独立运动 C.有利于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6.清末,很多海外同胞听闻国内革命党人宣扬剪辫后惊呼:“剪了辫子,你还是中国人 吗?你还敢回国吗?”,1912 以来,还留辫子则会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3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 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材料反映了A.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奢侈浪费风气形成 B.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C.国门打开,西方的生活观念冲击国人思想 D.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38.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到,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 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据此可知 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 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 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 D.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 39.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 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 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40.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曾颁懿旨:“汉人妇女率多缠足,行之已久,有伤 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陋习。”对这段材料理解 准确的是( ) A. 汉族妇女缠足深受全社会歧视 B. 临时政府对缠足现象明令禁止 C. 缠足陋习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消失 D. 晚清时期已出现废止缠足的主张 二.材料阅读题(41 题 24 分,42 题 16 分,共 40 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 分)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 风尘,夏不得进暑热,秋不得避阴兩,冬不得避寒冬……。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早之灾,急 政暴赋,賦敛不时,朝令而幕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效,广畜积,以实仓廩,备 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 皆是也。 ——(宋)王柏(鲁 斋集》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 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 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 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 策是什么?(8 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 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8 分)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8 分) 42.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 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 1979 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 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 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 80 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 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 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 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 30 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 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 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8 分)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3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5 分) 2022 届高一年级周练历史参考答案(四) 1—5BACCA 6—10 ADBDA 11—15CBBCA 16—20DCAAA 21—25CDDDC 26—30CBCBD 31—35 BBCAD 36—40BDCAD 41、(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6 分) 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2 分)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2 分) 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6 分) (3)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 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4 分)) 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 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4 分) 42、【答案】 (1)措施: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 分) 含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1 分) 影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3 分) (2)原因:经济地理优势、降低试验风险 作用: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转型(3 分) (3)特点: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推动改革; 先试点后推广。(5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