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一中高二直播课堂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 34 题,每题 2 分,满分 68 分)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
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
坏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
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
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
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4.《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
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
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
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
朝实质上重建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7.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
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8.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
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
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9.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
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
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0.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
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
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
政效率
11.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
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
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12.“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
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
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
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
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13.根据青铜器铭文记载,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
名叫矩的贵族用了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14.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
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
有制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进步 D.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导致耕作
模式转变
15.“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
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从顺治帝开始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
这反映出清朝( )
A.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 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16.《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
朝。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
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7.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
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18.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
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19.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
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20.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
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
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21.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 143 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2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
专制暴政
2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
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24.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
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
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25.《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
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
均贫富
2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
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7.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
“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8.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
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9.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
“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30.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
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31.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
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2.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普。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有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33.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
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
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34.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
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
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
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二、材料题(35 题 20 分,36 题 12 分,共计 32 分)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
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
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
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
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结果,就酿成晋初刘毅所说的,“惟能知其阀阅,非
复辨其贤愚"。进士科始于隋,科举之制兴于唐,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的。进士
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明经所重的是帖经、墨义。诗赋固然与
政治无涉,经学在政治上,有用与否,自今日观之,亦成疑问。明清,考试关防,
日益严密。此似不尊重人格,但利禄之途,应试者和试之者,都要作弊,事实上
亦是不得不然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
国通史》
材料二 下列图片所示为唐代前后期高级官员中,贵族出身的“官二代”“贵二代”
以及平民出身的非“官二代”的比例情况。——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
国的证据》
(1)根据材料一,分析从汉代到唐代,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利弊 (12 分)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从社会稳定局面来说,明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少有的安定时期,被旧
史家形容为“海内富庶,家给人足”。由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人口流动的空间加大,
社会基本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之中,不同地域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虽
然当时社会治安状况和人民对政权的信心等问题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确切的数据,
但乾隆中期以前,基本没有形成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且,清朝在乾隆时期用了仅
半个世纪的时间,人口就翻了一番。乾隆六年全国人口统计数字为 1.43 亿,到乾
隆五十五年,突破了 3 亿。18 世纪末,中国制造业的总产量所占的份额超过整个
欧洲 5 个百分点,中国的 GDP 在世界份额中占到近三分之一。国家财政储备雄厚,
作为全国白银储备主体的户部银库的储备,康雍乾时期基本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上
下,相当于国家每年总收入的 1.5 倍。 ——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
学习精要》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围绕明清时期的发展提出相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承德一中高二直播课堂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1—5DBACB 6—10AADCB 11—15BDAAB 16—20DDBDC
21—25AABCA 26—30BABAC 31—34BCDC
35. (1)原因:上层统治阶层的腐朽;新兴庶族地主的兴起;士族门阀把控朝政,
弊端丛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8 分)
(2)利:抑制了门阀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考试程序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
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8 分)
弊:不利于选拔人才,忽视实学;导致徇私舞弊。(4 分)
36. 示例:明清时期中华文明走向辉煌。(2 分)
(1)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巩固了封建统治,明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置
管理机构,改土归流,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前期最
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3 分)
(2)经济上,古代农耕经济在明清达到了空前高度,人口大量增加,手工技术进
步,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发展区域分工明显,市场
化、专业化程度加深。中国的经济总量继续上升,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世界各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凸显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3 分)
(3)思想文化上,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局面,他们挑战正统、反对专制,倡导
工商皆本,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伦理观、
财富观、权威观和政治观都在发生变化,呈现着近代人文主义色彩,对近代民主
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儒学在批判中继续发展。(3 分)
总之,明清时期中国统治稳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进步思想和观念变化,推动
中华文明走向辉煌。(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