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周周末(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周周末(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22976

大小:176.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周周末(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 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 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 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 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 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 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 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 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 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 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 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⑤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 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 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 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 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 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B. 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 点鲜明。 C. 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 外。 D. 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 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 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D. 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 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C. 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D. 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 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 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原文是“‘修身、齐家’ 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选项中是缺少对文意的限定,扩大了对文意的理 解。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 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 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 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 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论证的手法和文本的内容上理解。C. 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历 史发展的规律”理解错误。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 巩固了专制统治”错,原文说“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专制制度恶性膨胀,小人窃柄,邪佞得进, 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排斥异己,巧为罗织,坏纲乱政,将贬谪变为倾轧的利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被称为绿碳。可你知道蓝碳是什么 吗?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 和机制。在生态学家眼里,通过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尽可能除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之储存在自然生态系 统中是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绿碳,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解决 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的重要途径。而海洋也是固定碳、储存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 为是 3 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2009 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蓝碳开始被逐步认可 并得到重视。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04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海洋中碳存储量达 3.8×105 亿吨,占地球二氧化碳存储量的 93%。据科学家测算,尽管蓝碳植物只覆 盖不到 1%的海床,仅占土地生物量的 0.05%,但每年能捕捉大约 8700 万吨至 16500 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 全球化石能源碳排放总和的四分之一。而绿色碳汇每年抵消同期化石能源碳排放总和的 8%~10%。 (摘编自 2016 年 08 月 26 日《浙江日报》) 材料三  目前,全球 60%的主要海洋生态系统已经退化,或者仍在被人们强行利用。在过去 50 年里,红树林的面积减少了 30%~50%,珊瑚礁减少了 20%,沿海地区生态脆弱性大幅提升,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 时,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例已接近 26%,导致海洋酸化,并危及整个海洋食物链以及有赖于此的社会经济 活动。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和技术进步等累积的压力使这些现象日趋加剧。此外,位于大洋深处的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具有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保护。2010 年联合国和非政府伙 伴发起了“蓝碳倡议”项目,旨在通过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减缓气候变化。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材料四  “‘中国蓝碳计划’对外服务于我国应对气候问题国际谈判,对内支撑海洋生态健康和沿海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是落实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助推器。”近日,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在接受采访时说。 该计划的内涵包括了陆海统筹、减排增汇、生态系统健康、沿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 一揽子系统工程,将直面长期以来的许多难题,比如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 渔业资源枯竭等。”在他看来,沿着蓝碳计划这条主线推进,海洋低碳经济就有了具体可行的抓手,陆海 统筹的生态补偿机制就有了科学定量指标。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经济层面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如海洋科技。焦念志认为, 相对于周边国家,我国有突出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可以在国际交流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中国蓝碳 计划’正是这样一个柔性利器。”他说。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 节能减排的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困扰,蓝碳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将蓝碳计划拓展到这些国家,发挥我国 在这一领域的科技优势,不但有利于对方解决难题,还可以大大增强中国的地区影响力,推动构建和平、 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 同时,焦念志建议,我国可向全世界定期发布《中国蓝碳报告》,宣传中国新常态下的低碳经济成果, 提升国际影响力;还可以设立“中国蓝碳计划”国际奖学金,用于南海周边国家优秀青年来华攻读学位或 交流合作,“一方面为周边国家培养人才,贡献于南海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传播中华文明和 现代科技理念,播撒睦邻友好的种子,为亚太地区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摘编自《焦念志院士:以“蓝碳计划”助推“海上丝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揭示了蓝碳与绿碳的内涵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海洋在固定碳、储存碳方面的作用。 B. 材料二通过多方面的数据上的对比,直观地说明了蓝色碳汇捕获、储存、隔绝碳的能力远超绿色碳汇。 C. 材料三运用数据列举出全球主要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种种表现,并指出其未受人类充分关注的现状。 D. 材料四阐明了“中国蓝碳计划”的内涵及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助推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措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碳和蓝碳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蓝碳的认识远不及绿碳。B.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使海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系统。 C. 红树林、珊瑚礁大面积减少,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蓝碳计划”“蓝碳倡议”旨在解决这一问 题。 D. “中国蓝碳计划”有利于解决能源不足、废气排放等问题,这与其陆海统筹、减排增汇等内涵相契合。 6.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我国推行“蓝碳计划”的益处。 【答案】4. C 5. A 6. ①生态方面:有利于保持海洋生态健康,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储存二氧化碳,调节气候。②经济方面: 有利于支撑沿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海洋低碳经济。③科技方面:有利于运用我国的科技优势, 解决周边发展中国家的难题。④政治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周 边环境。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前,仔细阅读选项内容,一项一项地与原文对照,看选项内容 是否合理。 C 项,“全球主要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种种表现,并指出其未受人类充分关注的现状”张冠李戴。根据材料 三可知,“未受人类充分关注”的是“位于大洋深处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具有的重要价 值”,并非“全球主要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种种表现”。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前,快速阅读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准答题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与文 本进行比对,并判断正误。 B 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使海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错误,根据材料三可 知,海洋酸化的直接原因是“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例已接近 26%”,“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和技术进 步等”只是加剧了这种现象。 C 项,综合材料可知,“蓝碳计划”“蓝碳倡议”有着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目的,如材料三末尾“旨在……减 缓气候变化”,材料四开头“‘中国蓝碳计划’……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助推器”,不仅仅是解决海洋生态 遭到破坏这一问题。 D 项,“‘中国蓝碳计划’有利于解决能源不足、废气排放等问题”无中生有。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蓝碳 计划”未涉及“能源不足”的问题。 故选 A。 【6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 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通过对文中四则材料的分析可知,该题的答题信息区间主要在材料四,但也要兼顾前面三则材料,因为“蓝 碳”问题引起关注有一个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要解答本题,需要对材料四的整体思路进行梳理, 并对各段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材料四第一段借用焦念志院士的话整体上指出“中国蓝碳计划”的重要意义, 即“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助推器”;接下来的三段,正是从不同角度对“助推器”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阐释:第二段指出了“将直面长期以来的许多难题”,这些难题主要有生态方面的、经济方面的;从第三段 开头的过渡句“除了经济层面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可看出,下文转而进入另一个层面,“如海洋科技”,这 是科技层面;在第三段的末尾说“发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技优势,不但有利于对方解决难题,还可以大 大增强中国的地区影响力,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除了科技层面,这句话还说到了“政 治层面”;第四段又进一步指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 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 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 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 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漆树的眼泪 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苜蓿坝的地方,那里长着一种叫作漆树的树木。大大小小的漆树长 在半是石块半是泥土的混合土壤中,有碗口那么粗的,也有手腕那么粗的。黑黝黝的皮很厚实地趴在树干上, 一旦把皮剥开,就会渗出乳白色的汁液,这就是能咬人的漆液。好多对漆树过敏的人,一看到这乳白色汁液就 心里发麻。 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 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我亲眼看见漆树哭泣,是在苜蓿坝放牧的时候。几个外乡人不知何时来到我们村子,村里人很亲近地与 他们搭讪。他们在各山各岭转悠着,那天到了苜蓿坝,突然大动干戈,对漆树动起手术来。我看见漆树冒出浓 浓的汁液,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我心里翻腾,刺激着我,呼唤着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漆树的疼痛。植物一旦遇到伤害,无法喊出声音,只能用自己的本能做着力所能及的弥补。在渗出汁液的那一瞬间,漆树迅速做出 选择,集聚力量开始修复被割裂的皮肤。那些外乡人拿出大塑料桶,让汁液慢慢地流到桶里,割了一棵又一棵, 直到桶盛得满满的才罢休。 “为什么只割漆树,其他树不割呢?”我满含着对漆树的同情问那些外乡人。“漆树的汁液是宝贝呀!” 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怅然若失。一棵棵伤痕累累的漆树无声地抗议着,一个郁郁葱葱的坝子几天工夫便失 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漆树身上布满了刀伤,从树根开始,一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几乎所有的皮肤都被割破 了,一个个伤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我在心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那些外乡人要漆树的汁液做什么?” 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收集起来,经过几道程序,提炼出纯度很高的漆。这 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又叫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过的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表面还耐高温。漆树 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 漆树的眼泪被提取后,却在家具的表面重生。每当我看见用土漆漆得光亮无比的家具时,总会想到苜蓿 坝那一坝漆树的命运。人类为了撷取自身需要的东西,完全不顾植物的感受。 再次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但当我们纵着骡马来到苜蓿坝时,却看见了一 棵棵枝繁叶茂的漆树,原来的伤痕处长出了厚厚的痂。我抚摸着伤痕,想象着漆树被割伤后,是如何置之死地 而后生的,其中又有多少艰难。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可是漆树被割破树皮提取汁液后还能生存下来。对割破树皮这件事,漆树 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见证。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漆树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其中“趴”写出漆树树皮紧紧裹着树干的情态,“咬人”用拟人手 法写出漆液的毒性之大。 B. “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在家具的表面重生”,形象地写出了家具被漆过生漆后 的光亮,突出了漆树的价值。 C. 看到外乡人割破漆树树皮收集漆液,“我”怅然若失,因为漆树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故乡的财产,是 属于家乡人的。 D. 全文围绕着“漆树的眼泪”来组织内容,先后写了漆树的眼泪咬人、漆树流泪、漆树流泪后结枷重生,体 现出漆树顽强的生命力。 8. 请简要赏析文章画横线的段落。 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 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9. 作者从漆树树皮被人割开流出汁液这件事得到哪些感悟?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7. C 8. 文段通过比喻手法,写出了漆树的树皮被割开后,汁液慢慢渗出的状态;通过比拟的手法, 写出了漆树受到伤害的程度之深、痛苦之大、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对漆树受到伤害的同情以及对人们伤 害漆树这一行为的愤怒之情。 9. ①受到伤害时,应该力所能及地弥补,要集聚所有力量修复伤口。 ②无论受到多少伤害,都要积极生活下去。 ③受到伤害后流泪不是软弱的表现,只要生命力足够强大,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 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 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项,“也是故乡 的财产,是属于家乡人的”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我”的“怅然若失”是看到漆树受到伤害后的感伤, 并没有“财产”的想法。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重把握三个方面 的内容:表现手法、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本题要求简要赏析文章画横线的段落。答题时先明确划线段 落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段落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段落是如何云改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段落运用该手 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什么情感。“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 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 式”,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漆树树皮被割开后汁液渗出的情景,“汁液……像……泪水”,使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说树流出“汁液”是“哭”,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这两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对漆树受到 伤害的同情;另外,还可以从作者对割漆树这种行为的愤怒情感入手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圈出 相关涉题信息,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从漆树树皮被人 割开流出汁液这件事得到哪些感悟?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解答时,注意把握文本中描写漆树受到伤害 后的具体语句,然后根据作者的表述从人生的角度加以概括和升华;比如“植物一旦遇到伤害……集聚力 量开始修复被割裂的皮肤”表明漆树没有因为受到伤害而自怨自艾,而是努力修复自己;“却看见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漆树,原来的伤痕处长出了厚厚的痴”说明漆树的顽强,受到伤害后依然积极地生活下去;“漆 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见证“表现了漆树生命力的强大,将代表软弱的眼泪 变成对新的生命力的见证。谈感受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点,此考点灵活多变,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① 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 言要准确流畅,条理要清晰。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 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 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 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 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 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比喻、 比拟的修辞角度分析鉴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仪望,字望之,吉安永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吴县知县。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 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禁火葬,创子游祠,建书院,惠绩甚著。征授御史。劾大将军仇鸾挟寇自重, 疏留中。已,陈时务十二策。巡盐河东,请开桑乾河通宣府、大同饷道,言:“河发源金龙池,下甕城驿 古定桥,会众水,东流千余里,入卢沟桥。其间惟大同卜村有丛石,宣府黑龙湾石崖稍险,然不逾五十里, 水浅者犹二三尺,疏凿甚易。曩大同巡抚侯钺尝乘小艇赴怀来,历卜村、黑龙湾,安行无虞。又自怀来溯 流,载米三十石达之古定河,足利漕可征。”时方行穵运①,率三十石,致一石。仪望疏至,下廷议。兵部 尚书聂豹言:“河成便漕,兼制敌骑。”工部尚书欧阳必进言:“道远役重。”遂报罢。 仪望寻省母归。还朝,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状,鹗被逮。二人皆严嵩私人,嵩由是不悦。及受命督三 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工竣,叙劳,擢大理右寺丞。世蕃以为德, 仪望请急归,无所谢,世蕃益怒。会灾异考察京官,必进迁吏部,遂坐以浮躁,贬夷陵判官。嵩败擢霸州 兵备佥事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与总兵官戚继光合兵破倭,因列海防善后事。诏从 其请。隆庆二年,吏部尚书杨博欲黜仪望,考功郎刘一儒持之,乃镌二秩,补四川佥事。四迁大理少卿。 万历二年,张居正当国,雅知仪望才,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奏减属郡灾赋。海警稍定,将 吏讳言兵,仪望与副使王叔果修战备。倭果至,御之黑水洋,斩获多,进右副都御史。先有诏雪建文诸臣, 仪望创表忠祠祀之南京。宋忠臣杨邦 ,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 故太常卿袁洪愈、祭酒姜宝皆不为居正所喜,仪望荐之朝,渐失居正意。四年稍迁南京大理卿。逾年改北,被劾罢归。 仪望少师聂豹,私淑王守仁,又从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游。守仁从祀,仪望有力焉。家居数年卒。 (选自《明史·宋仪望传》,有删改) [注] ①穵(wā)运:明代差派平民为官府运输粮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嵩败/擢霸州/兵备佥事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 B. 嵩败擢霸州/兵备佥事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 C. 嵩败擢霸州/兵备佥事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 D. 嵩败/擢霸州兵备佥事/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为古代男女成年后举行成人礼时所取,与“名”有所关联。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庭最后一级考试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 会试、乡试、殿试。 C. “御史”是古代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 “石”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十斗为一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仪望弹劾仇鸾挟寇自重,但奏疏被皇帝压下。后来,他又写了十二条策略陈述自己对政务的看法。 B. 在河东巡察盐政时,宋仪望请求开通桑乾河至宣府、大同府的军饷通道。皇帝让大臣们商议,最终未获 批准。 C. 宋仪望曾因得罪严嵩,被其借故贬官。但在严嵩倒台后,他屡屡得到提拔重用,在抗倭和加强海防方面 做出了贡献。 D. 宋仪望忠于职守,他根据皇帝的旨意给大臣洗冤,创建了表忠祠;给宋朝忠臣杨邦 加固坟墓,在宗祠 祀典里记载其事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 (2)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当地百姓把白粮运到京城(供宫廷和百官享用),往往(因此而)家道破败。宋仪望就命令每个粮区各 自分出公田,统计(百姓的)徭役分给田地来赡养他们。 (2)等到仪望受命督察三殿门工程,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私下接受商人金钱,托付欧阳必进使商人参与工程, 仪望坚决不同意。【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和句子结构,并 运用排除法进行断句。此题官职变迁的用词把握好即可。 句意为:严嵩失势后,仪望升任霸州兵备佥事。他请求修建涿州城墙,免除了养马民户拖欠的税收。升任 大名兵备副使,改任福建。 “擢” 对象应是宋仪望,而非严嵩,故“嵩败”后应断开,据此排除 B、C 两项;又“霸州兵备佥事”“大 名兵备副使”均为地名+官职名,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A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 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B 项,“院试、会试、乡试、殿试”顺序错误,应“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 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 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 D 项,“根据皇帝的旨意给大臣洗冤”不合文意,原文是“先有诏雪建文诸臣,仪望创表忠祠祀之南京”, 仪望只是给雪洗了冤情的大臣建了表忠祠。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1)得分点:“输”,运输;“辄”,就;“计”,统计。 (2)得分点:“属”,通“嘱”,托付,嘱托;“俾”,使;“执”,坚决 的 【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学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 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 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 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 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 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 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 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 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参考译文: 宋仪望,字望之,是江西吉安永丰人。他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他)被任命为吴县知县。当地百姓 把白粮运到京城(供宫廷和百官享用),往往(因此而)家道破败。宋仪望就命令每个粮区各自分出公田,统 计(百姓的)徭役分给田地来赡养他们。他禁止火葬,创建子游祠,建立书院,惠及民生的政绩非常显著。(后 来被朝廷)征召为御史。他弹劾大将军仇鸾仗着讨伐贼寇而抬高自己,他的奏疏被皇帝放在手里不处理。随 后,陈述针对当时要事的十二条计策。在河东巡察盐政时,他请求开通桑乾河至宣府、大同府的军饷通道, 说:“此河发源于金龙池,流经甕城驿古定桥,与众多河流汇合,向东流一千余里,注入卢沟桥。这中间 只有大同卜村有杂乱的石块,宣府黑龙湾的石崖稍微险峻,但是不超过五十里,水浅的地方还有二三尺, 疏通开凿十分容易。以前的大同巡抚侯钺曾经乘小船到怀来,经过卜村、黑龙湾,平安行船没遇到危险。 又从怀来逆流而上,载了三十石米,抵达古定河,足以便利漕运,适合征运粮草。”当时正在施行差派平 民为官府运输粮饷的办法,一般三十石粮食到达京城只剩下一石。宋仪望的奏疏一到,皇帝就让大臣们在 朝廷上商议。兵部尚书聂豹说:“河道挖成了可以便利漕运,并且能制约敌人的骑兵。”工部尚书欧阳必 进说:“做这件事路途太远,徭役太重。”于是批复作罢。 宋仪望不久探望母亲回来。回到朝中,揭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的情状,阮鹗被抓捕。这二人都是严嵩 的心腹,严嵩因此很不高兴。等到仪望受命督察三殿门工程,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私下接受商人金钱,托付 欧阳必进使商人参与工程,仪望坚决不同意。工程竣工后,按规定的等级次第奖励功劳,他被提升为大理 右寺丞。严世蕃想以此作为(帮助仪望)的恩德,仪望请求马上回去,并无什么谢意,严世蕃更加恼怒。适 逢发生天灾而考察京官,欧阳必进迁职吏部,仪望于是因轻率急躁被判罪,被贬为夷陵判官。严嵩失势后, 仪望升任霸州兵备佥事。他请求修建涿州城墙,免除了养马民户拖欠的税收。升任大名兵备副使,改任福 建。与总兵官戚继光合兵击破倭寇,之后据此上疏条陈加强海防建设消除后患的事宜。皇帝下诏听从他的 请求。隆庆二年,吏部尚书杨博想罢免仪望,考功郎刘一儒与他相持不下,于是降官两级,补任四川佥事。 经过四次升迁任大理少卿。万历二年,张居正主持国事,素来了解仪望的才能,升任他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各府。他上奏减 轻所属郡地的灾赋。海上的紧急情况稍稍安定,文武百官不愿意谈战事,仪望就与副使王叔果加强战备建 设。倭寇果然来了,他就在黑水洋抵御倭寇,斩杀俘获很多,因此升任右副都御史。之前有被洗雪冤情的 建文帝时的众位大臣,仪望就在南京创建了表忠祠祭祀他们。宋代的忠臣杨邦 ,是仪望的同乡,葬于江 宁,年岁久了坟茔渐渐被湮没,仪望就为他加固坟墓,把他的事迹记载在宗祠祀典里。以前的太常卿袁洪 愈、祭酒姜宝都不被张居正喜欢,仪望却在朝廷上举荐他们,后来渐渐失去了张居正对他的信任。万历四 年逐渐迁任南京大理卿。过了一年又改在北京任此职,后被弹劾罢官归乡。 宋仪望少时师从聂豹,私下里很欣赏王守仁,又曾经与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交往。王守仁命终祭 祀的时候,宋仪望帮了不少忙。宋仪望(被罢官后)在家居住数年后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聒龙谣 朱敦儒 肩拍洪崖,手携子晋①,梦里暂辞尘宇。高步层霄,俯人间如许。算蜗战②、多少功名,问蚁聚③、几 回今古。度银潢、展尽参旗④,桂花⑤澹,月飞去。  天风紧,玉楼斜,舞万女霓袖,光摇金缕。明廷宴 阕,倚青冥回顾。过瑶池、重借双成,就楚岫、更邀巫女⑥。转云车、指点虚无,引蓬莱路。 [注] ①洪崖、子晋:均为传说中的仙人。②蜗战:出自《庄子·则阳》,指为琐细之事而相争斗。③ 蚁聚:出自《孙子·谋攻》,指人间为名利而争斗。④银潢:即银河(天河)。参旗:星宿名。⑤桂花:指月 光。⑥双成、巫女:均为传说中的仙人。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起首三句用倒装形式,写词人在梦里暂别尘世,与仙人洪崖、子晋同游,来仙化自我。 B. 词中“多少功名”“几回今古”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C. “度银潢”承接上文“高步层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超越世俗、狂放浪漫的词人形象。 D. “瑶池”“云车”等一系列道家典故的运用,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梦境中的神仙居处和生活情态。 15.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表现自我遗世远游的高洁志行。词起首三句借梦中与洪崖、子晋两位仙人同游,暂 辞尘宇,表明词人遗世远游的高洁志行。②对钻营私利、热衷虚名、倾轧争斗的可悲现实的厌恶和鄙弃。 上阕写词人“高步层霄”所看到的都是“蜗战”“蚁聚”,反映现实的污浊昏暗,尘世间的争名逐利是如此 渺小可怜和毫无意义。③对超尘脱俗、自由放旷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下阕对神仙世界的描写旷远奇谲、绚 丽多变,对想象中仙女如云的缥缈仙境表现出热切的向往,实为对超尘脱俗的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人格的 追求【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 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 项,“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错误。“多少功名”“几回今古”两句运用议论,表 达词人对钻营私利、热衷虚名、倾轧争斗的可悲现实的极度厌恶和鄙弃。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 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 会遗漏要点。 词的上阕在于刻画词人“暂辞”钻营名利的龌龊世俗世界,突出词人对遗世远游的渴望,对现实世界的无 限怅恨与失望,对钻营私利、热衷虚名、倾轧争斗的可悲现实的极度厌恶和鄙弃。下阕重在描绘绚丽的神 仙世界,表现词人对超尘脱俗的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 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 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 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作者在展现琵琶女高超演技之后,通过侧面烘托突出演奏虽已结束,听者尚沉浸在音乐 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 的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 点字词的写法,如“雕栏”“砌”“舫”“唯”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而”“之” 等虚词。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 5 到 10 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 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 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 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  ,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慢 慢地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 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 端,紧系脚下。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     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 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 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    、明明净净。(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 漠沙山来倾泄自己,去建造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 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发雷霆 心平气和 独一无二 光明正大 B. 雷霆之怒 平心静气 无与伦比 光明正大 C. 大发雷霆 平心静气 独一无二 大大方方 D. 雷霆之怒 心平气和 无与伦比 大大方方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气韵委和到了崇高,色彩单纯到了圣洁 B. 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C. 色彩委和到了圣洁,气韵单纯到了崇高 D. 气韵单纯到了崇高,色彩委和到了圣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去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 其他洞窟? B.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 C.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发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 他洞窟? D.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 他洞窟? 【答案】17. D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 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 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 ①雷霆之怒:像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此处指“怒 气”,不是斥责别人,应该用“雷霆之怒”。 ②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心平气和”可作定语,“平 心静气”不可作定语,故选“心平气和”。 ③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东西。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此处修饰“天下美景”,应该用“无与伦比”。 ④大大方方: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光明正大: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荡,言行正派。“大 大方方”强调自然不俗气;“光明正大”强调为人坦荡正派。结合语境,此处应该使用“大大方方”。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 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色彩”是较直观的,“气韵”是较抽象的,故应“色彩”在前,“气韵”在后;排除 A、D 两项。“沙山” 的色彩应是“单纯”的。“委和”,随顺自然,可形容“气韵”,不可形容“色彩”。故排除 C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A 项,语意矛盾,“去”表示将来,“了”表示过去,二者冲突 B 项,“倾泄”后面缺少宾语。 C 项,搭配不当,“发泄”与“信仰”不搭配。 故选 D。 【点睛】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 10 个方面分析: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 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20.某中学门口,一家长开车正准备从校门直驱而入。保安以“今天不是探望日”为由,把车挡之门外, 引 发了一场小纠纷。家长高声嚷嚷:“孩子发烧了,今天你不让进我也要进。”保安站在车前针锋相对:“今 天你想进我也不让进。”家长用手指着保安说:“是校规重要还是人重要?”此事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他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双方的表达不当。请你为家长和保安各拟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交流顺畅。 【答案】例:家长:师傅(小伙子),不好意思,孩子发烧了,我心很急,你通融一下让我进去看看好吗? 保安:对不起,今天不是探访日,我建议你先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再决定,好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双方的称呼或道歉语使语气委婉,然后陈述各自的理由即可。 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在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和不同的语体特征,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分清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等要素,使语言发挥最佳效果。学习目标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复习语言得体有关知识并懂得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本题中所给内 。容中双方表达均不得体,以致引发了冲突。保安所言今天不是探望日,虽然是客观理为由,但表达生硬, 把车强行挡之门外,家长自然难以接受,“今天你不让进我也要进”这话说得够狠够霸道,俨然没有规则 意识,更不用说语气和态度了,而保安的反问“是校规重要还是人重要?”更是缺少人情味道,最终引发 了矛盾、冲突、纠纷。家长的高声嚷嚷中看出人的素质和涵养,保安针锋相对严词拒绝中也可见蛮横和无 礼,此事自然引发思考,所谓旁观者清,我们都能看出来,都是言辞欠妥惹的祸。可见言语适度的表达于 生活是多么重要。说话办事除了原则和底线,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可能就会出口温暖, 一片和气,事情迎刃而解,化干戈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生活本无事,言辞惹是非。 【点睛】语言运用得体的基本要求: 第一、注意各种情境条件:1 交际对象,2 交际场合,3 交际目的;第 二、注意遣词用语。使用谦敬词语。遣词用语要尊重对方 。遣词用语要注意分寸。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 3 要学会转述。1.用语要看对象。说话写文章首先要看对象,即考虑谁 是听话者、阅文者,要充分考虑对 象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文化、性格、爱好等。同一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 法。还要注意尊称、谦称。 21.点赞,始于社交网络的“赞”功能。轻轻一点,图标点亮,用户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表达对内容的认同 和喜爱。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通信软件的快速流行,它日益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中,但同时也有人认为“点 赞”是一种流行病。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要求不超过 70 个字。 【答案】同意“点赞是种病”的说法。(1)点赞仅是个手指动作,并不是出于对内容的肯定,并未真关注, 而是出于面子,给人带来不小的生活压力。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朋友间的情感状态。(2)所谓的“点赞求 关注”,“双击 666”等网络用语反映的是人们真实社交生活的空虚,求关注,求安慰,游荡于网络虚幻空 间,会让个人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激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表明 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自己的理由。如同意“点赞是种病”,则可从点赞者的态度、点赞泛滥等角度阐述其 弊端;如不同意“点赞是种病”,则可从点赞的效果阐述其优点。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准确、生动, 字数不得超过 70。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从 1983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诞生至今已有 30 多年。30 多年来,晚会文化已衍变出各种形式,如跨 年晚会、公益晚会、竞赛晚会等,无论如何变化,历经时间沉淀的晚会文化不仅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 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记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时代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而且教育事业也与时俱进的发展了起来。以经济为基础,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以小见大,我家乡莱西夏格庄的教育也随着改革的脚步起飞了。 我父亲的年代 我坐在饭桌前,听父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事了。据父亲说,他上学时恰逢 1979 年改革开放,学得十分艰苦,但那时也是父亲最快乐的时期,那时的书费只要二元五毛钱,这真是令人不 可思议啊。可是那时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有些家庭承担不起这么大的开支,于是就让他们的女儿们辍 学了。那时的高中简直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了呀。并且当时的升学率是小之又小。其实我最最感兴趣的是 听父亲讲他们的学习生活,他们一天有七节课,为物理、政治、数学、英语、语文、化学,老师都是按书 本教的(这种教育的方法,使得我父亲固守陈规,不敢大胆去闯荡、创业,以致总是呆在这个小农村里), 句句言传,不得违背,这就是他们的教学准则了,然后呢,一放学,他们就去做泥胚(方言:做瓦片的胚 形。)于是乎,七年就这样在一个又小又破的平房里度过去了。 我叔叔的年代 我的叔叔,一个小小的基层老板,每每到他家去做客,他都会谈起他的成功史,而最常挂在他嘴边的 就是:多亏了改革开放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今天啊!是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进行人才培养, 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有了好的发展,他也不会在他仅有的八年时间里,学得一技之长的啊。那时虽然和我 爸的时代相差不远,可是,高中升学率提高了一点,这就多了能够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就像我父亲,只 是一个小的不起眼的基层工人,而我的叔叔确是一个老板,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啊。因为农民已不用再为吃 穿烦恼,所以叔叔多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虽然生活还是如此艰苦,虽然住的还是平房,可这足以能够改变 一生的命运,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改革开放的力量啊。 我表哥的年代 我哥哥是高中毕业生,他现在是一家公司职员,收入不仅可以养活他的一家,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也 是丰富多彩,那时可与我叔叔的年代又是两个世界了啊,新的学校的出现改变了我哥哥与我姐姐的命运, 姐姐是大学毕业生,他们那时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了,所以,他们不仅住进了拥有高高楼房的新学校,而 且又多了一年,还不止这些,老师的教学风格大有不同,他们不再采用一对一的死教学,而是让同学自己 发散思维,自己想,自己做,这使人才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也为 麻雀变凤凰、咸鱼翻身提供了途径,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是谁的功劳?是教育,是改革开放啊。 我的时代 我现在还是个初中生,可是,我真的很感激我有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这使我成为一个有用的 人,让我的人生有了意义。我已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而升学率百分之九十九点几几的我们,几乎所有 人都能再学习,优良的设施,高等的教育,丰富的社会资源,还有无限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时代的学习环境,甚至,我们还不断的开展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兴趣特长教育等等,使我们的思想 素质得到新的升华。这是谁的功劳?是教育,是改革开放啊。 未来的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未来的升学率一定会达到百分之一百,未来会有十二年的义务教育,甚至 是十六年,或更长。但人们一定会终身学习,莱西教育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也许会在网上进行全民教 育,一切的设想一定都会实现(因为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发展教育。)这是谁的功劳?是教育,是改革开放 啊。 如果,时间还会继续,思想还会继续,那么教育就还会继续,改革开放就还会继续。国之大计教育为 本,我相信,改革开放 30 年莱西教育不断发展,而且还会继续发展,创造出更多人才,更多奇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准确进行审题立意,首先要有抓住 材料关键句的意识,例如本材料的关键句子是“历经时间沉淀的晚会文化不仅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更 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根据对关键句的把握,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进行立意:晚会所走过的 30 多年, 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 30 多年,也是我国社会文化走向多样化的过 程。晚会主题、形式的变化,体现的是我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在行文过程中考生要扣住 30 年春晚的文化历 程进行写作,要抓住春晚的变化体现的时代的发展这个主题。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 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 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 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 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 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句是“历经时间沉淀的晚会文化 不仅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考生抓住关键语句可以准确立意三十年春晚体现了人 们的文化需求,体现了在历史变迁中我国的发展。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