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一、选择题
1.“其车之制,车身用板作槽,槽中架行道板一条。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两边各带拐木
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A. 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 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 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 是农业灌溉工具的重大改进
2.北齐规定:“男 18 岁以上 丁,丁从课役,60 岁为老。”而隋朝规定:“男以 21 岁为丁,58 岁为限实
行从丁课。”隋朝这一变化
A. 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 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 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西汉的《汜胜之书》分为十八节。书中的前四节为作物栽培总论,概括了作物栽培中的总原则;第五至第
十七节是作物栽培分论,具体介绍了各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的栽培方法。这说明西汉
时期
A. 庄园经济占据主导
B. 农产品面向市场
C. 农业技术日益成熟
D. 商品经济较发达
4.二地主亦称“田面地主”,是将从地主处租来的土地转租给农民,赚取地租差额,自己不劳动的中间剥削
者的俗称。宋代“二地主”大量出现,甚至屡见于政府的相关法令条文中。由此可见,宋代
A. 封建政府对农民剥削加重
B. 封建租佃关系发展
C.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加深
D. 政府保障地主利益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
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的推回去。”这说明
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必然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 宋朝时商业的发展,必然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为C.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6.《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
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
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材料反映唐代官营手工业
A. 由官府集中管理
B. 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
C. 生产带有季节性
D. 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
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
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8.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
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
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 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D.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9.明朝中期,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
成,而乳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这反映出上海县当时
A. 纺织业发展改变了劳动分工B.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 纺织业成为最主要生产部门
D. 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10.下面是宋元时期有关商贩商业活动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该时期
记述 出处
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叫卖声)俱不同 (宋)高承《事物纪原》
只见汴河岸上有馒头店……门前牌儿上写着:本行侯家,上等馒头点心 宋元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无大都),小商贩,用盒于盛着糕点,将盒子顶在头上,手中敲着木鱼卖
糕点
(元)熊梦祥《析津志》
A. 南北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B. 商业经营中渗透广告意识
C. 都城开始成为商业中心
D. 小商贩完全集中在居民区
11.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
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
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
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可见,阻碍中国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
②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③官办商业强大
④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质疑:“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其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
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 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 唐代柜坊和飞钱 问世
C. 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D. 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13.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省区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
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 南北经济交流的频繁
C. 江南逐渐成为南方经济重心
D. 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14.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的《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15.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
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
A.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B. 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
C.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D.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16.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使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逐渐消失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7.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 年》一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
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作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客
观上
A. 导致西方彻底征服东方
B.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 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D. 引发东西文明完全融合
18.美国学者 R.R.帕尔默的著作《现代世界史》中写道:“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
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的。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蒲式耳小麦
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
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A. “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 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
C. 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 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19.1773 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透露了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攫取超过 200 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亿英
镑)的财富。此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财政崩溃使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拋售。为了应对危机,
英国颁布《茶叶法案》。当东印度公司的运茶船抵达波士顿港口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
一材料表明
A. 殖民主义罪恶引发了经济危机
B. 孟加拉危机直接导致了美国革命
C. 东印度公司是最早的跨国公司
D. 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0.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 海上霸主
B. 在②阶段殖民扩张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 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 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促使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21.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 年—1625 年,运往
欧洲的棉布为 22.15 万匹。到 17 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
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为C.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2.19 世纪 50 至 70 年代,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工业革命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奉行自
由贸易政策,开始了工业资本掠夺殖民地的时期。工业革命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造成大批手工业者失
业,从而激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B. 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
C. 原因之一是垄断公司的资本输出
D. 这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23.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在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
潮,促成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产业站构”的变化是指
A. 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B. 棉纺织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C. 城市化进程加快
D. 垄断组织的出现
24.据统计,美国钢铁工业在 1870—1905 年间产量增加了 9 倍,企业数却减少了 2/3;1880—1905 年间造船
吨位增加了 1 倍,而造船厂减少了 1/2;农机制造业在 1860—1905 年产值增加 5 倍之多,工厂数减少了 1500
多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改良蒸汽机的开始推广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
C. 国家干预以防止生产过剩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25.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
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过去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
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
用。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
A. 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
B. 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C. 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
D.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二、材料题26.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回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
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
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
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官府推行各种商业
经济制度,并强迫商人遵循。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
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
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
运路线。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对农商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政治垄断性”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农商政策在
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0 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
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
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
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
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冒险家们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
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材料四 1700 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 8——9 英镑,1750 年前后,增长到 12——13 英镑,19 世纪
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 80%,到 1860 年再增加一倍,……
在工业革命前的 1750 年,英国 2500 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 25%,1851 年上升到 50.2%,
1911 年达到 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 75%降至 21.9%。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
的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
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
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五 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
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但是,
这种托拉斯一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陷于瓦解,正因为如此,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1)据材料一、二,简要指出欧洲人在 15—16 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
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
(2)材料三、四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革对英国社会和经
济领域产生的影响。
(3)材料五中的“托拉斯”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及国际关系角度分析
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下均为西方著作)
13 世纪
—15 世纪
《鄂多立克东游记》、《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中国:地大物博、世
俗享乐、宗教宽容、商贸繁荣、强盛。(中世纪晚期)
15 世纪
—16 世纪
(地理大发现时
期)
《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的中国:疆域辽阔、物产
丰富、人口众多、交通顺畅、城市繁荣、制度完善。
17 世纪
—18 世纪
(启蒙运动时期)
《中华帝国全志》、《风俗论》中描述的中国:崇拜儒家文化,孔子被视
为道德与智慧的化身,开明君主制,选官制度公平公正,丝绸、茶叶、瓷器
等中国特产大量进入欧洲上流社会。
——摘编自邹雅艳《13—18 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根据以上材料,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自拟主题,并结合中外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