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重点中学 2020 届高三 3 月线上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 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
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
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C. 印刷术的发明
D. 科举制的推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
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 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
乏史实依据,B 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 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
“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
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
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 项正确。
2.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 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
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 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 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
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 D 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
经步人政治舞台,排除 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 B;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与官僚队
的
的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及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3.“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
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
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本身生活和行为是定罪主要依据
B.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
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
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故选 B。
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是定罪的依据,而不是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排除 A;材料说的是遭遇到现
实挑战,而不是无法实现,C 项以偏概全,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非常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排除
D。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 484~前 424)指出“来自戴尔波伊并使他们感到很大恐怖的可怕的神
托也没有打动、雅典人离开希腊,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国土上面,鼓起勇气来等候侵略他们国土的人们。”
这说明希罗多德
A. 具有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B. 极力反对希腊的宗教信仰
C. 赞扬发达的雅典民主政治
D. 害怕神权的力量影响雅典
【答案】A
【解析】
依据“来自戴尔波伊并使他们感到很大恐怖的可怕的神托也没有打动、雅典人离开希腊”可知其强调人的
伟大和对神的怀疑,故 A 项正确;怀疑神不等于反对宗教信仰,故 B 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错在“害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
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A. 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 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 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 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
的思想运动“可知,早期人文主义依附于基督教,两者有许多融合的共性,故选 B。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 A;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 16 世纪,意大
利的人文主义要早于这个时间,排除 C;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的共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
D。
6.根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的 58 个议席中,作为国家统一运动领导者的普鲁士仅拥有
17 席。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普鲁士有能力(14 票足以否决议案)否决任何欲修改宪法等议案,但其他小
邦也可以联合以多数票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这说明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 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
B. 在权力分配方面有联邦主义性质
C. 力图维护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
D.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社会主义残余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叙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在规定权力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制衡性,尤其是
对于联邦各地区的权力分配上体现出一定的联邦特点,因此 B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出具
体的行政机构;C 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联邦制;没有封建社会主义残余的说法,D 选项排除。
7.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果
1917 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 不平等条约 执行的1919 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 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
1924 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
行
1925 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 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当时
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 项,材
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D 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除。
8.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 3 至 7 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
速发展。“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
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作者认为南方金属矿业由盛
转衰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
B. 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
C. 技术与组织管理落后
D. 工人 整体素质较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可以看出,南
的方金属矿业技术、管理比较落后。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列强卷土重来的信息点,排除;B
项,材料反映的南方金属矿业主要是用土法来开采,并没有强调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排除;D 项,材料
中体现不出工人的素质低,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
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
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9.1931 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里指出:“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
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据此,苏联
A. 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B. 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C. 使人民 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D. 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
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斯大林号召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安全,使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
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故 B 正确;1931 年苏联没有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排除 A;材料反映斯
大林号召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安全,无法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排除 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
划是指在 1928 年至 1932 年,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964 年 1 月 27 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简短的建交公报被西方媒体称作“炸
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这一外交核爆
A. 得益于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
B.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C. 体现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D. 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1964 年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
的关系。”冲破了美苏大国的限制,体现了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故 C 正确;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 B;
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
交关系。”联系所学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史实分析解答。
11.下图为 1955 年的一幅漫画《圆的和扁的》,画中字为单干户的孩子说:“看,人家都是圆的,咱们什么
都是扁的!”该漫画意在
A. 歌颂一五计划的优先战略
B. 展示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
C. 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
D. 批评农业的急躁冒进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 年,农村推行合作化运动,在 1955 年合作化运动取得较大成绩。材料
中“单干户的孩子说”“人家都是圆的”中的“人家”指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被称赞。而这次对农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改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将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材料中描述
的现象显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B 项,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 1956 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 项,农业的急躁冒进是指 1958 年
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
【点睛】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
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
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其要领如下:
a.分解标题中的文字信息,对应漫画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漫画的主题;
b.看图中有无明显表现出夸张、讽刺等意味的信息,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点(或其他提示时代的信息),联
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2.1894 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
山
A.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 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体现出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国家之
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体现出五族共和的民族主义思想,
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排除 A;材料主
张“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并非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排除 C;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
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结合所学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
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
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
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
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
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 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渐渐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渐模糊,内
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
增强。1914 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
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一早
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
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
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摘编自王健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
影响。
【答案】(1)原因: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②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③维护社会秩序;④
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⑤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2)特点:①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②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③与城市改造
相关;④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①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②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③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
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任意两点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和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
来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
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等信息分析
得出。
(2)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
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
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
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和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等特点。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
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
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恩来总理担任总导演的大型音乐舞路史诗《东方红》,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
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这部史诗选择
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全剧六场,包括 35 首歌
曲。部分歌曲名见下: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面歌曲名单中选取一首,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
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选取的歌曲名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须准确全
面。)
【答案】示例一歌曲名: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概述和评价:俄国十月革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了,
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他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示例二歌曲名:工兵农联合起来历史现象:国民大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概述和评价:1924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26 年
开始了北伐战争,工农运动也出现高潮。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与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新民主
主义革命作了重要准备。
【解析】
【详解】从题目要求“从上面歌曲名单中选取一首,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
价该历史现象。”可以知道要求选取随意一首,但是要尽量选取能从歌名联想到历史事件的,并且对这段
历史的原因过程影响都比较熟悉的选取。
例如选取第二首歌曲名:“工兵农联合起来”。历史现象:从工兵农联合不好确定是什么时期,但是知道这
首歌是《东方红》的第 5 首,第 13 首是遵义城头霞光闪,可知是 1931 年的遵义会议,从而知道这首歌不
是全面抗战时的工兵农全民族的抗战,由此知道是 1924-1927 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从而得出答案。
概述和评价:主要将国民大革命的简单过程和影响叙述出来即可。从国民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
召开,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始起来,1926 年开始了北伐战争,工农兵运动出现高潮。
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国人民的觉悟程度与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
革命作了重要准备。
(二)选做题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武装兼并与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田无常主、民
无常居”的现象不仅导致百姓饥饿,就连军队也无粮可以充饥。此种状况致使汉朝以人口为基础,以货币
纳税的税收制度形同虚设,“钱贱物贵”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扭转。204 年,曹操进行税收制度改
革。规定税收内容分为田租和户调。曹操下令,赋税的承担者不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强地主
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和户调,不允许有游离于税收征纳之外的优惠阶层存在,不允许
豪强者转嫁税收负担。
——摘编自蔡昌《动荡时期的创新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税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严重缺乏;钱贱物贵,政府财政
匮乏;土地兼并严重。
(2)意义: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方经济恢复;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解析】
【详解】(1)背景:据材料“东汉来年,豪强地主的武装兼并与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
坏。”等信息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田无常主、
民无常居’的现象不仅导致百姓饥饿,就连军队也无粮可以充饥。”可知,粮食严重缺乏;据材料“……
以货币纳税的税收制度形同虚设‘钱贱物贵’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扭转”可知,钱贱物贵,政府
财政匮乏。
(2)意义:据材料“赋税的承担者不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强地主……分别缴纳田租和户
调,……不允许豪强者转嫁税收负担。”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所学可知,促
进了北方经济恢复;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