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ID:423015

大小:686.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高三 3 月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方法和选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比色法鉴定橙汁中还原糖的含量 B. 稀释涂布法可用于测定土壤中细菌、霉菌的种类和数量 C. 哺乳动物血液和菜花都不宜作为材料用于 DNA 粗提取实验 D.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没有颜色干扰适宜用于观察染色体数目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本尼迪特试剂是检测还原糖的试剂,它与还原糖反应颜色由蓝色变为红黄色。 2、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平板划线法可以用于菌种的纯化和分离。 3、DNA 粗提取实验材料,选用 DNA 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详解】A、橙汁的颜色会干扰沉淀量的判断,A 错误; B、稀释涂布法通过菌落的数量来代表活菌数,通过菌落的形态特征来鉴别其种类,B 正确; C、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而白细胞数量少,均不适宜做提取 DNA 的材料; 菜花是植物细胞含有大量的 DNA,可以作提取 DNA 的植物材料,但在提取前需先去除细胞壁,C 错误; D、洋葱内表皮细胞不分裂,不会形成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教材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 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 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2.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对比 MnO2 和肝匀浆对 H2O2 分解的催化效率可证明酶的高效性 B. 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保持温度始终为 37℃ C. 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可用于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 D. 测定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需先将酶和底物混合后再在相同温度下保温 【答案】A 【解析】【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 2、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 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通过无机催化剂(MnO2)和肝匀浆(过氧化氢酶)催化 H2O2 分解速率,证明酶的高效性,A 正确; B、由于不确定实验使用的底物和酶的种类,所以并不能确定 37℃较为适宜,B 错误; C、蔗糖和蔗糖 分解产物都不与碘液发生反应,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C 错误; D、测定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应先将酶和底物分别保温在实验设计温度,再混合,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酶的特性,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 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 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 此实验共有两个自变量:光照强度和施肥情况 B. D 点比 B 点 CO2 吸收量高原因是光照强度大 C. 在土壤含水量为 40%~60%的条件下施肥效果明显 D. 制约 C 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通过图解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有无施肥,因变量为 CO2 吸收量。 解决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光照强度、温度、土壤含水量、肥料供应情况均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② 若单独改变某一条件,可以使光合作用强度继续增强,则该条件为此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③在设计对 的照试验时,除自变量不同外,所有无关变量应相同;应确定适合观察的因变量,以对实验进行结果的统计 与分析。 【详解】A、本实验有不同光照强度、是否施肥、土壤含水量三个自变量,A 错误; B、D 点和 B 点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不同,D 点光照强度大于 B 点,所以 CO2 吸收量高,B 正确; C、通过图解 D 点与 E 点(或 B 点与 F 点)的 CO2 吸收量比较,可看出施肥影响明显是在含水量在 40%~60% 的条件下,C 正确; D、C 点土壤含水量较少,光合作用强度较低,在 C 点基础上增大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其 CO2 吸收量,因 此 C 点条件下限制玉米 CO2 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通过坐标曲线的分析,考查考生对坐标曲线、光合作用限制因素的分析能力以及提高光能利 用率的措施;还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考查考生对对照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能力, 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能力。 4.在适宜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某除草剂分别处理甲和乙两种杂草的叶片,并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根据指 示剂颜色变化显示放氧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先建立指示剂颜色变化与放氧速率关系的数学模型 B. 相同浓度时颜色变化快的品种受除草剂抑制效果更显著 C. 与品种乙相比,除草剂对品种甲光合速率的抑制较强 D. 除草剂浓度为 K 时,品种甲的叶绿体仍可发生 CO2 固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片光合作用时水被分解,产生氧气,氧化还原指示剂遇氧气后颜色发生变化,指示剂颜色变化越快,放氧速率高,光合作用越强。 【详解】A、指示剂遇到氧气才会变色,所以要先建立指示剂颜色变化与放氧速率关系的数学模型,A 正确; B、指示剂颜色变化越快,放氧速率高,说明光合作用受到的抑制作用弱,B 错误; C、相同除草剂浓度下甲的放氧速率低于乙,说明除草剂对品种甲光合速率的抑制较强,C 正确; D、由于放氧速率属于净光合速率,当净光合速率为 0 时,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不为 0),所以仍然有 CO2 固定,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知识,意在考查识图和题干信息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建立模型等 科学研究方法。 5.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 麦 6n=42,记为 42W;长穗偃麦草 2n=14,记为 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 异附加系”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 F1 为四倍体 B. ①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 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 8 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D. 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新品种的过程。先将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得 到 F1,①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甲,再将甲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乙,乙再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 丙,经选择获得丁,最终获得染色体组成为 42E 的戊。 【详解】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 F1 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 错误; 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 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 21+0~7E,共 8 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C 正确; D、丁体细胞中含有一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自交后代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情况是 2 条:1 条:0 条=1: 2:1,因此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 1/4,D 错误。 故选 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 能力。 6.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 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用 35S 和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35S 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实验中釆用离心的手段是为了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和蛋白质外壳(C、H、O、N、P);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 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噬菌体是病毒,是营活细胞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A 错误;该实验分别用 35S 和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 错误;35S 标记 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 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 正确; 实验中釆用离心 是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故 D 错误。 7.北京地区的蛙生殖季节是 4-6 月,在一年中的其他月份,为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可人工向已怀卵雌 蛙腹腔内注射蛙垂体悬浮液。表中列出了不同月份,制备注射到每只青蛙体内的雌蛙垂体悬浮液所需的垂 体个数。关于这个实验的设计与结论分析错误的是( ) 月份 9-12 月 1-2 月 3 月 4 月 垂体个数 5 4 3 2 的A. 表中数据显示: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 B. 据此数据可推测:越接近繁殖季节,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越少 C. 据此数据可推测:越接近繁殖季节,蛙卵的成熟程度越高 D. 若换用雄蛙的垂体,可以获得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垂体可以产生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雌蛙垂体悬浮液中含有的促 性腺激素可作用于卵巢,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蛙卵发育越成熟,需要性激素越少,因此需要促性腺激 素量也越少。 【详解】A、由题干可知,北京地区的蛙生殖季节是 4-6 月,表中数据显示各月份中 4 月所需垂体数量最少, 因此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A 正确; B、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卵细胞成熟,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要的垂体数量越少,是由于垂体分泌促性腺 激素更多,以及卵更接近成熟所需激素更少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B 错误; C、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激素更少,说明蛙卵的成熟程度越高,C 正确; D、雄蛙的垂体也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可以获得和雌蛙同样的实验结论,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的调节相关内容,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并能运用这些信息,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8.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 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 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 的一组是(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 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 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 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 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背根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 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腹根传出功能: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 奋进沿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详解】A、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 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 正确; B、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 见是传入功能;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腹根无传出功能,B 错误; C、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均不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 功能,C 错误; D、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能否依据解剖结构和实验提供的相应的生理现象,通过推理得出脊神经背根和腹根 的生理功能。首先要能读懂示意图,了解“向中段和外周段”的涵义,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 出正确结论。9.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侵染水稻叶片,经组培、筛选最终获得了一株水稻突变体。利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突 变体的总 DNA、电泳;并与野生型的处理结果对比,得到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注:T-DNA 上没有所 用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检测结果时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 T-DNA 片段做探针 B. 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T-DNA 插入到水稻核 DNA 中 C. 不同酶切显示的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 T-DNA 有不同的插入位置 D. 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农杆菌的 Ti 质粒的 T-DNA 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 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 DNA 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它是将目的 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 放射性标记的 T-DNA 片段做探针的目的是检测受体细胞的 DNA 中有无目的基因。均显示一条杂交带,说 明在这一突变体中,T-DNA 插入位置是唯一的。 【详解】A、图示结果突变体中出现放射性,说明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 T-DNA 片段做探针对目的基因进行 检测,A 正确; B、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T-DNA 携带目的基因插入到水稻的 DNA 中,B 正确; C、不同酶切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不同酶切后带有 T-DNA 的片段长度不同(即:不同的酶切位点距离 T-DNA 的远近不同),C 错误; D、由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可知,野生型无放射性杂交条带,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 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D 正确。 故选 C。【点睛】本题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方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实验结果 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10.研究人员用图 1 中质粒和图 2 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 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 PCR 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 BclⅠ和 HindⅢ两种限制酶 B. 使用 DNA 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 C. 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一定是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D. 利用 PCR 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 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 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 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 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 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选择的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端存在识别位点,但 BamHⅠ可能使质粒中的两种标记基因都破 坏,因此只能选 BclⅠ和 HindⅢ两种限制酶切割,A 正确; B、使用 DNA 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B 正确; 的C、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的也可能是没有重组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C 错误; D、PCR 技术要求两种引物分别和目的基因的两条单链结合,沿相反的方向合成子链,故所用的引物组成为 图 2 中引物甲和引物丙,D 正确。 故选 C。 11.科学家提出两种不同假说来解释酶与底物的专一性问题,“锁钥”假说和“诱导契合”假说。“锁钥” 假说认为,底物和酶好似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把锁只能被一把钥匙打开。“诱导契合”假说则认为,底物 不能直接与酶很好地结合,与酶接触后会诱导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结构改变后的酶可以与底物 完美结合,这就好像两个人握手的过程一样。科研人员为证明上述两种假说,设计如下实验。 在蚯蚓蛋白酶 II(EfP-II)反应液中,加入底物 CTH,反应生成黄色物质,检测黄色物质的吸光度(A405), 绘制出曲线 EfP-II+CTH。待上述反应完成后,再加入底物 CU,反应产生同样的黄色物质,继续检测吸光度, 绘制出曲线 EfP-II+CTH+CU。各种不同底物组合的反应曲线,如下图。(1)蚯蚓蛋白酶 II 是由蚯蚓细胞________上合成的具有__________作用的一种蛋白质。蚯蚓蛋白酶 II 的酶 活性可以用单位质量的酶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2)在酶反应液中,分别进行 操作①:先加入 CTH,250min 后再加入 CU。结果如图(a)所示。 操作②:先加入 CU,250min 后再加入 CTH。结果如图(b)所示。 比较操作①与②,加入第二种底物后酶促反应速率变化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酶与底物专一性的假说,推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的反应速率结果可以支持这一推测。(3)“锁钥”学说和“诱导契合”学说的主要分歧在于,酶与底物结合时,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分析,请在下面选择你认为本实验结果支持的假说,并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不支持任何一 种假说,请选择不支持现有假说,并写出可以解释实验结果的假说。 ①支持“锁钥”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支持“诱导契合”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支持现有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糖体 (2). 催化 (3). 催化底物 CTH(或 CU)生成黄色产物的吸光值变化 (4). 温度、pH、抑制剂 (5). 操作②升高幅度显著高于操作① (6). 酶与 CTH 结合,空间结构改变, 再与 CU 结合时,结合不好,反应速率较低;酶与 CU 结合,空间结构改变,再与 CTH 结合时,依然可以 很好地结合,反应速率较高 (7). EfP-II+CTH+CU+CTH(EfP-II+CTH+CTH) (8). 酶的空间结构是否 会发生改变 (9). 支持“锁钥”假说:酶与 CTH 反应后,再与 CU 反应速率较低,说明空间结构固定不 变,结合 CU 不好 (10). 支持“诱导契合”假说:酶可以分别与 CTH 和 CU 反应,说明空间结构发生相 应改变,适应与不同底物的结合 (11). 不支持现有假说:第一种底物与酶结合时,诱导酶空间结构发生 相应改变,之后再与第二、第三种底物结合时,空间结构保持不变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 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 较温和等特性。 【详解】(1)蚯蚓蛋白酶 II 的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酶具有催化作用。蚯蚓蛋白酶 II, 能够催化底物 CTH(CU),反应生成黄色物质,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检测黄色物质的吸光度(A405)变化来表 示酶的活性。影响酶的因素有,温度、pH 值、重金属离子、抑制剂等。 (2)根据图示可知,操作①加入第二种底物后反应速率改变不明显;操作②加入第二种底物后,反应速率 明显升高,且升高幅度显著高于操作①。根据酶的专一性假说,操作①中酶首先与 CTH 结合,空间结构发 生改变,再与 CU 结合时,结合不好,反应速率较低;而操作②中酶首先与 CU 结合,空间结构也发生改变, 再与 CTH 结合时,依然可以很好地结合,反应速率较高。操作①中 EfP-II+CTH+CU+CTH(EfP-II+CTH+CTH) 的结果说明,酶与 CTH 结合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虽然与 CU 结合不好,但仍然可以与 CTH 很好的结合, 进一步证明以上推测。 (3)根据题干对两种假说的解释可以看出,“锁钥”假说认为一把锁只能被一把钥匙打开,“诱导契合” 假说认为底物与酶接触后会诱导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关键不同在于酶与底物结合时酶的空间结构是否 会发生改变。 (4)①支持“锁钥”假说:由操作①可以看出,酶与CTH 反应后,再与 CU 反应速率较低,说明空间结构 的固定不变,只能与 CTH 结合,与 CU 结合不好。 ②支持“诱导契合”假说:由操作②可以看出,酶可以分别与 CTH 和 CU 反应,说明空间结构发生相应改 变,适应与不同底物的结合。 ③不支持现有假说:由操作①的结果分析,可能有另一种情况,即第一种底物与酶结合时,诱导酶空间结 构发生相应改变,之后再与第二、第三种底物结合时,空间结构保持不变。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结合实验思路及所学酶的相关知识,灵活运用解题。 12.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下合成糖,以淀粉的形式储存。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但科 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 (1)叶肉细胞吸收 CO2,在____________中被固定形成 C3,C3 在____________阶段产生的____________ 的作用下,形成三碳糖,进而合成__________进行运输,并进一步合成淀粉。 (2)科研人员给予植物 48 小时持续光照,测定叶肉细胞中的淀粉量,结果如图 1 所示。实验结果反映出 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 (3)为了解释(2)的实验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停止。 假设二: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与降解同时存在。 为验证假设,科研人员测定了叶肉细胞的 CO2 吸收量和淀粉降解产物——麦芽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2 所示。 的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一种假设?请运用图中证据进行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定该假设成立,研究人员在第 12 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 a,为叶片光合作用通 入仅含 13C 标记的 13CO2 四小时,在第 16 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淀粉总量为 b,13C 标记的淀粉含量为 c。若 淀粉量 a、b、c 的关系满足____________(用关系式表示),则该假设成立。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光反应 (3). ATP 和[H] (4). 蔗糖 (5). 最初一段时间内,随 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几乎不增加 (6). 支持假设二。实验结果显示,叶肉细胞持续(或 并未停止)吸收 CO2,淀粉降解量快速增加,说明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 (7). b-a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