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广州市番禺区 3 月线上检测、佛山市南海区 3 月综合能力测试、湛江市 3
月联考、深圳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广州市 3 月阶段训练、兴宁市 3 月质检、
兴宁一中 3 月质检、广州市适应性考试、广州市岭南中学综合模拟训练
一)语文试卷汇编而成
广州市番禺区 2020 届高三 3 月线上检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暮归①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注释】①本诗
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诗人大历元年后逗留夔州期间所作,一说是诗人在大历三年
作于湖北省公安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黄”字,本指入秋后树叶的颜色,此处活用为动词,描绘梧桐在秋霜浸染下变
成黄色。
B.诗人在月色下回家,听到远处传来百姓捣洗白练的声音,觉得百姓的生活分外艰辛,心
生悲哀之感。
C.颈联写诗人南渡和北归都行不通的尴尬处境,反映诗人心中迫切结束在长江一带漂泊的
强烈愿望。
D.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契合律诗“起、承、转、合”的写法,格律严谨,情感真挚,
富有意蕴。
(2)本诗尾联与作者的另一首诗作《登高》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
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
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
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反映诗人心中迫切结束在长江一带漂泊的强烈愿望”无中生有。
(2)“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
天拄杖看云。结句所表现的是诗人漂泊在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已经年过半百诸事不顺利的
悲凉,以及无所事事的寂寞无聊。登高》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答案:
(1)C
(2)同:①都有年事已高的伤感。《暮归》直言年过半百,《登高》则用“繁霜鬓”来指
年迈。②都有世事不如意的感慨。《暮归》是直接感慨“不称意”,《登高》用“艰难苦恨”
来表达。异:①《暮归》结句写出了诗人的无奈、无聊。面对年事已高,事不称心,干脆不
理,外出看云;②《登高》尾联抒写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情怀。世事艰难,造成生活艰苦、潦
倒不堪,诗人带着对时事的伤感,心生对国家的担忧。
译文:
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
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
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
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
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
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明
日看云还杖藜”,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应该
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这首诗思想情感主要是“忧己”
兼有“忧国”,即孤寂、悲凉,思念故园。【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
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
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
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佛山市南海区 3 月综合能力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4~15 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④近,五湖同觅钓鱼槎⑤ 。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曾参加江南抗清斗争,②熊绎国:指楚国。③一成:
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圆十里。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④明诏,这里指胜利后颁赏的
诏书⑤五湖,范蠡复兴越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槎,木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二两句写北方关塞已被清人占据、胡茄吹遍,却术见中原明军战车驰驯的抗战局面。
B.第三句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表达晚明虽已落败、但反击仍可取胜的信念。
C.诗人用“苍龙日暮还行雨”比喻清军的暴虐,又以“老树”“著花*表达了自己抗清的意
志。
D.全诗从直述时局落笔,多处用典、设喻,挥洒自如,思路明晰,表现了学人之诗的特色。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与开头的“愁”字呼应,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 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
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
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
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诗人感情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注
解与全诗的内容分析诗人传达的感情。【解答】(1)C.“比喻清军的暴虐”分析有误。“苍龙日暮还行雨”比喻自己虽如苍龙已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仍要行风播雨,表现的是自己坚定的复国之志。
(2)尾联“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是说等到汉家朝廷获胜的明诏到来,你我
泛游五湖,同去寻觅钓鱼的木筏。这是表现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表现一种想象自己功成身退
之后,与友人泛游五湖的惬意。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
两者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答案:
(1)C
(2)尾联是想象朝廷光复河山,自己功成身退,与友人一起泛舟的美好情景。而首联写的
是诗人的愁,说关塞处处都是清人的胡笳声,中原没有战车出发去收复河山。表现的是诗人
对局势的担忧。首联的“愁”与尾联的美好想象相对比,更显出了诗人心犹国事,赤诚的爱
国精神。
译文:
关塞处处吹起胡笳,让人心中忧愁,可偏偏看不到中原地区有战车出发。
楚国三户遗民已将秦国灭掉,方圆十里的土地依然能复兴少康之家。
苍龙日暮时分还腾空行雨,老树在春深时更是开出新花。
等到汉家朝廷获胜的明诏到来,你我泛游五湖,同去寻觅钓鱼的木筏。
赏析:
本首诗作者主要表达自己的复国之志,要遗民们坚持抗清,而不能隐居遁世,待
到复国后,功成身退,才算得上有高尚的节操。此两首诗用典精当,对仗工稳,虽是次韵,
却能不受束缚而挥洒自如。
此首在友情基础上,将个人交往拓展为历史责任。开头展现现实图景,侧耳听关塞,满
耳是清人的胡笳,再也不见汉军所驾的战车在中原纵横驰奔,不免愁上心头,深为复国前途
担心。但作者的信心是不死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夏朝少康仅有一成即方圆十里的
土地,仍使夏朝再度中兴。作者自己虽如苍龙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仍要行风播雨;虽如
老树已年深月久,一到春天,仍要怒放鲜花;他曾说“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
清”,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复国大计就一定要坚持!这不仅是顾炎武的志愿,也是傅山的追
求。有了这些顽强卓绝之士,何愁事业不成?
他在结尾满怀希望地想象“待得汉廷明诏近”,朝廷论功行赏,要封他们做大官,而他
和傅山已功成身退,一起到五湖去寻舟垂钓、归隐林泉了。【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感往往体现在
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湛江市 3 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①(节选)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②堕洲渚。
题郑防画夹五首③(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②倚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③
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首诗有述有评,既有对画中的景色的描绘,又表达了自己对画作的看法。
B.两首诗所写题材都是僧人惠崇的画作,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C.王诗运用了对比衬托,指出画史上的众多画家不值一论,自己只推崇惠崇。
D.惠崇所画山水风景,被后代文人墨客收藏题咏,可见其画艺的高超与精湛。
B【解析】黄诗前三句描写诗人被画作带入画境之中,第四句写诗人听得友人说:“这是
丹青” 才恍然省悟,才明白自己错把画境当作真境,侧面赞美画作之妙。
15.王诗的后两句与黄诗的前两句,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王诗写画中描绘了六月天里,密林中升腾起白云,把观画者带入画中的洲渚之上;(2
分)黄诗写画中描绘的阴雨迷蒙、大雁飞过的景象,让观画者好像坐在潇、湘江畔,洞
庭湖边一样。(2 分) 两人的诗句都表达了惠崇的画意境逼真,富有感染力,给人身临
其境之感,也表现了惠崇画技 的高超。(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深圳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越王台①
文天祥
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
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
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
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衔杯。
【注】①越王台:在今广州市越秀山上。越王,指南越王赵佗。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
作者被俘押送北上途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越王台已逾千年,“落落”既写冷落、荒疏的越王台,也映照作者此时的心境。
B.颈联营造了凄凉而壮阔的意境,寓情于景,和“山河破碎风飘絮”异曲同工。
C.虽已沦为“楚囚”,但作者以酌酒自我宽慰,悲伤之中透露出一丝自信的心绪。
D.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
15.“春事暗随流水去”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广州市 3 月阶段训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
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 分)
兴宁市 3 月质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
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
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
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
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 (3 分)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
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 项,“颈联第一句实写眼
前之景”说法错误,颈联第一句“和霜欲起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不是实写。故选 C。
15.(6 分)①悲秋之情:首联“寂寞秋成感物华”中,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
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颔联的“惨无语”“孤雁”“思家”让诗人深感漂泊在外,孤
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从“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可以看出诗人为温饱
而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尾联的“星鬓”可看出诗人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
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
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
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本诗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从“寂寞秋成感物华”,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
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从这一句。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
孤雁竟思家”,从“惨无语”“孤雁”“思家”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从“和
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可以看出诗人为温饱而奔波;“我亦稻粱愁岁暮,年
年星鬓为伊加”,“稻粱”比喻衣食生计,“星鬓”,花白的头发。这是说我也和大雁一样,
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感慨年华
老去,却还在为温饱而奔波。答题时先指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具体分析。
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沮”“谀”“鄙”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兴宁一中 3 月质检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
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
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
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
送别的名篇之一。
B. 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C. 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
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D. 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
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15.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 分)广州市适应性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 14-15 题。
临 江 仙①
纳兰性德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②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注】 ①作者写此词时,与其相知相守的妻子卢氏已离开人世。②缃帙:套在书上的
浅黄色布套,此处代指书卷。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点滴芭蕉”从细处落笔,营造出凄凉、孤独、忧愁的浓郁氛围,奠定全词感情的基
调。
B.上阕最后两句写出词人因爱妻亡故,许久未写“鸳鸯”二字,如今写来,颇感手生。
C.“幽窗冷雨一灯孤”与汤显祖的“愁万种,冷雨幽窗灯不红”意境相似,感情相近。
D.作者以日常生活情景入词,语言简净,写出了雨夜怀人时的心碎与无奈,感人至深。
【答案】B
【解析】B 项,“上阕最后两句写出词人因爱妻亡故,许久未写‘鸳鸯’二字,如今写
来,颇感手生”错误,从词中来看,“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是指对当初妻子书写还不熟
练的娇憨情景记忆犹新。故选 B 项。
15.“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因疲倦而忽然低首,书册散乱,看到一半就已泪眼模糊了。诗人通过描写看旧
时书册时间之长、沉浸之深、用情之浓,表达了对亡妻的情意之厚、思念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意思是“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
糊”,“倦”说明看书时间之长,而所看的是“旧时书”,这“旧时书”,不是指书籍或书信,
而是指当初爱人所临摹的书法本子,这就让词人想到当初妻子写字时的娇憨形象。词人睹物
思人,那清秀的笔迹,一如伊人的容颜,当初的温馨景象仍然历历在目,但那个沉静柔婉的
人儿,却已经不知去向了,因而“重看一半”时双眼就已“模糊”,显示对妻子情意之深,
对亡妻思念之苦。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广州市岭南中学综合模拟训练一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
期间。②酽,(汁液)浓;味厚。③招魂,即《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
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
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作者同
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
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
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15.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 分)
14.D(“邀请京城的朋友”不准确,这里是与“野老”相约。)15.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易方达的人生态度。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
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