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根据(广州市番禺区 3 月线上检测、佛山市南海区 3 月综合能力测试、湛江市 3 月
联考、深圳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广州市 3 月阶段训练、兴宁市 3 月质检、兴宁
一中 3 月质检、广州市适应性考试、广州市岭南中学综合模拟训练一)语
文试卷汇编而成
广州市番禺区 2020 届高三 3 月线上检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鼠疫(节选)
法国•加缪
四月十六日早晨,贝尔纳•里厄医生在楼梯口中间踢着一只死老鼠。
从十八日起,从城市的外围地区到市中心,成堆的老鼠装在垃圾桶中,或者一连串地浮
在下水道里有待清除。可是市政府对此根本没有打算,也根本没有考虑过什么措施。
然而此后几天中,情况严重起来了,不仅捡到的死老鼠数目不断增加,而且陆续有市民
因突然高烧、淋巴肿胀而死。
里厄医生每出诊一次,他的担忧也就增加一分。大多数情况就是病人在难闻的气味中死
去。
谁要是关心这种怪病的话,都能肯定这是真正的瘟疫。里厄医生的一位同行、年龄比他
大得多的卡斯特尔医生,就选中这个时候前来找他。
他对里厄说:“里厄,您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在等待化验结果。”
“我曾见过这样的病例,只不过是在疾病发作的当儿没有人敢直接说出它的名字罢了。可是,
里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您跟我一样明白。”
里厄思忖着,最后他说:“对!卡斯特尔。这是难以相信的。但是看样子,这很像是鼠
疫。”
里厄向奥兰医师公会主席里夏尔提出要求:把新发现的病人隔离开来。
“我可办不到,”里夏尔说,“这应由省政府采取措施。再说,谁告诉您这有传染危险的?”
“没人跟我说过,可是这些症状是令人担忧的。”
然而里夏尔认为他自己“没有权”办这件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省长汇报。
第二天,里厄提出被大家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坚决要求,终于使省府同意召开卫生委员会
会议。
里夏尔表示:“百姓果真担心不安,但流言蜚语也在肆意夸大事实。省长对我说:‘你
们愿意的话可以迅速行动起来,但是不要声张。’他又认为肯定这不过是场虚惊。”
老卡斯特尔粗声粗气地说:“问题在于要弄清楚这究竟是不是鼠疫。”
省长陡地一震,下意识地掉过头来望着门口,仿佛要看看这扇门是否已挡住了这桩骇人听闻的事,不让它传到通道中去。里夏尔表示,依他看来不必惊慌,现在能够确认无误的
只不过是一种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发症的高烧而已。
大家见里厄一言不发,于是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这是一种伤寒性的寒热,但是伴有
腹股沟腺炎和呕吐。我做过腹股沟肿块切开手术,并送化验室去进行过化验。化验室认为已
找到鼠疫特有的粗短形杆菌。不过我要补充说明,细菌的某些特异变化不符合通常对其形态
的描述。”
里夏尔强调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斟酌一下,不马上作出结论,有一批化验已进
行了几天,至少要等结果出来了再说。沉默片刻后,里厄说道:“可是当一种细菌能在三天
内使脾脏肿大四倍,使肠系膜神经节增大到像桔子般大小,并具有像糊状物那样的质地,这
就不容许我们继续斟酌下去了。传染源正在不断扩大,如果听任疾病按照这个速度蔓延开去
而不加制止,那要不了两个月,城内居民就有可能死去一半。因此你们管它叫‘鼠疫’也罢,
‘发育热’也罢,关系不大,重要的倒是你们得设法不要让疫病引起城中一半居民的死亡。”
里夏尔的意见是决不能把情况说得太严重,何况疾病是否传染尚未证实,因为病人的亲
属都还安然无恙。
“但是其他人中间也有死的,”里厄提醒大家说,“当然,疫病的传染性从来也不是绝对的,
否则的话,那就会出现死亡数字无限增长的现象了。这不是把情况说得太严重的问题,而是
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罢了。”
里夏尔提醒大家说,如果疫病不自行停止蔓延的话,那就有必要采取法律规定的严厉的
预防措施,才能制止。但要做到这点,又必须正式承认这是一场鼠疫,而这事至今还不能绝
对肯定,因此需要考虑。
里厄则坚持说:“不用考虑法律规定的这些措施是否严厉,要考虑的倒是为了使城里半
数居民免于死亡,这些措施是否必要。余下的是行政方面的事情,而正好我们的制度规定要
有一位省长专门来解决此类问题。”
“那当然,”省长说,“不过我需要你们正式确认这是一场鼠疫。”
“即使我们不确认这是鼠疫的话,它照样会夺去半数居民的生命。”里厄说。
里夏尔激动地插嘴说:“事实是我们这位同行相信这是鼠疫,他有关征候群的描述证实
了这一点。”
里厄回答说他并没有描述过征候群,他不过叙述了他所看到的情况。他问道:“里夏尔
先生是否能担保即使不采取严厉的预防措施,这场瘟疫也会停止蔓延呢?”
里夏尔踌躇不决,注视着里厄说:“请您老实告诉我您的看法,您肯定这是一场鼠疫?”
“现在的问题不是推敲字眼,而是争取时间。”
省长说:“您的见解大概是,即使这不是鼠疫,也要采取规定在鼠疫发生时适用的防疫
措施吧。”
“如果一定要我有个看法,那么这就是我的看法。”
“词句如何,关系不大,”里厄说,“我们要讲的只是,我们不应当根据半城人命决不会
遭殃这样的假定来决定我们的行动,因为如果这样做,到头来半城的人命就恐怕真的会送掉。”
而后来城内能有条不紊快速展开抗疫工作,都有赖里厄医生的坚持。
(本文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本文结构严谨,生活气
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
B.本文开头描写城里出现大量死老鼠,渲染了“鼠疫”的恐怖气氛,同时为后文疫情的发展做
了铺垫。
C.疫情之初,在城里发现大量不明原因死亡的老鼠时,却并没有引起奥兰医师公会主席里夏尔
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D.本文对卡斯特尔、里夏尔等胆小怕事的医生和优柔寡断的省长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请结合里夏尔等人讨论疫病的经过,简要概括并分析小说所揭示的里夏尔的心态变化。
(3)有人说,里厄医生所代表的是脚踏实地、抓住当下、珍视人命的“真正的医生”。本文是
如何具体塑造这位“真正的医生”的?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文中的人物心理的基本能力。先总体概括人物的表现,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
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解答】(1)D.“卡斯特尔、里夏尔等胆小怕事的医生”错误,“卡斯特尔”没有胆小怕事。
(2)里夏尔的心态变化可以结合“我可办不到”“这应由省政府采取措施。再说,谁告诉您这
有传染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斟酌一下,不马上作出结论,有一批化验已进行了几
天,至少要等结果出来了再说”“里夏尔的意见是决不能把情况说得太严重,何况疾病是否传
染尚未证实,因为病人的亲属都还安然无恙”“里夏尔踌躇不决,注视着里厄”等内容概括得
出。
(3)完成此题要结合里厄医生的语言,如:“不用考虑法律规定的这些措施是否严厉,要考虑
的倒是为了使城里半数居民免于死亡,这些措施是否必要”“现在的问题不是推敲字眼,而是
争取时间”“我们要讲的只是,我们不应当根据半城人命决不会遭殃这样的假定来决定我们的
行动,因为如果这样做,到头来半城的人命就恐怕真的会送掉”等。作用中一定要出现“凸显”
一类的词语,其中“凸显”也可表述为衬托、反衬、突显、突出等。
答案:
(1)D
(2)①推诿。里厄起初向里夏尔提出隔离新发现的病人时,他说“我可办不到,这应由省政府采取措施”,认为自己“没有权”办这件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省长汇报。
②轻视。在省卫生委员会会议上,里夏尔表示不必惊慌,强调还可以斟酌一下,不马上作出结
论,有一批化验已进行了几天,至少要等结果出来了再说。
③怕事。厄医生是已经确定了 80%是鼠疫,他仍要延后采取措施,他怕担宣布后引起民众恐慌
的责任。
④踌躇不决。在省卫生委员会会议上,里厄问他是否能担保即使不采取严厉的预防措施,这场
瘟疫也会停止蔓延时,他踌躇不决。
(3)①言行描写。里厄要求把新发现的病人隔离开来;里厄提出被大家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坚决
要求,终于使省府同意召开卫生委员会会议等行为。在省府召开的卫生委员会议上,里厄刚直
有力的话,都表现出里厄医生内心专注于制止疫病、挽救生命为先的脚踏实地的医者形象。
②对比手法。在尚未确诊在是不是鼠疫之际,里夏尔、省长等人怕担责任而急切地想要证明出
是否是瘟疫与里厄医生坚持要抓紧时间救治病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凸显他是抓住当下、珍视
人命的“真正的医生”的形象。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佛山市南海区 3 月综合能力测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苦 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
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
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雪,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它那瘦骨嶙嶙的身架、它那棍子般
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
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可是现
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暗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他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
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从背上和他的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撇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
车夫习惯地挥动一下鞭子,那匹瘦马也缓慢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
姚纳在赶车的座位上局促不安,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
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
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
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起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
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
馆旁边停下来。
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有三个年轻
人走了过来。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其中一个驼子说。“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缝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
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三个青年人一条齐抢到座位上去了。
“快点跑!嘿,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嘿,抽它!”
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趁他们谈话停顿的时候,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
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一个问。
“我?快活的老爷,我的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喽……在坟墓里!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
还活着……死神认错门了……它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姚纳回转身,想讲
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
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姚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你的雪橇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受不住了。“回大
车店去,”他想。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
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搔了搔自己的身子,后悔不该这
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一个人要是能让自己吃得饱,自己的马也吃得
饱,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
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
里死掉的!”
姚纳发现自己的话一点影响也没有,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
就叹气……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
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
过些什么话……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
“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唉……我已经太老,
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他要是活
着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地死了……比方
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摘编自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对大雪的描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渲染了清幽的氛围,为主要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B.作者写姚纳的小马瘦骨瘦骨嶙嶙,腿像棍子般直挺挺,从侧面表现了其主人贫穷的生活状
况。
C.姚纳“顾不上”对不公道的车费讲价,这既因乘客难得,也因他需要有人乘车,听他说话。
D.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倾向自然地融入客观描写,对现实的揭露入木三分。
8.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姚纳是怎样的一个人。(6 分)
9.对姚纳“倾诉”的对象,请分类加以分析,并概括其中蕴含的意义。(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
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
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3)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把握主旨的能力。文本主题需要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情节发
展,把握时代背景和环境描写,理解小说标题和整体思想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1)A.“清幽的氛围”错;“为主要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错。景物描写为人物设
定了一个晦暗冷清的背景,渲染悲凉凄苦的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内心的痛苦。故选 A。
(2)由“我的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喽……在坟墓里”“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他要是活着就好了……”可知,姚纳
年老力衰,早年丧妻,儿子病死;
由“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
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一个人要是能让自己吃得饱,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那他就会永
远心平气和……”“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可以看出,姚纳对人说话谦卑,为人善良、隐
忍,对生活要求很低;
由他一次次向别人诉说儿子的去世和“他要是活着就好了……”等句子可以看出,姚纳疼爱儿
子,内心孤苦,渴望倾诉。
(3)第一次与军官倾诉,军官说“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
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毫不同情他的遭遇;
第二次向三个年轻人倾诉,驼子说“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
“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一个问“赶车的,你有老婆吗”可以看出她们有一点同情,
但是并未过多安慰;
第三次向仆人倾诉,仆人说“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你的雪橇赶开!”第四次向
另一个赶大车的倾诉,“姚纳发现自己的话一点影响也没有,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
蒙上,睡着了”。这两个人与姚纳同样卑微苦难,但对他毫不同情,麻木冷漠。
第五次向小母马倾诉,“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通过母马无意识
的安慰,控诉和批判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答案:
(1)A
(2)姚纳是个年老力衰命运悲惨的车夫。
①命运悲惨:“我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喽”,妻子早死,“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年轻的儿子上
周病死了。
②性格善良、安分、隐忍:“要是能让自己吃得饱,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
和”:他对人说话都很谦卑。
③疼爱儿子,内心孤苦,渴望倾诉:“死神认错门了。……它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
儿子”,表明他宁愿自己死让儿子活着。几次找人言说儿子去世,表现他渴望同情。
(3)倾诉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军官与年轻人,与车夫有些许问答,“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赶车的,你有老婆
吗?”,对车夫有一丝同情:但整体自私冷漠。
②仆人与年轻车夫,虽与姚纳同样卑微苦难,但对他毫不同情,麻木冷漠。
③小母马“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虽是无意识的,却让姚纳感到了温暖。姚纳的苦痛
在人间无人倾听,只有在小马跟前才能把心里的话讲出来,这是作者对黑暗社会人间冷酷的控
诉与批判。【点评】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
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
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考生要从小说中勾画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相关语句,分
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文中其它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解题思
路可以分为四步:一、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二、
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
价性的语句;三、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湛江市 3 月联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
安 谅
知道明人在搞小说创作,朋友尤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是一位病人,很特别,你一定会
有收获。尤诡秘地一笑。
明人见到了那个病人,叫乔。远看像个病人,但近看,他眉眼清晰,有几分帅气。握住他
的手掌时,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
他是一个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朋友说。这怎么可能呢?明人心里疑问。
明人与乔面对面坐下。乔神态自若,礼貌地问明人:“我能抽支烟吗?”明人点点头。
点上烟,乔在缭绕的烟雾中瞥了明人一眼:“你是不是怀疑我什么?”
明人忙说:“怎么会呢?我只是想向您讨教,怎么才能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影子其实很让
人讨厌的,扰乱人心。我知道您有这本事,我真仰慕不已。”
“您也讨厌自己的影子?您能吃苦吗?”乔一脸严肃地反问。
“您怎么指示,我就怎么做。”明人表现得很真诚。
“您要真想练,我可以教您,我知道您是作家,可以通过您告诉大家,我看不见自己的影
子,这是一个事实。”乔很坦率,也很有逻辑。
明人笑了:“第一步怎么做?”
“第一步,忘记您自己。”乔的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乔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弥漫开来。
“怎么才能忘掉自己呢?”明人小心翼翼地问。
“这得苦练,我是得空就坐在窗台边上,看街上的行人,看自己的同事,想他们的事,他
们的苦乐,绝不想自己个人的事……”
“这得想多久?”乔还未说完,明人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
“得先练三年……”乔说。
“您现在还在练吗?”明人又问。
“当然喽,要不功夫就会全废了”乔平静地说。
“那,那还有第二步吗?”“第二步,忘掉阳光、灯光,所有一切的光芒。”
“这是什么意思?”明人不解。
“我师傅说过,黑暗下的善恶,与阳光下的善恶都是一样存在的,千万别被光芒迷惑,也
千万别视黑暗为一切恶的深渊。它们本身是一体的,而这最重要的是,先要忘掉阳光、灯光等
一切光芒,它们其实是在迷惑世人。”乔从容地应答。
“那怎么能忘掉所有一切的光芒呢?”明人问。
“那您就得苦练,用心练,天天练,睁眼练,闭眼练,练到白天与黑夜一样,练到阳光不
晃眼,灯光不刺眼。”乔说得极为流畅。明人听着都傻眼了。乔的双目转向了窗外。天边,太阳
高悬、炽热。乔的目光扫视过去,不见一丝躲闪。
“那第三步呢?”明人打破砂锅问到底。
“第三步,要在阳光和黑暗中一眼看出恶魔来,您的影子就看不见了。”乔把烟蒂掐灭,干
净利落。
明人被眼前这位特殊病患者给深深震撼了。阳光从窗玻璃透射进来,把乔的侧影投映在墙
壁上,这么清晰分明,难道他真看不见吗?
明人是带着疑惑告别乔的,乔一定有着神秘而又奇特的故事。
忙了一阵后,明人又打电话给朋友尤,要再采访乔。电话里传来一声深长的叹息:“乔,
已经牺牲了,英雄啊!你来我这儿,告诉你实情吧!”
明人头一晕,连忙闭上眼,定了定神,才回答道:“好,好,我马上过来。”
刚到朋友尤那里,明人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乔已完全占据了他的身
心。
尤无言地递给明人一份报告,明人接过飞快地读起来。五分钟后,乔的形象已高大分明起
来,但他仍忍不住问:“乔是公安局的侦查员?真的牺牲啦?”
“是的,上次你采访他之后的一天,他听来看望的战友说,发现了他们一直在排摸抓捕的
一个杀人恶魔的踪迹,便吵着要参战,他说早就等着这一天了。领导同意了。那次深夜巷战,
他冲锋在先,一枪撂倒了那个恶魔,但被隐藏在墙角的另一个歹徒偷袭了……乔的领导告诉我,
他很英勇。”朋友尤说。
“那他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怎么回事呢?”明人又问。
“当年,他与他师傅一起执行任务,也是深夜,在老街巷搜捕一个杀人团伙。在墙角潜伏
时,他忽然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月光投映在地面上,他一激灵,以为自己已暴露,想化被动为
主动,一下子跳了起来,他师傅没拉住,用身体挡在他前面。歹徒听见声响,射出了一排子弹。
他师傅中弹倒地,他毫发未损,歹徒安全逃窜。他痛苦万分,痛恨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发
誓要为师傅报仇。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小屋里挖空心思地练,练得走火入魔……”朋友尤的声音
悲怆。
“你知道吗?公安局的领导对我说,他牺牲前,真的没有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影子。他
毫不犹豫地冲出去,一枪制服了那个杀人头目,为师傅报了仇。也是因为他的影子被另一个歹
徒发现了,遭到暗算。多好的小伙子,真的很壮烈……”朋友尤的声音哽咽了。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特殊气概啊!
明人双眼盈泪,他站起身来,久久没有言语。屋内渐暗,窗外的光线投射进来,他也浑然
不觉自己的影子,仿佛身心已与乔融合在了一起。
(选自《北京文学》,2019 年第 11 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既是标题,也是线索,串连起明人与主人公乔和朋友尤的两次
对话,激起读者的兴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善于采用典型的细节描写表达人物内心,如明人与乔对话过程中对乔吸烟的描写,
从侧面含蓄地表现了乔的心理变化过程。
C.乔是一位重症心理疾病患者,小说的描写如“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目光
扫视过去,不见一丝躲闪”等都表现了他的病态。
D.明人一直对乔充满了好奇与疑惑,特别是对乔“看不见自己的影子”觉得不可思议,直到
朋友尤告诉了自己真相,才理解并感动。
C【解析】是为了显示乔是公安局侦査员的身份,小说中的乔是位英雄,不能把他理解成一位病
人。 从原文来看,“远看像个病人,但近看”这里有个转折,“但”字之后的描写,表现他其实
不是病人。
8、小说中的“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①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人们认为的小说主人公乔的一种心理疾病。②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
一种不顾个人利益和生死的忘我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乔的对话,而后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朋友尤的对话,这样构思
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①小说的前半部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则解释悬念,前后照应,使情节
更 紧凑。②通过写明人分别与乔和朋友尤的对话,引出主人公乔的事迹,使结构更巧妙,叙述
更简 洁集中。③明人与乔的对话直接描写主人公乔的形象,明人与朋友尤的对话侧面描写乔,
使小 说人物塑造的手法更灵活多样。④小说的前半部分写乔是一个奇怪的病人,为后半部分突
出乔 的英雄形象作铺垫,产生先抑后扬的效果,有利于突出乔的英雄形象。(每点 2 分,共 6 分。
答出 三点且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深圳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涵元阁岑燮钧
舜江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旧主人据说是前清大员。少爷是书痴,搜集了不少孤本。暮年,
少爷膝下荒凉,多次对书童谢玉良说:
“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在一天,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
阁捐给了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
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谢
玉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书页,
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
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眼神却总有点迷茫。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
子。”仿佛这藏书楼就是他的旧主人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
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傅,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
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傅,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日本人进城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把灯芯
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会儿,他听到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
过,感觉楼都在震动,
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
观参观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除了一堆破书,又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
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
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本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
用借尸还魂法把破损严重的册页换掉。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这门绝技,
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一套书竟然没有西迁,他心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
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提醒了日本人:“你的,
知道,孤本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
佛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每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
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
天,最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坚强地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
着涵元阁。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他病倒了,时好时坏。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傅,日本人跑了,
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让龙志安扶着,
去看四年多没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
志安说:
“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落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什么痛苦。
龙志安啜泣着,两眼直,直的,“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
书放在他的胸口。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主要写了涵元阁三代看护人继承和保护古籍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跌宕起伏,但
贯穿三代看护人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
B.因为形势逼人、车马颠簸,舜江大学西迁时只带走了一半图书,这为下文谢玉良守护半楼图
书、与日本人抗争等情节作了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如“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就刻
画了谢玉良谨慎、节俭的性格特征。
D.小说中的名字意蕴丰富:“涵元阁”意为涵养元气之阁,“谢玉良”意为主人公具有美玉般的
情操,“龙志安”寄寓人们的美好期盼。
8.文中多次提到“借尸还魂法”并作了简单介绍,这对于本小说具有怎样的作用?(6 分)
答:
9.小说画线处描写了龙志安的眼睛,分别体现了龙志安怎样的心情?龙志安这一人物在小说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广州市 3 月阶段训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我要提个要求 李晓楠
柱子大名王铁柱。柱子躺在床上想心事。他几次想再去猪舍看看,可是由心里翻上来的惆
怅,压得他翻不动身子。参军前在家放猪,当兵了还是放猪,压根就没摸过枪。在给家里的信
中,他没敢说,怕火爆脾气的爹骂他没出息,当个兵还是猪倌。柱子明天就要离开现役部队,
一直有件烦恼事压在心头。从接到离队的通知起,柱子就在心里想,一定要提个要求,不管是
排长来还是班长来,自己一定要说出口。
床铺上靠着墙的是一拉溜的书,整整齐齐四十八本,那是排长送的,书边都翻翘着,却没
有一粒灰尘,除了照看猪,就是这四十八本书陪伴着他度过漫长的黑夜。起初,初中毕业的柱
子哪看得懂呀,每次排长来都要抽查学习成果。起初柱子并不理会,放猪不丢猪也就行了,密
密麻麻的字,我认识它,它也不理会我。排长那可不干,基本是一个月一次,后来亲自下了命
令,每个月定出一定的阅读量,每次来还带来试卷,现场答卷,现场阅卷。答错的题,排长就
耐心地讲,一次竟然讲到了深夜。柱子心里不舒服,排长这不是有病吗?《政治经济学》《管理
学》这些书让柱子头疼。直到知道那次排长深夜回连部摔进了水沟里,断了腿,柱子才渐渐地
化解了心头的怨气。渐渐地,柱子喜欢上了读书。工作之余,柱子总是偷跑到四十里地之外的
书店买一些家畜养殖和防病的书。第二年,部队给养殖场配了图书架和二百多本图书,这可让
柱子乐开了花。这养殖场其实说白了就是四个当兵的养着五百头猪。其他人等不到母猪怀胎下
崽就溜了。养殖场就在离连部四十里外的山坳里,每天臭烘烘的,谁愿意干这养猪的活?柱子
每次想提出调离,前两天总是有人调走了,心里想,再等等吧,下次早说,就这样,柱子慢慢
地习惯了,习惯的还有这里的环境和五百头猪。给家里寄照片,他都穿戴整齐,以大山为背景,
满脸的微笑。家里回信说,当兵就是不一样,英姿飒爽,就是瘦了、黑了。看罢信,柱子都苦
笑着将信整理好压在枕头下。想着想着,柱子眼睛不由地湿润了,翻过身思索着什么。
又是阴雨天,他的腰隐隐作痛,这令他想到了难忘的那一次。天像破了一道口子,雨水倾倒下来,平时乖乖听话的猪,受了惊吓,四处乱窜。虽然只有五十头猪和他出来放风,雨水、
汗水拼命地往下淌,好不容易赶到了小路上,瓢泼的雨水打在脸上使人睁不开眼,柱子还是拼
命地清点数目。少了一头,看着猪们顺着路往回跑,他放心地折回去寻找那头丢了的猪。放猪
的地方是一处浅滩,绿油油的野草早已经被浑浊的雨水淹没。突然,恍惚看见水中露出的一个
猪头,他扑到水中,水流不急,他用身子顶着猪的屁股,慢慢地向岸边游。水不是很深,但呛
了水的猪好像蒙了,乖乖地听他的话,这是柱子没有想到的。事情进行得好像非常顺利,就在
接近浅滩露出的石头的时候,猪猛地甩动了身子,柱子没有提防,重重地摔倒在一旁的石头上,
随之腰咔嚓一声。等他醒来时,那头猪就站在那里,好像犯了错似的,人畜同理,它也许知道
是柱子救了它的命。柱子整个身子不能动弹,雨水铺天盖地,突然远处传来战友的呼唤,那头
猪伸长了肥嘟嘟的脖子,张开大嘴大吼,吼声刺破雨幕,在山间回
荡。柱子还是第一次听见比去屠宰场的哀嚎还响亮的猪叫声,就是那声猪叫,救了柱子。
窗外的雨声急促起来,柱子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腰。四年部队生活锻炼了身体,也锻炼
了意志。柱子不用看记事本,他如数家珍,排长口头表扬二十八次,班长口头表扬四十八次,
每次的事由和时间,清清楚楚记在本子上,记在心里。排长最庄重表扬的一次是奖励他连续四
年没有让猪得瘟疫,为部队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要离开了,柱子也很失落,最多的一次放猪
二百一十二头,他站在前面,就像是指挥官,喊着口令,猪们向左又向右,转身当然是稀里哗
啦的,但柱子心里敞亮,好像自己在带队伍。想着想着,柱子自己偷着乐了,想到这里仿佛才
是自己四年当兵生活的最大乐趣。
排长是带着朝霞来的,远远地传来朗朗的笑声。柱子高兴不起来,合计一宿的话卡在喉里。
铁柱同志,就要离队了,还有什么要求吗?”排长谦和地说。柱子欲言又止,我是有……”排
长笑着递过来三张纸,柱子接过来,顿时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分别是解放军某学院的
免试通知书、长虹畜牧集团的聘任书、三等功的嘉奖令。排长伸出双臂将铁柱紧紧地揽在怀里,
眼里充盈着泪水,喃喃地说:“铁柱同志辛苦了,四年时间里养猪场来来走走五十六名战士,
你是唯一一个坚守下来的。”柱子豆大的泪珠滴落在排长的肩头,排长为了自己用心良苦。
霞光万丈,雨后的青山被薄薄的轻雾笼罩着,仿佛泼墨山水画。柱子悄悄地走出画面,离
开了工作四年的地方,总是不时地回头张望。
忽然,他笑了,笑自己傻气,庆幸自己 的要求没有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着想着,柱子眼睛不由地湿润了,翻过身思索着什么”一句承上启下,既交代了
柱子因思念父母而流泪,又引出下文对冒雨寻猪的回忆。
B.对留在养殖场当一名猪倌,柱子有过动摇,但朴实的他始终没有提出调离,工作中渐
渐收获的成就感,让他在即将离开现役部队时感到失落。
C.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描写,语言富有表现力,如“他站在前面,就像是指挥官,喊
着口令,猪们向左又向右”,展现了军人养猪的独特场景。
D.排长送书和督促、检查、辅导柱子读书的情节,既表现了排长有远见,关心士兵的成 长,又生动地体现了排长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8.小说四处划线句子写出了天气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开篇交代“从接到离队的通知起,柱子就在心里想,一定要提个要求”,在结尾处,柱
子没有提出的那个“要求”是什么?是“一张穿着整齐军装、手握钢枪的照片”,还是“一封特
长推荐信”,抑或是“一份书面表扬”?请你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 分)
7、A
兴宁市 3 月质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
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下车
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 40 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
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 3 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
是问了价。“5 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
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 6 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 5 元再加 1
元,就是 3 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
来吧,就收你 3 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 5 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
已经告诉我,只要 3 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
只收 3 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 3 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
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
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
了,至少有 55 岁的年纪。
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
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
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
我猛然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段黄黄的
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
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的给他
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
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
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
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
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
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
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
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也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
不会说我是孬种。”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 5 元。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
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你被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
总是骗了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
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是因为我看到车夫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
爬上了坡,我便不再担忧。
B. 小说开篇写我因车费超出原计划而误解车夫,到后来得知缘由而逐渐对车夫另眼相看、心生
敬佩,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C.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这既表现出我对朋友对人力车夫心存偏见而不
满,也暗示了我与朋友之间思想上产生了较大的隔阂。
D. “独腿人生”作为小说的标题,不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暗示了
文章的主旨——即便人生有再多的不如意,也要乐观、顽强的生活下去。
8. 小说行文中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事情,有何用意?(6 分)
9. “我”认为独腿车夫拥有“一种圣洁的东西”,请结合独腿车夫的形象谈谈你的感受。(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 (3 分) A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是因为我看到车夫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坡,我便不再担忧”错误,从文中来看,
应是对独腿车夫与命运抗争精神的敬佩和赞赏。故选 A。
8. (6 分)(1)有利于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独腿车夫留百十米距离不走,不是怠惰,而是出
于关心。朋友不理解车夫的用意妄加揣测,我因而不满,坚决要走。(2 分)(2)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小说插叙这一情节,让独腿车夫用幽默轻松的语调自述,从而将独腿车夫善良、乐观、
坚强的一面展现出来,使独腿车夫的形象更生动丰满。(2 分)(3)有利于深化本文主旨——即
使是面对艰难的人生,也要拥有一颗善良、乐观的心,坚强、自信的生活。(2 分)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插叙和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小说行
文中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事情,有何用意”,然后到文中找到
这部分内容,接着结合插叙的作用从形象、情节、主旨几个方面分析。“插叙”作用有四:一
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二是,运用插叙,可以
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三是,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
想)更鲜明、更深刻;四是,加上插叙,有时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就本文来看,小说中间
插入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
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
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但我想,他
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车夫的幽默、乐观和坚强,丰富了人物形象,这是
形象上的作用;文中写独腿车夫载我留下百十米不走,看似怠惰,结合插叙的内容可以看出车
夫不是怠惰,再结合车夫的解说可以看出是出自对我的关心,插入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这是情节方面的作用;从主旨的角度来看,车夫的人生可以说是艰难的,但车夫表现出的生活
态度依然是坚强、乐观的,深化了主旨。
9.(6 分)独腿车夫拥有的“一种圣洁的东西”,便是他身上所具备的美好的精神品质。(1)他,
为人诚恳、善良。例如:当我最终以 3 元钱坐上了他的车,车夫诚恳的告诉我以后要再往前一
站再下车,即使是知道价钱不合理,也依然答应载我去朋友家,哪怕觉得我当时误解了他也不
改他的柔和语气。(2 分)(2)他,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例如:在上一段缓坡的时候,即使
我提出下车推车,他仍然坚持要骑上去,即使独腿蹬车艰难前行也要坚持,最终他凭借自己的
努力成功证明了自己。(2 分)(3)他,面对质疑,乐观自信、自尊自爱。例如:两个韩国人,
不怀好意偏要坐他的车,但他自尊自爱,积极应对,乐观自信的心态让他改变了两个韩国人的
态度,也使读者深受感染。(2 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题干要求考生
结合独腿车夫的形象来谈自己的感受。题干已经明确指出“我”认为独腿车夫拥有“一种圣洁
的东西”,那么考生应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这“圣洁的东西”是什么。从文中来看,车夫告诉
“我”“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 3 元”“当然,我还是收
你 3 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以实情相告,
表现出车夫的诚恳善良;如载“我”上坡的时候,“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
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
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这展现出车夫虽然身
残却志坚的精神;如车夫面对韩国人时候,他的乐观自信,这些都是“圣洁的东西”。
兴宁一中 3 月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5 分)
槐花 阿来
①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
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
气味。
②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
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
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
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
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③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
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
他蹲两年监狱。”
④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
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面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 “嗨,老头……”
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
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
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
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⑤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
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
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
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
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
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
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
子说:“我受不了了。”“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
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
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 “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
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⑥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
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
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⑦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
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
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
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 谢拉班生火,烧水,
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
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⑧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
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
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
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但老人喜欢,老人故意庇护小偷,以此来表现自
己对孤独城市生活的抗议。
B. “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
候的影子。
C. 老人十分孤独,这种孤独是因为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 “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
相处时快乐 气氛。
8. 请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 分)
9.作品第⑤-⑦段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6 分)广州市适应性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里出世的婴孩
[土耳其]奥尔汉·凯马尔
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太阳似乎主宰着一切,农场工人们汗水涔涔,有节奏地不断挥动锄
头。随着锄头均匀的起落声,农场工人们哼着歌。
法尔霍那双肿胀的手满是汗水,他把汗都揩在那条宽松的黑裤子上,掉过头去用布满血丝
的眼睛瞧着他身旁挥锄头的妻子,说:“怎么?你怎么啦?”古丽沙是一个肩膀宽宽的结实女
人,干瘪的脸上淌着亮晶晶的汗珠。由于剧痛,脸已经不成样儿,而且露出一道道的皱纹。她
没有回答。
法尔霍用胳膊狠狠推她的腰部:“你到底怎么啦?”古丽沙用疲倦的眼神瞥了丈夫一眼。
她的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里,怪吓人的。这时锄头忽地从她手中滑落,掉在地上,她用手紧紧
按住大肚子,俯下身去,在红棕色的土地上跪了下来。
监视他们干活的汉子撑着黑色的太阳伞站在一旁,这时叫了起来:“古丽沙!不要再干了,
走开吧!”
她痛得死去活来,使出常人罕有的力气,咬紧牙关控制自己。她突然呻吟起来:“哎
哟……”对一个女人来说,劳动时被陌生人听到这种声音真是丢脸。
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女人驯服地蹲在地上。她知道这
副样子丈夫是不会宽恕的。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时,监工又说:“古丽沙!快走!娘儿!
现在你赶快走,快!”她朝离她一千英尺光景远的沟渠走去,这是农场的边界。
法尔霍咆哮着,看到九岁的女儿赤脚站在监工的身旁,吩咐她说:“你得代你妈干活!”
女孩知道现在该轮到她了。她拿起和自己身子一般高的锄头,走到行列里。锄头的起落声依旧
和农场工人们的歌声相应和。
古丽沙挺直身子站在沟渠里,她环顾四周,在炙人的热浪中侧耳细听。看不到什么人。空
旷的土地上热气逼人,这片土地向远处延伸,似乎没有尽头。
她把宽大的黑裤子口袋里的物件全部倒空,取出一些东西。她知道自己分娩期已近,早就
张罗好这些东西。她正想蹲下身去,忽听到后面有走动声。原来是一条狼狗!她捡起一块石头
向它扔去。那条狼狗吃了一惊逃开了,但没有消失。古丽沙焦急极了,又向那条狼狗看了一眼。狼狗在她的目光下退了几步,但还是盯着她,
眼睛射出异样的光芒……
这时古丽沙肚子又痛了起来,这是最厉害的一次阵痛。她裸着膝盖蹲下来,两手撑住地面
呻吟起来,脖子上静脉粗得像手指一般,颤动着。
“法尔霍,庄稼汉,”监工说,“跑去瞧瞧那个女人……她也许会送命的。”法尔霍朝妻子在
苦苦挣扎的那个沟渠望去,摇摇头,恨恨地骂了几声,继续干活。他怒火中烧,怨恨自己的妻
子。
“瞧那边,小子,”监工又说,“跑去看一看那女人怎么了。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法尔霍
把锄头扔在一边,往那边跑去。真想一脚接一脚地踢她……这个不中用的女人捣他的鬼,他真
受不了。他在沟渠边停住脚,睁大眼睛向下瞧。
古丽沙倒在地上的小路旁。在沾满鲜血的一块破布上,浑身上下一片紫红色的婴儿在伸手
伸脚地扭动。一只狼狗正扑在婴儿身上。他霍地跳下沟渠。狗三脚两步逃开了,舐着血淋淋的
嘴。婴儿闭着眼睛,手脚还在扭动。法尔霍打开布包,原来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法尔霍一
下子变了。他仰望天空,严峻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抱起婴儿,大叫一声:“我的儿子!”
他乐得几乎疯了。养了四个女孩后,居然来了一个男孩!
古丽沙感到丈夫就在身边,张开眼来。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挣扎着想站起来。“这回你挺不
错。”法尔霍说,“挺不错的,女人!”他抱着婴儿从沟渠里一跃而出。
监工看到他穿过红棕色干裂的土壤跑来。“那边……那边……”他说,“法尔霍向这边走来
了!”大伙儿都停止干活,倚着锄头,目不转睛地瞅着。法尔霍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大声喊
道:“我的儿子!我有一个儿子了!”他把婴儿紧紧抱在胸前,婴儿裹在一块带血的破布里,
浑身还是紫红色的。
“嗨,你得小心,庄稼汉。”监工说,“别抱得这么紧,你会把他闷死的……现在你回农场
去吧。告诉厨师,是我派你来叫他给你些油和糖浆,让女人吃一些吧。走吧!”
法尔霍不再感到疲倦了,炎热他也不在乎。现在他年轻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轻捷得像小
鸟似的。他向农场的小泥屋走去,茅屋顶在他的眼前隐隐闪现。
(选自《外国经典小说选》,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反映了法尔霍怒火中烧的心
理及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妻子死活的龌龊和丑恶心理。
B.“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主要突出表现了古丽沙屈服于丈夫的淫威、无奈、隐忍
和坚强的心理。
C.小说中插入对法尔霍九岁女儿的叙述,暗示受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就应该参加体力劳
动,这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能相应减轻家庭的负担。
D.作品以“田野里出世的婴孩”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暗示了小说的背景,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
【答案】C【解析】C 项,作者写法尔霍九岁女儿揭示出在特定环境中,女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是一样
地位低下,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8.这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答: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指出地点,“农场工人们
汗水涔涔”点明时间。②暗示社会环境。开头的环境描写着眼于农场中的汗水和锄头,突出做
农活需要壮劳力,为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提供了依据。③为下文写古丽沙所遭受的痛
苦和挖掘其性格中的驯服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必须联系小说下文进行解读。小
说第一段的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也引出下文人物的出场,更为揭示主题提供了社会背
景。
9.小说反映了特定背景下“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
原因。(6 分)
答:
【答案】①男人强壮,下得了苦力,是劳动的主力,具有话语权,占主导地位,而女人恰
恰相反。这篇小说通过写法尔霍和古丽沙的故事,突出了男人的力量强大于女人的现实,这种
现实决定了男人的地位。②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根植于人心。法尔霍认为古丽沙丢了自己
的脸,对她大呼小叫,甚至拳脚相加。而在古丽沙看来,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她也就
隐忍和屈服。③女人习惯于顺从男人,易被驯服。小说中法尔霍粗暴、蛮横,一味责骂妻子,
而古丽沙则甘愿屈服于丈夫。④对于“重男轻女”的现实,整个社会推波助澜。当法尔霍知道
古丽沙生下的是儿子时,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而那些与他在一起干活的“大伙儿”也都投来
羡慕的眼光,就连“监工”也格外开恩,赏古丽沙“油和糖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
答此题,必须结合全文,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多角度思考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法尔
霍和古丽沙,其中心事件是古丽沙临产这件事。同时,要注意小说描写的重点和细节,仔细揣
摩即可得出答案。
广州市岭南中学综合模拟训练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又
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好在班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地方签
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他随之让我等一等,就拿
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
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班主任对我说:
“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
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开一
张休学证书。”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
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
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那时
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虑:“我
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她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合上一本很厚很长的登记簿,站起来说:“你等等,
我就来。”我就坐在一张椅子上等待,总是止不住她出去干什么的猜想。过了一阵儿她回来了,
情绪有些亢奋也有点激动,一坐到她的椅子上就说:“我去找校长了……”我明白了她的去处,
似乎验证了我刚才的几种猜想中的一种,心里也怦然动了一下。她没有谈她找校长说了什么,
也没有说校长给她说了什么。她现在双手扶在桌沿上低垂着眼,久久不说一句话。她轻轻舒了
一口气,扬起头来时我就发现,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温柔妩媚的气色渐渐回归到眼角和眉宇
里来了,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又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水
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带着忧
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足
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
沦。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这个最简单的推理,而在校长班主任和她中间,她恰好是最不应该产生这种心情的。她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
写写的事,在黑板上写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的通知之类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
也记不住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
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
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
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浆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她做完
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我把那张硬质纸印
制的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
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闭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
等”。她拢了拢齐肩的整齐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和我同时走出学
校大门。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我抬头
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里
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迅即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
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
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后来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少次这种酸水倒流的事,
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第一次疏通的倒流的酸水
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出来,模糊了双眼,
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咧……”她的手轻轻搭上我
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眼睫毛上滑落下来,掉在脸鼻之间的谷地上,缓缓流过一段就在
鼻翼两边挂住。我再一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几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
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
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哦……
(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这句话中,亢奋的含义是指极度兴奋,“她”竭力与校长陈
情,为不让“我”休学而做努力。
B.“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其中“疏通”能
够表明因休学而产生的自卑痛苦、对未来前途担忧等压抑的情绪因得到理解和安慰而释
放。C.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充分具体的体现主要与次要人物之间
的关系。
D.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女教员希望“我”一定要准时回来复学,体现了女教员对我的真切关
心和期待。
8.文章第 2 段写到班主任和校长有何作用?(6 分)
9.结合全文,阐释“晶莹的泪珠”的多重含义。(6 分)
7.C(没有心理描写,其作用亦不是“体现主要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8.①内容上:交代了班主任和校长在我休学证明上快速签字同意的情况。②结构上:为下文写
教务处年轻职员对我休学一事的高度重视和想努力劝说、帮助我的行文做铺垫。③主题上:
通过对比,突出教务处年轻职员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表达了“我”对她的感激之情。
9.①年轻女教员为“我”休学、为自己不能给予“我”帮助而难过流下“晶 莹透亮”的眼泪。
②“晶莹透亮”的眼泪代表的是对弱者的同情、理解和关爱。③这种纯真、无私的情感在各
种欲望膨胀的当下尤显稀缺,它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