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高三 3 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B. 浆细胞合成的抗体通过载体蛋白运输到细胞外
C. 血浆中的蛋白质可催化 ATP 的合成
D. 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会消化自体的细胞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
3、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消化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详解】A、洋葱是高等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中心体, A 错误;
B、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是生物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将抗体分泌到
细胞外,此过程不依赖载体蛋白,B 错误;
C、催化 ATP 合成的酶存在细胞内,内环境血浆中没有,C 错误;
D、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溶酶体会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主要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分泌蛋白的跨膜方式、内环境的成分、细胞中各种
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在光合作用中,RuBP 羧化酶能催化 CO2+C5(即 RuBP)→2C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B. RuBP 羧化酶为上述反应的进行提供所需的活化能
C. 提取的 RuBP 羧化酶应在最适温度条件下保存,以保持其最高活性
D. 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只有在黑暗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催化作用
【答案】A
【解析】【分析】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
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
阶段。
【详解】A、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 CO2 固定的酶,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 正确;
B、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 RuBP 羧化酶降低了上述反应进行所需的活化能,B 错误;
C、酶在低温条件下,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因此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以
保持活性,C 错误;
D、CO2 的固定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因此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都能发挥
作用,D 错误。
故选 A。
3.在生物科学史上,科学家通过实验后提出一些假说。以下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
B. 果蝇的眼色伴性遗传实验——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C. 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D.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传到下面的伸长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
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
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
传物质。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 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达尔文实验证明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详解】A、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A 正确;
B、果蝇的眼色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B 正确;
C、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提出了加热杀死的“S 型菌可能有转化因子”,C 正确;
D、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提出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传到下面的伸长区,但并不清楚这种影响是什么,D 错误。
的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紫外线对 DNA 分子 主要损伤方式是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下图表示细胞中 DNA 分子发生这种损伤后的自
动修复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后可能会影响 DNA 的复制和转录
B. 图示 DNA 分子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可能需要多种酶参与
C. DNA 修复功能缺陷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导致恶性肿瘤
D. DNA 损伤引起的生物变异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细胞癌变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细胞癌变原因和现代生物
进化理论的理解。明确细胞癌变的原因和变异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后会影响 DNA 复制和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A 项正确;图示 DNA 分
子损伤后修复时首先需要某种酶催化,切除胸腺嘧啶二聚体,然后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填补、封闭缺口,
B 项正确;DNA 修复功能缺陷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会导致恶性肿瘤,C 项正确;
DNA 损伤引起的基因突变可以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项错误。
5.某植物果穗的长短受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种群中短果穗、长果穗植株各占一半。从该种群中随机取
出足够多数量的短果穗、长果穗的植株分别进行自交,发现 50%长果穗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而短果穗
植株的子代中未出现长果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短果穗是由显性基因 A 控制,长果穗由隐性基因 a 控制
B. 长果穗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短果穗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该种群随机传粉一代,传粉前后 A 频率与 AA 频率均不发生变化
D. 该种群中,控制短果穗的基因频率高于控制长果穗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的由题意可知,“种群中短果穗、长果穗植株各占一半”,即短果穗占 50%,长果穗占 50%。“发现 50%长果穗
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说明 50%的长果穗出现性状分离,是杂合子,因此,长果穗中杂合子和纯合子
各占一半,即长果穗纯合子占 25%,长果穗杂合子占 25%,短果穗占 50%。
【详解】A、50%长果穗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而短果穗植株的子代中未出现长果穗,这说明长果穗相
对于短果穗为显性性状,且长果穗中有 50%是杂合子,即该种群中 AA 占 25%,Aa 占 25%,aa 占 50%,所以
长果穗是由显性基因 A 控制,短果穗由隐性基因 a 控制,A 错误;
B、长果穗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短果穗植株,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 错误;
C、该种群随机传粉一代,传粉前后 A 频率不发生变化,但 AA 频率发生改变,C 错误;
D、该种群中 AA 占 25%,Aa 占 25%,aa 占 50%,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37.5%,a 的基因频率为 62.5%,因此该
种群中,控制短果穗的基因频率高于控制长果穗的基因频率,D 正确。
故选 D。
6.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和庄子都提出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期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发展。比
如我国施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已使许多农田演替发展为森林,使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 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 K 值可能减小
B. 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阶段群落有更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森林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定会造成前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森林阶段与农田阶段相比,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明显提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 K 值,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而不
是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亡。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
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详解】A、适应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野生动植物,不一定适应森林阶段,所以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
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 K 值可能减小,A 正确;
B、在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地面的草本使植物分层明显,从而为动物提供分层明显的食物
和栖息空间,B 正确;
C、森林阶段的优势物种的兴起,可能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减少,但不一定会消亡,C 错误;
D、森林阶段与农田阶段相比,丰富度更高,营养结构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
定性明显提高,D 正确。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要特别注意演
替是优势种的取代,而不是原有优势种的灭绝。
7.如图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可知,正常机体中对胰岛素分泌起影响作用的物质有______。
(2)人体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根据图示写出在血糖浓度过低时,机体使血糖浓度升高
的反射弧__________。(用文字、箭头表示)。据图可推测, 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 血糖调节能
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_________。
(3)据图解释自身免疫病导致患糖尿病可能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 (1). 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2). 感受器乙→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胰岛
A 细胞 (3). 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 A、胰岛 B 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 (4). 机体产生
了抗体攻击胰岛 B 细胞表面葡萄糖受体,胰岛 B 细胞无法接受高血糖信号,分泌胰岛素不足;机体产生了
抗体攻击组织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组织细胞无法接受胰岛素信号,无法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利
用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
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B 细胞(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当血糖浓度
下降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A 细胞(丁)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2、图中抗体 1 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 2 与靶
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
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 1 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正常机体中,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等物质对胰岛素分泌都具有调
节作用。
(2)当血糖浓度下降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乙→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
胰岛 A 细胞;据图可推测,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 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血糖浓
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胰岛 B 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
(3)据图可知,由于自身免疫病导致患糖尿病可能的机理是:①机体产生了抗体 1 攻击胰岛 B 细胞表面葡
萄糖受体,胰岛 B 细胞无法接受高血糖信号,分泌胰岛素不足;②机体产生了抗体 2 攻击组织细胞表面胰
岛素受体,组织细胞无法接受胰岛素信号,无法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
【点睛】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血糖的调节及实验分析,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血糖调节过程,理解自身免疫
疾病的相关知识,属于中档题。
8.科学家发现植物顶端优势受生长素和另一种植物激素 M 共同调节。现有野生型植株甲、不能合成植物激
素 M 的突变型植株乙和按图 1 进行嫁接形成的嫁接型植株丙(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乙做茎)。为探究植物
激素 M 的作用及合成部位(是茎还是根),某兴趣小组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甲、乙、丙三植株侧芽的长
度,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由一定细胞产生并运到特定细胞发挥作用,这里的“一定细胞”和“特定细胞”的形成是由于
遗传信息________________。植株甲能产生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 (填“生长素”、“植物激素 M”
或“生长素和植物激素 M”) 。
(2)图 2 中,植株甲、乙进行对照,自变量是____________,由甲、乙对照结果可得出_________。
(3)图 2 显示植株甲、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优势现象,由此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为使这一结论更具
说服力,还需增设的另一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不同细胞的执行情况不同(或“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 生长素和植物激素 M
的(3). 有无植物激素 M (4). 植物激素 M 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5). 植物激素 M 是根产生的 (6).
用突变型做根、野生型做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丁植株侧芽的长度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详解】(1) “一定细胞”和“特定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化产生 ,可见,二者的形成是由于遗传信息在
不同细胞中的执行情况不同(或“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依题意可知:植株甲为野生型,能产生的植物激
素是生长素和植物激素 M。
(2) 由题意“野生型植株甲、不能合成植物激素 M 的突变型植株乙”可知:图 2 中,植株甲、乙进行对照,
自变量是有无植物激素 M。图 2 显示:乙的侧芽长度明显比植株甲的长,而植株甲能产生植物激素 M、植株
乙则不能产生植物激素 M,这说明植物激素 M 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3) 植株甲能产生植物激素 M、植株乙则不能产生植物激素 M。图 2 显示植株甲、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优
势现象,而植株丙是由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乙做茎进行嫁接而形成的,据此可推知:植物激素 M 是根产
生的。为使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的另一组实验,以排除野生型甲的茎产生植物激素 M 的可能性,
因此增设的该组实验为:用突变型做根、野生型做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丁植株侧芽的长
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前提是抓住题意中的关键信息:野生型植株甲能产生植物激素 M,突变型植株乙不能合
成植物激素 M,植株丙是由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乙做茎嫁接而成。据此以“实验目的(探究植物激素 M 的
作用及合成部位)、图 2 呈现的信息”为解题的切入点,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
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对相关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9.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下图,
A 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 3 种鱼,丁为 1 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
向),如图 B 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的(1)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图Ⅰ所示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它们之间的种间
关系是________。
(2)根据图Ⅰ分析,除了图Ⅱ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
(3)结合图Ⅱ分析,图Ⅰ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填“=”或“≠”)
7.6%,原因是________。
(4)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
【答案】 (1).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或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甲、乙 (3). 竞争
(4).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 (5). ≠ (6). 乙的同化量并不等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或
能量传递效率等于两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第二营养级不只有乙;或甲和乙都是第二营养级)
(7). 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
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 10%~20%。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据图Ⅰ可知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即甲和乙;
丁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2)图Ⅱ中已经标出的能量有流入丁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乙的能量去向还有流入丙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3)由于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所以计算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为两营养级的同化
量的比值,而甲的同化量未知,只根据乙的同化量计算出的传递效率为 7.6%,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
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 7.6%。
(4)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识记能量流动的渠道,
识记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答题。
10.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育种有关的几个问题: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 YYRR)与绿色皱粒( 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 F2 中
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仍为黄色皱粒的个体占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 r 基因的碱基序列比
R 基因多了 800 个碱基对,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r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 R
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 61 个氨基酸,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 7 种性状的 F1 中总是出现显性性状, 而不出现
隐性性状。 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原因可能是______。
(3)玉米籽粒的胚乳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现
有白色非糯、黄色糯、白色糯纯合的玉米籽粒,其中白色非糯、黄色糯玉米不抗某种除草剂,白色糯玉米
抗该除草剂,其抗性基因位于线粒体 DNA 上。若要培育抗该种除草剂的黄色非糯杂种玉米,且选育时根据
籽粒颜色即可达到目的,请写出其杂交育种的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6 (2). 基因突变 (3). r 基因转录的 mRNA 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 (4). 显性基因
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5). 选择白
色糯玉米(aabb)为母本,与黄色糯玉米(AAbb)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 F1, 再以 F1(Aabb)为母本,与
白色非糯玉米(aaBB)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 F2,从中选择黄色玉米粒即可。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
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过程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RNA 的过程,通过转录将 DNA 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 mRNA 上;翻译过程是以 mRNA 为模板,以氨基酸为
原料合成具有一定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过程,通过翻译过程,将 mRNA 中的碱基序列上的遗传信息传递
到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
【详解】(1)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为 YyRr,中黄色皱粒为 Y_rr
(2/3Yyrr,1/3YYrr),自交子代出现黄色皱粒 Y_rrr 概率为 2/3× 3/4+1/3=5/6;进一步研究发现 r 基因的碱
基序列比 R 基因多了 800 个碱基对,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r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比 R 基
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 61 个氨基酸,可推测 r 基因转录的 mRNA 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
(2)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 7 种性状的 F1 中总是出现显性性状, 而不出现
隐性性状。 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原因可能是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
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3)由于抗性基因位于线粒体 DNA 上,说明抗性基因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由于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一样,
所以必须用含抗性基因的玉米为母本,进行杂交育种,实验过程:第一步:以黄色糯纯合的玉米籽粒
(AAbb)为父本、白色糯纯合的玉米籽粒(aabb)为母本,进行杂交,得到的为抗除草剂的黄色糯玉米
(Aabb);第二步:以抗除草剂的黄色糯玉米(Aabb)为母本,与白色非糯纯合的玉米籽粒(aaBB)进行
杂交,得到的为抗除草剂的黄色非糯杂种玉米和白色非糯杂种玉米;从中选择黄色玉米即为所需品种。
【点睛】本题以遗传的发展史为背景,考查了基因表达、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学
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胡萝卜素是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制。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已研究培育出胡萝卜素含量高,并且能够抗虫
害的胡萝卜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 β 胡萝卜素 化学元素有______。根据胡萝卜素______的特点,可以考虑用有机溶剂萃取胡萝卜
素,其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______,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大小、萃取温度、时间等条件影响。
(2)下图是提取胡萝卜素过程中常用的装置图,图 A 用于______过程,在装置 B 中为什么要避免明火直接
加热?____________。
的(3)胡萝卜素可以用酵母菌的发酵生产,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菌体无毒不会产生有毒物质等优良特点。
①要获得高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需要进行分离、纯化,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答出两种方法)。
②某同学购买到高产胡萝卜素的干酵母,需要使其______才能进行发酵过程, 利用酵母应用于生产时多用
______法进行固定。
【答案】 (1). C、H (2). 易溶于有机溶剂 (3).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4). 浓缩 (5). 有机
溶剂都是易燃物,使用明火加热易引起燃烧、爆炸 (6).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7). 活化(或
从休眠状态恢复为正常状态) (8). 包埋
【解析】
【分析】
图 A 表示蒸馏装置,按原料放置的位置,可以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图
2 为萃取装置。
【详解】(1)组成 β 胡萝卜素的化学元素有 C、H;根据胡萝卜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用有机溶剂萃取
胡卜素,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
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2)图 A 为蒸馏装置图,用于浓缩过程;图 B 为加热萃取装置,用于萃取过程,避免明火加热是因为有机
溶剂都是易燃物,使用明火加热易引起燃烧、爆炸。
(3)①分离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②某同学购买到高产胡萝卜素的干酵母,需要使其活化才能进行发酵过程;利用酵母应用于生产时多用包
埋法进行固定。
【点睛】本题结合水蒸气蒸馏和萃取装置图,考查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要求考生识记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原
理、方法及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