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收官信息监测卷(三)
新课标·全国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3 小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
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
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
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
的善。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
价值的。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
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培育和发扬这
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
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
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
为最大快乐。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 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所说的
“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 ,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
色彩有关。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
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
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
宁,美善相乐”。孔子和荀子都指出了“乐”的美和以“仁”为本的善的实现分不开。而这种善的实现就是
要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谐共生,所以广义的艺术——“ 乐”的美必须是“和”的。
总之,“仁”的完满实现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又能通过艺术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高的审美
境界。两者既有区别,又完全能统一在一起。正因为这样,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乐”的创造既要“尽善”,
又要“尽美”。“尽善”就是要使“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
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就如孔子盛赞古代与尧治国的伟大业绩相连的“乐”那样,“焕
乎,其有文章”。
——摘编自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中华美学精神中,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儒家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B.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已”的位置。
C.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都属于“乐”的内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
D.“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 段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关系。
B.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进而把人道精神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
C.第三段中以“乐”为例,论述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
D.文章先提出话题,再从“仁”和“乐”来论述,得出中华美学精神成于尽善尽美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念对中华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是超过其他各家学派的。
B.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仁者爱人”是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与“治国平天下”有联系。
C.儒家思想中的“仁”要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还需要通过“乐”这类艺术来表现。
D.“尽善尽美”是“乐”所追求的境界,“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4-6 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
浪地球》 导演郭帆回答:“ 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
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
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
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农业的固定性,使得勤劳的人民逐渐世代安居,终日和土打交道的经历,则让他
们周身都环绕着泥土的气息。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
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
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再加上交通工具的落后,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
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
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
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 《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
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
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
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
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
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
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
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
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
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
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
以不断伸缩来回的。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入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
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
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
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
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
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 《(乡土中国> :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
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
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
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
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
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
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
化的血缘性。
国与国民、国士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
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
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
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
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种
情感——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的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 《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B.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A.这种与天争与地斗的祖传性格,让中国人民生来就不服输,传统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格言,也为我们注入了济世的强心针。
B.谁说带有土气的中国文化在国际就没有竞争力,恰恰相反,带有泥土气息的脚踏实地才是我们与世界竞
争的本钱。
C.在当今世界,只有展示民族特色,彰显文化价值,才有可能不被随波逐流的社会节奏漩涡同化,在竞争
中取得一席之地。
D.因此,在这样伸缩来回的状态底下,我们把什么叫做“公”什么叫做“私”那就是相对的了。
6.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家国情怀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 7-9 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
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
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
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
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
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
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
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
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
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 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
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
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 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
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子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
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 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
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
地栽植, 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
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
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
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
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 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
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
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
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
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
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
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
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
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
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
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远离
世俗的纷扰。
B.文中“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的情景看似闲笔,实则既表明兄弟间平淡又真实的关系,又引出了下文对父
亲栽树的回忆。
C.从文中看,父亲爱栽树,除了这是他的爱好外,还有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和供给哥哥与“我”上学的费用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比拟的手法描写蜜蜂,写出了村庄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
老家村庄的热爱。
8.文章标题“父亲的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9.本文语言风格朴素平实,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0-13 小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
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
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
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
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
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
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
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
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
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
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
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
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
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
易/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
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谥,指人死后,后人给他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的文字,有褒谥与恶谥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
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
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为宽平。
C.房玄龄位居宰相,深受皇恩。他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晚年多病的房玄龄留守京城时,卧床办理国事,
后来病情加剧,皇帝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
D.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
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州转运留后,出巡到夏口(今属湖北武汉)一带时所作。元
中丞是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岳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写景兼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而凝重,语言整饬而流畅。
B.诗人所在的鹦鹉洲水波不兴、烟霭一空,引发了诗人对洞庭湖畔友人的相思之情。
C.颔联描绘眼前景物,上句写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写洞庭湖秋水浩淼,与天相接。
D.颈联所写的景物呈现出孤独、凄寒的特征,是诗人在特定心境下选取的自然景物。
15.诗歌的尾联与其他各联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以螃蟹设喻,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于“用心躁也”,从反面论述要学
习必须专注、持之以恒。
(2)《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起初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她“__________”,遥望复关,看不见就
“__________”,看见了就有说有笑。
(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诗人情感推向高潮,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
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淹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村落融入未来,在__________
下进行功能定位,重新融入城乡发展,是今后的一个重要__________。传统村落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
不断发展,这是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展旅游依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保护
与发展手段之一,( ),更不能为__________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老关的“景点”。面向
未来,要依靠传统村落的智慧指引美丽乡村建设,在风貌特色方面,利用适合新民居的创造和推广的方式
进行形象易懂的指导,多采用传统的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我们要__________,
积极促进传统村落的国际传播,推动传统村落申报世界遗产,采取措施吸引国外游客,将传统村落推向世
界,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品质。我们要通过完善宣传、打通渠道、加强设施,使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
游的目的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丰富多彩、数量庞大的农耕文化遗产,了解中国美丽鲜活的传统村落。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但需要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也需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不能不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C.但仍需要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D.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为仍需要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新格局 议题 招徕 推陈出新
B.新形式 议题 召唤 革故鼎新
C.新形式 话题 召唤 推陈出新
D.新格局 话题 招徕 推陈出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要通过完善宣传、打通渠道、加强设施,使传统村落成为世界旅游的目的地
B.我们要通过加强宣传、打通渠道、完善设施,把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目的地
C.我们要通过加强宣传、打通渠道、完善设施,使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目的地
D.我们要通过完善宣传、打通渠道、加强设施,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目的地
20.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2 月 29 号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再次召开,记者针对数以千万计的考生都在关心的高
考是否会推迟发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做出了明确回复,还针对是否继续延迟开学,以及如何开学等问题
作出了详细的解答,不少家长看后感慨这次终于可以放心了。
高考牵扯到千家万户,下午的发布会上,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辉对此作了解释,高考还是要把考生和
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且,目前距离高考还有将近四个月,教育部会根据目前情
况和发展情况,认真评估对高考可能产生的影响,还会制定 2020 年高考具体实施方案,相关的安排会及时
向社会公布。
不过,相比较于高考考生,全国中小学生数以亿计,受到影响的家庭和学生数量更多。在记者提出“是
否还会继续延迟开学时间”的问题时,教育部应相关负责人王登峰表示,这个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不少地方已推迟到 2 月底,也有一些省市决定 3 月之前不允许开学。中小学开学的时候该怎么做?王登峰
表示,将按照“错区域、错层次”的原则,实行错峰开学,尽可能减少人员的高度密集,确保师生的健康。
21.读图,按要求答题。(6 分)新冠疫情期间,河南洛宁 14 岁女孩郭翠珠,因家中没网,由父亲陪伴到邻居家门口蹭网,上学校网课。
⑴请为这张图配一段解说词,至少包含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字。
⑵请从两个角度点简述这张图给你带来的感悟。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
“表情包”是一种通过图片来表达感情的方式。表情包一诞生,就“统治”了中国人的社交圈,尤其
是年轻人,他们的社交方式是所谓“天可不聊,图不可输”,几乎任何对话都会出现表情包的身影。
材料二:
一位教授表示,他感觉自己“落伍”了,常常不知道该怎么跟学生在手机上进行交流。最典型的例子
是,现在学生都喜欢用表情包,有时他苦口婆心劝告学生几句,学生啥也不说,回一个表情包;表扬或批
评学生几句,他们常常也是发来一个表情包。老师说,表情包简直是结束聊天的“利器”,学生发“包”,
他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回应,这不是对话结束,而是沟通中止了。
材料三:
美国学者伯德惠斯特尔称,在双方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 7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
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曾提出公式: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语速(38%)+表情、姿态
(55%)+语言内容(7%)。
表情包是丰富了人们的表达能力,还是阻碍了人们的表达能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2020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收官信息监测卷(一)
【参考答案】
1.A(B 项,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己”的位置说法不当,原文的表述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
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即孔子是把爱人与爱己高度统一的,没有分高下。C 项,
表述太绝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的说法不当。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是客观存在,
原文强调它们属于“乐”,“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仁”。D 项,曲解文意,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
现的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达到“尽善”,只是“仁”完满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故选A。)
2.B(B 项,曲解文意,“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原文第二段开始虽
然提到“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但没有展开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
问题”。而只是从“善”的角度阐发儒家“仁”的精神。故选B。)
3.D(D 项,曲解文意,选项“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尽
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
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故选D。)
4.C (A 项,“完全一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
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
《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B 项,“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不合文意,
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
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D 项,原文是“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
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选项改为“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故选C。)
5.D(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 项,“因此,在这样伸缩来回的状态底下,我们把
什么叫做‘公’什么叫做‘私’那就是相对的了”可以论证该论点。
故选 D。)
6.这种评价是合理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中国人把“家”
与“国”很好地融在一起。家国情怀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家国意识
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不单纯体现为一种理念,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厚重绵长的
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根据原文内容来看,从美学角度来评价家国情
怀是合理的,答题时先表明观点态度,指出是否合理,再谈理由。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
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中国人把“家”与“国”很好地融在一起。家国情怀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不单纯体现
为一种理念,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
怀。)
7.A(A 项,“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远离世俗的纷扰”错误,强加因果。文
中并没有明确交代单纯和坦然的原因。而且,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是表现同哥哥聊天时的自然。
故选 A。)
8.(1)实际的树:指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2)是父亲
精神的象征:既是父亲一生爱栽树的体现,也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3)是我的精神寄
托: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是“我”精神的依靠,让“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着我对村庄
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由“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
里攥着一株小树苗”“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
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
哥和我的学杂费用”可知,标题的表层意思指父亲栽种的树。由“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
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
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
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
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可知,树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
父亲的象征。由“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
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
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
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
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可知,标题的深层含义是父亲栽种的树是我的精神寄托,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
对父亲的爱和赞美。)
9.(1)内容层面:文章选材集中于生活小事,文中的景物朴素,作者笔下的村庄朴素清新祥和,文中的人
物朴素平实,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我和哥哥之间也是朴素而又平实的真情。(2)情感层面:情感
朴素平实,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树,展现了父亲朴实无华伟大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3)句
式层面:多用散句+举例。(4)语言层面:用词朴素平实,文中的语言多是生活化的语言,如“罩满”“脸
红脖子粗”“有一搭没一搭”“搭眼”等词语。(答出 3 点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文本的语言特色,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朴素平实:“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进
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
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从中可见本文的语言朴素平实。
情感真实朴素:文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是通过父亲的树表现人间亲情,感情
真挚而朴素。多用散句:“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
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
里攥着一株小树苗”,从中可以看出。)
10.C(该句译文是: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 看到了创业的艰难。魏徵(征)与我安
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息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首先“富
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是一组顶真句,且后两句两两对称,故应分别断开;同时都是“畏”的宾
语,所以以排除 A B 两项;其次 A 项与 D 项中的“冒百死遇”语义不通,且“冒百死/遇一生”属对仗句,
意思是:身经百死,而逢一生,即俗话说的九死一生。进而排除 A D 两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 C。)
11. A(A 项,“国器”代指“国家政权”的说法错误,应表述为常用来代指治国人才。)
12.B( B 项,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知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是做“隰城尉”时,是在“被高孝基称赞”
之后的事情。即不是因为有这个心忧天下的志向才被称赞。)
13.(1)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唯独房玄龄独自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位将领暗自相互深交,人人都
愿意尽全死效力。(2)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赖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
同失去左右手。(第(1)句采分点:“怪珍”,奇珍异宝;“人物”,人才;“致”,到;“申结”,交流交
往。第(2)句采分点:“让,诚美德也”,判断句;“相”,代词,指其中一方,可译为“您”;“一日”,
一旦;“良弼”:优秀的辅弼之才;“亡”,失去。)
参考译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 科。吏部
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 定是国家的栋梁。”
补任隰城尉,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适逢父亲生病,历时十 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
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 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太宗被
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每逢征伐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
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
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 就像光式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
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邗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后来晋升为尚书
左仆射, 改封为魏国公。太宗曾问说:“创业与守成,哪一个更难?”玄龄说:“在事业开创时期,群雄
竞逐,被打败了就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魏徵说:“取得天下后,就会安于骄奢淫
逸。国家由此农亡,所以说守成为难。”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 看到了
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息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
见守成之为不易。”(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
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巴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
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 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
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文
昭。玄龄执掌国政时,凤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熟悉精通吏事,审议法
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今家诫,书写在屏风之上。
14.C(C 项“颔联描绘眼前景物”错,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
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
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
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
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一近景。一远景;
一实写,一虚拟,创造了极富张力、饶有空间感的“形”。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人形象隐约其间,他
的心已由此地(鹦鹉洲)飞越到彼地(洞庭湖)了。笔力清爽,情思渺远。结构上,上下两句似无联系,
但这种切割空间的手法正好造成诗人凝眸飞鸟、思接远方的艺术空白,诗人的相思之情充盈激荡于其中。
故选 C。)
15.①前三联以写景为主,但处处切题,以“汀州”切鹦鹉洲,以“汉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阳。
最后即景生情,抒发被贬南巴的感慨,揭示出向元中丞寄诗的意图。②尾联自然而然地结出诗旨,用贾谊
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
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这首诗是遭贬后触景感怀之作。诗中对被贬于岳阳的源中丞,
表示怀念和同情,也是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
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中间两联写诗人由夏口至鹦鹉洲一路
的所见所闻。尾联为劝慰元中丞语,忧愤之语倾泻而出,以同情友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境遇作结,也是
作者自己人生遭际的写照。全诗语言圆熟,意境开阔,结构紧密,是艺术上较成熟的作品。前三联重在写景,尾联自然而然地结出诗旨,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
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16.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乘彼垝垣 泣涕涟涟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7.C(做这种题要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前面的语境是“尽管发展旅游依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
保护与发展手段之一”,这是一个让步转折句,所以后文应紧接表转折的关联词“但”之类的,从而排除BD
两项;括号后面的句中有“更不能”,所以前面应是“不能”,与之呼应,这样就排除了A 项。综合以上分
析:故选 C。)
18.A(“形式”是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该物构成的材料,即为事物的外形。有时
也指办事的方法、方式。“格局”,对局势、态势的理解和把握。即一个人对事物所处的位置(时间和空间)
及未来的变化的认知程度。根据语境,是在新格局下对传统村落下进行功能定位,故选“格局”,从而排除
BC 两项。“议题”一般指会议讨论的题目;也多指需要慎重对待讨论的问题;“话题”指谈话的题目、谈
论的主题。结合语境,传统村落重新融入城乡发展,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应选“议题”。从而排除D 项。“招
徕”,指的是招揽,把对象招引到白己面前来;有时比喻招揽客人。“召唤”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
来,通常指口头呼唤某人。根据语境,不能为了“招揽”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老关的“景
点”,故“招徕”更合适。“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
出新的文化。“革故鼎新”: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语境是我们要积极促
进传统村落的国际传播,推动传统村落申报世界遗产,所以选“推陈出新”。综合以上分析:故选A。)
19.B(首先要明白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的病因是两个:一是搭配不当,应该是“完善设施”“加强宣传”;二,
结构混乱,“使……推广成为”错误,可去掉“推广”或“使”换成“把”。根据第一点我们可以排除AD
两项;根据第二个病因,可以排除 C 项。故选 B。)
20.高考是否推迟教育部再次回应,安全健康第一,相关安排及时公布;中小学开学方式确定,家长们可以
放心了!【解析】这则新闻陈述的对象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时间是:2 月 29 号下午。事件是:记者针
对数以千万计的考生都在关心的高考是否会推迟发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做出了明确回复,还针对是否继
续延迟开学,以及如何开学等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不少家长看后感慨这次终于可以放心了。时间为次
要信息,可以直接删除。所以,这则新闻压缩后保留的关键信息为:高考是否会推迟,是否继续延迟开学,
以及如何开学,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做出了明确回复,家长放心了。
21.⑴示例:万籁俱寂的夜晚,一束昏黄但执着的灯光,一个寒冷的角落,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父亲满怀深
情地望着孩子,孩子心无旁骛地认真学习。⑵角度一:环境再艰难,我们都应该专注执着于学业或事业。
角度二:寒夜里,父亲无声的陪伴最是深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认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主体以及图画所
涉及的细节,根据具体要求作答。就本题而言,要了解两张图的背景是新冠疫情期间的一个夜晚,小女孩
因家中没网而到邻居家蹭网上网课。然后抓住人物及图片的细节,并结合背景介绍加以解说。另外还要注
意“至少包含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字”的要求。
第一,弄清图片人物及人物关系:女儿和父亲;
第二,弄清图片的主要事件:因家中无网到邻居家蹭网上网课;
第三,弄清图片的事件背景:一是新冠疫情期间的一个寒冷夜晚,二是昏暗灯光,三是楼梯的一个角落;
第四,图片给人的启示:一是站在女儿的角度上,困难不可怕,哪怕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大难”;哪怕像家
中暂时贫穷这样的“小难”,只要勇于面对,就有胜利的一天;二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上,女儿在哪,父亲就
在哪,陪伴是最好的守护;三是站在女儿和父亲两人的角度上,有困难,我们一起面对。答案只要符合要
求,言之成理就可,可不抱泥于答案示例。
22.作文
范文示例:
摘下那表情的“面具”
近来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人们在各类社交软件的交流已离不开“表情包”,你来我往的“斗
图”中,只要长按保存,便又能获得新的“表情”。本该用来交流的“文字”却少得可怜,我们急需摘下那
些表情的“面具”。
“表情包”因其能快速发送又能博人一笑的娱乐性而迅速获得年轻人的追捧,其中包含的流行语、引
人爆笑的图片小人,一下子击中了人们需要迫切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评论时躁动的心。然而,在被表情包
轰炸过后,其流行的意义和从中透露的问题又值得每一个年轻人的思考。
在信息传播的如此迅猛的今日,“表情包”的出现着实拯救了很多“词穷”青年。他们以各类自定义
的表情抒发自我的情感,表现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评价,其评价多半掺杂着不以为然的清高和对人对事的嘲
讽或娱乐大众的自黑。而纵观他们的各种“表情包”,诸如“我也是醉了”“宝宝心里苦”等,无非是一些
泛化的情感,没有什么思想,甚至只是不知所云的避免尴尬的手段。“表情包”成了缺乏思考力的人掩饰
自己的盾牌。而在它们被不断保存、转发中,人们语言表达能力开始弱化,原有的一些思考也被夸张的图
片掩盖。不仅是语言被符号化,人们的情感、思想也被日益消解成一块块“表情碎片”,散落在信息时代的
交流中。这便是“表情包”流行的可怕之处。
自定义的“表情包”实则是大众的浮于表象的情感,看似丰富,其实千篇一律。因其缺乏个人的情感,
并不能表达一个人独特的想法。在信息潮流下,不被巨浪带入同化的世界,在外界的嬉笑声中仍保持沉稳而坚定的内心是十分不易的。“表情包”的流行只是巨浪中的一个小浪花,它在快速的升起后也会迅速的
衰落,没有一个表情会经历时间的洗礼而不被人们遗忘。
我想起郁达夫的一句话:“现在我因为常常写作而感觉很累,但我的精神是不累的。这都源于我对文
学的热爱,它使我对事业充满乐观的情绪,促使我不断进取,永葆青春。”当下的年轻人往往把时间交付
给了无谓的宣泄,在泛化的情感中找寻共通之处,聊以自慰,但心中却不宁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张张被
符号化了的面具的脸,我们不能成为时代的木偶,被迷幻而沉浸在网络带给我们的满足之中。
摘下我们的“面具”吧,去挖掘我们内心的想法,找到我们热衷的事业,投以我们的热情,不再被“表
情”役使,成为一个有血肉的人,展现真挚的情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共三则材料,都是相关表情包的内容,
要求根据材料,针对“表情包是丰富了人们的表达能力,还是阻碍了人们的表达能力”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此首先要求明确三则材料的内容,然后根据材料的内容立意。
一、从丰富了人们的表达能力的角度立意:
①表情包可涵盖表情、姿态和语言内容,“一图抵千言”,更贴近人际沟通的需求。
②表情包简单易懂,既省时省力,还能缓解聊天中的尴尬,具备幽默功能,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
③青少年在人前难以彻底传达的喜怒悲欢,在表情包中得到了全面宣泄,现实生活中饱受压抑、煎熬的心
灵得到了慰藉与补偿。
④表情包的创作和开发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表情包的创怍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创造性。
二、从阻碍了人们的表达能力的角度立意:
①表情包助长了我们表达的惰性,削弱了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久而久之,靠它可以含糊应对的事情,我
们就懒得用语言说清楚。
②相对于语言表达的无穷无尽,表情包是有限的、制式化的,当我们的表达依赖于千篇一律的表情包时,
思维就会出现同质化倾向。
③很多表情包都带有恶搞属性,配图和文字的强烈反差,具有引人发笑的效果,滥用表情包助长了娱乐恶
搞之风。
④不是所有的悲伤,都能用文字诠释,但是一些悲伤,能从文字中得到安慰,这是表情包所不能给予的魅
力。
三、从辩证分析的角度立意:表情包不失为一种新的语言补充,也的确具备一定的叙事功能,但其内核是
孤独与思想的贫乏,缺乏精致的美感与对时代的沉思洞见。
行文时要根据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有针对性,论证时注意结合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和感想,作答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可用素材:
1、“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示感情的一种方式。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之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
化,表情包流行于互联网上面,基本人人都会发表情包。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人们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
录、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配上一系列相匹配的文字,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
2、“表情包”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显而易见,用社交软件交流比起写信、打电话方便很多,所以,
如今人们使用社交软件十分频繁。然而隔着屏幕打字终归多了一份生疏,有些时候光靠打字只能生硬地传
递客观信息,不能表达出打字者的主观感受。而“表情包”的出现似乎使发消息“活”了起来,令人有了
聊天的感觉。
3、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单纯的文字,仅是一种枯燥的“读”,没有聊天的情趣,而“表情包”却为聊天
增加了趣味性。“表情包”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生动的图片配上搞怪的文字,使人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出对
面人的神情,自动脑补出对方以“表情包”的神态说出“表情包”上的话的样子,使聊天多了许多趣味性,
也能更生动直观地表达聊天者的想法与感受。
4、“表情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如,对新认识的朋友不知该怎样开口聊天时,先发一张可爱的
“表情包”卖个萌,对方也回你一张,一来二去间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之后再开口聊天便多了一分熟
稔,少了一分尴尬;又如,惹朋友不开心了,再多道歉安慰的话语总会显得有些敷衍讨人厌,而一张可怜
兮兮撒娇求原谅的“表情包”则能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说不定还会引起一轮“斗图”,在斗图间矛盾、不
快自然而然地被消除了;还有,“表情包”偶尔会带来“平等”,如老师和学生聊天时,学生难免拘束紧张,
若在与老师聊天时加入“表情包”,则能增加些许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放松下来。
5、有人觉得,“符号——文字——符号”这种循环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虽然
“表情包”在聊天中占着不小的比重,但应该不会有人只靠“表情包”来聊天。说到底,“表情包”不过
是对文字的补充与拓展,对于聊天只有益处而没有害处。
6、别看“表情包”只是一张张不甚复杂的图片,但它在聊天中起到的作用可不少,不仅能使聊天更生动有
趣,还能调节、营造和谐欢乐的氛围,真可谓是不简单的“表情包”啊!
行文思路: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我们急需摘下那些表情的“面具”。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
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