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神话作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在文字出现之前早已产生。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不仅形
式多样,而且内容极其丰富。这些古老的神话不仅产生的历史久远,而且源于各民族群众自发自觉
的共同心声,因此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
其一,神话在叙事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祖先的普遍认可。
例如众所周知的盘古神话,“盘古”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创世大神在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广泛
流传,甚至在苗族、瑶族、畲族、黎族等一些民族神话中有时还把“盘古”与祖先“盘瓠”等同起
来,这些情形充分表明各民族普遍公认的“盘古”,不是一个具体的“神”或“人”,而是一个具有
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盘古”已经成为各民族构想出的“文化祖先”。
当然,如书中常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神话时代的炎帝、黄帝、唐尧、禹
舜、夏禹等传说,不仅在广大汉族地区妇孺皆知。同样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多有流传。
其二,神话中直接叙述多个民族由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
许多古老的族源神话叙述的多民族“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无疑反映出民间文化创造中积
极的价值观和生存大智慧,是特定时期社会关系的艺术性表达。如阿昌族神话说开天辟地时遮帕麻
与遮咪麻兄妹婚生的大葫芦中出来汉族、傣族、景颇族、僳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九个民族。布
朗族神话中,天上四兄弟降临人间成为汉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和傣族。独龙族神话中,洪水
后一对兄妹婚生九对男女繁衍汉族、怒族、独龙族等九个民族。哈尼族神话中。最早的一个女人感
风孕生的孩子成为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珞巴族神话中,太阳的儿子和月亮的
女儿婚生汉人、藏人、珞巴人、门巴人和节。佤族神话中,从石洞中走出汉族、佤族、拉祜族和傣
族。蔽族神话中,四兄弟分别变成汉族、珞巴族、老虎和节的祖先。
这些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多民族同源神话,无一例外地表达出中国各民族亲如兄
弟的共同愿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各民族神话在叙事中一般都会涉及与汉族的关系,这也
是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客观反映。这些叙事内涵丰富。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
展中的高度融合,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框架下的各民族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
系。
其三,同一个民族在表达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往往因地而异,丰富多彩。以彝族神话为例。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予甸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幸存的男子与一位姑娘
婚配生的三个孩子分别成为汉族、干夷、黑爽的祖先;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彝族神话中,
男子与仙女婚生的葫芦中繁衍出汉、黑彝、哈尼和傣族祖先;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宣威县
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男子与天女婚生的子女繁衍汉、弈、纳西、苗四个民族;流传于四川省凉
山州喜德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男子与天女结婚生的三个儿子成为汉、藏、彝族的祖先;流传
于贵州省毕节市成宁县的弄族神话中,洪水后竹生的男孩繁衍出多民族与民族支系始祖。这类神话
表达的主旨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论语》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为“四海”?《尔雅·释地》中解释说:“九夷、八狄、
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敬民族之间和谐发展的一
个重要组带,而自古以来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兄弟相称的同源型神话则是这一古老传统的重要载
体之一。毫无疑问,许多民族起源神话中所呈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
意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因此是中国民族大团结最有
力的文化见证。
B.盘古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创世大神,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产生,后来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性
的文化符号。
C.“盘古”也叫“盘瓠”,有关他的神话在中国许多地区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他也成为各民族
构想出的“文化祖先”。
D.各民族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在许多古老的族源神话中都有反映,这些神话叙述了多民族“一
母所生”或“同出一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形式,论证了在中国许多民族神话传说中普遍蕴含着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B.文章以彝族神话为例,列举多地的神话内容,证明了这类神话的主旨是表达各民族和谐相处
的融洽关系。
C.文章分析了许多民族神话的内容特点,梳理其共同性,意在倡导各民族和谐相处,共谋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例子准确充分,内容简明扼要,点面结合,使观点更明晰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蕴含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中华民族框
架格局。
B.民族差异客观存在,但包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话却表达了各族人民追求和谐相处,渴望民
族融合的愿望。
C.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仅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汉族“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说法也是这一
意识的体现。
D.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前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长远方面也有利于推护各民族的
共同利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给人生存和发展以勇气与智慧。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
讲人生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
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在人类存在的种种矛盾中,根本的矛盾就是“向死而生”,即人的个体生命
是有限的,终归死亡,可人又总是力图以某种追求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超越死亡。由此产生了
人如何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一重大问题。这就是说,哲学就是人生观,而人生观与世界观又密
切相关、高度统一。
人生观是世界观问题,而不仅仅是伦理学的问题。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自然的
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必然包含着对人
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一句话,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文天祥的干古名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而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
律。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历史规律关系。因此,人生观不可能脱离世
界观。人“向内”求解“人生之谜”,必然要“向外”探索“世界之谜”,而“向外”探索“世界之
谜”,归根到底是为了“向内”求解“人生之谜”,从而实现自我发展。无论是探索天、地、人的人
与自然关系,还是反思你、我、他的人与社会关系,哲学都熔铸着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关注,对人的
发展境遇的关切,凝结为对“人生在世”的深层理解。所以,每个时代的哲学都表现出世界观和人
生观的高度统一,体现着人生的智慧。
人生观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医学、生物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都不可
能完全解答“人生之谜”……哲学问题不同于科学问题。人为什么有生有死,这是科学问题,可人
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哲学问题。知道数学中有正数与负数,物理学中有作用与反作用,化学中有化合与分解,生物学中有遗传与变异等,这是科学常识,可是从中引出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引出
对立统一规律并把它转化为矛盾分析法,这是哲学智慧。它使我们善于在个体与类、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等的矛盾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生问题。
哲学智慧不同于科学智慧。科学是以理论思维的形式描述和解释思维的对象,即存在的运动规
律,哲学则是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探讨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思维如何反映存
在及其规律等问题,并且进入到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不仅要知道对象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对
象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特
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着特定的民族、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愿望。所以,哲学不是
科学,但它也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宗救,但它也给予人以信仰。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为学”,即学专业知识,还要“为道”,即学哲学。学哲学,可以拓
展理论视野,强化思维力度,善于辩证思考,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
进行反思,在“熟知”中发现“真知”,从而阐幽发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见,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
行。
(摘编自杨耕《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是教人如何生活的,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两者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
B.人生观不仅是伦理学问题,更是世界观问题,也就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
C.科学回答人为什么有生有死之类的问题,而哲学则思考人如何对待生与死的问题
D.哲学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民族、阶级或集团的愿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分析宗教与哲学的不同,引出哲学是人生观且与世界观密切相关的观点。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侧重阐述了哲学表现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高度统一的原因。
C.“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如果正确处理好人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就能流芳百世。
D.第五段与前四段形成总分关系,进一步强调学哲学的意义,点明了写作的意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存在着许多矛盾,其根本的矛盾是如何通过某种追求来超越死亡,获得生活的价值和生
命的意义。
B.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对人的生存方式、发展境遇的关注和对人
生意义的理解。
C.科学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和解释存在的运动规律,并进一步探索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D.学习哲学可以拓展理论视野,强化思维力度,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反思问题并能够发现
“真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是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建筑配件,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相当高度的屋顶、檐头的位置上,在
有限的面积上,在仰视和远视的重重局限下,尽可能以最为醒目突出的构图形式呈现。
瓦当,起源于春秋晚期。最初,瓦当上的主要纹饰多是兽面纹半瓦当,后来才普遍向卷云纹发
展。到东周列国,瓦当就成了一些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鼎盛一时。到了汉代,在继承秦代
瓦当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在瓦当的图案装饰上一时涌现出大量的文字瓦当,
成为汉代瓦当的一大特色。汉代瓦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
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瓦当纹饰的取材十分丰富,几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各个部分。从幻想
中的猛兽饕餮、龙凤、四神图腾,到自然界各种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房屋、人物、云彩以及各种
抽象的几何线条,组成的图案和文字表达出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情感等等,描绘出了一个龙飞凤舞、
鹿奔虎啸、鸟飞鱼跃、祥云缭绕的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异常热闹世界。
以艺术特有的敏感触觉,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容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瓦当的造型具有艺术的浪漫色彩。它以大幅度的动作,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颇具野性地塑造
出一个个飞扬流动而又古朴可爱的艺术形象。如四神翼虎、蟾蜍与玉兔纹瓦当,完全是粗线条、粗
轮廓的大手笔,不做任何细部的直接描绘,长短不合的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
乏柔和,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但这一切却增加了它们力量、气势的美,构成瓦
当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简而不俗,夸而不饰,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天真狂放的气势,呈现
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
瓦当文字多为篆书,篆书之美是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状结构之上,即
在于它们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瓦当书法在有限的空间淋漓尽致体现了这种
美。据统计,瓦当篆文的变化就有 120 种之多,还有少量运用美术变体的,充分发挥了篆文书法的
装饰艺术作用。
瓦当集绘画、浮雕、美术、书法于一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它不
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是研究我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
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摘编自解道《瓦当,凝固在屋檐上的岁月流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瓦当是屋顶、檐头位置的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图形最为醒目突出。
B.瓦当的纹饰取材于平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的日常起居,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C.汉代瓦当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大量的文字瓦当出现在图案装饰上是其特色。
D.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种类,瓦当的空间极其有限,反映内容较为单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瓦当的起源和发展基础上,指出汉代瓦当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手法。
B.文章以四神翼虎、蟾蜍与玉兔纹瓦当,论证瓦当的造型具有艺术的浪漫色彩。
C.文章以呈现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为论点,深入论证瓦当具有力量之美、气势之美。
D.文章从起源、取材、造型、文字四个方面论证了瓦当的特点,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瓦当典雅大方,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艺术享受。
B.瓦当的造型不做细部描绘,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夸张手法,具有现实风格。
C.瓦当文字多为篆书,篆书曲直适宜,纵横合度,富于变化,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D.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与文中对瓦当的论述是相通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技术时代的文化问题
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カ,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
日益分离,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
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礼、乐、御、射、书、数,这其中
的“御射”就是一种技术要求。古时候人被要求“全面发展”,既要懂礼又要懂乐,还要懂得射箭、
赶车、书法、数学等知识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由此可见自然科学与人
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要从人的发
展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去开发人的潜质,塑造人格。这就为古代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前提,
每个人能够学习到各种技能,以适应有机的社会生活,唯其如此,古希腊才涌现出亚里士多德这样
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一方面,分工提高了生产
力,生产出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体现着社会的发展程度;但另一方面,分工却又将人束缚
在某个固定的职位上,无暇顾及其他,久而久之导致了人的片面性发展。而且,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开始了越来越分裂的态势,自然科学越来越专业化,技术理性主宰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关怀
让位于商业利润以及人的各种欲望追求。
当工业技术文明处在上升的时期,人类欢呼雀跃,憧憬着理性与技术能让人类渐入佳境,过上
美好生活,但冷静思考我们会看到,人类性在今天也的确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有人曾统计,20
世纪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远高于 20 世纪死于战争的人数。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并不是包治社会百病
的良药,不能包打天下,因为它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限问题,而人类生活中的更多问题如精神
与社会问题,科学技术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我们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技
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
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
价值的追求。
我们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
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
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因景。
所以哲学家海徳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
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
(摘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要
求学生掌握“六艺”。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并最终导致人文学科与自然科
学的彻底分裂。
C.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不能包打天下,不能包治社会百病,它对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常常是
无能为力的。
D.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统一的世界;人文和科学相辅相成,人文通过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
目的性来确定和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主体部分从社会分工、技术的作用有限、人
的需要三个方面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B.第一段举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和古希腊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
的知识之树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C.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人类生活中的更多问题如精神与社会
问题,科学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D.从语言上看,本文的语言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有说理的形象性,其中多处比喻手法的运用,
增强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可以提高生产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这就说明社
会的发展程度越高。
B.目前,科学技术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限问题,但从长远看,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
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
C.人具有二重性,既需要人文,也需要科技。人文可以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对人生意
义和价值的追求。
D.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
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年 9 月 10 目是我国第 35 个教师节,教师节的意义在于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尊
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时学生的约束力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今年 6 月,国务
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盾量的意见》,其中第 14 条指出,要“制定实施
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这一意见从国家层面维护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那么,值得探讨的是,我国应当如何明确和保障教师享有合理合法的教育惩戒权?
发达国家在教育惩戒权上做出了细致规定,比美国规定中小学教师享有搜查扣押权、预防干预
权、校内训导权、离校停学权等;日本对严令禁止的体罚行为、被许可的惩戒行为以及合法的正当防
卫行为进行了清晰界定: 韩国通过《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规定教师能够给予违纪学生一定程度的
体罚,并对体罚的对象、方式、程度做了细致的限制性规定。
我国在教师惩戒权立法上尚存在不足,《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未成年人,但忽视了未成年人
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惩戒缺乏法律保障。因此,有必要尽快将
确定教师惩戒权提上法律议程,使处理惩戒纠纷有法可依。
学校是国家的教育机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如果学校和教师缺乏权威性,那么教育的知识
传输就会出现问题。在出现惩戒纠纷时,有关部门一定要明辨是非、厘清责任,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做公正的裁决者,不偏袒教师,但同样也不偏袒学生及其家长,避免“不出事”逻辑挫伤教师在教
学管理中的积极性。
有关部门应建立惩戒纠错机制和事后追责机制,在教师使用惩戒权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纠偏,
避免以偏概全。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正面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少数极端个体。有关部门应当
就事论事地处理惩戒纠纷,避免为了预防而限制其他教师正常使用教育惩戒权,从而束缚教师手脚。
学校是教育第一线,管理事务既简单也复杂,简单之处在于目标单一,复杂之处在于主体多元,
管理工作复杂。教育惩戒矛盾往往不只是因惩戒问题而起,有的与教育质量有关,有的与利益有关,
有的与教育竞争有关。有些家长有其他的教育诉求,但是缺乏表达诉求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故而以
教育惩戒作为借口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在应对复杂情况时,学校应有自主解决和回应学校内部问题
的空间和权力。一方面为教师合理合法惩戒和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严格学生管理,树立
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的惩戒界限,预防滥用惩戒
权。对于出现严重后果的惩戒事件,学校应严肃处理,追究相关教师的责任,同时做好其他教师的
预防教育和学生的疏导工作,确保其他教师继续积极管理和教育学生。
(摘编自雷望红《赋权教育惩戒,强化醇重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国务院特地于今年 6 月出台了(关于化教
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B.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忽视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是导致惩
戒纠纷时有发生的根本原因。
C.教师在使用惩戒权出现问题时,相关部门应当启动惩戒纠错机制和事后追责机制,就事论事
地处理纷,也是对教师正常使用教育惩戒权的保护。
D.如果教师能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家长能合理合法地表达教育诉求,家长就不会借口教育过
度惩戒而闹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教师节谈起,有利于强化人们对尊师重道的认知,有利于引出教育惩戒权话题。
B.文章由国务院出台的教育文件入手,重点并不是阐述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意义,而是侧重
于怎么办的问题。
C.文章引用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教育惩戒权上做出的细致规定,就是为了反衬我国在教楚
戒权立法上尚存在不足。
D.文章在论证时,兼顾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家长等几个层面,逻辑严密,思路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出台,有利于确立学校和教师的
权威性,强化尊师重道的风尚,保障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B.有关部门在调解惩戒纠纷时,只有多站在教师角度考虑,保护好教师利益,才能提升教师在
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
C.提升教育质量,处理好各方利益,妥善处理教育竞争关系,也是化解教育惩戒矛盾的重要途
径。
D.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老师学习领会《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
见》的精神,有利于防范过度惩戒事件。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 也
随之数不胜数。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
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而历史学者中又可细分为中国史学者、世界史学者、 某种专
门史学者等。
各种历史学者,不言而喻,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至于非历史专业的学
者是否也对历史注意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
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在笔者 看来,
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自觉地观照历史,要根据需要,给予历史以足够的观照。
一般说来,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其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多有不带“史”字者,这即是
本文所说的“非历史专业”。但是,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因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总与其他事物 发
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这些过程、关联、影响,岂不正是该事物的“历史”;研究这些
事物“历史”的学问,岂不正是这些事物的“历史学"。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笼统说来其余即为
大自然。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 不断
深入地进行研究。鉴于这种情形,有人将人类的全部知识概括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大种。 这一概括
是正确的。做出这一概括的着眼点,就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称大自然)如实地以 变化之物和
互相关联之物来对待。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以变的观点观察自己研究的对象,重视了解、掌握
其长期以来变化的历史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由之很可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为解 决面临
的学科发展新难题找到原来不曾想及的出路。另外,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也可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论述了人类认识和 改造自身及大
自然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其中某些方面很可能使非历史专业的学者获得启示。如 果所选读的历史学
者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正与从事选读的非历史专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主体完全一致,例
如研究历法某一专题的非历史专业学者,选读某一历法史学家的相应研究成果,尤其易于获得有益
的启发。
(摘编自南炳文《说说学者的情怀与史家的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多寡,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B.历史学者都有“历史情怀”,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相比,他们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
C.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大多不带“史”字,但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
D.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启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岀论点。
C.第三段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突出了“历史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数不胜数,所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也因之数不胜数。
B.作者研究了非历史学者对历史的观照情况,对其“历史情怀”缺失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C.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演变、最终消失过程以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研究。
D.对《民法》感兴趣的非历史学者,可以阅读复旦大学叶孝信教授所著的《中国民法史》。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如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更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习惯上的“诸
子百家”,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既是理想的冲突,更
是智慧的交流,它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进军。
战国之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号称一大“显学”,但是战国诸子学的崛起,不仅是“各
以其道相胜”,而且对孔学构成了共同的挑战。在战国诸子多维视野中,从同一个孔子那里,墨子看
见无用的奢淫,《庄子》看见大盗的祸首,盗跖看见道德的伪善,圣徒们看见人性的光辉,法家人物
看见社会的毒素。因而,各家思想有破有立,他们之间既有激烈的辩难争执,又有吸纳交融之处。首先对儒学构成挑战的是杨朱与墨翟。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非议儒者的“亲亲有
术,尊贤有等”原则,更站在简易实用的立场上极力批评儒家的“繁饰礼乐”“惰于作务”及厚葬
主张。儒墨在战国号称两大显学,尽管它们彼此之间似乎水火不容,但是,墨子讲“兼爱”与儒家
阐扬的仁爱之旨实有诸多贯通之处,如他们所讲的“爱人”都是基于一种理智或明智的自爱的动机。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墨子亦有言:“夫爱人者,人
必从而爱之。”
其次,《庄子》一书的作者虽对孔子的态度有时比较温和,但在对孔儒实施口诛笔伐时也最是辛
辣无遗。《庄子·天远》篇对孔子提出批评。在作者看来,古今之不同犹如水和陆,周与鲁之异亦如
船与车,而孔子企求将周朝的制度推行于鲁国,正像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古今之不同亦犹猿猴异
于周公,现在让猿猴穿上周公的礼服,它一定咬破撕裂,以至脱光而后快。一言以蔽之,孔子主张“复
古”即恢复周礼,无异于“东施效颦”。
最后,法家与儒家也是势不两立的。儒家以善恶来界定人性,法家则认为人性好利;孔儒认为
理想的“有道之世”存在于过去的时代,法家则认为“世异则事异”,而站稳“当今”时代的立场;
儒家主张任贤以推行“德政”“礼治”,法家则倡言庸主“法治”足矣。正当孟子退而潜心著述,“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的时候,商鞅却正在泰国掀起了一场埋葬儒学的社会改革运动,即“商
君教秦孝公……燔(fán 焚烧)《诗》《书》而明法令”。
总之,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既有分又有合,尤其是他们在政治上(庄
子是个例外大多都鼓吹君主专制,为统治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相反而又相成的可供选择的治国方案和
统治术,以增强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表面上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在为君主专制主
义创建理论上,却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同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理想和智慧的冲突,它促进了人们认识的进步。
B.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看到了儒家的各种问题,所以团结起来一起批判儒家。
C.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都包含“爱人”,也都出于“自爱”的动机。
D.法家与儒家势不两立,但他们又都主张向古人学习,用好的制度治理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不同学派对儒家的看法,论证了学派间的思想在辩难争执中吸纳包容的观点。
B.文章引用《庄子》中的几个比喻事例,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儒家泥古不化的思想弊端。
C.文章论证了儒家与其他各家在表面上对立,但在谁统治国家的大问题上立场是一致的。
D.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写出墨、道、法等家与儒家思想的分歧与统一,论证结构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的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是“显学”,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得到所有人认可。
B.战国时诸子百家在激烈的辩难争执中,彼此吸纳交融,成就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高峰。
C.道家和法家都看出了儒家思想的问题所在,就是只向古人学习,看不到时代的发展。
D.孟子的儒家思想得不到认同的时候,商鞅的法家思想却得到秦王认可,实行了变法。
答案与解析
一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
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因此是中国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错误。结合“这些
古老的神话不仅产生的历史久远,而且源于各民族群众自发自觉的共同心声,因此也是中国各民
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分析,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古老神话“源于各民族群众自发自觉的
共同心声”。B 项,文字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是神话,不能具体化为“盘古”。C 项,“‘盘古’
也叫‘盘瓠’”扩大范围,原文说“有时还把‘盘古’与祖先‘盘瓠’等同起来”。故选 D。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
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
中是否有依据。B 项,“证明了这类神话的主旨是表达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错误。结合
“其三,同一个民族在表达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往往因地而异,丰富多彩”“以彝族神话为例……
彝族的祖先;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成宁县的弄族神话中,洪水后竹生的男孩繁衍出多民族与民族
支系始祖”等分析,证明的是同一民族在表达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因地而异,丰富多彩。故选 B。
3.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
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 项,“渴望民族融合的愿望”错误。
结合“这些叙事内涵丰富,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高度融合,也反映出中华民
族框架下的各民族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分析,反映了民族融合,不是“渴望”。故选 B。
二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
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A 项,“两者都是
人生不可或缺的”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作者只是比较了哲学与宗教研究
内容的不同,并没有说二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故选 A。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 项,“总分关系”错,从第五段开头句的“正因为如此”可以
看出是因果关系,是由上文进一步推出结论,提出主张,前后呈递进关系。故选 D。
3.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
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C 项,
“科学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和解释存在的运动规律,并进一步探索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
与意义”错误,选项偷换概念,从第四段前三句可知,“探索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的是哲学。故选 C。
三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
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图形最为醒目突出”表述绝对,依据原文第
一段最后一句“尽可能以最为醒目突出的构图形式呈现”,选项漏掉了“尽可能”,导致表述绝对;
B 项,“瓦当的纹饰取材于平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的日常起居”错误,以偏概全,原文“瓦当纹
饰的取材十分丰富,几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和大间生活的各个部分”,缩小了原文的
范围;D 项“瓦当的空间极其有限,反映内容较为单一”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瓦当
集绘画、浮雕、美术、书法于一体”,反映内容较为丰富。故选 C。
2.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C 项,“以呈现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为论点”错误,这句话在原文第四段中,呈现
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既不是第四段的论点,也不是全文的论点。故选 C。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
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
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瓦当的
造型不做细部描绘,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夸张手法,具有现实风格”,有两个错误:一是扩
大范围,原文“四神翼虎、蟾蜍与玉兔纹瓦当,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大手笔,不做任何细部
的直接描绘”,“不做细部描绘,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夸张手法”只是四神翼虎、蟾蜍与玉
兔纹瓦当的特点,并不能代表所有瓦当;二是瓦当的造型具有艺术的浪漫色彩,不是现实风格,
原文“瓦当的造型具有艺术的浪漫色彩”。故选 B。
四
1.C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
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
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
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 项,“科学与人文尚未分化”,表述错误。原文
说“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可见选项遗漏了“明显”一词,与文本程度有别,表述绝对。B
项,“导致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并最终导致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彻底分裂”曲解文意。原文信
息是“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可见,问题 1,“随
着”的意思可能仅是时间节奏一致,未必由因果等逻辑关系,所以选项中把“随着”替换成“导
致”表述绝对。原文信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开始了越来越分裂的态势”,可见问题 2,选项
中把“开始了越来越分裂的态势”替换成“彻底分裂”表述绝对。D 项,“人文通过科学发展的
方向性和目的性来确定和实现”,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
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可见,与选项表述“人文通过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来确定和实现”
的逻辑关系是相反的,主客体颠倒了。C 项,表述正确。故选 C。2.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论述了人类生活中的更多问题如精神与社会问题,科学常
常是无能为力的”,分论点提取错误。原文题目为“技术时代的文化问题”,可见作为正文主体部
分之一的第三段论述的是技术时代出现的社会问题,原文观点性的信息在开头部分,当工业技术
文明处在上升的时期,人类欢呼雀跃,憧憬着理性与技术能让人类渐入佳境,过上美好生活,但
冷静思考我们会看到,人类性在今天也的确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选项中说“论述了人类生
活中的更多问题如精神与社会问题,科学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仅是就本段例证而言的:“有人曾
统计,20 世纪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远高于 20 世纪死于战争的人数。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并不是
包治社会百病的良药,不能包打天下,因为它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限问题,而人类生活中的
更多问题如精神与社会问题,科学技术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可见并不是整段的中心。故选 C。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
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
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
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B 项,“但
从长远看,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表述绝对。原文信息有“我们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可见并不能实
现“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故选 B。
五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
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A 项,“国务院特
地于今年 6 月出台了(关于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错误,选项曲解文
意,由第 1 段“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盾量的意见》,其中第 14
条指出,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可知,明确教师
教育惩戒权只是其中的第 14 条。B 项,“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忽视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是导致惩戒纠纷时有发生的根本原因”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未成年人,但忽视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和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惩戒缺乏法律保障。因此,有必要尽快将确定教师惩戒权提上法律议
程,使处理惩戒纠纷有法可依”。D 项,“如果教师能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家长能合理合法地
表达教育诉求,家长就不会借口教育过度惩戒而闹事”错误,选项说法绝对,原文说“教育惩戒
矛盾往往不只是因惩戒问题而起,有的与教育质量有关,有的与利益有关,有的与教育竞争有关。
有些家长有其他的教育诉求,但是缺乏表达诉求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故而以教育惩戒作为借口来
达到自身的目的”。可见,选项所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故选 C。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 项,“就是为了反衬我国在教楚戒权立法上尚存在不足”错误,
引用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教育惩戒权上做出的细致规定,意在说明我国也要在教育惩戒权方
面做细致规定,发达国家的做法可以作为借鉴。故选 C。
3.B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
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B 项,
“只有多站在教师角度考虑,保护好教师利益,才能提升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错误,选
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做公正的裁决者,不偏袒教师。但同样也不偏袒学生及其
家长。故选 B。
六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项,“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错,原文第一
自然段表述为,“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如果”两字表明此处是假设,并不是确指,不能
武断地把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故选 A。
2.D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错。文章第一段将学者
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
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论点;第三段更进一步递进,指出非历史专
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最后一段用突出“历中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所以,
整篇文章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故选 D。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A 项,前后分句因果关系错,犯
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原文第一自然段表述为,“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
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也随之数不胜数”,分句“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
经数不胜数”在前,分句“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也随之数不胜数”。B 项,“做出了准确
判断”错。原文第二自然段表述为,“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
视观照外,不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
觉”,“似是”是一个表推测的词语,而不是确指。C 项,“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
生……”错,原文第三自然段表述为,“因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
最终消失的过程”,原文强调的是“任何事物”,并不是单独指“历史学”。故选 D。
七
1.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
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
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
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A 项,错误,曲解文意。“理想和智慧的冲突”错,原文是“既是
理想的冲突,更是智慧的交流”,是一种递进关系,强调的是两者的区别,不能把它们一概而论。
B 项,错误,无中生有。“所以团结起来一起批判”错误,文中写“总之,在战国‘百家争鸣’
的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既有分又有合,……”,单并未说其他各家“团结起来”“一起”批判
儒家。D 项,错误,无中生有。“又都主张向古人学习”错误,文中写了儒家和法家的“势不两
立”,“儒家以善恶来界定人性,法家则认为人性好利;孔儒认为理想的‘有道之世’存在于过
去的时代,法家则认为‘世异则事异’,而站稳‘当今’时代的立场;儒家主张任贤以推行‘德政’‘礼治’,法家则倡言庸主‘法治’足矣”,并未说“都主张向古人学习”。故选 C。
2.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C 项,偷换概念,“谁统治国家的大问题上”错。依据原文
“其实在为君主专制主义创建理论上,却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同志”可知,“谁统治国家的大
问题上”不等于“创建理论上”。故选 C。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
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
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A 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得到所有人认可”错误。原文“儒墨在战国号称两大显学,尽管它们
彼此之间似乎水火不容,但是,墨子讲‘兼爱’与儒家阐扬的仁爱之旨实有诸多贯通之处,如他
们所讲的‘爱人’都是基于一种理智或明智的自爱的动机”是说儒墨两家“似乎水火不容”但在
“爱人”上是相通的,并不是说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而这也更谈不上是战国
的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是“显学”的原因。故选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