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宁波“十校” 3 月联考、 3 月月考、诸暨市牌头中学 3 月模拟、
温州市龙湾区龙湾中学返校考、衢州二中第一次模拟、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2-5)语文试卷汇编而成
宁波“十校” 3 月联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昆仑”及后文的“蓬莱”,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19.首联中的“屠”字的意思是 ,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
之情。(2 分)
20.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 分)
19.【答案】驱除(或消除)强烈憎恶(或厌恶、痛恨)(2 分)
20.【答案】首联“清风无力”与“落日着翅”相对比,凉爽的风对驱暑显得无能为力,
而落日却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突出暑旱之甚酷热难当。颔联以上天不痛惜银河干涸,
与人害怕江海枯竭形成强烈对比,表达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颈联将有积雪、常遗寒
的仙境与酷热的人间相对比,突出诗人虽也羡慕仙境清凉,但更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情怀。
(每点 2 分)
3 月月考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①朝暾(zhāo tūn):初升的太阳。绀(gàn):稍微带红的黑色。②横塘:湖名,
在苏州市西南。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指出运用的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作答本题,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句阐述
自己的理由,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1)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第一句和第四
句运用了色彩渲染;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
截身影,池中菱叶映衬宿鹭白羽格外鲜明;前两联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烘托渲染
出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2)应该回答不矛盾。“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怀着
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我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
可当我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我的邻居时我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
情流逝了,路是旧时认识的,自能识得旧时之路,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说明了诗人对家乡
的往昔记忆犹在,而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我的邻居,说明时隔
多年我回到家里,家已经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了,表达了重归故里的亲切和惊喜和对世事变
迁、岁月的流逝的感叹。
答案:(1)初升的太阳,把清晨的天空染成又红又黑又紫的颜色,池塘里栖宿的白鹭,在
碧绿的菱叶的映衬下,更显得洁白可爱。前两联渲染了石湖美景,烘托了诗人初归石湖的欢
快、愉悦之情。
(2)不矛盾。信步走来,自能识得旧时之路,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往昔记忆犹在。遇到一
个老翁,过了一段时间才认出是过去的老邻居,彼此都因容貌变得难以辨认而感到吃惊。说
明时隔多年我回到家里,家已经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了。诗人用“自能”与“时复”这两个
细节描写表达出了久别归乡的今昔之感,和对世事变迁、岁月的流逝的感叹。
译文:
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映衬宿鹭白羽格外鲜明。
信步而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令人惊心,着意辨识的竟是昔时的邻翁。
当年亲手所种,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赏析: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
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我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
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我的身上。我看到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
美丽啊。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
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
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
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
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众所周知,律诗的颔
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
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怀着
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我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
可当我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我的邻居时我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
情流逝了。“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
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
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
来是我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
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我回到家里,已经和我记
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我亲手栽种的斜桥柳还在可因为没人管它,如今无数的鸣蝉在上面
已经把它的原本翠绿的叶子扫食尽了。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
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
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点评】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
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
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
情感。
诸暨市牌头中学 3 月模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安西馆中思长安
唐•岑参
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
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 诗;从内容看,可做本诗诗眼的一个字是 。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诗歌主旨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1)考查的是对诗歌的题材理解,考生要注意区分体裁和题材的区别,体裁是从
文体的外在形式看,题材是从内容上区分。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
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
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
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解答】(1)第一空从“绝域地欲尽”“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等句,可推知题材为
边塞诗。第二空,从全诗看,后面感喟的内容都由“朝来喜东风”句生发,故“喜”是诗眼。
(2)解答时,可先抓住“绝域”安西与帝乡长安的对比,扣住“不异家信通”“归期如梦
中”的思乡之情,再理清对思乡之情的铺垫渲染及诗末想缩地回故乡的虚写,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
(1)边塞;喜
(2)①对比,将戍边之地安西的偏远、寂寞与帝乡长安作对比,来突出思乡之切。②铺垫,
用“绝域”“孤城”“地欲尽”“天遂穷”“飘蓬”“古塞”等词描写安西的偏远荒芜,为
渲染思乡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③虚实结合,想用化远为近的法术梦回帝乡的虚写与帝乡来
风等实写结合,来表达思念帝都的殷切之情。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
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温州市龙湾区龙湾中学返校考
(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共 8 分)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
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
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19.全曲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一人物形象。(2 分)
20.请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6 分)
19.思妇(怨妇)
【解析】仔细研读诗歌,“自别后”可见是描写相思之苦,“透内阁香风 阵阵”身份为女性,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可见此人满腹惆怅,据此推断抒情主人公为思妇或
者怨妇形象。
20.①上片大量使用叠词,如“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语言生动形象,
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②下片前四句运用反复(复沓)的手法,如“黄昏”“销魂” “啼
痕”“断肠人”,有一唱 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③全首曲子口语化,
如“更那堪”“忽地” “怎地”等,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读起来 使人感到一股浓郁
的生活气息。④化用诗句,如“怕黄昏”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到黄昏点点滴滴”;“对
桃花”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销魂”化用江淹《别赋》
“黯然 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香肌瘦”化用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巧妙化用使全曲充满文学韵味,丰富了内涵。
【解析】首先从元曲本身而言,比较俚俗,口语化较重,本曲中“更那堪”“忽地” “怎地”
等口语的使用,让语言明白如话,读起来有一种浓浓的烟火气息;其次从语言形式上,上片
大量运用了叠词,如“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
下片前四句“黄昏”“销魂” “啼痕”“断肠人”等词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唱三叹,
精妙的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大量的化用古诗句,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让
曲子充满文学韵味,如“怕黄昏”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到黄昏点点滴滴”;“对桃
花”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等。衢州二中第一次模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官仓鼠
(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
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
朝朝入君口?
公子行
(唐)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
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
踏烂麦青青。
19.曹诗讽刺的对象是 ▲ ,孟诗讽刺的对象是 ▲ (2分)
20.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6 分)
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2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
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细节描写,对碾茶、煮茶的具体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
人的愉悦享受。
②衬托,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③比喻,用孤灯之下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来比喻喝茶后的感受,惬意而满足。
④多感官描写,通过分茶、碾茶的视觉描写,煮茶的听觉描写,品茶的味觉描写,表达对茶的无
比喜爱。
解析:1.“玉尘光莹”不是修饰品茶环境,没有月光映照,而是指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译文: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
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
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
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
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2.该词上片写碾茶煮茶。开首写茶之名贵。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着描述碾茶,唐宋人
品茶,+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句无非形容加工之精细,成色之
纯净。“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
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突出茶水之美。
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3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
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只有形与影相随,孤寂难
耐。"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①运用了虚实相衬的手法。②前两句实写诗人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
思乡之情,后两句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设想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由实入虚,以虚衬实。③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之情。
解析:1.曲解文意。
2.这首诗歌写思乡的句子主要是在最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两句不
直接(正面)写诗人自己思家想亲人,而是想象家人想念、念叨远行之人,写出了当自己抱膝灯
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
行人”,明明是诗人思念家乡,他却写家里人是如何如何想念自己。写把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
得更加真挚深沉,真切动人。据此分析即可。
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4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游东田
谢朓①
戚戚苦无悰②,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③累榭,随山望茵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东田,是齐惠王在钟山建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②悰(cón
ɡ):心情,这里指欢乐。③陟:即“升、登”的意思。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戚戚"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寻"点明诗人内心想法,"随"显其情态的悠闲。
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
D.结尾两句以景结情,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
E.此诗写诗人与友人携手游东田所见美景和感受。诗歌全用对句,语言清新流利。
2.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AB; 2.(示例一)“鱼戏”的“戏”字,写出了鱼儿从容闲适、怡然自得的活泼神
态,“新荷动”的“动”字,又写出了鲜嫩的荷花微微颤动的情状;“鸟散”句“散”“落”
细致描绘了众鸟飘飞、落英缤纷的景象。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自然美好。
(示例二)游鱼嬉戏,荷叶颤动;飞鸟散去,余花飘零。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营造了清新自然
的美好情景。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自然美好。
解析:C 项,“秋日山水图”不对,应为“春夏之交的山水画”。D 项,结尾两句与首联呼应,
而不是“以景结情”。E 项,“全用对句”错误。
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5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9 答案及解析:答案:1.A; 2.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
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
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
随性的生活态度;
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1.A 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
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2.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联“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白居易认为饮食
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领联“未必得
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
出其乐观知足。颈联“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
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果实,白
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他不“羡”不“争”。尾联“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
何用问闲人”,可见诗人淡泊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