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ID:423450

大小:558.5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根据(宁波“十校” 3 月联考、 3 月月考、诸暨市牌头中学 3 月模拟、温州 市龙湾区龙湾中学返校考、衢州二中第一次模拟、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2-5)语文试 卷汇编而成 宁波“十校” 3 月联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筠州学记 (宋)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 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 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 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 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 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 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 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 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 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 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 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 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 病。至治平三年,盖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 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 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 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 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1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矜高远而遗世用 矜:自夸 B.有庠序养成之法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C.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端 D.以干世取禄而已 干:干预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以寤后之学者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然士之出于其时者 师不必贤于弟子 D.讲先王之遗文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巩的文章,常以平凡之事示深远之理。本文标题为“筠州学记”,作者却并未拘泥于对筠州 学舍建立的记叙,而论及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与学习、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等。 B.对于当世的读书人,作者赞赏他们能够钻研典籍、效法古人的行为,同时也指出他们虽然明晓 先王之道,但是能够尊重而奉行的,却未必有那么多人。 C.文章将汉代的读书人与当今的读书人相比较,指出由于推选人才的方式不同,他们所专注的方 面不同,前者专注于自我修养,而后者更专注于学习 D.作者认为董君仪、郑君蒨二君对于筠州的政事,是有追求的。庆历初年,筠州地理偏僻,未能 应召建校,而在二十三年后董郑二君选地建学舍,并亲自讲解先王遗文,使学子们学得知识。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4 分) (2)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4 分) 14.【答案】D 解析:干,求取 15.【答案】A 解析:A.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B.所动词一名词性结构为所…被动结构。C.介词, 在,从/介词,比。D.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答案】D 解析:原文说使筠州的读书人在学宫中相互出入,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并 没有说二君亲自讲述先王遗文 17.【答案】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 故不能不笃于自修 18.【答案】(1)(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博学,这是汉代的读 书人所不能比的。(得分点:被动句 1 分乱,扰乱;传疏,解释经义的文字;知者,博学的人,智 慧的人;各 1 分。) (2)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只不过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么样了。 (得分点:状语后置句 1 分。施化,施行教化;顾,只不过;所以,用来…的法各 1 分。) 参考译文 周王朝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 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 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 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 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黜退,道 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卓异的读书人从千 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启迪让后学之子。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思想, 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们;议 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 蔽。他们像这样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 而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 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迎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是习俗教化的美德赶不上汉代的原因。(汉代 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 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他们)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现今的 读书人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他们)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 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 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 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大学》中的道理, 将想用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治理国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 就是为善的开端,而一般人难以达到。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 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了。 筠州也算是个州,在长江的西面,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 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年了,才有人报 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 高阔开朗的地方,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开始经营,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 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在学宫中相互出入,讲述先 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 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 词,来迎合世俗、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 记录吧! 3 月月考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 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 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 《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 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 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 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 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 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 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 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 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 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 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弊 弊:通“敝”,破损 B.而皆习于礼乐 习:反复操练 C.然学者益以苟简 简:怠慢 D.皆束书不观 束:系,捆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当倍蓰于昔人 而君幸于赵王 C.此又何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而山中之人思之 填然鼓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为好友李公择书房题记,但是文章却从书的宝贵写起,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 结合的写法,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B.作者列举了孔子、老子、韩宣子、季札、倚相等人,说明那个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 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 C.第二段苏轼用老儒先生自言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亲手抄录、日夜苦读的事,与现 在读书人作对比,重点批评现在科举之士功利性太强,不爱读书。 D.苏轼颂扬了李公择藏书于僧庐以供后来人阅读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 今之学者要爱惜书本,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②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 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 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B.习:熟习。译文: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 (2)A.两句里“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并且; B.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被动,被;C.句末译文语气词,呢;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D.代词,代李公择;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3)B.分析有误,据原文“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可知,这句话意思是在那个时 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所以老子不在这些人之列,他的学习条件 很好,有很多书可以读。 (4)根据句意断句。“涉其流”与“探其源”句式对称,应在“流”“源”后断开;“采剥其华 实”与“咀嚼其膏味”句式对称,应在“实”“味”后断开;“发于文词”与“见于行事”句式 对称,前后断开,综上断句为: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 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译文: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 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滋味,化为己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 而闻名于当世。 (5)①遗来者,留传给后来的人;无穷,无限;足,满足。译文: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 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 ②盖,大概;发,打开,翻出;自补,应是“补自”,弥补自己的缺陷;庶,也许。译文:大概 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 会有些好处吧? 答案: (1)B (2)A (3)B (4)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 于当世矣 (5)①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 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 ②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也许会有些好处吧? 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金石、 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适合使用,但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既能愉悦人的 耳目又适合使用,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 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有所发现,才能天分不同,但是只 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 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札出 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 《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 到儒家《六经》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 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 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 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 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 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 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 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 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 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 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滋味,化为己 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 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 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 高尚的人的苦心。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 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 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些好处吧?而公择 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 到书是很困难的,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诸暨市牌头中学 3 月模拟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山集序 [清]方苞 壬午之冬,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从游之士刻其所为古文适成,因名曰《南 山集》。其文多未归时所作,而以兹所居名焉,著其志世。 余自有知识,所见闻当世之士,学成而并于古人者,无有也;其才之可拔以进于古者,仅 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始相见京师,语余曰:“吾非役役于是而求有得于时也。吾胸中有书数 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于人,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一无所累,而一其志于斯,未能 诱而出之也。”其后各奔走四方,历岁逾时相见,必以是为忧,余以代为忧。而自辛未迄今十 余年,而莫遂其所求。 吾闻古之著书者,必以穷愁;然其所谓穷愁者,或肥遁不出仕宦,而中秩名尊身泰,一无 所累其心,故得从容著书以自适也。自科举之法行,年二十而不得与于诸生之列,则里正得而 役之,乡里之吏,鞭笞行焉。又非贵游素封之家,则所以养父母畜妻子者,常取足于佣书授经。 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尚何暇学古人之学而冀其成耶?故士穷愁别必不能著书。其事若与古 异,而以理推之,则固然而无足怪也。 褐夫少以时文发名于远近,凡所作,贾人随购而刊之,故天下皆称褐夫之时文,而不知此 非褐夫之文也。其载笔墨以游四方,喜述旧闻,记山水之胜,而以传序说请者,亦时时应焉, 故世复称其古文,是集所载是也。而亦非褐夫之文也。褐夫之文,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末得一出 焉。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十百人而卓 然自名一家之言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岂非其事独希,故造物者或靳其才,或艰其遇,而使皆 不得以有成耶? 褐夫之年长矣,其胸中之书,继自今而不出,则时不赡矣。必待身之无所累而为之,则果 有其时耶?故余序是集而为褐夫忧者倍切焉。因发其所以,使览者知褐夫之志,而褐夫亦时自 警而亟成其所志也。同里方苞撰。 注:褐夫,戴名世的字,一字田有,清代古文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 卜宅:选择住宅 B.其才之可拔以进于古者 拔:超出 C.或肥遁不出仕宦 肥遁:逃遁D.故造物者或靳其才 靳:束缚,限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兹所居名焉 斧斤以时入山林 B.自忖将有异于人 当其欣于所遇 C.则固然而无足怪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D.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末得一出焉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名世归隐安徽桐城南山,他将自己所撰的文章编印成集,以隐居地取名为《南山集》,旨在 世人中彰显 他的志趣。 B.方苞非常钦佩同乡戴名世著书立说的志向,虽然《南山集》得以刊行,但方苞并不认为它能真 正体现戴 名世的志趣。 C.方苞认为戴名世的年纪大已经了,若定要等到他身心都毫无烦忧时来写“胸中之书”,那么恐 怕时间也不 多了,因而对他忧虑的心情更加急迫了。 D.文章叙议结合,记叙简练,重点突出戴名世横溢的才华和远大的志向;议论切中肯綮,剖析戴 名世至今 未遂己愿的原因,希望戴名世能自警。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十百人而卓然自名 一家之言 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尚何暇学古人之学而冀其成耶? ②因发其所以,使览者知褐夫之志,而褐夫亦时自警而亟成其所志也。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 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 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 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 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 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解答】(1)C.肥遁,隐居避世。译文:有的隐遁不出来做官。 (2)A.介词,用/介词,按照,通过。 B.介词,跟/介词,对。 C.均为代词,这样。 D.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故选:C。 (3)A.“他将自己所撰的文章编印成集,以隐居地取名为《南山集》”张冠李戴,原文“吾友 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从游之士刻其所为古文适成,因名曰《南山集》”可见,《南 山集》非戴名世自己编印,而是由与他交往的士人所编印。 (4)第一处,可借助“……者,……也”的判断句式;“书传”修饰“所记”,在其前断开; “……者”整个做“记”的宾语,“代数十百人”意思是每个朝代都有几十上百人,主谓宾完整, 在其后断开;“一家之言”做“名”的宾语,在其后断开;“自……以来”固定结构,一般做时 间状语单独断开。 译文:立言,是人流芳后世的最末等事,但立言之道又尤其难。书传中所记述的立功名、守节义 和那些成忠孝之名而死的人,每个朝代都有几十上百人,但与众不同能自称一家之言的,从周秦 以来,那却是屈指可数的。 最终划分为: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 十百人/而卓然自名一家之言/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 (5)①拘囚:困扰;息:安宁;冀:希望。 译文:被穷窘困扰的人,一生不得安宁,哪里还有空闲的时间钻研古人的学问并希望学业有所成 就呢? ②因:于是;所以:……的原因;发:阐明;亟:尽快。 译文:于是阐明个中原因,使后来读到的人了解他的志趣,也希望他时时警醒自己并尽快实现他 的追求。 答案: (1)C。 (2)C。(3)A。 (4)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十百人/ 而卓然自名一家之言/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 (5)①被穷窘困扰的人,一生不得安宁,哪里还有空闲的时间钻研古人的学问并希望学业有所成 就呢? ②于是阐明个中原因,使后来读到的人了解他的志趣,也希望他时时警醒自己并尽快实现他的追 求。 参考译文: 壬午年冬天,我的友人戴名世在桐城的南山选择一处住宅并隐居在那里,(恰好)与他交往 的士人刻印他所写的古文刚完成,于是取名叫《南山集》。其中的文章多数是他没归隐时所写的, 却用这居所命名,旨在世人中彰显他的志趣。 我自从有了相知相识的朋友,所见到所听到的当今士人,学业有成并且能和古人并驾齐驱的 人,还没有啊;那些才华可以超过古人的人,我只能找到几人,但没有谁能超过他。当初我们在 京师相见,他对我说:“我并不是想靠勤于古文写作来在当世求得声名。我胸中可写的东西有数 百卷,如果写出来,自料将与别人有不同之处,(如果)不是隐居深山,使衣食充足,使身心毫 无烦劳,并且使自己的志向专一在这方面,那就不能诱发并写出来。”之后,我们各奔东西,一 年后我们又相见,他以此为忧,我也替他忧虑。从康熙三十年到现在十多年了,他却仍没有实现 他的愿望。 我听说古代著书立说的人,一定因困厄而愁苦;但是那所说的困厄愁苦之人,有的隐遁不出 来做官,有的到了中年名望尊显身心安泰,全无烦劳,所以能够悠闲舒缓著书立说来自我满足。 自从科举制度推行以来,一个读书人如果到了二十岁仍不能跻身到秀才的行列,那么里正就可差 遣役使他,乡里的小吏就可以鞭打他;(再加上)又不是权贵或富豪之家,那么他用来赡养父母 养活妻子儿女的(钱),就常常只能从受雇抄写或教书所得中获取。被穷窘困扰的人,一生不得 安宁,哪里还有空闲的时间钻研古人的学问并希望学业有所成就呢?所以穷窘愁苦的士人一定不 能著书立说。戴名世的情境如若与古人不同,但按常理来推测,那么本来是这样也并不值得奇怪 了。 戴名世年轻时凭时文在远近一带闻名,凡他所写的文章,商人随即买来并刊印,所以天下 的人都称颂他的时文,却不知道这并不是能真正表现他志向的时文。他带着笔墨游历四方,喜欢 记述以前的一些事情,描述山水美景,并对那些请求作传写序的人,也常常应承,因此世人再三 称颂他的古文,这《南山集》中所收录的就是这些。但它们也不是真正能体现他志趣的古文。戴 名世的文章,大概到现在还藏在他胸中还没写出一篇。立言,是人流芳后世的最末等事,但立言 之道又尤其难。书传中所记述的立功名、守节义和那些成忠孝之名而死的人,每个朝代都有几十 上百人,但与众不同能自称一家之言的,从周秦以来,那却是屈指可数的。难道不是他们的境遇独特少有,所以上苍要么束缚他们的才华,要么让他们坎坷一生,以致使他们都不能有所成就吗? 戴名世的年纪大了,他胸中的文章,到现在都没写出来,那么时间就不多了。一定要等到身 心都毫无烦忧时来写作,那么果真有那时间吗?所以我为《南山集》作序并且为戴名世忧虑的心 情更加急迫了。于是阐明个中原因,使后来读到的人了解他的志趣,也希望他时时警醒自己并尽 快实现他的追求。(此文是)同乡方苞撰写的。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 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 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 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 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 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 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 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温州市龙湾区龙湾中学返校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20 分) 为君难论 欧阳修 语曰“为君难”者,孰难哉?盖莫难于用人。 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 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 行,是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 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以其违众为独见之明,以 其拒谏为不惑群论,以其偏信而轻发为决于能断。使后世人君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 及于祸败,则虽悔而不可及,此甚可叹也。 前世为人君者,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于祸败者多矣,不可以遍举,请试举 其一二。 昔秦苻坚地大兵强,有众九十六万,号称百万,蔑视东晋,指为一隅,谓可直以气吞之耳。 然而举国之人皆言晋不可伐,更进互说者不可胜数。其所陈天时人事,坚随以强辩折之,忠言谠 论皆沮屈而去。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听;沙门道安,坚平生所信重者也,数为之言,不 听:惟听信一将军幕容垂者。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 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兵至寿春,晋以数千人击之,大败而归。比至洛阳, 九十六万兵亡其八十六万。坚自此兵威沮丧,不复能振,遂至于乱亡。 近五代时,后唐清泰帝患晋祖①之镇太原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议欲徙之于郓州。举朝之士皆谏,以为未可。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与谋枢密直学士薛文遇问之,以决可否。文遇对曰: “臣闻作舍道边,三年不成,此事断在陛下,何必更问群臣。”帝大喜曰:“术者言我今年当得一 贤佐助我中兴,卿其是乎?”即时命学士草制,徙晋祖于郓州,明旦宣麻,在延之臣皆失色。后 六日而晋祖反书至。清泰帝忧惧不知所为,但君臣相顾,涕泣而已。 由是言之,能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莫如二君之果也;由之以致祸败乱亡,亦莫如二君之酷也。 方苻坚欲与幕容垂共定天下,清秦帝以薛文遇为贤佐助我中兴,可谓临乱之君各贤其臣者也。 或有诘予曰:“然则用人者,不可专信乎?”应之曰:“齐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乏用诸葛 亮,可谓专而信矣,不闻举齐、蜀之臣民非之也。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 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使令出而两国之人不从,事行而两国之人不便,则彼二君 者其肯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乎?”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注)①清泰帝即后唐末帝李从珂;晋祖即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信之必笃 笃:坚定 B.是不审事之可否 审:审度 C.即时命学士草制 草:草率 D.亦莫如二君之酷也 酷:惨痛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盖莫难于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坚随以强辩折之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助我中兴,卿其是乎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齐桓公之用管仲 蚓无爪牙之利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君王应如何用人的问题,阐明了要想做好君主就得处理好信任大臣和听取 他人意见之间的关系。 B.欧阳修认为,君主用人之术在于充分信任人才,要一切不疑,力拒群议,果敢行事,如此方能 共同成就事业。 C.清泰帝害怕镇守太原的石敬瑭凭借地近契丹又握有兵权的形势,专横抗命,于是不听朝议,把 他调防郓州,加速了石的背叛。 D.本文举苻坚、清泰帝与齐桓公、蜀先主刘备听言用人之例进行对比论证,以史为鉴,逻辑严密,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垂 之 言 曰 陛 下 内 断 神 谋 足 矣 不 烦 广 访 朝 臣 以 乱 圣 虑 坚 大 喜 曰 与 吾 共 定 天 下 者 惟 卿 尔 于 是 决 意 不 疑 遂 大 举 南 伐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 (2)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 14.C“ 草”:草拟,起草。 15.B 以:都是介词,用、凭。A 项介词,比/介词,表被动;C 项表示揣测语气,大概/副词, 表商量语气,还是;D 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6.B B 项“力拒群议”错误,作者认为除非发出的政令、推行的事对臣民有利,得到臣民的拥 护,否则就不能专任一人,拒绝众人的意见。故选 B。 17.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 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 【解析】句子大意是:慕容垂对他说:“陛下自己在心里决断谋划就完全可以了,无需广泛征询 朝中大臣的意见,以免扰乱陛下的英明思虑。”苻坚大喜说:“和我共同平定天下的,只有你 了!”于是拿定主意不再疑虑,便大举南侵。“垂之言曰”,“曰”的后面是说话的内容,可以断开。 “陛下内断神谋足矣”是一个整体,在它后面断开。“不烦广访朝臣”和“以乱圣虑”可以作为一 个整体,在他们后面断开,考虑这句话较长,“以”表目的,也可以在它前面断开。“坚大喜曰” 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与后文说的话断开。当然,如果要强调“大喜”,也可以与后面的“曰”字断 开。“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本是一个整体,但这里要强调“惟卿尔”,所以将它们断开。“于是 决意不疑”是一个整体,也是对话的结果,在它的前后断开。 18.(1)但是也有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事情成功了大家就认为是做对了,事情 失败了大家就认为是做错了,便又随之赞美侥幸获得成功的人。(2)因为他们发出政令,全国臣 民拥护;他们推行国事,全国臣民都感到有利,所以齐桓公、刘先主能够专用他们而不会有别的 念头。 【解析】(1)中“幸”,侥幸;“情”,常情;“是、非”,对、错;“从而”,随着。(2)中 “便”,便利,有利;“得以”,能够;“专任”,专门任用;“贰”,数词用作动词,有二心,这 里可以理解为别的念头。 【译文】 俗话说“做皇帝很难”,难在哪里呢?大概没有比任用人才更难的了。 用人的方法,让他做事必须专一,对他的信任必须坚定,然后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才能 与他共同成就事业。至于那不当的做法,如果太过专任一人,而不再与其他人商议,拒绝听取群 臣的意见,这便是想发挥一个人的才用,却先已失去了众人之心。如果太过笃信一个人,就会对 其言行一概不怀疑,而轻易决断行事,这便是不审度事情的能做与不能做,不预料事情的成功与 失败(而冒险蛮干了)。违背众人意见办事,又不审时度势而轻率出手,那样的人办一百件事就会 失败一百次,并将招致祸乱败亡,这是理所当然的啊!但是也有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之常情是这 样;事情成功了大家就认为是做对了,事情失败了大家就认为是做错了,便又随之而赞美侥幸获得成功的人,把他违反众人意见说成是有独特的见解,把他拒不纳谏说成是能不被各种论调所迷 惑,把他偏听偏信而又轻率蛮干说成是英明果断。假如后世的人君仰慕这三点,把它作为对自己 的期许。等到他专信专用的人一失误就会招致祸殃,即使悔悟也来不及了,这是十分可悲的。 历史上做人君的,由于极力拒绝众人意见,单独相信某一个人而不能及早觉醒,以致招来祸 殃的情况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请允许我试举一二个例子吧。 从前,前秦苻坚地广兵强,有兵将九十六万,号称百万。他蔑视东晋,指东晋为一隅之地, 说可以直接凭借气势将其打败。可是前秦上下都说东晋不能攻打,轮番向苻坚进谏的人数都数不 过来。凡有人陈说天时与人事的形势,苻坚便马上强词辩解,使之屈服,忠言直论一律因被压抑、 遏止而不得不放弃。如王猛、苻融等老成持重的话,他不听;高僧道安本是苻坚平生最信任的人, 多次向他进言劝谏,他也不听;只听一个叫慕容垂的将军的话。慕容垂对他说:“陛下自己在心 里决断谋划就完全可以了,无需广泛征询朝中大臣的意见,以免扰乱陛下的英明思虑。”苻坚大喜 说:“和我共同平定天下的,只有你了!”于是拿定主意不再疑虑,便大举南侵。军队开拔至寿 春,东晋仅用数千人的兵力迎击,前秦军马便大败而回。等败退到洛阳时,九十六万大军己损失 了八十六万。从此,苻坚的军威被打击,再没有振作起来,直到灭亡。 离现今最近的五代时期,后唐清泰帝李从珂担心石敬瑭镇守太原,地近契丹,怕他凭借兵权, 专横抗命,准备把他调防至郓州。满朝官员都谏止,认为不可。皇帝坚持要调动他,晚上召同自 己经常商议国事的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来询问,以便决定能不能这样做。文遇回答说:“微臣听说 在道路旁建造房屋,(由于过路的人们意见纷纷,)三年也建不成功。这件事在于陛下的明断,何 必再询问群臣。”清泰帝十分高兴地说:“术士说我今年会得到一位帮助我中兴的贤良辅臣,你恐 怕就是这个人吧?”即刻命掌制文诰的学士草拟诏书,把石敬瑭调往郓州。第二天早晨宣读诏命, 在朝廷上的大臣都为这事惊惶失色。过了六天,石敬塘反叛的牒文到达朝廷。清泰帝担忧惊惧, 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君臣互对而视,痛哭流涕罢了。 从这事说来,能极力拒绝众人意见、专信一人的,没有谁能像前秦、后唐两个国君那样果决; 由此而带来的祸殃,也没有谁像两位国君这样惨痛。当苻坚想和慕容垂共同平定天下、清泰帝认 为薛文遇是能帮助自己中兴的贤良辅臣时,可以说面对纷乱的社会的国君各自认为自己的辅弼之 臣最贤良。 有人反问我说:“这样看来,那么用人的人不可以专信一人吗?”我回答他说:“齐桓公任 用管仲,蜀先主任用诸葛亮,可以说是专信一人,未曾听说齐蜀的臣民非议他们。因为他们发出 政令,全国臣民拥护;他们推行国事,全国臣民都感到有利,所以齐桓公、刘先主能够专用二人 而不会有别的念头。假使发出的政令,两国臣民都不拥护;推行的事两国臣民都不感到有利,那 么,这两个国君哪会专一任用并相信他们,以致失去民心而招来国人的怨恨呢?” 衢州二中第一次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题。(20 分)小修①诗序 【明】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飣餖②,傅以相如、太冲之法, .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 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③、教外④之语,备极 研究。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 相聚,如 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 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 .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 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 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盖诗文 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 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 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 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 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 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 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妇人 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 唐,任性.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 金 到手 顷 刻 都 尽 故 尝 贫 而 沉 湎 嬉 戏 不 知 樽 节 故 尝 病 贫 复 不 任 贫 病复 不 任 病 故 多 愁。愁极则吟, 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 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 《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⑤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 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 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 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注】①小修: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②飣餖:比喻堆砌、杂凑。③西方之书:指佛 教典籍。④教外:即外教,佛教称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为外教。⑤“不揆”二句:屈原《离 骚》:“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言而齌怒。”说人君(楚怀王)不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 于我。齌(jì),炊火猛烈,引申为急疾。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 视:比照。 B.而诗文亦因之以.进 日:每天,一天天地。 C.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 恨:憎恨。 D. 或今..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 闾 阎: 泛指 民间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弟少.慧 吾其还. B.任性.发 弃甲曳兵.走 C.其视妻子.相聚 树.以桑 D.则虽欲存.而不能 瞻之在前,忽.在后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修特立独行,过着任性自适的生活,他虽然有缺点,但决不虚伪庸俗,这就使得其作品 具有“真人”的性情。 B. 袁宏道为小修的诗集作序,不仅宣扬公安派的创作观念,还饱含对弟弟才华的尽情赞赏, 对其不幸遭遇的深挚同情。 C. 袁宏道批评了今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秦汉之人也是因学习《六经》而成就 了秦汉之文,这体现出一种文学进化观念。 D. 文章中段以“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引出对复古派笼罩的文坛扼杀了创作生机的抨击, 兼用排比顶针反问,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百 金 到 手 顷 刻 都 尽 故 尝 贫 而 沉 湎 嬉 戏 不 知 樽 节 故 尝 病 贫 复 不 任 贫 病 复 不 任 病 故 多 愁。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4 分) (2) 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4 分)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2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颓当之后也。世为乡里著姓。父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棱四 岁而孤,养母弟以孝友称。及壮,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乡里益高之。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 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①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事下 案验,吏以稜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显宗知其忠,后诏特原之。由是征辟,五迁为尚书令, 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 “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 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和帝即位,侍中窦宪使人刺杀齐殇王子都乡候畅于上东 门,有司畏宪,咸委疑于畅兄弟。诏遣侍御史之齐案其事。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 为奸臣所笑。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及事发,果如所言。宪惶恐,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 以赎罪。棱复上疏谏,太后不从。及宪有功,还为大将军,威震天下,复出屯武成。会帝西祠园陵,诏 宪与车驾会长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 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棱举奏龙,论为城旦②。棱在 朝数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纡等,皆有名当时。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深竞党与,数月不休沐。 帝以为忧国忘家,赐布三百匹。迁南阳太守,特听棱得过家上冢,乡里以为荣。棱发擿奸盗,郡中震 粟,政号严平。数岁,征入为太仆。九年冬,代张奋为司空。明年薨。(选自《后汉书·韩棱传》,有删改) 【注】①教:文告。文体的一种,为上对下的告谕。②域旦:秦、汉时刑罚名。一种筑域四年的 劳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欲署吏 /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 B.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欲署吏 /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 C.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欲署吏 /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 D.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欲署吏 /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西汉末期。 B.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时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 C.休沐,指古代官员洗浴休息的日子,汉代五日一休沐,到了唐代改为十日一休沐,即旬休。 D.太仆,秦汉时为主管皇帝车辆、马匹的官员,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因和皇帝关系密切而 成为亲近之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棱孝道友爱。四岁丧父,孝敬母亲,抚养弟弟,年少时就以孝行闻名乡里;年长后将数百万家产 分给族内兄弟。 B.韩棱忠诚尽责。因太守葛兴中风生病不能听政,韩棱代他处理政事两年,周围没人敢违背他的指 令。 C.韩棱颇受重用。显宗知道韩棱忠诚,直接下诏升任他为尚书令。后来,以才能著称被皇帝赐予宝 剑,且皇帝亲手题其名为“韩棱楚龙渊”。 D.韩棱刚直不阿。对于都乡侯刘畅被刺杀一事,韩棱上疏说贼在京师,即使被太后责备,仍坚持看法 并上疏劝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中窦宪使人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于上东门,有司畏宪,咸委疑于畅兄弟。 (2)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A 3.C 4.(1)侍 中 窦 宪 派 人 在 上 东 门 刺 杀 了 齐 殇 王 之 子 都 乡 侯 刘 畅 , 官 吏 们 害 怕 窦 宪 , 都 把 疑 难 推 卸 给 刘 畅 的 兄 弟 。(2)韩 棱 态 度 严 肃 地 说 : “ 与 上 级 交 往 不 谄 媚 , 与 下 级 交 往 不 亵 渎 , 礼 仪 中 没 有 对 大 臣 称 万 岁 的 制 度 。 ” 议 论 的 人 都 惭 愧 作 罢 。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初 为郡功曹”是说 韩棱最初的官职,“太守”是称呼“葛兴”的,两者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 “太守葛兴中风”和“病不能听政”各自是—个完整的意思,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C 项。故选 B。 2.本题难度小,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B 级。A 项, “始于西汉末期”错,汉武帝刘彻始置年号,应为“始于西汉初期”。 3.本题难度大,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C 项,原文 是“显宗知其忠,后诏特原之。由是征辟,五迁为尚书令”,说明韩棱被赦免后,被召入 朝,五次升迁后任尚书令,并不是“直接下诏升任他为尚书令”。 4.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 B 级。(1)有司:泛 指官吏。委:推卸,推脱。(2)正色:神情严肃或严厉。谄:献媚,谄媚。黩:轻慢,亵渎。 【参考译文】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后代。世代为乡里大姓。 父亲韩寻, 建武年间为陇西太守。韩棱四岁时失去父亲,供养母亲、弟弟以孝顺友爱著称。到了壮年, 推让父亲剩余的几百万财产给同族兄弟,乡里人更加认为他高尚。起先任郡功曹,太守葛 兴中风,病得不能处理政务,韩棱暗地里代替葛兴处理政事,约有两年时间,命令没有违 抗的。葛兴的儿子曾经发布文告想安排官吏,韩棱拒绝不听从,葛兴的儿子于是令恨韩棱 的人上奏章告发他。此事交给下署考察,有关官吏因为韩棱隐瞒葛兴生病的情况,揸自掌 管郡守职权,就将他关了起来。显宗知遒韩棱忠心,后来下诏特意赦免了他。从此被征召 为官,五次升迁至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都以才能著称。肃宗曾赐给众人 尚书剑,只有这三个人特别,(赏赐的是)是宝剑,并且亲自写上他们的名字叫:“韩棱 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当时议论的人为之解说:因为韩棱深沉有谋略, 所以得了龙渊剑;郅寿明智通达有文采,所以得到汉文剑;味宠敦厚朴实,善良而不外露, 所以得到椎成剑。和帝即位,侍中窦宪派人在上东门刺杀了齐殇王之子都乡侯刘畅,官吏 们害怕窦宪,都把疑难推卸给刘畅的兄弟。皇上下诏派遣侍御史到齐国查办这件事。韩棱 上疏认为贼在京域,不应当舍近问远,恐怕会被奸臣嘲笑。窦太后发怒,严厉地责备韩棱, 韩棱坚持他自己的奏议。等到事情被揭发后,果然如韩棱所言。窦宪很惶恐,请求太后允 许他出兵攻打北匈奴以赎罪。韩棱又上疏劝谏,実太后不听从。等到窦宪立了功,回来做 了大将军,威震天下,又出兵驻扎武威。正值皇帝向西去园陵祭祀,诏令窦宪与车驾在长 安相会。等窦宪到后,尚书以下的官吏商议拜见窦宪时,伏地称“万岁”。韩棱态度严肃 地说:“与上级交往不谄媚,与下级交往不亵渎,礼仪中没有对大臣称万岁的制度。”议 论的人都惭愧作罢。尚书左丞王龙私自奏记送牛和酒给窦宪,韩棱举奏王龙,判处王龙域旦之刑。韩棱在朝廷多次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纡等,他们在当时都很有名。等到窦氏 失败,韩棱负责审查这个案子, 深 入 彻底地追究其党羽,几个月都没有休假。皇帝认为 韩棱忧国忘家,赐给他 三 百 匹布。韩棱升为南阳太守。朝廷特地允许他可以从家乡经过 并上坟,乡里以他为荣耀。韩棱揭发捉捕奸盗坏人,郡中震动,政令严厉公平。几年后, 征召入朝为太仆。永元九年冬天,代替张奋做司空。第二年逝世。 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3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 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 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 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 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 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帝又问:“司马迁 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 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 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论及 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 诸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 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 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 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 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 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与 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 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B.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C.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 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D.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 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和四年” 中“太和”是年号。文中的“黄初”“ 正始”都是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出为广平太守” 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而“拜议郎”的 “拜”表示授予官职。 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三国志》也是纪传体史书。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是我国古代史书 的常见体例。 D.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或称号;而“谥号”是古时帝王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 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他认为,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 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 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D.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 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 (2)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A; 4.(1)以前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将士面有饥色,这说的是 在平坦路途上的行军情况。 (2)您如果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那么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都会归附于德政,发动叛乱的人 就会先灭亡了。 解析:1.“阻险”作前句的宾语,“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结构的对称。 2.“谥号”是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等人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错,从原文王肃引用孙权、关羽一事可知,派军队守护是想用他们作人质,以瓦解淮南将士。 4.参考译文 王肃字子雍。十八岁时,跟随宋忠读《太玄》,而另外为《太玄》作注。黄初年间,担任散骑黄 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讨蜀国,王肃上奏折说:“以前史书有记载,‘千里之外运送粮食, 将士面有饥色’,这说的是在平坦路途上的行军情况。更何况深入险阻之地,要开凿道路前进,那么 一定会比平坦路途上的行军劳累百倍。现在又加上大雨持续不断,山坡陡峭、光滑,军队拥塞而无 法行进,粮食还在遥远的地方,难以为继,确实是行军之大忌啊。”于是就停止征讨。 皇帝曾问王肃说:“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奏折说:‘帝,就是要谛听啊。但这个皇帝不想谛 听。’当时李云为什么没被处死?”王肃回答说:“李云只是说错了话,失去了违逆和顺从皇上的分 寸。推究他的本意,说这些话都是想尽忠心,想着对国家有益。而且皇帝之威,超过雷霆,杀掉一个 普通百姓,和踩死蝼蚁没有什么不同。宽恕他,可以显示自己能够包容接受直谏之言,在天下推广皇 帝的恩德。所以我以为杀掉李云不一定是对的。”皇帝又问:“司马迁因为遭受了宫刑的缘故,心 怀怨恨,写下《史记》指责、贬低汉武帝,令人痛恨。”王肃回答说:“司马迁记史实,不凭空赞美, 不隐瞒恶行。汉武帝听说他写《史记》,拿来写汉景帝以及自己的本纪看,于是大怒,削去简册上的 字并把它们扔了。至今这两个本纪有目录没有文字。后来司马迁发生为李陵辩护的事情,于是汉武 帝把司马迁送进蚕室施以宫刑。这表明心怀怨恨的是汉武帝,而不是司马迁。” 正始元年,王肃离开京城担任广平太守。因为朝廷之事被征召回京,被授予议郎的官职。当时 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脸色凝重地说:“这些人就是弘恭、石显之 类的人,还要说他们吗!”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等人说:“你们都要小心谨慎!公卿已经把各位比作 前代恶人了。”当时有两条一尺长的鱼,出现在兵器库的屋顶上,有官员认为是吉祥之兆。王肃说: “鱼生活在深渊中却高高地出现于屋顶上,这是鱼失去了居所啊。边将大概该有战败的变故了吧?” 后来果真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一道白气穿越天空,大将军司马景王向王肃询问原因,王肃回答说: “这是蚩尤的旗帜,东南方大概有叛乱了吧?您如果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那么天下喜欢安定 生活的人都会归附于德政,发动叛乱的人就会先灭亡了。”第二年春天,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 史文钦反叛,景王对王肃说:“使国家安定、国君安宁,这种办法有吗?”王肃回答说:“从前关羽率 领荆州的士兵,在汉水边使于禁投降,于是有了北上争夺天下的志向。后来孙权突袭抓取了关羽将 士的家人,关羽的军队立即土崩瓦解。如今淮南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内地各州,只要派军队急 速前往守卫,使敌人不能靠近,那么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有关羽的军队那样土崩瓦解的趋势。”景王 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击破了毌丘俭、文钦的军队。甘露元年王肃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谥号 景侯。 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4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 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 巴蜀,填抚谢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 庙社履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 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 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 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 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 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 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 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 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 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 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 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 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 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3.C; 4.(1)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 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2)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 是什么道理?; 5.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 事情看刘邦是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解析:1.“去”是离开的意思,主语为“项王与诸侯”,不能断开,排除 A 项、C 项。“以何”是因 为萧何的意思,是“具得秦图书”的原因,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D。句 意: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项王带着手下烧了咸阳后离开。汉王之所以能全面 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 文书档案的缘故。 2.A 项,“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错误。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 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故选 A。 3.C 项,“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于文无据。结合“群臣皆莫敢言”分析,群臣 都不敢再言语了,原文没有说“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故选 C。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 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可”,认可、赞同;“从事”,做、施行;“辄”,连词,就;“以”, 介词,用;“便宜”,最合适的方式;“闻”,使动,使……知道。(2)“徒”,只是;“议论”,发表见 解;“顾”,表转折,却;“何也”(反问)。 5.结合“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分析,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 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他认为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 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 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的,而是在怀疑你。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 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 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 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 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 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 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 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 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 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 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 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 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 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 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 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 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 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 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汉十一年,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 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 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召平对萧何 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 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 5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鲍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 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后为沘阳长,政化仁 爱,境内清净。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诏昱诣尚书,使封胡降檄。光武遣个小黄门问 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帝报 曰:“吾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永平五年,坐救火迟,免。 后拜汝南太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 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大甚,将何以消复灾眚? ”对曰:“臣闻圣人理国, 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 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为亏,宜一切 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帝纳其言。四年,代牟融为太尉。 六年,薨,年七十余。 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 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 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 行;服阙,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 (节选自《后汉书·鲍昱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 这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B.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徒 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C.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徒 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D.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 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暂任、代理。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以亮为军师将军, 署左将军府事。” B.小黄门:汉代低于黄门侍郎一级的宦官。后泛指宦官。如范晔《后汉书·酷史传》载:“帝令小 黄门持之。” C.肃宗: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太庙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历史上的每个君王都有庙号,并且只有一 个庙号。 D.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守丧期间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 等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昱不断升迁,始终不忘百姓利益。任汝南太守时,他修建水利工程,使水量充足,更多农田得到 灌溉,人民生活富足;在南阳时,他修建校舍,尊敬、赡养老人。 B.鲍昱善理狱讼,依法公平处理案件。建初元年,遇大旱,肃宗问他如何消灾,他乘机进言,委婉暗示 这是冤狱不平所致,肃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无辜被囚禁的人。 C.鲍昱谨守职责,深受皇帝器重。在做司隶校尉时,光武帝下招让他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注明的姓 氏,以使天下人知道忠臣之子又为司隶。 D.鲍昱的后代注重名节,良好家风得以传承。人们爱戴鲍德,称其神父。鲍德患病多年,鲍昂在身边 服侍,日夜不解衣带;后居丧,守孝三年;三年服满,便隐居墓旁,不过问时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 (2)宜一切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锏,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C 3.A 4.(1)现在陛下刚刚即位,刑法政令尚未显扬,即使有失当之处,又怎么会招致灾祸呢? (2)皇上应该让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还乡,废除禁锢的法令,使即将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 下去,死者和生者都能各得其所。 解析:1.解答此题,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地名“汝南”、专有名词“大 狱”和文言虚词“又”等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具体判断。如“当其罪先帝”可理解为“这 是先 帝的过错”,而鲍昱作为臣子,不可能对肃宗这样说先帝,排除 A、C 两 项;“骨肉离分” 与“孤魂不祀”句式相同,意思完整,“离”字后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2.C 项,隋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庙号;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 3.A 项,“在南阳时”“修建校舍,尊敬、赡养老人”的是鲍昱的儿子鲍德。 4.(1)“践天位”意为“登上皇位”;“刑政”意为 “刑法政令”;“失得”,偏义复词,意为 “不当”。(2)“还”意为 “使……回去”;“诸”意为“那些”;“蠲除”意为“废除”。 【原文翻译】 鲍昱字文泉。他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与学识,在东平教书。建武初 年,太行山中有强悍的贼 寇,太守戴涉听说鲍昱是鲍永的儿子,有智慧和谋略,就去拜见他,请他暂时担任高都长。鲍昱 答应了他,于是讨伐群贼,杀匪首,使道路得以畅通,鲍昱由此出名,,(鲍昱)后来担任沘阳长, 他施行仁政,使辖区内安定。 荆州刺史上表奏明他的政绩,他再次被提拔,中元元年,(鲍昱)升任 司隶校尉。皇帝下诏 让鲍昱到尚书那里去,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加封自 己的印章,签注姓名。光武帝派小黄门问鲍昱 是否感到奇怪。鲍昱答道: “我听说按照旧例,通官文书不注明颁发文书官员的姓氏,何况这次 是本 该司徒颁发的文书,我奇怪派司隶校尉颁发文书而且还注明姓氏。”皇帝答复说:“我特意想要让当今天下人都知道忠臣的儿子也担任司隶校 尉。”鲍昱在职期间奉公守法,有其父之风范。 永平五年,(鲍昱)因救火迟缓而获罪,被免去官职。 (鲍昱)后来被授予汝南大守一职。汝南郡河湖较多,年年堤坝都会决口,每年都要耗费钱财 三千多万。鲍昱于是在上游修建水闸与石砌的水渠,水量常年充足,可灌溉更多的农田,人民因 此生活富足。 永平十七年,鲍昱代替王敏为司徒,皇帝赐给他金钱布帛、器具和帷帐,让他的儿子鲍德担 任郎官。 建初元年,(气候)大旱,粮价很贵。肃宗召见鲍昱问道:“旱灾已经那么严重,怎样才能 消除灾祸的影响?”鲍昱答道:“我听说圣人治理国家,也需三年方能成功。现在陛下刚刚即位, 刑法政令尚未显扬,既然有失当之处,又怎么会招致灾祸呢?不过,我先前在汝南时,处理楚王 谋反—事,受牵连的有千余人,恐怕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先帝的诏书说,大狱—起,受冤屈的 人会在一半以上。并且那些被判流放罪的人与亲人分 离,死后成为孤魂,无人祭祀。—人痛哭, 就使王政受损害。皇上应该让 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还乡,废除禁锢的法令,使灭绝的重新振兴 起来, 延续下去,死者和生者都能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的安定祥和。”皇帝接受了 他的建议。建初四年,(鲍昱)代替牟融担任太尉。建初六年,(鲍昱)去世,终年七十多岁。 鲍昱的儿子鲍德,养成德操名节,有名气,经多次升迁后担任南阳太 守。当时各地闹灾荒, 只有南阳获得丰收。人们爱戴他,称他为神父。 当时郡县的学校已荒废很久,鲍德便修建校舍, 准备俎、豆、黻、冕等器具 服饰,行跪拜礼、吹奏乐曲(请教师到校)。鲍德还尊敬、赡养老人, 宴请读书人。看到这些,百姓没有一个人不敬服他的。 鲍德的儿子鲍昂,字叔雅,有孝顺的名节。当初,鲍德患病多年,鲍 昂在其身边服侍,日夜 不解衣带;后来居丧,毀损身体,(为鲍德)守孝三年,以至于要让人扶着才能行走;三年服满, (鲍昂)便隐居在墓旁,不过问时政。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