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福建省高三毕业班班质量检查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8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 19~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1.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木块,受到小锤斜向下瞬间敲击后,只获得水平方向初速度,沿地面滑行一段距离后
停下。若已知木块的质最和初速度,敲击瞬间忽略地面摩擦力的作用,由此可求得( )
A. 木块滑行的时间 B. 木块滑行的距离
C. 小锤对木块做的功 D. 小锤对木块的冲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木块运动过程中,由动量定理
物块所受的摩擦力 f 未知,则不能求解木块的运动时间,故 A 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动能定理
物块所受的摩擦力 f 未知,则不能求解木块滑行的距离,故 B 错误,不符合题意;
C.小锤对木块做的功等于木块得到的动能,即
故 C 正确,符合题意;
D.只能求解小锤对木块冲量的水平分量
故 D 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2019 年“山东舰"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进入双航母时代。如图,“山东舰"正在沿直线航行,其质量为
m,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恒为 P,所受阻力恒为 f,某时刻速度为 v1、加速度为 a1,一段时间 t 后速度变为 v2
(v2>v1),在这段时间内位移为 s。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
0ft mv− = −
210 2fx mv− = −
21
2W mv=
I mv=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牛顿第二定律,则有
故 A 正确;
B.当航母达到最大速度时,F=f,此时
故 B 错误;
C.航母的运动不是匀加速运动,则时间 t 内的位移
故 C 错误;
D.由动能定理可得
故 D 错误。
故选 A。
3.图为探究变压器电压与匝数关系的电路图。已知原线圈匝数为 400 匝,副线圈“1”接线柱匝数为800 匝,
“2”接线柱匝数为 200 匝,ab 端输入的正弦交变电压恒为 U,电压表 V1、V2 的示数分别用 U1、U2 表示。
滑片 P 置于滑动变阻器中点,则开关 S( )
A. 打在“1”时,
B. 打在“1”时,U1:U2=2:1
. 1
1
P fa mv m
= −
1
Pf v
=
1 2
2
v vs t
+= 2 2
2 1
1 1
2 2Pt mv mv= −
1 1
1
1
P fF f v P fa m m mv m
−−= = = −
1m
P Pf v v
= ≠
1 2
2
v vs t
+≠
2 2
2 1
1 1
2 2Pt fs mv mv− = −
1
1
2U U>C. 打在“2”与打在“1”相比,灯泡 L 更暗
D. 打在“2”与打在“1”相比,ab 端输入功率更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滑片 P 置于滑动变阻器中点,则 ,故 A 错误;
B.打在“1”时,根据电压与匝数成正比,则有
U1:U21= n1:n21=400:800=1:2
故 B 错误;
CD.打在“2”时,根据电压与匝数成正比,则有
U1:U22= n1:n22=400:200=2:1
即打在“2”时灯泡两端电压较小,与打在“1”相比,灯泡 L 更暗,变压器次级消耗的功率较小,则 ab 端
输入功率更小,故 C 正确,D 错误。
故选 C。
4.如图,A、B 两点固定有电荷量分别为+Q1 和+Q2 的点电荷,A、B 连线上有 C、D 两点,且 AC=CD=DB。
试探电荷+q 只在静电力作用下,从 C 点向右沿直线运动到 D 点,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则( )
A. Q1 一定大于 Q2
B. C、D 两点的场强方向可能相同
C. +q 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D. +q 的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试探电荷+q 只在静电力作用下,从 C 点向右沿直线运动到 D 点,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电场
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电场线先向右后向左,可知在 CD 之间存在场强为零的位置,但是不能确定与两电荷
的距离关系,则不能确定两电荷带电量的关系,故 A 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C、D 两点的场强方向相反,故 B 错误;
C.因 CD 之间存在场强为零的位置,则试探电荷从 C 向 D 移动时,所受电场力先减小后增加,加速度先
减小后增加,故 C 正确;
D.因+q 只有电场力做功,则它的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故 D 错误。
1
1
2U U=故选 C。
5.如图,工地上常用夹钳搬运砖块。已知砖块均为规格相同的长方体,每块质量为 2.8kg,夹钳与砖块之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0.50,砖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35,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g 取 10m/s2。搬
运 7 块砖时,夹钳对砖块竖直一侧壁施加的压力大小至少应为( )
A. 196N B. 200N C. 392N D. 400N
【答案】B
【解析】
【详解】先将 7 块砖当作整体受力分析,竖直方向受重力、静摩擦力,二力平衡,有
2μ1F≥7mg
则有
F≥196N
再考虑除最外侧两块砖的里面 5 块砖,受力分析,竖直方向受重力、静摩擦力,二力平衡,有
2μ2F≥5mg
则有
F≥200N
解得
F≥200N
故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6.下列有关原子和原子核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B. 氢原子辐射光子后,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增大
C. 卢瑟福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发现了中子.
D. 光电效应现象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答案】AB
【解析】
【详解】A.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故 A 正确;
αB.氢原子辐射光子后,原子的能级降低,电子的轨道半径减小,根据
则可得动能为
可知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增大,故 B 正确;
C.卢瑟福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故 C 错误;
D.光电效应现象中,根据
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不是成正比关系,故 D 错误。
故选 AB。
7.我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近期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执行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图为探
测器绕月运行的示意图,O 为月球球心。已知环月圆轨道 I 和椭圆轨道 II 相切于 P 点,且 I 轨道半径为 II
轨道半长轴的 1.25 倍。则探测器分别在 I、II 两轨道上稳定运行时( )
A. 周期 T1:T2=5:4
B. 机械能 EI=EII
C. 经过 P 点的速度 vI>vII
D. 经过 P 点的加速度 aI=aII
【答案】CD
【解析】
【详解】A.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
故 A 错误;
BC.从 P 点由轨道 II 进入轨道 I 要点火加速,即 vI>vII,则在轨道 I 上的机械能大于轨道 II 上的机械能,
故 B 错误,C 正确;
2 2
2
q vk mr r
=
2
21
2 2k
kqE mv r
= =
α
kmE h Wν= − 逸出功
3 31 1
2 2
5( ) 1.25 58
T r
T a
= = =D.经过 P 点时探测器受到月球的引力相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 aI=aII,故 D 正确。
故选 CD。
8.如图,水平面内固定有两根平行的粗糙长直金属导轨,两根相同的导体棒 AB、CD 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垂
直,整个装置处于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从 t=0 时开始,对 AB 棒施加一与导轨平行的水平外力 F,使 AB
棒从静止开始向右做加速度大小为 a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导轨电阻不计,两棒均与导轨接触良好,最大静
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下列关于 CD 棒的速度 v、加速度 a、安培力 F 安和外力 F 随时间 t 变化的关
系图线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D
【解析】
【详解】A.因金属棒与导轨之间有摩擦力,可知开始时导体棒 CD 的速度为零,当所受的安培力等于最大
静摩擦力时才开始运动,故 A 错误;
B.开始时,CD 棒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当 CD 开始运动后加速度从 0 开始逐渐变大,与 AB 的速度
差逐渐变大,则回路中感应电流逐渐变大,导体棒所受的向右的安培力逐渐变大,加速度逐渐变大,当 CD
的加速度与 AB 加速度相等时,两棒的速度差保持不变,安培力保持不变,加速度保持不变,故 B 正确;
C.在开始 CD 棒不动时,安培力
即安培力随时间成正比关系增加;当 CD 开始运动后,导体棒所受 向右的安培力逐渐变大,但非线性增加,
最后保持不变,故 C 错误;
D.对 AB 外力
开始时 CD 加速度为零,AB 加速度为 a=a0,则此时外力 F 随时间 t 线性增加;当 CD 开始运动后加速度从 0
开始逐渐变大,导体棒 AB 所受的向左的安培力逐渐变大,但非线性增加,最后保持不变,故 D 正确。
的
2 2
2 2
BLat B L aF BL tR R
= =安
2 2
0 0= 2
B L aF ma f F ma f tR
= + + + +安故选 BD。
三、非选择题:第 22~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33~38 题为选考题,考生
根据要求作答。
9.图甲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轨道由斜槽和水平槽组成,A、B 两小球大小相同,质量
mA=20.0g、mB=10.0g。实验步骤如下:
a.固定轨道,使水平槽末端的切线水平,将记录纸铺在水平地面上,并记下水平槽末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
O;
b.让 A 球从斜槽 C 处由静止释放,落到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操作多次;
c.把 B 球放在水平槽末端,A 球仍从 C 处静止释放后与 B 球正碰,A、B 分别落到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
迹,重复操作多次;
d.确定三个落点各自的平均位置 P、M、N,用刻度尺测出它们到 O 点的距离分别为 xOP、xOM、xON;
(1)确定 P、M、N 三点时,可用圆规画一个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有效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即为落点的
平均位置,这样做可以减小_______(填“系统”或“偶然”)误差;
(2)如图乙,xOM、xOP 读数分别为 10.20cm、30.65cm,xON 读数为________cm;
(3)数据处理时,小球离开水平槽末端的速度大小可用水平射程 x 表示,由小球质量及(2)中数据可算出碰
前系统总的 mx 值是________kg∙m(保留 3 位有效数字),把该值与系统碰撞后的值进行比较,就可验证动
量是否守恒。
【答案】 (1). 偶然 (2). 40.80(40.78~40.2) (3). 6.13×10-3
【解析】
【详解】(1)[1]确定 P、M、N 三点时,可用圆规画一个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有效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即
为落点的平均位置,这样做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2)[2]由图可知,xON 读数为 40.80cm;
(3)[3]碰前系统总的 mx 值是
0.02kg×0.3065m=6.13×10-3kg∙m10.某同学制作了一个可用电流表直接显示拉力大小的拉力器,原理如图。R1 是一根长 20cm、阻值 20Ω 的
均匀电阻丝,劲度系数为 1.0×103N/m 的轻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连接金属滑片 P 和拉环,拉环不受拉力时,
滑片 P 恰好处于 a 端。闭合 S,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对拉环施加水平拉力,使滑片 P 滑到 b 端,调节阻箱
电 R 使电流表恰好满偏。已知电源电动势 E=6V,内阻 r=1Ω,电流表的量程为 0~0.6A,内阻不计,P 与 R1
接触良好且不计摩擦。
(1)电阻箱 R0 接入电路的阻值为_______Ω;
(2)电流表的刻度标示为拉力值时,拉力刻度值的分布是________(填“均匀”或“不均匀”)的;
(3)电流表刻度值为 0.50A 处拉力的示数为______N;
(4)要通过线性图象直观反映电流表示数 I 与拉力 F 的关系,可作_______图象;
A.I-F B. C. D.
(5)若电流表 内阻不可忽略,则(4)问中正确选择的图象斜率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1). 9 (2). 不均匀 (3). 180 (4). C (5). 不变
【解析】
【详解】(1)[1]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解得
R0=9Ω
(3)[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设弹簧形变量为 x,则
F=kx
可知 F 和 I 非线性关系,则用电流表的刻度标示为拉力值时,拉力刻度值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3]电流表刻度值为 0.50A 时,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的
1I F
− 1 FI
− 1 1
I F
−
0
g
EI R r
= +
0 1
EI R r R
= + +
1
L xR S
ρ −=可得
R1=2Ω
则由比例关系可知弹簧被拉伸 18cm,此时拉力的示数为
F=kx=1.0×103×0.18N=180N
(4)[4]由(2)列得的式子可知
则要通过线性图象直观反映电流表示数 I 与拉力 F 的关系,可作 图象,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
题意。
故选 C。
(5)[5]若电流表的内阻不可忽略,则(4)问中的表达式变为
则(4)问中正确选择的图象斜率不变。
11.第 24 届冬奥会将于 2022 年在北京举行,冰壶是比赛项目之一。如图甲,蓝壶静止在大本营圆心 O 处,
红壶推出后经过 P 点沿直线向蓝壶滑去,滑行一段距离后,队员在红壶前方开始。不断刷冰,直至两壶发
生正碰为止。已知,红壶经过 P 点时速度 v0=3.25m/s,P、O 两点相距 L=27m,大本营半径 R=1.83m,从红
壶进人刷冰区域后某时刻开始,两壶正碰前后的 v-t 图线如图乙所示。假设在未刷冰区域内两壶与冰面间的
动摩擦因数恒定且相同,红壶进入刷冰区域内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变小且恒定,两壶质量相等且均视为
质点。
(1)试计算说明碰后蓝壶是否会滑出大本营;
(2)求在刷冰区域内红壶滑行的距离 s。
【答案】(1)会滑出;(2)s=15m
【解析】
【详解】(1)设冰壶的质量为 m,碰撞前、后瞬间红壶、蓝壶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由图乙可得
0 1
EI R r R
= + +
01 ( )R r L FI E ES EkS
ρ ρ+= + −
1 FI
−
01 ( )AR r R L FI E ES EkS
ρ ρ+ += + −
1v ′
2v ′v1=1.25m/s
=0.25m/s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①
设碰后蓝壶滑行距离为 s1,红壶、蓝壶的加速度大小均为 a1
②
③
由①②③及图乙信息得
s1=2.00m>R=1.83m④
会滑出;
(2)设在不刷冰区域红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⑤
由图乙可得 t=0 时红壶的速度 =1.35m/s,设在刷冰区域红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加速度大小为
⑥
在红壶经过 P 点到与蓝壶发生正碰前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⑧
由③⑤⑥⑦⑧式及代入数据得
s=15m⑨
12.如图,在 xOy 平而内,x=0 与 x=3L 两直线之间存在两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方向均垂直于 xOy
平面,x 轴为两磁场的分界线;在第 I 象限内存在沿 y 轴负方向、场强大小为 E 的匀强电场。一质量为 m、
电荷量为 q(q>0)的粒子从 x 轴上的 A 点以某一初速度射入电场,一段时间后,该粒子运动到 y 轴上的 P
(0, )点,以速度 v0 垂直于 y 轴方向进入磁场。不计粒子的重力。
(1)求 A 点的坐标;
1v ′
1 1 2mv mv mv′ ′= +
2
2
1
12
vs a
′
=
1 2
1
0
0.25m/s
v
a t
′−
= =∆
1f
1 1=f ma
0v ′
2f 2a
2 2=f ma
1 0 2
2 0.10m/s
v v
a t
′−
= =∆
2 2
1 2 1 0
1 1( ) 2 2f L s f s mv mv− − − = −
2
L(2)若粒子能从磁场右边界离开,求磁感应强度的取值范围;
(3)若粒子能从 O'(3L,0)点离开,求磁感应强度的可能取值。
【答案】(1)( ,0);(2) ;(3)B 可能的取值为 , ,
【解析】
【详解】(1)粒子由 A 点到 P 点的运动可看成由 P 点到 A 点做类平抛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加速度大小
为 a,有
xA=v0t ①
qE=ma ②
③
由①②③得
④
A 点的坐标为( ,0)⑤
(2)只要粒子不会从左边界离开,粒子就能到达右边界,设 B 的最大值为 Bm,最小轨迹半径为 R0,轨迹
如答图 a,图示的夹角为 θ,则
根据几何关系有
2R0cosθ=R0⑥
0- mLv qE
0(2 3)0 mvB qL
+< ≤ 04
37
mv
qL
04
5
mv
qL
0100
61
mv
qL
21
2 2
L at=
0A
mLx v qE
=
0- mLv qER0sinθ+R0= ⑦
在磁场中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则有
⑧
由⑥⑦⑧得
⑨
即磁感应强度的取值范围为
⑩
(3)设粒子到达 O′点的过程中,经过 x 轴 n 次,一次到达 x 轴的位置与坐标原点 O 的距离为 xn,如答图
b,
若粒子在第一次到达 x 轴的轨迹圆心角大于 90°,即当 时粒子将不可能到达 O′点,故 xn 需要满足
⑪
且
(2n-1)xn=3L⑫
故 n 只能取 1、2、3(如答图 c)
2
L
2
0
0
0
m
vqv B m R
=
0(2 3)
m
mvB qL
+=
0(2 3)0 mvB qL
+< ≤
2n
Lx <
2n
Lx ≥即 x 可能的取值为 3L,L, ⑬
又轨迹半径 Rn 满足
⑭
在磁场中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则有
⑮
由⑪⑫⑬⑭⑮得 B 可能取值为 , , ⑯
13.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保持不变
B. 给篮球打气时越来越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作用
C. 能源危机是指能量的过度消耗,导致自然界的能量不断减少
D. 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使得液面存在表面张力
E. 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时,空气中水蒸气压强越接近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气压,水蒸发得越慢
【答案】ADE
【解析】
【详解】A.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保持不变,故 A 正确;
B. 给篮球打气时越来越费劲,这是气体压强作用 缘故,与分子间的作用力无关,故 B 错误;
C. 能源危机是指能量的过度消耗,导致自然界中可利用的能源不断减少,故 C 错误;
D. 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使得液面存在表面张力,故 D 正确;
E. 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时,空气中水蒸气压强越接近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气压,水蒸发得越慢,故 E 正确。
故选 ADE。
的
3
5 L
2 2 2( )2n n n
LR x R= + −
2
0
0
n
vqv B m R
=
04
37
mv
qL
04
5
mv
qL
0100
61
mv
qL14.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耐寒不耐热,温度在超过 56°C 时,30 分钟就可以灭活。如图,含有新冠病毒的气
体被轻质绝热活塞封闭在绝热气缸下部 a 内,气缸顶端有一绝热阀门 K,气缸底部接有电热丝 E。a 缸内被
封闭气体初始温度 t1=27°C,活塞位于气缸中央,与底部的距离 h1=60cm,活塞和气缸间的摩擦不计。
(i)若阀门 K 始终打开,电热丝通电一段时间,稳定后活塞与底部的距离 h2=66cm,持续 30 分钟后,试分
析说明 a 内新冠病毒能否被灭活?
(ii)若阀门 K 始终闭合,电热丝通电一段时间,给 a 缸内气体传递了 Q=1.0×104J 的热量,稳定后气体 a
内能增加了△U=8.5×103J,求此过程气体 b 的内能增加量。
【答案】(i)病毒能被灭;(ii)1.5×103J
【解析】
【详解】(i)设活塞横截面积为 S,则对 a 气体,初态 V1=Sh1 T1=t1+273=300K;末态 V2=Sh2 T2=t2+273
①
阀门 K 打开,加热过程 a 气体做等压变化,由盖·吕萨克定律得
②
由①②得
t2=57℃ ③
因 57℃>56℃,a 内病毒能被灭④
(ii)阀门 K 闭合,由于系统绝热,a 气体膨胀对 b 气体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Ua=Q+W⑤
由⑤式及代入数据得
W=-1.5×103J⑥
对 b 气体,由于系统绝热,则
Ub= =1.5×103J⑦
15.高精度全息穿透成像探测仪利用电磁波穿透非金属介质,探测内部微小隐蔽物体并对物体成像,只有分
辨率高体积小、辐射少,应用领域比超声波更广。关于电磁波和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磁波和超声波均能发生偏振现象
1 2
1 2
V V
T T
=
∆ WB. 电磁波和超声波均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C. 电磁波和超声波均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D. 电磁波和超声波均需依赖于介质才能传播
E. 电磁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时速度变小,超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时速度变大
【答案】BCE
【解析】
【详解】A.电磁波是横波,能发生偏振现象,而超声波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故 A 错误;
B.电磁波和超声波均能传递能量和信息,故 B 正确;
C.干涉和衍射是一切波特有的现象,电磁波和超声波均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故 C 正确;
D.电磁波在真空中能传播,超声波需依赖于介质才能传播,故 D 错误;
E.电磁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时速度变小,超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时速度变大,故 E 正确。
故选 BCE。
16.居家学习的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把阳光导入地下室的简易装置。如图,ABCD 为薄壁矩形透明槽装满水后
的竖直截面,其中 AB=d,AD=2d,平面镜一端靠在 A 处,与水平底面夹角 θ=45°斜放入水槽。太阳光入射
到 AD 面上,其中一细束光线以入射角 53°射到水面上的 O 点,进入水中后,射到平面镜距 A 点为
处。不考虑光的色散现象及水槽壁对光线传播的影响,取水对该束光的折射率 ,sin53°= ,
cos53°= 。求该束光:
(i)射到平面镜时的入射角 ;
(ii)第次从水中射出的位置与 D 点的距离 x。
【答案】(i) ;(ii)
【解析】
【详解】(i)光路图如图
1=α 2
2 d
4= 3n 4
5
3
5
2
α
2 =8α ° 5
8 d设光线进入水面时的折射角为 β1,由折射定律可得
①
②
由①②式及代入数据得
③
(ⅱ)设光射到平面镜的 O′点,反射后射到水面的 D1 点,入射角为 α3,由几何关系可得
α3=53°
AA1=O′A1
AD1=AA1+AD1=AO′cosθ+O′A1tanα3= ④
DD1=AD-AD1= ⑤
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临界角为 C,则
⑥
得
α3>C⑦
光射到水面上 D1 点后将发生全反射,反射后到达 CD 面的 C1 点,此处入射角为 α4
α4=90°-α3=37°⑧
由于 α4<C,光线从 C1 点射出水槽
⑨
1
1
sin
sin n
α
β =
2 1= -α θ β
2 =8α °
7
6 d
5
6 d
1sinC n
=
1 1 4
5tan 8x C D D D d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