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期)3 月考试试题
高 2018 级 语文
(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 道藏、
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
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
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
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
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 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
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
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 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
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
《汉书·艺文志》里,
《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 于史
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 海经》
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
“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
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
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
《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
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
《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
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
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
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
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
究历史的资料。
B.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
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 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
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 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
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
并不采用《山海经》。
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
部小说家类。
C.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
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
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
史料也未可知。
B.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
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 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
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二、文言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敏慧夙成,济阴王晖业每云:“此子王佐才也。”晖业尝大会宾客,
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河间邢卲试命文遥:“诵之几遍可得?”文遥一览便诵,
时年十余岁。济阴王曰:“我家千里驹,今定如何?”邢云:“此殆古来未有。”
起.家.员外散骑常侍。遭父丧,服阕,除太尉东閤祭.酒.。以天下方乱,遂解官侍养,隐于林虑山。 武定
中,文襄征为大将军府功曹。齐受禅,于登坛所受中书舍人,宣传文武号令。杨遵彦每云:“堪
解穰侯印者,必在斯人。”后忽被中旨幽执,竟不知所由。如此积年。文宣后自幸禁狱,执手愧谢,
亲解所著金带及御服赐之,即日起为尚书祠部郎中。孝昭摄.政.,除大丞相府功曹参军,曲机密。及
践祚,除中书侍郎,封永乐县伯,参军国大事。及帝大渐,与平秦王归彦、赵郡王睿等同受顾托,
迎立武成。天统二年,诏特赐.姓.高氏,籍属宗正,子弟依例岁时入朝。
文遥历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敕,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齐因魏朝,
宰县多用厮滥,至于士流耻居百里。文遥以县令为字人之切,遂请革选。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
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既与赵彦深、和
士开同被任遇,虽不如彦深清贞守道,又不为士开贪淫乱政,在于季、孟之间。然性和厚,与物无
竞,故时论不在彦深之下。
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魏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
文遥即以与之。及贵,此人尚在,乃将家逃窜。文遥大惊,追加慰抚,还以与之。彼人愧而不受,
彼此俱让,遂为闲田。
(选自《北齐书·元文遥传》,有删改)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
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B.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
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C.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
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D.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
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即受贬谪不做官被重新起用或平民做官。
B. 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指各类主管官,
首席。
C. 摄政,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在古代摄政的可能是朝廷重臣、太后或者太上皇。
D.赐姓,多指天子以国姓赐予功臣,以表恩宠;如汉代娄敬,高祖赐姓刘氏。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文遥少年聪明,受人赞美。元文遥被济阴王晖业称赞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河间人邢卲
看到十来岁的元文遥背诵文章的情况后说,元文遥大概是自古以来没有的神童。
B.元文遥突然入狱,数年后皇帝道歉。齐朝时,突然有圣旨将元文遥囚禁,过了好多年,文
宣帝亲自到监狱,握着元文遥的手道歉,并解下佩带、脱下衣服赏赐给他,任命他为尚书祠
部郎中。
C.元文遥分析时事,看法准确。齐朝的制度是沿袭魏朝的,朝廷任命的县令多是随便挑选的
人,造成那些士流耻于做县令,元文遥认为县令是治理百姓的关键,于是请求朝廷选拔任
用。
D.元文遥为人平和,不用官威。魏将灭亡时,有人侵占了元文遥家的土地,后来元文遥在齐
朝官位显赫,这个人吓得带全家逃跑,元文遥知道后就亲自劝慰,态度特别谦和。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5 分)
(2) 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5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君术策五
苏辙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
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
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
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汗漫而无所
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
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
激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
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
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
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
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疏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 夫
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疏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
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
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
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 不可
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
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
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相比而成俗 比:勾结
B.坏堤防、包陵谷 包:淹没
C.直言忤世而不顾 忤:违背
D.曲直相犯 犯:冲突
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
A.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
及于为变
B.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
及于为变
C.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
/及于为变
D.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
及于为变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
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
势逼人。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
(2) 而上之人不从而遂疏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
三、古诗文鉴赏默写(1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15 题。
一 剪 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红藕香残”句,以点代面,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表现出词人孤独寂寞的感觉。
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中的“独”点出夫妻离别后的孤独,暗含对丈夫归来的切盼。
C.“花自飘零水自流”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比喻岁月流逝,不见丈夫归来的悲伤。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由己推人,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
13.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6 分)
答: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D.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15. 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6 分)
答:
16. 名句默写。(一空一分,一共 20 分)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
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3) 苏轼《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
句子是“ , ”。
(4) 柳永《雨霖铃》中,“ , ”两句,词人通过动作和
神态描写,刻画了一对情人即将分别时缠绵凄恻的心情。
(5) 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用“ , ”两句,描绘了钱塘江
绿树环绕,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
(6)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两句,展现出
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
(7) 《醉花阴》中的“ , ”让李清照回忆起她和丈夫对
酒赏菊、共度佳节的美好情境。
(8) )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 说天气变化无常, 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 ”。
( 9 ) 李 煜 的 《 虞 美 人 》 一 词 中 以 水 喻 愁 , 将 抽 象 的 情 感 形 象 化 的 句 子 是
“ , ”。
( 10 )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 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慨叹的句子是
“ , ”。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1 题。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
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 ,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
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 ,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
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 的。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
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
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 此增进
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
女和父亲 。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
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B.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
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C.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
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D.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
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东奔西走 忍辱负重 无懈可击 如胶似漆
B. 浪迹天涯 忍辱负重 十全十美 如胶似漆
C. 浪迹天涯 隐忍不发 无懈可击 亲密无间
D. 东奔西走 隐忍不发 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
分慈祥温和。
B.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
祥温和。
C. 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
慈祥温和。
D. 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
几分慈祥温和。
20.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
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
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21. 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 分)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